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2)

1. 嘔吐十

胃反,吐而渴欲飲水者,茯苓澤瀉湯主之。

胃反,嘔吐而渴欲飲水者,濕盛胃逆而火不根水也。以戊土上逆,降路瘀塞,君相二火,不得下蟄,逆刑辛金,是以渴生。茯苓澤瀉湯,茯苓、澤瀉桂枝,疏木而瀉水,薑、甘、白朮,降逆而燥土也。

白話文:

反胃,嘔吐而口渴想喝水的人,這是濕氣過盛導致胃氣上逆,而虛火不能滋養水液所致。由於戊土(脾胃之氣)上逆,下行的通道堵塞,君火(心火)和相火(腎火)不能沉降,反而逆剋辛金(肺氣),因此產生口渴。茯苓澤瀉湯的作用是疏通肝膽,利尿祛濕,薑、甘草、白朮可以降逆氣,乾燥脾胃。

茯苓澤瀉湯(七十一)

茯苓(八兩),澤瀉(四兩),桂枝(二兩),生薑(四兩),甘草(二兩),白朮(三兩)

白話文:

茯苓:500 克 澤瀉:250 克 桂枝:125 克 生薑:250 克 甘草:125 克 白朮:187.5 克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內澤瀉,再煮取二升半,溫服八合,日再服。

2. 嘔吐十一

吐後渴欲得水,而貪飲者,文蛤湯主之。

吐後渴欲得水,而貪飲者,吐傷中氣,濕動肺逆,郁生上熱,表裡無降泄之路。文蛤湯,甘草大棗,補土而益脾精,石膏、文蛤,清金而瀉濕熱,杏、姜,利氣而降逆,麻黃髮表而達郁也。

白話文:

嘔吐後口渴想喝水,但喝得很貪婪的人,是因為嘔吐傷到了中氣,濕氣作用於肺部,造成上熱,表裡都沒有降泄的管道。文蛤湯、甘草、大棗,補養脾胃之土氣,石膏、文蛤,清涼金氣,瀉除濕熱,杏仁、薑,通利氣機,降逆止嘔,麻黃發散表氣,疏通鬱熱。

文蛤湯(七十二)

文蛤(五兩),麻黃(三兩),生薑(三兩),杏仁(五十枚),石膏(五兩),甘草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白話文:

文蛤(200 克),麻黃(120 克),生薑(120 克),杏仁(50 粒),石膏(200 克),甘草(120 克),大棗(12 枚)

上七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。汗出即愈。

3. 嘔吐十二

嘔吐而病在膈上,後思水者,解,急與之,思水者,豬苓散主之。

病在膈上,嘔吐之後,而思水飲,是病去而津亡也。其病當解,宜急與之水,以益津液。思水者,痰飲雖去而土濕猶存,渴欲飲水,恐其復致停瘀,豬苓散,二苓、白朮,瀉濕而燥土,最為相宜也。

白話文:

當疾病位於橫膈膜以上,在嘔吐之後,病人仍然想喝水,這是因為疾病已經消退,津液卻耗盡了。此時,病情應該好轉,應該趕快給病人喝水,以補充津液。想喝水的情況表明,雖然痰液已經消除,但體內的濕氣仍然存在。如果病人渴了想喝水,擔心會再次導致體內水液停滯,出現水腫。豬苓散、二苓、白朮這類藥物可以去除體內濕氣並燥化體內濕土,最適合這種情況。

豬苓散(七十三)

豬苓,茯苓,白朮(等分)

上三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4. 嘔吐十三

食已即吐者,大黃甘草湯主之。

食已即吐者,胃之上口,必有濕熱瘀塞。大黃甘草湯,大黃瀉其鬱熱,甘草培其中氣也。

白話文:

進食後立即嘔吐,表示胃的賁門部位一定被濕熱所瘀阻。所以用大黃甘草湯,大黃瀉去胃部的鬱熱,甘草則培補胃中的中氣。

大黃甘草湯(七十四)

大黃(四兩),甘草(一兩)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溫再服。

5. 嘔吐十四

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,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厥陰》。嘔而脈弱,胃氣之虛。小便複利,腎氣之虛(腎司二便,寒則膀胱失約,故小便自利)。里陽虛敗,加以身有微熱,而見厥逆者,陰盛於內而微陽外格,故為難治。宜四逆湯,以回里陽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出自《傷寒·厥陰》。嘔吐並且脈搏微弱,是胃氣虛弱。小便頻多,是腎氣虛弱(腎臟掌管大小便,寒氣入侵,膀胱失控,所以小便不由自主)。身體裡陽氣虛弱衰敗,加上身體微熱,同時出現厥逆(手腳冰冷),這是體內陰盛外迫微弱的陽氣,所以難以治療。適合使用四逆湯,以恢復體內的陽氣。

四逆湯(七十五),(方見《傷寒·太陰》)

甘草(二兩,炙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,生用)

白話文:

甘草(120 克,經炙烤)、乾薑(90 克)、附子(1 個,不經加工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,乾薑三兩。

6. 嘔吐十五

諸嘔吐,谷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方在「痰飲」。

嘔吐而谷不得下者,胃氣上逆,濁陰不降也。小半夏湯半夏生薑,降逆氣而驅濁陰也。

白話文:

嘔吐但食物無法下嚥,這是因為胃氣上逆,導致濁陰不下降。小半夏湯中含有的半夏和生薑,可以降逆氣並驅走濁陰。

7. 嘔吐十六

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少陽》。嘔者,膽木之克胃土。甲木從相火化氣,相火鬱升,是以發熱。小柴胡湯,參、甘、大棗,補戊土而益中氣,柴胡黃芩,瀉甲木而清相火,生薑半夏,降濁而止嘔也。

白話文:

嘔吐是因為膽的木氣剋制胃的土氣。濕潤的木氣從胃中升騰化氣,導致上焦相火鬱結上行,因此會發熱。

小柴胡湯中的人參、甘草、大棗可以補充胃土之氣,使中氣旺盛;柴胡、黃芩可以瀉除濕潤的木氣,清除上焦相火的鬱結;生薑、半夏可以降下濁氣,止住嘔吐。

小柴胡湯(七十六),(方見《傷寒·少陽》)

柴胡(八兩),黃芩(三兩),半夏(一升),生薑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白話文:

柴胡(400克),黃芩(150克),半夏(500克),生薑(150克),人參(150克),甘草(150克),大棗(12顆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8. 嘔吐十七

嘔而腸鳴,心下痞者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

寒邪沖激,則腸中雷鳴。膽胃升郁,則心下痞硬。心痞則火無降路,必生上熱。半夏瀉心湯黃芩黃連,清上而瀉火,薑、甘、參、棗,溫中而補土,半夏降逆而止嘔也。

白話文:

當寒邪入侵體內時,會導致腸鳴。膽汁和胃氣上逆,會造成心窩處僵硬不適。心窩僵硬,上火的火氣就沒有宣洩的管道,必定會導致上半身發熱。半夏瀉心湯中的黃芩、黃連,可以清熱瀉火;薑、甘草、人參、棗子,可以溫補脾胃;半夏可以降逆止嘔。

半夏瀉心湯(七十七),(方見《傷寒·少陽》)

半夏(八兩,洗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乾薑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)

白話文:

  • 半夏(500克,洗淨)
  • 黃芩(150克)
  • 黃連(50克)
  • 乾薑(150克)
  • 人參(150克)
  • 甘草(150克,炒製)
  • 大棗(12枚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