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三 (4)
卷十三 (4)
1. 下利四
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,陽氣敗泄,危亡在目。若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,陽氣來復,可以回生,脈不還者,陽氣不復,死無望矣。
白話文:
腹瀉之後,脈搏變得微弱甚至消失,手腳冰冷,如果經過一天的時間,脈搏恢復,手腳也回暖,就表示有活下去的希望;如果脈搏沒有恢復,就表示沒有活下去的希望。
這段文字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腹瀉後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,是因為陽氣大量耗散,情況非常危急。如果經過一天的時間,脈搏能夠恢復,手腳也回暖,表示陽氣恢復,有可能起死回生。如果脈搏沒有恢復,表示陽氣沒有恢復,就沒有辦法救活了。
2. 下利五
下利,手足厥冷,無脈者,炙之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,死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厥冷無脈,炙之不溫與脈不還,是純陰無陽,而反微喘者,則氣不歸根,必死無疑也。
白話文:
腹瀉,同時手腳冰冷,摸不到脈搏的人,用艾灸溫熱身體也無法感到溫暖,如果脈搏沒有恢復,反而出現輕微喘氣的現象,這是死症。
這段話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腹瀉、手腳冰冷且摸不到脈搏,用艾灸也無法溫熱身體,加上脈搏沒有恢復,這表示體內是純陰無陽的狀態,如果反而出現輕微喘氣,代表氣息無法回到根源,這種情況必定會死亡。
3. 下利六
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
少陰,腎脈,趺陽,胃脈,胃土本克腎水,而水盛反得侮土,以土生於火而火克於水,火勝則土能剋水而少陰負,火敗則水反侮土而趺陽負。凡病皆水勝而土負,土勝而水負者,甚少也。水勝則死,土勝則生,故少陰以負趺陽為順。
仲景脈法,唐後無傳,庸工下士,開滋陰補水之門,誤世殃民,禍流千載。今海內醫書,連床累架,皆徐世勣作無賴賊時逢人輒殺者也。俗子誦之,以害生靈,醫如猛虎,人如孤豚,誠足悲傷不可說也。
白話文:
少陰脈(腎脈)如果呈現虛弱,而趺陽脈(胃脈)相對有力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
少陰脈代表腎,趺陽脈代表胃,胃屬土,本來就會剋制腎屬水。但如果水氣太盛,反而會反過來欺侮土。因為土由火所生,而火又被水所剋制。火氣旺盛時,土就能剋制水,所以少陰脈呈現虛弱;如果火氣衰敗,水就會反過來欺侮土,所以趺陽脈呈現虛弱。一般來說,生病的情況都是水氣太盛而土氣虛弱,土氣旺盛而水氣虛弱的情況非常少見。水氣太盛通常會導致死亡,土氣旺盛則有利於生存,所以少陰脈虛弱,趺陽脈有力才是順應自然的。
張仲景的脈法在唐朝之後就失傳了,庸醫和下等醫生開始提倡滋陰補水的療法,誤導世人、危害百姓,禍害遺留千年。現在國內的醫書堆積如山,這些都是徐世勣這種如同無賴強盜、見人就殺的庸醫所寫。世俗之人誦讀這些醫書,反而危害了生命。醫生如同兇猛的老虎,病人如同孤單的豬仔,實在是令人悲傷,難以言喻。
4. 下利七
下利,脈沉弦者,下重,脈大者,為未止,脈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,雖發熱,不死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脈沉弦者,水寒木陷,必主下重。設脈大者,是利亡肝脾之陽,木賊土敗,利為未止。若脈微弱數者,是脾陽欲復,肝邪將退,為欲自止,雖外見發熱,然續將內斂,不至死也。
白話文:
腹瀉,如果脈象是沉而弦的,表示腹瀉時會感覺肚子墜脹沉重。如果脈象是洪大的,表示腹瀉還不會停止。如果脈象是微弱且快的,表示腹瀉將要自動停止,即使有發燒,也不會因此死亡。
這段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腹瀉,如果脈象是沉而弦的,表示是體內水寒導致肝木下陷,必然會感到腹瀉時肚子墜脹沉重。如果脈象是洪大的,表示腹瀉正在耗損肝脾的陽氣,導致木氣損傷土氣衰敗,腹瀉還不會停止。如果脈象是微弱且快的,表示脾陽正在恢復,肝邪將要退去,腹瀉將要自動停止,即使外表看起來有發燒,但其實是體內陽氣要收斂,不會導致死亡。
5. 下利八
下利,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而脈沉遲,臟陰盛而腑陽虛也。乃其人面色少赤,身有微熱者,是微陽欲復,為陰邪所遏,鬱於皮腠,而不能透發也。然陽郁欲發,必不終陷,頃當沖透群陰,汗出而解。但微陽孤弱,未能遽出重圍,難免鬱冒昏迷,而後外達皮毛耳。方其鬱冒之時,病人必當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之少赤,是謂戴陽,戴陽者,陽根微弱而下虛故也。
白話文:
腹瀉,脈象沉而慢,這個人臉色稍微有點紅,身上微微發熱,腹瀉拉出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,這種情況一定會經歷昏沉、冒汗,然後就好了。病人一定會稍微手腳冰冷,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臉色發紅是虛陽上浮的表現,是下方虛弱的緣故。
這段話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腹瀉而且脈象沉慢,是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的表現。這個人臉色稍微有點紅,身上微微發熱,是微弱的陽氣想要恢復,卻被陰邪阻擋,鬱積在皮膚肌肉之間,無法透發出來。然而陽氣鬱積想要發散,最終不會一直陷落,將會衝破重重陰氣,通過出汗而痊癒。只是微弱的陽氣孤立無援,無法立刻衝出重圍,難免會昏沉迷糊,然後才會向外到達皮膚毛孔。當他昏沉迷糊的時候,病人一定會稍微手腳冰冷,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臉上的一點點紅暈,是陽氣上浮的表現,這叫做戴陽,戴陽的意思是陽氣根基微弱,是下方虛弱的緣故。
6. 下利九
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令自愈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有微熱而渴,是陽復矣。脈弱則木邪欲退,故令自愈。
白話文:
腹瀉,如果伴隨著輕微發熱和口渴,而且脈象虛弱的,會自行痊癒。
這段話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腹瀉,同時有輕微發熱和口渴,表示陽氣正在恢復。脈象虛弱則表示肝木的邪氣正在消退,所以會自行痊癒。
7. 下利十
下利,脈反弦,發熱身汗者,愈。下利,脈沉而弦者,水寒而木陷也,今弦而不沉,是乙木有升達之意,再見發熱身汗,則下陷之陽,已升於上,故愈。
白話文:
腹瀉,如果脈象反而是弦脈,並且出現發燒、身體出汗的狀況,就會痊癒。腹瀉,如果脈象是沉脈又帶弦脈,表示體內水寒而肝木氣機下陷。現在脈象是弦脈但不是沉脈,代表肝木有向上升發的趨勢,再加上出現發燒、身體出汗,表示下陷的陽氣已經升到上面,所以會痊癒。
8. 下利十一
下利,脈數,有微熱,汗出,令自愈。設脈緊,為未解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脈數而有微熱,陽欲復也,汗出則陽氣外達,故令自愈。設脈復緊,則陰邪閉束,陽陷而不升,為未解也。
白話文:
腹瀉,脈搏跳動快速,而且有點發熱,同時有出汗,這情況會自然好轉。如果脈搏反而變得緊繃,就表示病情還沒有解除。
這段話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腹瀉,脈搏跳動快而且有點發熱,是體內的陽氣想要恢復的現象,這時如果能夠出汗,就表示陽氣已經向外宣達,所以會自然痊癒。如果脈搏反而變得緊繃,就表示陰邪仍然閉塞束縛,導致陽氣下陷而不能上升,病情就還沒有解除。
9. 下利十二
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。設不差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,脈數而渴者,陽已復矣,故令自愈。設利不差,必圊膿血,以其陽復之過,而有餘熱以傷陰也。
白話文:
拉肚子,如果脈搏跳動快而且口渴,通常會自己好。如果沒好轉,一定會排出帶有膿血的糞便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。
這段話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拉肚子,如果脈搏跳動快而且口渴,表示陽氣已經恢復,所以會自己好。如果拉肚子沒好,反而排出膿血,是因為陽氣恢復過度,導致餘熱傷害到陰氣。
10. 下利十三
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圊膿血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下利而寸脈反見浮數,是陽復而上盛,尺中自澀者,是陰退而下虛也。陽盛必俯侵陰位,鬱蒸營分,而圊膿血也。
白話文:
腹瀉時,如果把脈發現寸脈(手腕橈動脈靠近拇指側)反而呈現浮而快的脈象,而尺脈(手腕橈動脈靠近手肘側)卻呈現遲緩不流暢的脈象,這必定會排出帶有膿液和血液的糞便。
這種情況出現在《傷寒論》的厥陰篇。腹瀉時,寸脈反而呈現浮而快的脈象,這是陽氣恢復而向上亢盛的表現;而尺脈遲緩不流暢,則是陰氣衰退而下虛的表現。陽氣過盛一定會向下侵擾陰氣的位置,鬱積蒸騰營分(血液中的營養物質),因此會排出帶有膿液和血液的糞便。
11. 下利十四
下利,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,溫里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太陰》。下利而腹脹滿,是太陰腹滿自利之證也,其身體疼痛,則是太陽表證,是當先溫其里,後攻其表。溫里宜四逆湯,以驅其寒,攻表宜桂枝湯,以驅其風。里溫而攻表,則汗出,不慮其陽亡也。
桂枝湯(八十四)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)
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生薑(三兩)
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,服一升。服已,須臾啜稀粥一升,以助藥力,溫覆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淋漓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後服。
白話文:
腹瀉,肚子脹滿,身體又感到疼痛的狀況,應該先溫暖調理身體內部,然後再處理體表的病症。溫暖內部適合使用四逆湯,處理體表適合使用桂枝湯。
這種情況出自《傷寒論·太陰篇》。腹瀉又肚子脹滿,是太陰篇裡描述的腹滿自利的症狀,身體疼痛則是太陽篇裡描述的體表症狀,所以應該先溫暖身體內部,再處理體表。溫暖內部適合使用四逆湯,用來驅散體內的寒氣;處理體表適合使用桂枝湯,用來驅散體表的風邪。內部溫暖後再處理體表,就會發汗,不用擔心陽氣耗散。
桂枝湯(方子在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中有記載)
桂枝(三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生薑(三兩)
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,加水七升,用小火煮到剩三升,過濾掉藥渣,調整藥湯的溫度,溫服一升。服藥後,要馬上喝一升稀粥來幫助藥力,然後蓋上被子,讓身體溫暖大約一個小時,讓全身微微出汗最好,但不能讓汗像水淋雨一樣。如果服藥一次就出汗病好了,就停止服用後面的藥。
12. 下利十五
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是少陰通脈四逆證。厥陰風木疏泄,故有汗出之證,亦宜通脈四逆,溫臟寒而通經脈也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詳閱《傷寒》「少陰」、「厥陰」二篇,此段之義乃明。
通脈四逆湯(八十五),(方見《傷寒·少陰》。此即四逆湯,而分兩不同)
甘草(二兩,炙),乾薑(三兩,強人可四兩),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
白話文:
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,這是屬於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的情況,如果又出現冒汗和手腳冰冷,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
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,同時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,加上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這屬於少陰病裡面的通脈四逆證。如果是厥陰病導致的風木疏泄功能異常,就會有冒汗的現象,也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,用來溫暖體內的寒氣並疏通經脈。
這段文字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仔細閱讀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篇」和「厥陰篇」,就能明白這段話的意思。
通脈四逆湯(方劑編號八十五),(這個方子在《傷寒論·少陰篇》中可以找到。它其實就是四逆湯,只是各味藥的用量不同。)
甘草(二兩,炙烤過的),乾薑(三兩,體格強壯的人可以用到四兩),附子(大的使用一枚,生的直接用)
以上三味藥,用水三升煎煮,煮到剩下一升二合,去除藥渣,分溫兩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