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4)

1. 水氣二十二

風水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方在「濕病」。腹痛者,加芍藥。

此段見「濕病」。風水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汗出當風,竅閉汗回,浸淫經絡,是謂風水。風性發揚,是以脈浮。水性沉著,是以身重。風性疏泄,是以汗出。病因風得,是以惡風。防己黃耆湯,木、甘,燥土而補中,黃耆益衛而發表,防己利水而瀉濕也。土濕木鬱,肝氣賊脾,則病腹痛,芍藥瀉木而清風也。

2. 水氣二十三

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婢湯主之。

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者,水脹於經絡也。續自汗出,無大熱者,表鬱熱作,熱蒸於內,風泄於外,是以汗出,而泄之不透,故外無大熱。越婢湯,麻黃石膏,發表而清熱,薑、甘、大棗,補土而和中也。

越婢湯(四十七)

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五枚),生薑(三兩)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惡風,加附子一枚。風水,加白朮四兩。

3. 水氣二十四

皮水為病,四肢腫,水氣在皮膚中,四肢聶聶動者,防己茯苓湯主之。

陽受氣於四肢,皮水為病,陽衰濕旺,故四肢腫。水氣在皮膚之中,郁遏風木之氣,故四肢聶聶動搖,《左傳》:風淫未疾,譬之樹在風中,根本未動,而枝葉先搖。防己茯苓湯甘草補中而培土,黃耆桂枝,宣菅衛之郁,防己、茯苓,瀉皮膚之水氣也。

防己茯苓湯,四十八

防已(三兩),茯苓(六兩),黃耆(三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(二兩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

4. 水氣二十五

厥而皮水者,蒲灰散主之。方在消渴。

水在皮膚,阻遏陽氣,不得四達,故四肢厥冷。蒲灰散,蒲灰、滑石,利水而瀉濕也。

5. 水氣二十六

里水者,一身面目黃腫,其脈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令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,越婢加朮湯主之。

里水,水在臟腑之裡,即正水、石水及五臟之水也。一身面目黃腫,水旺土濕,木鬱為黃,緣木主五色,入土化黃也。陰盛,故脈沉。木氣遏陷,莫能疏泄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令小便自利,此亡肺家津液,故令作渴。便利口渴,則水不但在裡而亦在表,脈必兼浮,不全是沉。

宜越婢加朮湯,薑、甘、大棗,補土而和中,麻黃石膏,發表而清熱,白朮生津而止渴也。

越婢加朮湯(四十九)

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白朮(四兩)

上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
6. 水氣二十七

里水,越婢加朮湯主之,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

里水,越婢加朮湯,主小便自利而渴者,甘草麻黃,主小便不利而無渴者,皆用麻黃,使里水化汗而外泄也。

甘草麻黃湯,五十

甘草(二兩),麻黃(四兩)
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甘草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重覆汗出。不汗,再服。慎風寒。

7. 水氣二十八

水之為病,其脈沉小,屬少陰,浮者為風,無水虛腫者,為氣水,發其汗即已,脈沉者,宜麻黃附子湯,脈浮者,宜杏子湯

水之為病,其脈沉小,屬之少陰,腎脈沉小也。浮者為風,風性發揚也。無水虛腫者,名為氣水,其實是氣,而非水也。凡此諸證,發其汗即已,但脈有浮沉,則藥有溫清之不同耳。脈沉者,宜麻黃附子湯,溫中下而發表,浮者,宜杏子湯,清中上而發表也。

麻黃附子,五十一,(方見《傷寒·少陰》。即麻黃附子甘草湯,而分兩不同)

麻黃(三兩),甘草(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)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

杏子湯,五十二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。原方缺載,取《傷寒》麻杏石甘湯補)

杏子(五十枚),麻黃(四兩),石膏(半斤,碎,綿裹),甘草(二兩,炙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