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八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4)

1. 衄血五

衄家,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緊急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

此段在《傷寒·不可汗》中(「汗下忌宜篇」)。衄家營血上流,陽氣升泄,汗之陽亡,必額上塌陷,經脈緊急,目睛直視,不能眴轉,不得眠睡。血所以灌經脈而滋筋膜,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:諸脈者,皆屬於目,肝受血而能視,血隨汗亡,筋脈枯燥,故脈緊直視,不能運轉。陽氣潛藏則善寐,陽根泄露而不藏,故不得眠。

精血,陰也,而內含陽氣,失精亡血之病,人知精血不失亡,而不知其所以泄者,陰中之陽氣也。是以失精亡血之家,脾腎寒濕,飲食不化者,陰中之陽氣敗也。氣所以熏膚而充身,額上塌陷者,陽分之氣脫也。

白話文:

有流鼻血病史的人,不可以透過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發汗,一定會導致額頭凹陷,脈象變得急促緊張,眼睛直愣愣地看著前方無法轉動,而且會失眠。

這是因為有流鼻血病史的人,體內的營血向上流動,導致陽氣也跟著向上散發。如果再發汗,會使陽氣更加耗損,必定會導致額頭塌陷,經脈變得緊張,眼睛直視無法轉動,無法入睡。血液本來是滋養經脈和筋膜的,就像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所說,所有的經脈都與眼睛相連,肝臟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得見。如果血液隨著汗液流失,筋脈就會變得枯燥,所以脈象才會變得緊張,眼睛才會直視無法轉動。陽氣如果能潛藏在體內,人就能安穩入睡,如果陽氣外洩無法潛藏,人就會失眠。

精血屬於陰,但其中也包含陽氣。對於失精或失血的疾病,人們只知道精血流失,卻不知道導致精血流失的原因,其實是陰中所包含的陽氣外洩。因此,有失精或失血病史的人,往往會因為脾腎虛寒、體內濕氣重,導致飲食無法消化,這是因為陰中所包含的陽氣衰敗了。陽氣是用來溫養皮膚、充實身體的,額頭塌陷則是因為陽氣外脫的緣故。

2. 吐衄六

亡血家,不可發其表,汗出即寒慄而振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不可汗》中。汗釀於血而醞於氣,亡血家血亡氣泄,汗之再泄其氣,陽亡火敗,故寒慄而振搖,經所謂奪血者勿汗也。氣,陽也,而其涼肅而降斂者,精血滋生之本也,血,陰也,而其溫暖而升發者,神氣化育之原也,故氣降則水生,血升則火化。水盛則寒,而寒胎於肺氣之涼,火旺則熱,而熱胎於肝血之溫,亡血之家,名為亡陰,而實則亡陽,以亡其血中之溫氣也。再發其表,血愈泄而陽愈亡,是以寒慄而振也。

白話文:

失血過多的人,不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,如果發汗,就會因為寒冷而發抖。

這段話出自《傷寒論·不可發汗》篇。汗水是由血液所產生,並由氣來推動。失血過多的人,因為血液流失,導致氣也跟著洩散,如果再用發汗的方式讓氣再次耗散,就會使陽氣衰亡、火氣敗退,所以才會因為寒冷而發抖,這就是經典中所說的「失血的人不要發汗」的意思。氣屬於陽,但其清涼、收斂的特性,是精血滋生的根本;血屬於陰,但其溫暖、上升的特性,是精神氣化育的根源。所以,氣下降,則能產生水;血上升,則能產生火。水過多則會寒冷,而寒冷是從肺氣的清涼而來的;火過盛則會發熱,而發熱是從肝血的溫熱而來的。失血過多的人,表面上說是陰血虧損,實際上是陽氣也跟著耗損,因為失去了血液中的溫熱之氣。如果又用發汗來治療,血會更加流失,陽氣會更加衰敗,所以才會因為寒冷而發抖。

3. 吐血七

夫吐血,咳逆上氣,其脈數而有熱,不得臥者,死。

吐血,咳逆上氣,肺金之逆也。其脈數而身熱,躁煩而不臥,則土敗陽亡,拔根而外泄,無復歸宿之望,是以死也。

吐血之死,死於中氣困敗,陽泄而根斷也。後世庸工,以為陰虛火旺,而用清潤,其書連屋而充棟,其人比肩而接踵,遂使千古失血之家,盡死其手,此是幾許痛苦(《隋書》語),不可說也。

白話文:

吐血這種病症,如果伴隨咳嗽、氣喘、呼吸困難,脈象呈現快速且有熱,以至於無法安穩躺臥,這種情況通常會導致死亡。

吐血,同時伴有咳嗽、氣喘、呼吸困難,這是因為肺氣(五行屬金)向上逆亂所致。如果脈象快速且身體發熱,感到煩躁不安且無法入睡,這代表脾胃(五行屬土)的機能衰敗,陽氣耗散殆盡,就像樹根被拔起,陽氣向外洩漏,沒有回歸的希望,因此會導致死亡。

吐血而死,是因為中焦(脾胃)的氣機困頓衰敗,陽氣外洩導致根基斷絕。後世那些庸醫,認為吐血是陰虛火旺所引起,而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來治療。關於這些理論的書籍堆積如山,使用這些方法的醫生也比比皆是,導致千百年來患有吐血的人,都死在這些庸醫手上,這是多麼令人痛苦的事情啊!這種痛苦是難以言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