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金匱懸解》~ 卷十二 (1)

卷十二 (1)

1. 卷十二

2. 內傷雜病

3. 黃疸(二十三章)

黃疸者,水旺土濕,外感風邪,濕鬱為熱,傳於膀胱者也。水土合邪,法當利水而燥土,但高低不同,表裡攸判。其表在經絡,發其汗孔,里在膀胱,利其小便,高在上脘,吐其敗濁,低在下脘,下其陳菀,四路清泄,黃疸無餘矣。第黃生於土濕,濕原於陽虛,其小便清白,腹滿欲利者,是濕寒之黃也。濕熱者,黃疸之標證,濕寒者,黃疸之本色也。

濕寒之黃,仲景未嘗立法,然痙濕暍中桂、附、朮、甘諸方,具在推而擴之,附子、真武、茯苓四逆,亦何非濕寒之法也,讀者變通而化裁之,法不可勝用矣。慎勿株守梔子大黃一法,以概寒熱無定之黃疸也。

4. 黃疸一

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風,緩則為痹,痹非中風,四肢苦煩,脾色必黃,瘀熱以行。

寸口以候三陰,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表中於風,緩則為肌膚之痹,是為風痹,非中風也。風痹於表,則四肢苦煩,脾色必黃,瘀熱以行。蓋脾為濕土,其色為黃,脾氣內遏,不得四達,故濕瘀為熱,黃色外發。四肢秉氣於脾,脾病不得行氣於四肢,故四肢煩生。
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:溺黃赤,安臥者,黃疸。目黃者,曰黃疸。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:身痛而色微黃,齒垢黃,爪甲上黃,黃疸也。黃疸者,土濕而木鬱,木主五色,入土則化黃。溺者,肝木之疏泄,目者,肝木之開竅,爪甲者,筋之餘,肝木之主司,安臥者,脾之倦,肝木之傷克,風木不郁,不成黃疸也。

5. 黃疸二

趺陽,眉批:趺陽即陽明胃脈。「下利」篇云:少陰免趺陽者為順。在足趺上之衝陽,故曰趺陽。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熱則消穀,緊則為寒,食即為滿,尺脈浮為傷腎,趺陽脈緊為傷脾,風寒相摶,食谷即眩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。

趺陽脈以候三陽,趺陽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內熱則消穀,緊則為寒,內寒則不能消穀,食即為滿。尺脈之浮,為風傷於腎(上章: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風,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部俱浮。

其尺中之浮,乃風傷於腎),趺陽脈緊,為寒傷於脾(緊為腎脈,風邪外束,郁其腎家之寒,寒水侮土,則脾氣受傷,脾傷於寒,故趺陽脈緊也),外風與內寒相摶,脾傷不能磨化,故食谷則頭暈而目眩(水穀不化,中氣脹滿,甲木不降,是以目眩)。穀氣陳宿不消,胃中敗濁,化生瘀熱(趺陽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熱在胃也,緊則為寒,寒在脾也),濁氣下流,出於溲溺,則瘀熱泄矣。

而水道阻梗,小便不通,又無外泄之路,其太陰少陰,俱被寒傷,瘀熱不能內入於臟,因而外入於腑,流於膀胱。膀胱之瘀熱,蒸於周身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(冒熱入於膀胱,水土合邪,濕熱瘀蒸,則病黃疸)。谷疸者,胃熱脾寒,穀氣不消之所致也。

6. 黃疸三

陽明病,脈遲者,食難用飽,飽則發煩頭眩,小便必難,此欲作谷疸,雖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陽明》。陽明燥土,太陰濕土,陽旺土燥則脈數,陰旺土濕則脈遲,陽明病脈遲者,太陰盛而陽明虛也。陽衰濕旺,飲食不甘,故難以致飽。飽則脾不能化,中焦鬱滿,故心煩而頭眩。土濕則木鬱,不能疏泄,小便必難。濕無泄路,而穀氣陳宿,此欲作谷疸。雖下之,而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以其脈遲而陰盛故也。

7. 黃疸四

心中懊憹而熱,不能食,時欲吐,名曰酒疸。

心中懊憹煩熱,不能下食,時欲嘔吐,名曰酒疸。酒之為性,最動下濕,而生上熱,醉醒之後,往往煩渴飲冷,傷其脾陽,久而脾陽頹敗,下濕愈滋,上熱彌盛,遂生懊憹煩熱,嘔吐不食之證,將來必病酒疸。醫知其上焦之濕熱而昧其下焦之濕寒,涼泄不已,熱未去而寒愈增,土崩陽絕,則人亡矣。

酒家之病,成於飲食之生冷,酒家之命,殞於藥餌之寒涼。此千古之冤枉,而人無知者,良可哀也!

8. 黃疸五

夫病酒黃疸,必小便不利,其候心中熱,足下熱,是其證也。

酒疸陽敗土濕,金鬱於上,不能化津,木遏於下,不能泄水,必小便不利。胃逆而君火不降,則心中熱。脾陷而風木不升,則足下熱(木中孕火,其氣本溫,木陷於水,溫郁為熱,肝脈起於足大指,腎脈起於足心,故足下熱也)。緣其中氣頹敗,不能升降陰陽故也。

9. 黃疸六

酒疸,心中熱,欲吐者,吐之愈。

酒疸,心中煩熱,欲作嘔吐者,吐之則愈。緣其濕熱鬱蒸,化生敗濁,濁氣重心,故欲作吐。吐其腐敗,則噁心嘔噦止矣。

10. 黃疸七

酒黃疸者,或無熱,靖言了了,腹滿欲吐,鼻燥,其脈浮者,先吐之,沉弦者,先下之。

酒疸,或心中無熱,靖言了了,煩亂不生,而腹滿欲吐,此緣土濕而胃逆也。肺金莫降,津液不生,是以鼻燥,肺竅於鼻也。其脈浮者,濁瘀在心肺之部,當先吐之。脈沉弦者,濁瘀在肝腎之部,當先下之。以腐敗郁阻,心肺不降,是以脈浮(心肺之脈浮),腎肝不升,故脈沉弦(腎脈沉,肝脈弦),吐下之後,腐物湧泄,則心肺下降而腎肝上升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