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十四

2. 內傷雜病

3. 痰飲咳嗽(三十七章)

痰飲咳嗽者,肺腎之病也,而根實原於土虛。蓋化水者,氣也,其職在肺,化氣者,水也,其職在腎,陽衰土濕,則肺失清降而氣不化水,腎失溫升而水不化氣,於是痰飲作矣。痰飲濁瘀,肺氣不布,隔礙壅阻,於是咳嗽生焉。治咳嗽者,去其痰飲,治痰飲者,培其土氣,培土(眉批:培土故宜以溫藥和之)。

氣者,疏木而泄水,緣水侮木賊,中氣濕寒,此痰飲咳嗽所由來也。然則苓桂術甘,實為痰飲主方(眉批:白朮燥土,甘草補中,茯苓泄水,桂枝疏木。喻嘉言以小青龍為主方,黃玉楸以苓桂術甘為主方,皆重在溫藥和之意,同一見解),自此隨證而化裁之,溫涼補瀉,意悉法周,雖百慮而不一致,實同歸而非殊途也。

後世庸工,凡臨咳嗽,必用清潤,至於滋濕伐陽,茫然不知,久而土崩人亡,未有幸脫者。百試不驗,而千古皆同,此輩方心,不可鑑也。

白話文:

痰飲引起的咳嗽,是肺和腎臟的疾病,但根本原因其實是脾胃虛弱。因為將水轉化為津液的是肺氣,而將津液轉化為氣的則是腎氣。如果陽氣衰弱,脾胃濕冷,就會導致肺無法正常下降,氣也無法化成水;腎也無法溫煦上升,水也就無法化成氣,這樣就會產生痰飲。痰飲濁稠積聚,使得肺氣無法順暢運行,受到阻礙而雍塞,於是就產生了咳嗽。治療咳嗽的方法,要先去除痰飲,而治療痰飲的方法,要先補養脾胃之氣。補養脾胃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。

氣能夠疏通肝木並排泄水液,因為水會反過來欺侮肝木,使得中焦脾胃變得濕冷,這就是痰飲咳嗽產生的原因。所以說,苓桂術甘湯實際上是治療痰飲的主要方劑。這個方劑中的白朮能夠燥濕健脾,甘草能夠補益中焦,茯苓能夠利水滲濕,桂枝能夠疏通肝木。喻嘉言認為小青龍湯是主要方劑,而黃玉楸則認為苓桂術甘湯是主要方劑,他們都強調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,這是他們的共同見解。從這個基礎上,可以根據具體的症狀進行加減變化,運用溫、涼、補、瀉各種方法,雖然考慮的角度不盡相同,但實際上都是殊途同歸。

後世的庸醫,只要遇到咳嗽,必定使用清潤的藥物,卻不知道這樣會滋生濕氣、耗損陽氣,最終導致脾胃功能崩潰而死亡,沒有人能倖免。這種治療方法百試百錯,卻是千古皆然,這些醫生的想法,實在是不可取啊!

4. 痰飲一

問曰:夫飲有四,何謂也?師曰:有痰飲,有懸飲,有溢飲,有支飲。

痰飲之處所不同,名目亦殊。義詳下章。

白話文:

請問:所謂的「飲」有四種,指的是哪些呢? 醫生說:有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這四種。

這四種飲,因為它們停留在身體的不同部位,所以名稱也就不一樣。它們的詳細解釋,會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說明。

5. 痰飲二

問曰:四飲何以為異?師曰: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謂之痰飲。飲後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。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重,謂之溢飲。咳逆倚息,氣短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眉批:四飲為大綱,實不盡此,所以下出諸條而互證之。

其人素日肌肉豐盛,今忽瘦削,此由脾虛不能化谷,食宿水停,肌肉不生也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如此謂之痰飲,飲之行走於心下小腸之間者也。飲後水流脅下,咳唾鼓動,牽引作痛,如此謂之懸飲,飲之空懸於肝膽之經者也。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化汗外泄,而不得汗出,水浸肢節,身體疼重,如此謂之溢飲,飲之流溢於四末者也。

咳嗽氣逆,倚物布息,氣道短促,不得眠臥,營衛郁遏,其形如腫,如此謂之支飲,飲之支結於膽經而傷及肺臟者也。(支飲或左或右,偏而不正,如樹木之枝,在木干之旁。在左則右倚物息,在右則左倚物息。以足少陽之經,下胸貫膈而循脅,位在胸側,水飲阻格,膽經不降,逆沖肺部,肺無布息之地,故咳喘而不臥也)

白話文:

有人問: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這四種飲證有什麼不同?

醫生說:如果這個人原本體格壯碩,現在卻變瘦,而且腸胃裡有水在流動,發出瀝瀝的聲音,這就叫做痰飲。喝水之後,水跑到脅肋下面,咳嗽或吐痰時會牽引疼痛,這叫做懸飲。水在身體裡到處流動,跑到四肢,應該要出汗卻沒辦法出汗,導致身體痠痛沉重,這叫做溢飲。咳嗽、呼吸困難,需要靠著東西才能喘息,氣短到無法躺臥,身體看起來像腫起來一樣,這叫做支飲。

(眉批:這四種飲證是主要的分類,但實際上並不僅限於此,所以接下來會列出其他條文來互相佐證。)

這個人平日肌肉豐滿,現在突然消瘦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導致食物積滯成水停留在體內,肌肉無法生成。水在腸胃間流動,發出瀝瀝的聲音,這就叫做痰飲,是指水飲在心臟下方和小腸之間流動的情況。喝水之後,水流到脅肋下方,咳嗽或吐痰時會鼓動牽引而感到疼痛,這就叫做懸飲,是指水飲懸空停留在肝膽經絡的情況。水飲在體內到處流動,跑到四肢,應該要化為汗水排出,卻因為無法發汗,導致水液浸潤肢體關節,身體感到疼痛沉重,這就叫做溢飲,是指水飲流溢到四肢末梢的情況。

咳嗽氣喘,需要靠著東西才能喘息,呼吸短促,無法躺臥,是因為營衛之氣受到阻礙,身體看起來像腫起來一樣,這就叫做支飲,是指水飲阻塞在膽經,並傷害到肺臟的情況。(支飲可能發生在左邊或右邊,偏於一側而不是對稱的,就像樹木的枝幹,長在樹幹的旁邊。如果支飲在左邊,人就會靠右邊才能呼吸,反之則靠左邊。因為足少陽膽經,往下穿過胸腔和橫膈膜,沿著脅肋行走,位置在胸側,如果水飲阻礙經絡,膽經氣機就無法下降,反而逆流衝擊肺部,導致肺臟無法順暢地呼吸,所以才會咳嗽、氣喘且無法躺臥。)

6. 痰飲三

水在心,心下堅築,短氣,惡水不欲飲。水在肺,吐涎沫,欲飲水。水在脾,少氣身重。水在肝,脅下支滿,嚏而痛。水在腎,心下悸。

水在心,火敗水凌,濁陰填塞,心下堅痞動築,氣息促短,惡水不欲飲。水在肺,氣滯津凝,吐涎沫而欲飲水。水在脾,陽衰濕旺,少氣而身重。水在肝,經氣迫急,脅下支結滿硬,嚏而振鼓作痛。水在腎,木鬱風搖,心下悸動。蓋飲食入胃,脾陽蒸動,化為精氣,上歸於肺。

肺金清和,將此精氣散布於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之中,經絡臟腑,皆得受氣。氣降則化水,水升又化氣。水之在上,氣方化而未盛,故氣多而水少,其象如霧,氣之在下,水方化而未盛,故水多而氣少,其形如瀆。在上之氣,有清有濁,清者化而為神氣,內歸於心肺,濁者外泄而為汗,在下之水,有精有粗,精者化而為精血,內歸於腎肝,粗者外滲而為溺。至於脾胃濕盛而陽虛,則氣水不化,而凝為痰飲。

痰者,氣不化水,熏蒸於上而凝結者也,故其質厚,飲者,水不化氣,淫泆於下而停瘀者也,故其質薄。

痰飲之家,雖由於肺腎之陽虛,而實原於脾胃之濕盛。後世庸工,乃有濕痰、燥痰之說,不通極矣!

白話文:

水停留在心臟,會感到心窩下方堅硬、有東西頂著的感覺,呼吸短促,討厭喝水。水停留在肺部,會吐出黏液,反而想喝水。水停留在脾臟,會感到氣不足、身體沉重。水停留在肝臟,脅肋下方會感覺脹滿、支撐著,打噴嚏時會感到疼痛。水停留在腎臟,心窩下方會覺得心悸。

水停留在心臟,是因為心火衰敗,水氣反過來壓制,導致濁陰之氣阻塞,心窩下方會覺得堅硬、有東西頂著且會跳動,呼吸急促短淺,討厭喝水。水停留在肺部,是因為氣機不暢、津液凝結,所以會吐出黏液,反而想喝水。水停留在脾臟,是因為陽氣衰弱、濕氣旺盛,所以會感到氣不足且身體沉重。水停留在肝臟,是因為經氣運行過快,脅肋下方會感覺脹滿堅硬,打噴嚏時會震動並感到疼痛。水停留在腎臟,是因為肝木鬱結、風氣擾動,所以心窩下方會覺得心悸。

大概來說,飲食進入胃部後,依靠脾陽的蒸化作用,會轉化成精氣,向上歸於肺部。

肺氣清和,會將這些精氣散布到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之中,使經絡臟腑都能得到滋養。氣下降會化為水,水上升又會化為氣。水在上,剛開始轉化成氣還不旺盛,所以氣多而水少,像霧一樣。氣在下,剛開始轉化成水還不旺盛,所以水多而氣少,像溝渠一樣。在上面的氣,有清有濁,清的會轉化為神氣,內歸於心肺;濁的會向外排泄成為汗液。在下面的水,有精有粗,精的會轉化為精血,內歸於腎肝;粗的會向外滲出成為尿液。如果脾胃濕氣太重而陽氣虛弱,那麼氣和水就不能正常轉化,就會凝聚成痰飲。

所謂的「痰」,是氣不能化成水,蒸騰到上方凝結而成的,所以質地濃稠。「飲」,是水不能化成氣,停留在下方而瘀滯的,所以質地稀薄。

痰飲的產生,雖然與肺腎的陽氣虛弱有關,但其實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的濕氣過盛。後世那些平庸的醫生,居然提出什麼「濕痰」、「燥痰」的說法,實在太不通情理了!

7. 痰飲四

夫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冷如掌大。

心下火位,而留飲居之,是寒水之凌君火也。太陽寒水之經,行身之背,其人背後寒冷,正對心位,其大如掌也。

留飲即痰飲之停留者,上自心下,下至小腸,停留不散,是謂諸飲之宗,如水木之源本也。自此而流於脅下,則為懸飲,歸於四肢,則為溢飲,結於胸旁,則為支飲,是諸飲之支,如水木之支派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心窩處有積留的痰飲,這個人背部會感覺像手掌大小的寒冷。

心窩是火的位置,卻被寒冷的痰飲佔據,這就像寒冷的水在侵犯君火。太陽膀胱經是寒水循行的經脈,它行經背部,因此這個人背後會感到寒冷,而且位置正好對應心窩,寒冷的範圍大約像手掌一樣。

留飲就是停留在體內的痰飲,它從心窩往下到小腸,停留在體內而不消散,可以說是各種飲症的根源,就像水木的源頭一樣。如果它從這裡流到脅肋下方,就叫做懸飲;流向四肢,就叫做溢飲;積結在胸腔兩側,就叫做支飲。這些是各種飲症的分支,就像水木的枝幹一樣。

8. 痰飲五

留飲者,脅下痛引缺盆,咳嗽則轉甚。

足少陽之經,自缺盆而入脅裡,足厥陰之經,自小腹而布脅肋,脅下痛引缺盆者,飲阻少陽之經,經氣不舒,故痛引缺盆。咳嗽則經脈振動,是以痛甚。此痰飲之流於脅下而在肝膽之經者,所謂懸飲也。

白話文:

停留在體內的痰飲,會導致脅肋下方疼痛,並且疼痛會牽引到鎖骨上窩,咳嗽的時候疼痛會更加劇烈。

足少陽膽經的經脈,從鎖骨上窩進入脅肋內部;足厥陰肝經的經脈,從下腹部散佈到脅肋兩側。脅肋下方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,這是因為痰飲阻礙了少陽膽經的氣機運行,導致經脈氣血不通暢,所以會疼痛並牽引到鎖骨上窩。咳嗽時,經脈會震動,因此疼痛會更加嚴重。這就是痰飲流到脅肋下方,並且位於肝膽經絡上的情況,也就是所謂的「懸飲」。

9. 痰飲六

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氣而渴,四肢歷節痛。

飲阻竅隧,肺無降路,津液凝滯,故短氣而渴。濕流關節,故四肢歷節而疼痛。此飲之自胸膈而流四肢,所謂溢飲也。

白話文:

胸腔裡面如果積存著停滯的痰飲,這個人會感到呼吸短促,而且口渴,四肢的各個關節也會疼痛。

這是因為痰飲阻礙了身體內氣血流通的管道,使得肺氣無法順利向下運行,導致體內的津液凝結停滯,所以會出現呼吸短促和口渴的症狀。而濕氣流竄到關節,就會造成四肢的各個關節疼痛。這種情況是因為痰飲從胸腔膈膜的位置流竄到四肢,這就叫做「溢飲」。

10. 痰飲七

脈沉者,有留飲。眉批《金鑑》云:宜另為一條,與黃氏合。原文緊接歷節痛之下。

火浮水沉,自然之性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沉在底層,表示身體內有積聚的痰飲。醫書《金鑑》認為這句話應該獨立成一條,跟黃氏的說法合併。原文是緊接在描述關節疼痛之後。

火向上浮動,水向下沉澱,這是自然界的本性。

11. 痰飲八

膈上病痰,滿喘咳吐,發則寒熱,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悸,必有伏飲。

膈上痰飲阻礙,肺氣壅滿,喘促咳嗽,是土濕而胃逆也。一旦痰氣上湧,嘔吐發作,胃氣逆升,則太陽不降。太陽寒水之經,經氣鬱遏,營衛易位,則發熱而惡寒(營陰束其衛陽,是以發熱惡寒)。太陽行身之背,逆而不降,經氣壅迫,故脊背疼痛。胃逆則脾陷,肝木抑遏,陷於水位,是以腰疼(腎位於腰,是謂水位)。

肝竅於目,腎主五液,入肝為淚,木鬱風動,肝液升泄,故目泣自出。風木搖盪,故振振而瞤悸。如此必有伏飲,緣飲伏濕旺,土木雙郁,是以見證如此。

白話文:

痰飲積聚在橫膈膜之上,導致胸悶氣喘、咳嗽、吐痰,發作時會忽冷忽熱,背部痠痛、腰部疼痛,眼睛會不自主流淚,身體會顫抖、肌肉跳動,並且心悸,這一定是體內有潛藏的痰飲。

這是因為橫膈膜上的痰飲阻礙,使得肺氣壅塞,導致喘促咳嗽,這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,導致胃氣上逆的緣故。一旦痰氣向上湧動,引起嘔吐發作,胃氣向上逆行,就會使得太陽經氣無法下降。太陽經是主寒水的經脈,經氣受到阻礙,營氣和衛氣的運行失調,就會發熱又怕冷(營陰束縛衛陽,所以發熱又怕冷)。太陽經運行在背部,太陽經氣逆而不降,經氣壅塞,所以會感到脊背疼痛。胃氣上逆會導致脾氣虛陷,肝木受到抑制,沉陷在水濕的部位,所以會感到腰疼(腎臟位於腰部,這裡可以說是水的位置)。

肝臟的通道連通眼睛,腎臟主管體內所有液體,液體進入肝臟就變成淚水,肝氣鬱結而生風,肝液向上升泄,所以眼睛會不自主流淚。風木搖動,所以身體會顫抖、肌肉跳動。像這樣的情況一定是體內有潛藏的痰飲,因為痰飲潛伏而使濕氣旺盛,導致脾土和肝木都受到阻礙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