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2)

1. 痰飲九

夫病人飲水多,必暴喘滿。凡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。脈雙弦者,寒也,皆大下後虛。脈偏弦者,飲也。

病人陽虛濕旺,火升作渴,飲水一多,不能消化,水阻肺氣,必暴生喘滿。凡土虛食少而飲水多者,水停心下,郁其木氣,甚者木鬱風動,則生瞤悸,微者肺金阻格,必苦短氣。水旺木鬱,則脈必弦。弦為木氣,應見於左關,若兩關雙弦者,是水寒土濕,木氣不達,乙木鬱於左關而不升,甲木鬱於右關而不降,此皆大下後之虛脈。若一手偏弦者,此必飲邪之偏在一方,郁其木氣也。

蓋飲泛土濕,木氣必郁,生氣不暢,故見弦象。左偏弦者,飲在脾土,右偏弦者,飲在胃土也(雙弦者,即偏弦之重者,微則偏弦,甚則雙弦,實同原也)。

2. 痰飲十

脈弦數,眉批:《金鑑》以弦數之數字,當是遲字之訛,以下寒飲之字,故疑之。是未知少陽甲木不降之故也。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

弦數者,少陽甲木不降,相火逆升,必有寒飲郁格。冬時水旺下寒,陽氣不蟄,夏而水衰,然相火升泄,下寒愈劇,皆難治也。

3. 痰飲十一

肺飲不弦,但苦喘短氣。

肺病痰飲,金能勝木,故脈不弦,但苦痰飲阻礙,喘促短氣耳。

4. 痰飲十二

支飲亦喘而不能臥,加短氣,其脈平也。

支飲亦飲之偏結於肺部者,故喘不能臥,加以短氣,其脈亦平而不弦也。

5. 痰飲十三

脈浮而細滑,傷飲。

水飲在中,郁格陽氣,升浮不歸,故如循貫珠,累累聯屬,流利不停,其診曰滑,而其中實有捍格之象。水旺陰盛,是以脈細。

6. 痰飲十四

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

痰飲者,水寒土濕,火冷金涼,精氣堙郁所作。當以溫藥和之,寒消濕化,自然渙解。蓋土不得火,濕氣滋生,此痰飲化生之原也。土濕則上不能生金,痰凝於心胸,下不能制水,飲聚於腸胃,肺冷故氣不化水,熏蒸而為痰,腎寒故水不化氣,停瘀而為飲,是以當溫也。

7. 痰飲十五

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

心下有痰飲,停瘀胃口,土濕木鬱,膽經莫降,故胸脅偏支脹滿,目珠眩運。以君相同氣,甲木失根,君火亦騰,神魂浮蕩,無所歸宿,是以發眩。目者神魂之開竅,故眩見於目。苓桂朮甘湯,朮、甘,補中而燥土,苓、桂,瀉水而疏木也。

苓桂朮甘湯(九十二)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)
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),白朮(三兩),甘草(二兩)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小便則利。

8. 痰飲十六

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,苓桂朮甘湯主之,腎氣丸亦主之。方見「消渴」。

微飲阻隔,肺金不降,是以短氣。此緣土濕木鬱,不能泄水,當從小便去其水飲。飲去而土燥,則肺斂而氣降矣。苓桂朮甘湯,朮、甘,補中而燥土,苓、桂,瀉水而疏木,可以主之,腎氣丸,丹、地、苓、澤,清風而瀉濕,附、桂、茱、蕷,暖水而榮木,亦可以主之也。

9. 痰飲十七

病者脈伏,其人慾自利,利反快,雖利,心下續堅滿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
留飲在下,故脈伏而欲自利。若利反捷快,是留飲下行,腸胃滋濡也。雖水隨利下,心下猶續續堅滿,以水下未盡,濁陰不得遽消,然已非從前痞結之象,此為留飲欲去,故稍覺鬆軟也。甘遂半夏湯,甘遂、半夏,瀉水而滌飲、甘草、芍藥,培土而瀉木,蜂蜜滑腸而行水也。

眉批:甘草與甘遂相反,蓋借其反亂之勢,以收拔正之功。以蜜和之,亦恐急烈太驟,傷真氣也。俗醫多認錯,以為痰飲復聚。

甘遂半夏湯(九十三)

甘遂(大者二枚),半夏(十二枚,以水一升,煮取半升,去滓),芍藥(五枚),甘草(如指大一枚,炙)

上四味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去滓,以蜜半升,合藥汁煎取八合,頓服之。

10. 痰飲十八

腹滿,口舌乾燥,此腸間有水氣,己椒茵黃丸主之。

腸間有水,阻遏中氣,升降不行,是以腹滿。君相升逆,故口舌乾燥。己椒藶黃丸,防己、椒目,瀉濕而行水,葶藶、大黃,濬流而決壅也。

己椒藶黃丸(九十四)

防己,椒目,葶藶,大黃(各一兩)

上四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,先食飲服一丸,日三服。稍增,口中有津液。渴者,加芒硝半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