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5)

1. 下利十六

氣利,訶黎勒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氣順,可以用訶黎勒散來調理。

氣利,即前所謂下利氣也。以肝脾濕陷,二氣鬱塞,木遏風動,疏泄不藏,而為下利。利而隧道梗澀,氣塊喧鳴而不調暢,是謂氣利。訶黎勒散,行滯氣而收滑陷也。

訶黎勒散(八十六)

訶黎勒(十枚)

上一味,為散,粥飲和,頓服。

白話文:

氣利,就是前文所說的腹瀉。由於肝脾濕氣下沉,氣血瘀滯,肝氣受阻,風氣作動,大腸失去藏納功能,導致腹瀉。腹瀉時,管道不通暢,氣塊在腸道中翻滾,聲音響亮而紊亂,這就是氣利。訶黎勒散可以用於通暢氣滯,收斂滑脫的濕陷。

2. 下利十七

下利,肺痛,紫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拉肚子,肺部疼痛,用紫參湯來治療。

肺與大腸為表裡,腸陷而利作,則肺逆而痛生。而肺腸之失位,緣中氣之不治,脾土不升,而後腸陷,胃土不降,而後肺逆。紫參湯,甘草補中而緩急,紫參清金而破瘀,瘀開而氣調,各復肺腸升降之舊,則痛定而利止矣。

白話文:

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,大腸脫垂腹瀉,就會導致肺氣上逆而疼痛。肺和大腸位置異常,是因為中氣失調,脾氣不升,才會有大腸脫垂;胃氣不降,才會導致肺氣上逆。紫參湯中,甘草能補中益氣、緩解急痛,紫參能清肺熱、化瘀血。瘀血消除,氣血暢通,肺和大腸的升降功能得以恢復,疼痛就會停止,腹瀉也會好轉。

紫參湯(八十七)

紫參(半斤),甘草(三兩)
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紫參,取二升,內甘草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
白話文:

紫參湯的配方如下:

使用紫參半斤,甘草三兩。

將這兩味藥材用五升的水先煎煮紫參,煮至剩二升水時,加入甘草,再煮至剩下一升半的水量,分兩次溫服。

3. 下利十八

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患者在腹瀉之後感到更加煩躁,如果按壓其上腹部感覺軟弱無力,這是屬於虛性的煩躁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利後陽泄,不應生煩,乃更煩者,是陽復而有內熱也。承氣證之煩,心下硬滿,是謂實煩,若按之心下濡者,是謂虛煩。緣陽復熱升,熏蒸肺津,而化涎沫,心氣鬱阻,是以生煩。宜梔子豉湯,吐其瘀濁,以清煩熱也。

白話文:

出汗後又出現腹瀉,按理來說不應該伴有煩躁,但如果出現煩躁,就說明陽氣回來了,但體內還有熱邪。

承氣證的煩躁,會伴有心窩以下的發硬、脹滿,這叫做實煩。如果按壓心窩以下的地方感覺有水液,這叫做虛煩。

這是因為陽氣回來的同時,熱邪也上升,燻蒸肺部的津液,化為痰液,堵塞心氣的運行,因此會產生煩躁。

此時可以用梔子豉湯,幫助嘔吐出體內的濁物,清熱降煩。

梔子豉湯(八十八)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)

梔子(十四枚,劈),香豉(四合,綿裹)

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,取二升半,內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進一服得吐,則止。

白話文:

栀子豉湯的配方如下:栀子十四个,切开;香豉四合,用布包裹。

将这两味药准备好后,用水四升,先煮栀子,煮至剩下两升半时,加入香豉继续煮,煮至剩下一半即一升半,滤去药渣,分成两次服用。如果服用一次后出现呕吐,则停止继续服用。

4. 下利十九

下利,譫語者,有燥屎也,小承氣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拉肚子,而且說胡話的,是有燥屎,應該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譫語者,是膽火傳於胃土,胃熱而有燥屎也。宜小承氣湯,下其燥屎,以瀉胃熱。

此下大承氣證四章,皆少陰之負陽明,下利之順證也。

小承氣湯(八十九),(方見《傷寒·陽明》)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腹瀉伴隨神志不清,這是膽火傳入胃,導致胃熱,並產生乾燥的糞便。應該服用小承氣湯,瀉下乾燥的糞便,以消除胃熱。這四種下大承氣證,都是少陰證傳變為陽明證,出現腹瀉的正常症狀。

大黃(四兩),枳實(三枚,炙),厚朴(二兩,炙)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二服。得利則止。

白話文:

  • 大黃:120 克
  • 枳實:3 枚,經烘烤處理
  • 厚朴:60 克,經烘烤處理

5. 下利二十

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堅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方見痙病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有腹瀉,但三個部位的脈象都正常,按壓心下部位感覺硬滿,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攻下治療。該處方請參見痙病部分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可下》中(在「汗下宜忌篇」內)。寸大於關,關大於尺,人之常也,是以三部不平,三部皆平,是乙木鬱於尺中,不能上達,故尺與關平,甲木鬱於關上,不能下達,故關與寸平。乙木陷則臍下脹,甲木逆則心下堅,若按之心下堅者,是甲木之逆也。戊土被迫,腑不能容,故見下利。宜大承氣急下之,以清胃腑之鬱熱也。

白話文:

寸脈(手腕裡側)的脈搏比關脈(手腕中部)的脈搏跳動強,關脈比尺脈(手腕外側)的脈搏跳動強,這是正常人的脈象。

如果這三部脈搏的不平衡,或者是三部脈搏都跳動均勻,說明乙木氣鬱結在尺脈之中,無法上升,所以尺脈和關脈跳動均勻。甲木氣鬱結在關脈之上,無法下降,所以關脈和寸脈跳動均勻。

如果乙木氣閉塞,就會導致臍下脹滿;如果甲木氣逆行,就會導致心下堅硬。如果你按壓心下而感到堅硬,說明甲木氣逆行。

如果戊土受到壓迫,臟腑不能正常運轉,就會出現腹瀉的症狀。應該用大承氣湯急下,清除胃腑鬱熱。

6. 下利二十一

下利,脈遲而滑者,實也,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腹瀉,如果脈搏遲緩但又帶有滑象,這是實證的表現,腹瀉還沒有想要停止的跡象,應該及時使用通便的方法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可下》中。宿食在中,不能阻其表氣,而鬱其裡氣,故外滑而內遲。裡氣郁阻,肝脾不升,故利未欲止。

白話文:

食物停滯在胃腸中,不能阻礙表層的氣息,卻會阻塞裡面的氣息,所以外面皮膚雖然光滑,但裡面腸胃蠕動卻遲緩。裡面的氣息鬱積阻滯,肝脾功能失調,所以腹瀉還沒好。

7. 下利二十二

下利,脈反滑者,當有所去,下之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可下》中。宿食在中,郁格陽氣,不得內濟,無復陰氣之翕聚,是以脈滑。

白話文:

如果拉肚子,但是脈搏反而滑數,這表示腸胃裡有東西需要排出,用通下的方法就會痊癒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
這是因為食物積滯在體內,阻塞了陽氣,使其不能正常運行,也沒有陰氣的凝聚,因此脈象呈現滑象。

8. 下利二十三

下利已瘥,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可下》中。下利瘥後,至其從前病起之期而又發,以病根不盡故也。當下之,以絕其根。

白話文:

腹泻已经好转,但如果在特定的年月日时再次发作,这是因为病根未完全清除,应当使用泻下法治疗,适合使用大承气汤。

这段内容出自《伤寒论·可下》中。腹泻好转后,如果在之前发病的时间又复发,这是因为病根尚未彻底消除,应当使用泻下法来断绝病根。

9. 下利二十四

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對於有熱性腹瀉並且便意頻繁的情況,可以使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肝氣遏陷,郁生下熱,魄門重墜者,宜白頭翁湯,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,黃連清少陰之君火,黃柏、秦皮,瀉厥陰之濕熱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·厥陰》記載:肝氣鬱結下陷,導致下半身生熱,魂魄被壓制無法升起,應使用白頭翁湯。白頭翁清瀉少陽相火,黃連清瀉少陰君火,黃柏和秦皮瀉除厥陰濕熱。

白頭翁湯(九十),(方見《傷寒·厥陰》)

白頭翁(三兩),黃連(三兩),黃柏(二兩),秦皮(三兩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不愈,更服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藥材:白頭翁三兩、黃連三兩、黃柏二兩、秦皮三兩,用水七升煎煮,煎至剩三升藥汁後,濾掉藥渣,溫熱時服用一升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

10. 下利二十五

下利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拉肚子並且有膿血的情況,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少陰》。久利不止,木鬱血陷,寒濕腐敗,風木摧剝,故便膿血。桃花湯,粳米補土而瀉濕,乾薑溫中而驅寒,石脂斂腸而固脫也。

白話文:

久瀉不止,是肝氣鬱結,血停留在體內,導致寒濕腐敗,風木之氣侵襲。所以大便中帶有膿血。

桃花湯中:粳米補脾胃之土,又能利濕;乾薑溫暖中焦,驅除寒氣;石脂收斂腸道,防止脫肛。

桃花湯(九十一),(方見《傷寒·少陰》)

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),赤石脂(一斤,一半生用,一半篩末)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熟,去滓,內石脂末方寸匕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
白話文:

桃花湯,出自《傷寒·少陰》,由乾薑一兩、粳米一升、赤石脂一斤(一半生用,一半研成粉末)組成。將三味藥材用水七升煮至米熟,去渣後,加入石脂粉末一寸匕,溫服七合,每天服用三次。若服用一次便見效,則餘下藥湯不必再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