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三 (3)
卷十三 (3)
1. 嘔吐十八
嘔而胸滿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嘔而胸滿者,中氣虛寒,膽胃逆升,濁陰填塞於膈上也。吳茱萸湯,人參、大棗,補中而培土,茱萸、生薑,溫胃而降逆也。
吳茱萸湯(七十八),(方見《傷寒·陽明》)
吳茱萸(一升),人參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生薑(六兩)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如果嘔吐且胸口感到脹滿,這是因為中焦氣虛寒冷,導致膽胃之氣逆向上升,濁陰之氣阻塞在膈膜部位所造成的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
吳茱萸湯裡面的成分,人參和大棗可以補益中氣並鞏固脾胃的運化功能,吳茱萸和生薑則能溫暖腸胃並降逆止嘔。
吳茱萸湯(代碼七十八),這個藥方在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中也有記載。
吳茱萸一升,人參二兩,大棗十二枚,生薑六兩。
將以上四種藥材,加入五升水煎煮至剩兩升,溫熱服用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2. 嘔吐十九
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胃氣上逆,濁陰翻騰,則生乾嘔。肺氣鬱阻,津液凝滯,則生涎沫。濁氣升填,頭上壅塞,則苦疼痛。肺胃之上逆,根緣中下之虛寒,宜吳茱萸湯,溫補中脘而降逆氣也。
白話文:
乾嘔,吐出像口水一樣的黏液,又伴隨頭痛,這種情況要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
這個症狀出自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。胃氣向上逆行,導致胃中混濁的陰氣向上翻湧,就會產生乾嘔。肺氣鬱結不暢,使體內津液凝滯,就會產生像口水一樣的黏液。混濁的氣向上衝,堵塞在頭部,就會感到頭痛。肺和胃的上逆,根本原因是中焦和下焦的虛寒,所以要用吳茱萸湯,來溫補中焦,並使上逆的氣降下來。
3. 嘔吐二十
乾嘔,吐逆,吐涎沫,半夏乾薑散主之。
乾嘔,吐逆,吐涎沫,胃寒而氣逆也。半夏乾薑散,半夏降其逆氣,乾薑溫其中寒也。
半夏乾薑散(七十九)
半夏,乾薑(等分)
上二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將水一升半,煎取七合,頓服之。
白話文:
乾嘔、想吐、吐口水,這是用半夏乾薑散來治療的。
乾嘔、想吐、吐口水,這是因為胃寒導致氣逆上衝。半夏乾薑散裡,半夏能降逆氣,乾薑能溫暖胃裡的寒氣。
半夏乾薑散(方劑編號七十九)
組成:半夏、乾薑(兩者等量)。
使用方法:將以上兩種藥材搗成粉末,每次取一小匙(約一方寸匕),加水一升半煎煮至七合,一次喝完。
4. 嘔吐二十一
乾嘔而下利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乾嘔而利者,甲木之賊戊土,胃氣鬱遏,不能容納水穀,故下為泄利而上為乾嘔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,甘草、大棗,補中氣而益脾精,黃芩、芍藥,清甲木而瀉相火,半夏、生薑,降胃氣而止嘔吐也。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八十),(方見《傷寒·少陽》)
黃芩(三兩),芍藥(一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半夏(半升),生薑(三兩)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
白話文:
如果只是乾嘔卻又拉肚子,就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。
乾嘔又拉肚子,這是因為肝木(甲木)剋制脾土(戊土)的緣故,導致胃氣鬱悶不暢,不能容納食物,所以向下就造成腹瀉,向上就出現乾嘔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,用甘草、大棗來補養中氣並增強脾的功能;用黃芩、芍藥來清除肝火並平息相火;用半夏、生薑來降逆胃氣並止住嘔吐。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這個方子在《傷寒論》少陽篇裡有提到)。
藥材組成:黃芩三兩,芍藥一兩,甘草二兩,大棗十二枚,半夏半升,生薑三兩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一斗煎煮,煮到剩三升時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,晚上再服用一次。
5. 嘔吐二十二
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,生薑半夏湯主之。
胸中似喘似嘔似噦,又復不喘不嘔不噦,徹心中憒憒然煩亂而無奈者,胃氣上逆,濁氣翻騰,溫溫泛泛,心緒作惡之象也。生薑半夏湯,降逆氣而驅濁陰也。
生薑半夏湯(八十一),(此即小半夏湯,而分兩不同)
生薑汁(一升),半夏(半斤)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半夏,取二升,內生薑汁,煮取一升半,小冷,分四服,日三夜一。嘔止,停後服。
白話文:
病人胸口感覺好像要喘又不是喘,想吐又吐不出來,想打嗝也不是打嗝,整個心裡煩悶得很,感到非常無奈,這可以用生薑半夏湯來治療。
胸口感覺好像要喘、想吐、想打嗝,但又不是真的在喘、在吐、在打嗝,整個心裡煩悶而無可奈何,這是因為胃氣向上逆行,濁氣翻騰,溫溫的想噁心,心裡產生不舒服的感覺。生薑半夏湯可以降下逆行的氣,驅散體內不好的濁氣。
生薑半夏湯(方劑編號八十一),(這個方子就是小半夏湯,只是藥材的用量不同)
生薑汁(一升),半夏(半斤)
把這兩味藥材,用水三升煮半夏,煮到剩二升時,加入生薑汁,再煮到剩一升半,稍微放涼,分成四次服用,白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吐的症狀停止後,就不要再服用。
6. 嘔噦二十三
乾嘔噦,若手足厥者,橘皮湯主之。
乾嘔噦者,胃氣上逆,濁陰湧泛也。肺氣阻滯,郁生痰涎,遏抑清陽,不得四布,故手足厥逆。橘皮湯,橘皮、生薑,降沖逆而行瘀濁也。
橘皮湯(八十二)
橘皮(四兩),生薑(八兩)
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下咽即愈。
白話文:
乾嘔,且有噁心想吐的感覺,如果出現手腳冰冷的狀況,可以用橘皮湯來治療。
這種乾嘔的情況,是因為胃氣向上衝逆,導致身體內混濁的陰氣向上湧動的緣故。又因為肺氣不順暢、受到阻礙,鬱積產生痰液,進而抑制清陽之氣,使其無法正常向四肢運行,所以才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狀況。橘皮湯的藥材是橘皮和生薑,可以幫助下降衝逆的氣,並且疏通體內的瘀滯濁氣。
橘皮湯
藥材:橘皮(四兩)、生薑(八兩)
做法:將以上兩味藥材,加入七升的水一起煮,煮到剩下三升時,將藥汁溫熱服用一升。喝下去後,症狀就會立即好轉。
7. 噦逆二十四
噦逆者,橘皮竹茹湯主之。
噦逆者,中虛而胃逆也。橘皮竹茹湯,參、甘、大棗,補中而培土,橘、薑、竹茹,降逆而止嘔也。
橘皮竹茹湯(八十三)
橘皮(二斤),竹茹(二斤),生薑(半斤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五兩),大棗(三十枚)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打嗝不止,用橘皮竹茹湯來治療。
打嗝不止,是因為身體中間虛弱、胃氣上逆。橘皮竹茹湯裡的黨參、甘草、大棗,可以補中氣、培養脾土;橘皮、生薑、竹茹,可以降逆氣、止嘔吐。
橘皮竹茹湯(方劑編號八十三)
橘皮(二斤),竹茹(二斤),生薑(半斤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五兩),大棗(三十枚)
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一斗(約十升)煮成三升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8. 下利(二十五章)
9. 下利一
下利清穀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脹滿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太陰》。下利清穀,脾陽陷敗,雖有太陽表證,不可攻之。攻之汗出陽亡,清陽愈陷,濁陰愈逆,必生脹滿。
白話文:
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,這種情況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用發汗方式處理,反而會導致腹部脹滿。
這種狀況出自《傷寒論·太陰篇》。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,代表脾的陽氣已經虛弱衰敗,即使同時有太陽表證(例如發燒、怕冷),也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用發汗的方式處理,會使陽氣更加虛弱,清陽之氣更加下陷,濁陰之氣更加上逆,必然會導致腹部脹滿。
10. 下利二
下利氣者,當利其小便。
下利而失氣者,濕盛而氣滯也。當利其小便,以滲濕邪。
白話文:
腹瀉時如果排氣多,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來治療。
腹瀉時如果沒有排氣,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、氣機阻滯的緣故。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,來排除體內的濕邪。
11. 下利三
夫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,上氣,腳縮。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不禁,下甚者,手足不仁。
六腑為陽,其位在外,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冷,喘促而上氣,蜷臥而腳縮也。五臟為陰,其位在內,五臟氣絕於內者,下利不禁。下甚者,神氣敗泄,而手足不仁。六腑以胃為主,五臟以脾為主,脾胃同主四肢,故病皆見於手足也。
白話文:
六腑的氣在外耗盡時,會出現手腳冰冷、氣喘上逆、腿腳蜷縮的狀況。五臟的氣在內耗盡時,會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,腹瀉嚴重時,會導致神氣衰敗,手腳麻木不仁。
六腑屬陽,位置在外,所以當六腑的氣在外耗盡時,會出現手腳寒冷、喘氣急促、身體蜷縮、腿腳縮起來的現象。五臟屬陰,位置在內,所以當五臟的氣在內耗盡時,就會腹瀉不止。腹瀉嚴重時,表示神氣已經衰敗散失,導致手腳麻木不仁。六腑以胃為主導,五臟以脾為主導,而脾和胃共同主導四肢的活動,所以這些疾病的徵兆都會在手腳上顯現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