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四 (2)
卷十四 (2)
1. 痰飲九
夫病人飲水多,必暴喘滿。凡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。脈雙弦者,寒也,皆大下後虛。脈偏弦者,飲也。
病人陽虛濕旺,火升作渴,飲水一多,不能消化,水阻肺氣,必暴生喘滿。凡土虛食少而飲水多者,水停心下,郁其木氣,甚者木鬱風動,則生瞤悸,微者肺金阻格,必苦短氣。水旺木鬱,則脈必弦。弦為木氣,應見於左關,若兩關雙弦者,是水寒土濕,木氣不達,乙木鬱於左關而不升,甲木鬱於右關而不降,此皆大下後之虛脈。若一手偏弦者,此必飲邪之偏在一方,郁其木氣也。
蓋飲泛土濕,木氣必郁,生氣不暢,故見弦象。左偏弦者,飲在脾土,右偏弦者,飲在胃土也(雙弦者,即偏弦之重者,微則偏弦,甚則雙弦,實同原也)。
白話文:
病人如果喝太多水,一定會突然感到喘不過氣、胸悶腹脹。凡是吃得少卻喝得多的人,水會停留在心下(胃脘部),嚴重的話會心悸,輕微的則會感到呼吸短促。如果把脈時發現兩邊脈都呈現弦狀,這是因為身體虛寒,通常是大瀉之後造成的虛弱。如果只有一邊脈呈現弦狀,那就是體內有痰飲。
病人若是陽氣虛弱、體內濕氣過重,虛火上升而感到口渴,喝多了水就無法消化,水阻礙了肺氣的運行,一定會突然出現喘氣、胸悶腹脹的情況。凡是脾胃虛弱、吃得少卻喝得多的人,水會停留在心下,阻礙肝木之氣的舒暢,嚴重的話,肝氣鬱結導致風邪內動,會產生肌肉跳動、心悸等症狀;輕微的則會因肺氣受阻,而感到呼吸短促。水濕過盛、肝氣鬱結,脈象必然呈現弦狀。弦脈代表肝木之氣,應該出現在左關脈,如果兩邊關脈都呈現弦狀,代表體內水寒土濕,肝木之氣無法順暢運行,左關脈的乙木因鬱滯而無法上升,右關脈的甲木因鬱滯而無法下降,這些都是大瀉後出現的虛弱脈象。如果只有一邊脈呈現弦狀,代表痰飲偏在身體的一側,阻礙了該側的肝木之氣。
痰飲擴散,導致脾土濕氣過重,肝木之氣必然鬱滯,生機無法暢通,因此會出現弦脈。如果左邊脈呈現弦狀,代表痰飲停留在脾土;如果右邊脈呈現弦狀,代表痰飲停留在胃土。(兩邊脈都弦的狀況,其實是單邊脈弦的加重,輕微時是單邊弦脈,嚴重時是雙邊弦脈,實際上是同一個原因造成的。)
2. 痰飲十
脈弦數,眉批:《金鑑》以弦數之數字,當是遲字之訛,以下寒飲之字,故疑之。是未知少陽甲木不降之故也。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
弦數者,少陽甲木不降,相火逆升,必有寒飲郁格。冬時水旺下寒,陽氣不蟄,夏而水衰,然相火升泄,下寒愈劇,皆難治也。
白話文:
脈象呈現弦而帶數,如同《醫宗金鑑》所說,認為弦數的「數」字,應該是「遲」字的錯誤,因為接下來提到的是寒飲,所以才會這樣懷疑。其實這是因為少陽的甲木之氣無法下降的緣故。如果有寒飲存在,那麼不論冬天或夏天都難以治療。
所謂「弦數」的脈象,是因為少陽甲木之氣無法下降,導致相火向上逆升,必定會有寒飲鬱積阻礙。冬天時,水氣旺盛,下方寒冷,陽氣無法潛藏;到了夏天,水氣衰弱,然而相火卻向上發散,導致下方的寒冷更加嚴重,這些情況都很難治療。
3. 痰飲十一
肺飲不弦,但苦喘短氣。
肺病痰飲,金能勝木,故脈不弦,但苦痰飲阻礙,喘促短氣耳。
白話文:
肺部的痰飲,如果脈象不呈現弦緊的狀態,只是感到呼吸困難、氣短。
這是因為肺部有痰飲的病症,金能剋木(中醫五行理論),所以脈象不會弦緊。只是因為痰飲阻礙了呼吸,才會喘促、呼吸短促。
4. 痰飲十二
支飲亦喘而不能臥,加短氣,其脈平也。
支飲亦飲之偏結於肺部者,故喘不能臥,加以短氣,其脈亦平而不弦也。
白話文:
支飲也是痰飲偏聚在肺部的病症,所以會喘而且無法躺臥,加上呼吸短促,它的脈象也呈現平和的狀態,而不是弦脈。
5. 痰飲十三
脈浮而細滑,傷飲。
水飲在中,郁格陽氣,升浮不歸,故如循貫珠,累累聯屬,流利不停,其診曰滑,而其中實有捍格之象。水旺陰盛,是以脈細。
白話文:
脈象呈現浮在表面且細微滑動的樣子,這是因為身體受到水飲的影響。
水飲停留在身體中間部位,阻礙了陽氣的升發,使得陽氣向上浮散而無法回歸,所以脈象就像一串珠子,一顆顆接連不斷、流暢地滑動,因此診斷上稱之為「滑脈」,但其中實際上存在著阻礙不暢的現象。由於體內水液旺盛、陰氣過盛,所以脈象才會顯得細微。
6. 痰飲十四
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
痰飲者,水寒土濕,火冷金涼,精氣堙郁所作。當以溫藥和之,寒消濕化,自然渙解。蓋土不得火,濕氣滋生,此痰飲化生之原也。土濕則上不能生金,痰凝於心胸,下不能制水,飲聚於腸胃,肺冷故氣不化水,熏蒸而為痰,腎寒故水不化氣,停瘀而為飲,是以當溫也。
白話文:
患有痰飲的人,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。
所謂的痰飲,是由於體內水寒、脾土濕重、火氣衰弱、肺金虛寒,導致精氣鬱積而形成的。因此要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,使寒氣消散,濕氣化解,自然就能痊癒。
因為脾土得不到火的溫煦,濕氣就會滋生,這就是痰飲產生的根源。脾土濕重,就無法向上滋養肺金,導致痰液凝結在心胸;向下也無法制約水液,使飲液積聚在腸胃。肺氣寒冷,所以氣無法轉化成水,蒸騰後就形成痰;腎氣寒冷,所以水無法轉化成氣,停滯後就形成飲。因此,必須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。
7. 痰飲十五
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
心下有痰飲,停瘀胃口,土濕木鬱,膽經莫降,故胸脅偏支脹滿,目珠眩運。以君相同氣,甲木失根,君火亦騰,神魂浮蕩,無所歸宿,是以發眩。目者神魂之開竅,故眩見於目。苓桂朮甘湯,朮、甘,補中而燥土,苓、桂,瀉水而疏木也。
苓桂朮甘湯(九十二)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)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),白朮(三兩),甘草(二兩)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小便則利。
白話文:
如果心口部位有痰飲,造成胸部和肋骨兩側脹滿,並感到頭暈目眩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。
心口部位有痰飲,停滯在胃部,使得脾胃濕氣過重,肝木疏泄功能受阻,膽經的氣機也難以降泄,所以導致胸部和肋骨兩側特別脹滿,眼睛也跟著暈眩轉動。這是因為心火和肝木氣機相同,肝木失去根源,心火也跟著上炎,導致精神魂魄浮動不定,沒有歸屬,因此產生眩暈。眼睛是精神魂魄的竅口,所以眩暈會表現在眼睛上。苓桂朮甘湯中的白朮和甘草可以補養脾胃並去除濕氣,茯苓和桂枝則可以利水並疏通肝木的氣機。
苓桂朮甘湯(編號九十二),(藥方出自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)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),白朮(三兩),甘草(二兩)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煎煮,煮取三升,分成三次溫服。小便順暢後就會好轉。
8. 痰飲十六
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,苓桂朮甘湯主之,腎氣丸亦主之。方見「消渴」。
微飲阻隔,肺金不降,是以短氣。此緣土濕木鬱,不能泄水,當從小便去其水飲。飲去而土燥,則肺斂而氣降矣。苓桂朮甘湯,朮、甘,補中而燥土,苓、桂,瀉水而疏木,可以主之,腎氣丸,丹、地、苓、澤,清風而瀉濕,附、桂、茱、蕷,暖水而榮木,亦可以主之也。
白話文:
短氣的狀況如果帶有輕微的痰飲,應該從小便來排除它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,腎氣丸也可以使用。這兩個方子的詳細內容在「消渴」篇有記載。
輕微的痰飲阻礙了氣機的運行,導致肺氣無法正常下降,因此出現短氣的症狀。這主要是因為脾胃濕氣太重,肝木又受到鬱結,導致水液無法順利排出,所以應該從小便來排除這些水飲。當痰飲被排除後,脾胃恢復乾燥,肺氣就能夠收斂下降,短氣的問題自然就能解決。苓桂朮甘湯中的白朮和甘草,可以補益脾胃並去除濕氣;茯苓和桂枝,則可以排除水濕並疏通肝木,所以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。腎氣丸中的丹皮、熟地、茯苓、澤瀉,可以清熱利濕;附子、肉桂、山茱萸、山藥,可以溫暖腎陽並滋養肝木,所以也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。
9. 痰飲十七
病者脈伏,其人慾自利,利反快,雖利,心下續堅滿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留飲在下,故脈伏而欲自利。若利反捷快,是留飲下行,腸胃滋濡也。雖水隨利下,心下猶續續堅滿,以水下未盡,濁陰不得遽消,然已非從前痞結之象,此為留飲欲去,故稍覺鬆軟也。甘遂半夏湯,甘遂、半夏,瀉水而滌飲、甘草、芍藥,培土而瀉木,蜂蜜滑腸而行水也。
眉批:甘草與甘遂相反,蓋借其反亂之勢,以收拔正之功。以蜜和之,亦恐急烈太驟,傷真氣也。俗醫多認錯,以為痰飲復聚。
甘遂半夏湯(九十三)
甘遂(大者二枚),半夏(十二枚,以水一升,煮取半升,去滓),芍藥(五枚),甘草(如指大一枚,炙)
上四味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去滓,以蜜半升,合藥汁煎取八合,頓服之。
白話文:
病人脈象沉伏,本來想拉肚子,結果反而拉得很快。雖然拉肚子了,但心窩下方還是持續覺得脹滿,這是因為停留在體內的痰飲想要排出去的緣故,可以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。
痰飲停留在下腹部,所以脈象沉伏,而且會想拉肚子。如果拉肚子反而很快,表示痰飲正往下走,腸胃也因此變得濕潤。雖然水液隨著拉肚子排了出去,但心窩下方仍然持續覺得脹滿,是因為體內的水分還沒完全排乾淨,濁陰之氣也無法馬上消散。然而,這已經不是先前那種腹部硬結的樣子了,而是痰飲想要排出的徵兆,所以會稍微感覺到鬆軟。甘遂半夏湯的組成:甘遂、半夏,可以瀉水並清除痰飲;甘草、芍藥,可以培補脾土並抑制肝木;蜂蜜則可以潤滑腸道並幫助排水。
眉批:甘草和甘遂的藥性相反,這裡使用甘草,是藉由它們的相反作用,來達到拔除病邪的效果。用蜂蜜調和,也是擔心藥性太過猛烈,會傷害到身體的正氣。一般庸醫常常誤判,以為是痰飲又再次聚集了。
甘遂半夏湯(方劑編號九十三)
甘遂(大的兩顆),半夏(十二枚,用水一升煮到剩半升,去除藥渣),芍藥(五枚),甘草(像手指頭一樣大的一枚,烤過)
以上四味藥,用水兩升煮到剩半升,去除藥渣,再加入蜂蜜半升,把藥汁煎到剩八合,一次喝完。
10. 痰飲十八
腹滿,口舌乾燥,此腸間有水氣,己椒茵黃丸主之。
腸間有水,阻遏中氣,升降不行,是以腹滿。君相升逆,故口舌乾燥。己椒藶黃丸,防己、椒目,瀉濕而行水,葶藶、大黃,濬流而決壅也。
己椒藶黃丸(九十四)
防己,椒目,葶藶,大黃(各一兩)
上四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,先食飲服一丸,日三服。稍增,口中有津液。渴者,加芒硝半兩。
白話文:
肚子脹滿,口乾舌燥,這是因為腸道間有水濕之氣積聚。應該用己椒藶黃丸來治療。
腸道間有水濕,阻礙了中氣的運行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所以才會肚子脹滿。由於氣機逆行向上,所以會口乾舌燥。己椒藶黃丸中的防己、椒目,是用來排除濕氣、疏通水道;葶藶子、大黃,是用來疏通水流、排除壅積。
己椒藶黃丸(方劑編號九十四)
藥材組成:防己、椒目、葶藶子、大黃,各一兩。
使用方法: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前服用一丸,一天三次。可以逐漸增加劑量,直到口中產生唾液。如果口渴嚴重,可以加入芒硝半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