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5)

1. 下利十六

氣利,訶黎勒散主之。

氣利,即前所謂下利氣也。以肝脾濕陷,二氣鬱塞,木遏風動,疏泄不藏,而為下利。利而隧道梗澀,氣塊喧鳴而不調暢,是謂氣利。訶黎勒散,行滯氣而收滑陷也。

訶黎勒散(八十六)

訶黎勒(十枚)

上一味,為散,粥飲和,頓服。

白話文:

氣利,就是前面說的下利氣。因為肝脾濕氣下陷,導致這兩種氣鬱結阻塞,肝木被壓抑而產生風,疏泄功能失調,無法固藏,所以產生下利。這種下利,排泄通道不順暢、阻礙,氣體結塊發出聲響而不調和,這就叫做氣利。使用訶黎勒散,能疏通行滯的氣,並收斂滑脫下陷的氣。

訶黎勒散

訶黎勒(十枚)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末,用粥調和後一次服用。

2. 下利十七

下利,肺痛,紫參湯主之。

肺與大腸為表裡,腸陷而利作,則肺逆而痛生。而肺腸之失位,緣中氣之不治,脾土不升,而後腸陷,胃土不降,而後肺逆。紫參湯,甘草補中而緩急,紫參清金而破瘀,瘀開而氣調,各復肺腸升降之舊,則痛定而利止矣。

紫參湯(八十七)

紫參(半斤),甘草(三兩)
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紫參,取二升,內甘草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
白話文:

腹瀉,伴隨胸部疼痛,可以用紫參湯來治療。

肺和大腸在經絡上互為表裡關係,大腸下陷而產生腹瀉,就會導致肺氣上逆而產生胸痛。而肺和大腸位置的錯亂,是因為中焦之氣沒有好好調理,脾土之氣無法上升,然後大腸就下陷;胃土之氣無法下降,然後肺氣就上逆。紫參湯中,甘草能補中氣並緩解急迫症狀,紫參能清瀉肺金之氣並破除瘀血,瘀血消散氣機就會調和,各自恢復肺與大腸升降的正常秩序,那麼疼痛就會停止,腹瀉也會痊癒。

紫參湯(方劑編號八十七)

紫參(半斤),甘草(三兩)

以上兩味藥,用水五升,先煮紫參,煮到剩二升時,加入甘草,再煮到剩一升半,分成兩次溫服。

3. 下利十八

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利後陽泄,不應生煩,乃更煩者,是陽復而有內熱也。承氣證之煩,心下硬滿,是謂實煩,若按之心下濡者,是謂虛煩。緣陽復熱升,熏蒸肺津,而化涎沫,心氣鬱阻,是以生煩。宜梔子豉湯,吐其瘀濁,以清煩熱也。

梔子豉湯(八十八)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)

梔子(十四枚,劈),香豉(四合,綿裹)

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,取二升半,內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進一服得吐,則止。

白話文:

拉肚子之後反而更加煩躁,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柔軟,這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煩躁,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這種情況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拉肚子之後,陽氣外洩,照理說不應該產生煩躁,但現在反而更加煩躁,是因為陽氣恢復而有內熱的緣故。承氣湯證的煩躁,是心下部位感到堅硬脹滿,屬於實證的煩躁,但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柔軟,那就是虛證的煩躁。因為陽氣恢復後熱氣上升,薰蒸肺部的津液,使之變成痰涎,導致心氣鬱結阻塞,所以才會產生煩躁。應該用梔子豉湯,來幫助吐出體內瘀積的穢濁,以清除煩熱。

梔子豉湯(出自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)

梔子(十四枚,剖開),淡豆豉(四合,用棉布包裹)

將以上兩味藥材,用水四升,先煮梔子,煮到剩二升半時,放入豆豉,再煮到剩下一升半,去除藥渣,分成兩次服用。服用一次如果產生嘔吐,就停止服用。

4. 下利十九

下利,譫語者,有燥屎也,小承氣湯主之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譫語者,是膽火傳於胃土,胃熱而有燥屎也。宜小承氣湯,下其燥屎,以瀉胃熱。

此下大承氣證四章,皆少陰之負陽明,下利之順證也。

小承氣湯(八十九),(方見《傷寒·陽明》)

大黃(四兩),枳實(三枚,炙),厚朴(二兩,炙)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二服。得利則止。

白話文:

腹瀉,並且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,通常是有乾燥的糞便積在腸道裡,應該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

這段話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腹瀉又胡言亂語,是膽火傳到胃,導致胃熱並且有乾燥的糞便。應該用小承氣湯來幫助排出乾燥的糞便,藉此來瀉掉胃熱。

接下來的四段關於大承氣湯的證狀,都是少陰病(指身體陰液不足)影響到陽明病(指胃腸陽熱過盛),腹瀉是疾病往好的方向發展的現象。

小承氣湯的組成(出自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):

大黃(四兩)、枳實(三枚,用火烤過)、厚朴(二兩,用火烤過)

將以上三種藥材,加入四升水,煮到剩下一升二合,濾掉藥渣,分成兩次溫服。如果排便順利就停止服用。

5. 下利二十

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堅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方見痙病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可下》中(在「汗下宜忌篇」內)。寸大於關,關大於尺,人之常也,是以三部不平,三部皆平,是乙木鬱於尺中,不能上達,故尺與關平,甲木鬱於關上,不能下達,故關與寸平。乙木陷則臍下脹,甲木逆則心下堅,若按之心下堅者,是甲木之逆也。戊土被迫,腑不能容,故見下利。宜大承氣急下之,以清胃腑之鬱熱也。

白話文:

腹瀉,如果把脈時寸、關、尺三部的脈象都平和,但按壓心下部位感覺堅硬,就應該趕緊用瀉下的藥來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這個方子在痙病篇可以找到。

一般來說,寸脈比關脈大,關脈比尺脈大,這是正常情況。如果三部脈象不平和,出現三部脈都平和的情況,是因為乙木之氣鬱結在尺脈中,無法向上到達;因此尺脈與關脈的脈象才會一樣平。甲木之氣鬱結在關脈之上,無法向下到達;因此關脈與寸脈的脈象才會一樣平。乙木之氣陷於下,就會導致肚臍下方脹滿;甲木之氣逆行,就會導致心下部位感覺堅硬。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覺堅硬,那就是甲木之氣逆行的表現。戊土受到壓迫,導致腸胃無法容納,所以才會出現腹瀉。這種情況應該趕緊用大承氣湯來瀉下,以清除腸胃中的鬱熱。

6. 下利二十一

下利,脈遲而滑者,實也,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可下》中。宿食在中,不能阻其表氣,而鬱其裡氣,故外滑而內遲。裡氣郁阻,肝脾不升,故利未欲止。

白話文:

腹瀉,脈象呈現遲緩且滑動的,這是屬於實證的腹瀉。腹瀉的情形還沒有想要停止的跡象,應該趕緊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
這種情況在《傷寒論》中的「可下」篇提到。這是因為積滯的食物堵塞在腸胃中,無法阻礙體表的氣,反而使得裡面的氣鬱結。所以外在的脈象呈現滑動,而內在的脈象呈現遲緩。因為裡面的氣鬱結阻滯,導致肝脾之氣無法上升,所以腹瀉的情形沒有想要停止的趨勢。

7. 下利二十二

下利,脈反滑者,當有所去,下之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可下》中。宿食在中,郁格陽氣,不得內濟,無復陰氣之翕聚,是以脈滑。

白話文:

腹瀉,如果把脈發現脈象反而呈現滑動的狀態,表示身體裡有應該排除的東西,用瀉下的方法處理就會好轉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
這種情況出自《傷寒論·可下篇》。是因為宿食積滯在體內,阻礙陽氣的運行,導致陽氣無法內斂,陰氣也無法聚合,所以脈象才會呈現滑動的狀態。

8. 下利二十三

下利已瘥,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可下》中。下利瘥後,至其從前病起之期而又發,以病根不盡故也。當下之,以絕其根。

白話文:

腹瀉已經好了,但是到了當初發病的年月日時又復發,是因為病沒有完全好。這種情況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
這段話出自《傷寒論·可下篇》。腹瀉痊癒後,又在之前發病的時間點再次發作,是因為病根沒有徹底清除。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才能根除病因。

9. 下利二十四

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肝氣遏陷,郁生下熱,魄門重墜者,宜白頭翁湯,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,黃連清少陰之君火,黃柏、秦皮,瀉厥陰之濕熱也。

白頭翁湯(九十),(方見《傷寒·厥陰》)

白頭翁(三兩),黃連(三兩),黃柏(二兩),秦皮(三兩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不愈,更服。

白話文:

腹瀉且有裡急後重感,屬於熱性腹瀉,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

這種情況在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中可以見到。這是因為肝氣鬱結下陷,導致體內產生熱,使得肛門有下墜的感覺,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白頭翁湯。白頭翁可以清除少陽經的相火,黃連可以清除少陰經的君火,黃柏和秦皮則可以瀉除厥陰經的濕熱。

白頭翁湯(用量為九十),這個方子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

藥方組成:白頭翁(三兩),黃連(三兩),黃柏(二兩),秦皮(三兩)。
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煎煮,煮到剩三升時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。如果沒有好轉,可以繼續服用。

10. 下利二十五

下利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少陰》。久利不止,木鬱血陷,寒濕腐敗,風木摧剝,故便膿血。桃花湯,粳米補土而瀉濕,乾薑溫中而驅寒,石脂斂腸而固脫也。

桃花湯(九十一),(方見《傷寒·少陰》)

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),赤石脂(一斤,一半生用,一半篩末)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熟,去滓,內石脂末方寸匕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
白話文:

腹瀉,大便帶有膿和血,用桃花湯來治療。

這個狀況出自《傷寒論·少陰篇》。長久的腹瀉不止,是因肝氣鬱結、血下陷,加上寒濕腐敗,又受風木的摧殘,所以大便會出現膿和血。桃花湯,用粳米來補養脾土並且排除濕氣,乾薑溫暖脾胃並驅散寒氣,赤石脂收斂腸道並固澀脫出的狀況。

桃花湯的藥方(出自《傷寒論·少陰篇》):

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),赤石脂(一斤,一半生用,一半篩成粉末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煮,等到米煮熟後,去除藥渣,再加入赤石脂粉末一湯匙的量(約方寸匕),溫熱服用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,剩下的藥就不用再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