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4)

1. 下利四

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,陽氣敗泄,危亡在目。若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,陽氣來復,可以回生,脈不還者,陽氣不復,死無望矣。

2. 下利五

下利,手足厥冷,無脈者,炙之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,死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厥冷無脈,炙之不溫與脈不還,是純陰無陽,而反微喘者,則氣不歸根,必死無疑也。

3. 下利六

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

少陰,腎脈,趺陽,胃脈,胃土本克腎水,而水盛反得侮土,以土生於火而火克於水,火勝則土能剋水而少陰負,火敗則水反侮土而趺陽負。凡病皆水勝而土負,土勝而水負者,甚少也。水勝則死,土勝則生,故少陰以負趺陽為順。

仲景脈法,唐後無傳,庸工下士,開滋陰補水之門,誤世殃民,禍流千載。今海內醫書,連床累架,皆徐世勣作無賴賊時逢人輒殺者也。俗子誦之,以害生靈,醫如猛虎,人如孤豚,誠足悲傷不可說也。

4. 下利七

下利,脈沉弦者,下重,脈大者,為未止,脈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,雖發熱,不死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脈沉弦者,水寒木陷,必主下重。設脈大者,是利亡肝脾之陽,木賊土敗,利為未止。若脈微弱數者,是脾陽欲復,肝邪將退,為欲自止,雖外見發熱,然續將內斂,不至死也。

5. 下利八

下利,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而脈沉遲,臟陰盛而腑陽虛也。乃其人面色少赤,身有微熱者,是微陽欲復,為陰邪所遏,鬱於皮腠,而不能透發也。然陽郁欲發,必不終陷,頃當沖透群陰,汗出而解。但微陽孤弱,未能遽出重圍,難免鬱冒昏迷,而後外達皮毛耳。方其鬱冒之時,病人必當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之少赤,是謂戴陽,戴陽者,陽根微弱而下虛故也。

6. 下利九

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令自愈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有微熱而渴,是陽復矣。脈弱則木邪欲退,故令自愈。

7. 下利十

下利,脈反弦,發熱身汗者,愈。下利,脈沉而弦者,水寒而木陷也,今弦而不沉,是乙木有升達之意,再見發熱身汗,則下陷之陽,已升於上,故愈。

8. 下利十一

下利,脈數,有微熱,汗出,令自愈。設脈緊,為未解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脈數而有微熱,陽欲復也,汗出則陽氣外達,故令自愈。設脈復緊,則陰邪閉束,陽陷而不升,為未解也。

9. 下利十二

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。設不差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脈數而渴者,陽已復矣,故令自愈。設利不差,必圊膿血,以其陽復之過,而有餘熱以傷陰也。

10. 下利十三

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圊膿血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而寸脈反見浮數,是陽復而上盛,尺中自澀者,是陰退而下虛也。陽盛必俯侵陰位,鬱蒸營分,而圊膿血也。

11. 下利十四

下利,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,溫里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

此段見《傷寒·太陰》。下利而腹脹滿,是太陰腹滿自利之證也,其身體疼痛,則是太陽表證,是當先溫其里,後攻其表。溫里宜四逆湯,以驅其寒,攻表宜桂枝湯,以驅其風。里溫而攻表,則汗出,不慮其陽亡也。

桂枝湯(八十四)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)

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生薑(三兩)

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,服一升。服已,須臾啜稀粥一升,以助藥力,溫覆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淋漓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後服。

12. 下利十五

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
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是少陰通脈四逆證。厥陰風木疏泄,故有汗出之證,亦宜通脈四逆,溫臟寒而通經脈也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詳閱《傷寒》「少陰」、「厥陰」二篇,此段之義乃明。

通脈四逆湯(八十五),(方見《傷寒·少陰》。此即四逆湯,而分兩不同)

甘草(二兩,炙),乾薑(三兩,強人可四兩),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