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3)

1. 水氣十八

問曰:病者苦水,面目身體四肢皆腫,小便不利,脈之,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氣上衝咽,狀如炙肉,當微咳喘,審如師言,其脈何類?師曰:寸口脈沉而緊,沉為水,緊為寒,沉緊相摶,結在關元,始時尚微,年盛不覺,陽衰之後,營衛相干,陽損陰盛,結寒微動,腎氣上衝,咽喉塞噎,脅下急痛。醫以為留飲,而大下之,氣系不去,其病不除。

復重吐之,胃家虛煩,咽燥欲飲水,小便不利,水穀不化,面目手足浮腫。又與葶藶丸下水,當時如小差,食飲過度,腫復如前,胸脅苦痛,象若奔豚,其水揚溢,則咳喘逆。當先攻擊沖氣,令止,乃治咳,咳止,其喘自差,先治新病,病當在後。

病者苦水,面目身體四肢皆腫,小便不利,是水也,乃脈之,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氣上衝咽喉,狀如炙肉,當微作咳喘,緣其寸口脈沉而緊。沉為水盛,緊為寒凝,沉緊相摶,水寒結在任脈之關元。始時病氣尚微,年方盛壯,不知覺也。及乎年邁陽衰之後,營衛俱虛,兩相干礙,是時陽損陰盛,關元之結寒微微動作,腎中陰氣隨而上衝,是以咽喉塞噎,狀如炙肉。水寒木鬱,故脅下急痛。

醫不知是結寒,以為留飲,而大下之,寒氣維繫而不去,其病不能除也。復重吐之,以傷胃氣,胃逆而生虛煩,咽燥而欲飲水。其小便不利,前無滲泄之路,而水穀陳宿,不能腐化,水溢經絡,是以面目手足浮腫。醫又與葶藶丸下水,積水初下,當時如小差,遇食飲過度,傷其脾胃,水氣氾濫,腫復如前。風木鬱沖,胸脅苦痛,象若奔豚升突。

其水邪上騰,揚溢胸膈,壅其肺氣,故咳嗽喘逆俱作。治法當先攻擊沖氣,令止,乃後治咳,咳止,其喘自差。先治其沖氣之新病,咳喘之病,當在後也。(腎肝沖氣,因於下有結寒,當以溫暖腎肝之藥下其沖氣)

白話文:

有人問說:病人覺得身體積水,臉、眼睛、身體、四肢都腫脹,小便不順暢。我把脈後,明明是水腫,卻沒診斷出是水的問題,反而說他胸口痛、氣往上衝到喉嚨,感覺像被火燙過的肉一樣,還會輕微咳嗽、喘氣。如果像你說的這樣,那他的脈象會是什麼樣子?

我說:他的寸口脈摸起來是沉而緊的。沉脈代表體內有水,緊脈代表有寒。沉脈和緊脈這兩種脈象交織在一起,就表示寒水凝結在關元穴附近。剛開始病症還很輕微,年輕力壯時可能不會察覺。等到年紀大了,陽氣衰退後,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都變差,互相干擾,造成陽氣虛損,陰氣增盛,關元穴附近的寒氣就開始微微作動,腎氣也跟著往上衝,所以會覺得喉嚨塞住、像被火燙過一樣。因為寒氣和水氣阻礙了肝氣的運行,所以肋骨下方會感到急痛。

醫生誤以為是體內有停滯的痰飲,所以用瀉藥猛攻,但寒氣卻無法去除,病當然就好不了。接著又用催吐的方式,反而傷害了胃氣,導致胃氣虛弱而煩躁,口乾想喝水。小便依舊不順暢,體內沒有排泄的通道,積存在體內的水穀無法消化,水液外溢到身體組織,所以臉、眼睛、手腳才會浮腫。醫生又用葶藶丸來排除體內的水,雖然當時症狀好像有稍微好轉,但因為飲食過量,傷到了脾胃,導致水氣再次氾濫,腫脹又恢復原狀。這時,肝氣被寒氣阻礙而上衝,造成胸部和肋骨下方疼痛,感覺像有東西在肚子裡亂竄。

體內的水氣往上跑,侵犯到胸腔,阻礙了肺氣的運行,所以才會咳嗽、喘不過氣。治療的方法應該先處理上衝的氣,讓它平靜下來,然後再治療咳嗽,咳嗽止住了,喘自然就會好。要先治療這個上衝的氣這種新發生的病症,咳嗽、喘氣這些問題可以之後再處理。

病人覺得身體積水,臉、眼睛、身體、四肢都腫脹,小便不順暢,這的確是水腫。我把脈,但脈象卻沒有直接顯示是水腫,反而顯示胸口疼痛,氣往上衝到喉嚨,感覺像被火燙過的肉一樣,還會輕微咳嗽、喘氣,這是因為他的寸口脈是沉而緊的。沉脈代表體內水氣旺盛,緊脈代表體內有寒氣凝結。沉脈和緊脈交織在一起,表示水和寒氣凝結在任脈的關元穴。剛開始病症還很輕微,年輕力壯時可能不會察覺。等到年紀大了,陽氣衰退後,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都變差,互相干擾,這時候陽氣虛損,陰氣增盛,關元穴附近的寒氣就會微微作動,腎中的陰氣也跟著往上衝,所以會覺得喉嚨塞住、像被火燙過一樣。因為寒氣和水氣阻礙了肝氣的運行,所以肋骨下方會感到急痛。

醫生不知道這是寒氣凝結所造成的,誤以為是體內有停滯的痰飲,所以用瀉藥猛攻,但寒氣卻無法去除,病當然也好不了。接著又用催吐的方式,傷害了胃氣,導致胃氣虛弱而煩躁,口乾想喝水。因為小便不順暢,沒有排泄的通道,積存在體內的水穀無法消化,水液外溢到身體組織,所以臉、眼睛、手腳才會浮腫。醫生又用葶藶丸來排除體內的水,剛開始水排出,當時症狀好像有稍微好轉,但因為飲食過量,傷到了脾胃,導致水氣再次氾濫,腫脹又恢復原狀。風氣和木氣被寒氣阻礙而上衝,造成胸部和肋骨下方疼痛,感覺像有東西在肚子裡亂竄。

體內的水邪往上湧,侵犯到胸腔,阻礙了肺氣的運行,所以才會咳嗽、喘不過氣。治療方法應該先處理上衝的氣,讓它平靜下來,然後再治療咳嗽,咳嗽止住了,喘自然就會好。要先治療這個上衝的氣這種新發生的病症,咳嗽、喘氣這些問題可以之後再處理。(腎和肝的氣上衝,是因為下焦有寒氣凝結,所以應該用溫補腎肝的藥來降下上衝的氣。)

2. 水氣十九

師曰:寸口脈沉而遲,沉則為水,遲則為寒,寒水相摶,趺陽脈伏,水穀不化,脾氣衰則鶩溏,胃氣衰則身腫,少陽脈卑,少陰脈細,男子則小便不利,婦人則經水不通,經為血,血不利則為水,名曰血分。

寸口脈沉而遲,沉則陰盛而為水,遲則陽虛而為寒,寒水相摶,陰盛陽奔,故趺陽脈伏,水穀不化。太陰主內,脾氣衰則濕旺而鶩溏,陽明主外,胃氣衰則陽敗而身腫,於是少陽之脈卑,相火虛而形於左關,少陰之脈細,寒水旺而現於尺中。寒氣下凝,男子得此,則小便不利,婦人得此,則經水不通。

經水為血,血原於腎而藏於肝,水暖木榮,則血流而水利,水寒木鬱,則血瘀而水凝。緣血中溫氣,實胎君火,火敗血瘀,水病必作,故經脈不利則為水。寸口主血,此以血分之寒而病水,根起於下焦者也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:寸口脈摸起來沉在底下又跳得慢,脈沉表示體內有水,脈慢表示體內有寒,寒水互相影響,導致足背動脈摸不到,食物消化不了。脾氣衰弱就會拉肚子,胃氣衰弱就會全身浮腫。少陽脈微弱,少陰脈細微,男性會小便不順暢,女性則月經不來,因為月經本來就是血,血流不暢就會變成水,這叫做血分病。

寸口脈沉又慢,脈沉表示陰氣旺盛而導致體內有水,脈慢表示陽氣虛弱而導致體內有寒,寒水互相影響,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虛脫,所以足背動脈摸不到,食物也消化不了。太陰經主內,脾氣衰弱導致濕氣旺盛而拉肚子,陽明經主外,胃氣衰弱導致陽氣衰敗而全身浮腫。這時少陽脈會微弱,虛火會出現在左關脈的位置,少陰脈會細微,寒水旺盛會出現在尺脈的位置。寒氣向下凝聚,男性得到這種病就會小便不順暢,女性得到這種病就會月經不來。

月經就是血,血的根源在腎,儲藏在肝,水溫暖使肝木生長茂盛,血就能順利流動,小便也會順暢;水寒冷使肝木鬱結,血就會瘀滯,水也會凝結。因為血中的溫熱之氣,實際上是腎中的陽氣,陽氣衰敗,血就會瘀滯,水病一定會發生,所以經脈不通暢就會形成水腫。寸口脈主要反映血的情況,這裡是因為血分的寒邪而導致水病,病根是從下焦開始的。

3. 水氣二十

師曰:寸口脈遲而澀,遲則為寒,澀為血不足,趺陽脈微而遲,微則為氣,遲則為寒,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,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,營衛不利則腹滿,脅鳴相逐,氣轉膀胱,營衛俱勞,陽氣不通即身冷,陰氣不通即骨疼,陽前通則惡寒,陰前通則痹不仁。陰陽相得,其氣乃行,大氣一轉,其氣乃散,實則失氣,虛則遺溺,名曰氣分。

寸口脈遲而澀,遲則為陰盛而寒,澀則為血之不足。趺陽脈微而遲,微則為氣之不足,遲則為陽虛而寒。寒旺而氣血不足,則手足厥逆而寒冷。手足逆冷,則營衛凝澀而不利。營衛不利,經絡壅塞,則臟腑郁遏而腹滿。肝司營血而行於左脅,肺司衛氣而行於右脅,中氣脹滿,礙左升右降之路,則兩脅滯氣,雷鳴相逐,下轉於膀胱。

營衛之氣,不得順行,逼而下轉,俱致勞傷而鬱結不行,堵塞膀胱注泄之路,此水病之所以作也。衛鬱而陽氣不通,即內陷而身冷,營鬱而陰氣不通,即外束而骨痛。陽欲前通而未能遽通,則寒慄而不舒,陰欲前通而未能遽通,則麻痹而不仁。必陰陽和調而相得,其氣乃行(陰不乘陽,則衛氣外行,陽不乘陰,則營氣內行,是謂相得)。

行則大氣一轉,膀胱之滯氣乃散,散則滯氣泄於二陰之竅,實則失氣於後陰,虛則遺溺於前陰,滯氣泄則水道通矣。趺陽主氣,此因氣分之寒而病水,根原於上焦者也。

二章總承以上諸水證,雖有表裡之辨,臟腑之別,名目非一,證狀不同,其究不過血分氣分二者而已。氣分之病,心肺之陽虛,血分之病,腎肝之陰盛也。血分病水,因於腎寒,血以水為母而火為子,水陰而火陽,往往下寒而上熱,若氣分病水,則火滅而陽亡,上下俱寒也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:寸口脈搏跳動緩慢且阻塞不順暢,脈搏慢代表身體有寒氣,阻塞不順暢代表血液不足。足背動脈脈搏微弱且跳動緩慢,微弱代表氣不足,緩慢代表身體有寒氣。寒氣和氣血不足會導致手腳冰冷。手腳冰冷會使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運行不順暢。營養和防禦功能不順暢會導致腹部脹滿,兩側脅肋出現如雷鳴般的聲響,氣向下轉移到膀胱。營養和防禦之氣都勞損,陽氣運行不暢就會感到身體寒冷,陰氣運行不暢就會感到骨頭疼痛。陽氣想向前運行但受阻,就會感到怕冷;陰氣想向前運行但受阻,就會感到麻木不仁。陰陽協調,氣才能正常運行。氣一轉動,滯氣才能散開。氣實的時候會從肛門排氣,氣虛的時候會小便失禁,這就是氣分的問題。

寸口脈搏跳動緩慢且阻塞不順暢,脈搏慢代表體內陰氣過盛而有寒氣,阻塞不順暢代表血液不足。足背動脈脈搏微弱且跳動緩慢,微弱代表氣不足,緩慢代表陽氣虛弱而有寒氣。寒氣旺盛且氣血不足,就會導致手腳冰冷。手腳冰冷,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就會凝滯而不順暢。營養和防禦功能不順暢,經絡就會阻塞,導致臟腑鬱結而腹部脹滿。肝臟負責營養血液運行於左脅,肺臟負責防禦之氣運行於右脅,中焦氣脹滿,阻礙左升右降的功能,則兩脅氣滯,出現如雷鳴般的聲響,向下轉移到膀胱。

營養和防禦之氣,不能順利運行,被逼迫而向下轉移,都會導致勞損鬱結而不能運行,阻塞膀胱排泄的通路,這就是水病發生的原因。防禦之氣鬱結而陽氣不能通暢,就會內陷而身體寒冷,營養之氣鬱結而陰氣不能通暢,就會被束縛而骨頭疼痛。陽氣想向前通達但未能立即通達,就會感到寒冷顫抖而不舒服;陰氣想向前通達但未能立即通達,就會感到麻木不仁。必須陰陽協調,氣才能正常運行(陰不影響陽,則防禦之氣向外運行,陽不影響陰,則營養之氣向內運行,這就是陰陽協調)。

氣正常運行,則大氣一轉,膀胱的滯氣才能散開。滯氣散開,就會從二陰(指大小便)排出,氣實時就會從肛門排氣,氣虛時就會小便失禁,滯氣排出則水道通暢。足背動脈主管氣,這是因為氣分的寒氣導致的水病,根源在上焦。

以上兩段總結了前面所說的各種水病,雖然有表裡之分、臟腑之別,名稱不一,症狀不同,但歸根結底不過是血分和氣分的問題。氣分的水病,是心肺陽氣虛弱;血分的水病,是腎肝陰氣過盛。血分的水病,是因為腎寒,血以水為母,火為子,水屬陰而火屬陽,往往會出現下寒上熱的情況。如果氣分的水病,則是火氣衰竭而陽氣亡失,導致上下都寒冷。

4. 水氣二十一

師曰: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,腰以上腫,當發汗乃愈。

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是氣鼓也,氣鼓因於土濕而氣陷,腰以上腫,是水脹也,水脹因於土虛而水逆。蓋氣中之水降,則水不上逆,水中之氣升,則氣不下陷。水位於下,氣所化也,氣清則化水,循經而降,至腰以下,而水成矣,氣位於上,水所生也,水溫則化氣,循臟而升,至腰以上,而氣成矣。

氣之在上,清者歸於心肺而化神氣,濁者外發而為汗,水之在下,精者入於腎肝而化精血,粗者外滲而為溺。其所以上下升降,化生氣水者,中氣之旺也。中焦氣水之交,氣水未分,非水非氣,其象如漚。中氣衰敗,升降失職,氣陷於下,膀胱閉癃,水竅不開,則腰以下腫,故當利水,水逆於上,玄府緻密,汗孔不泄,則腰以上腫,故當發汗。腰以下腫,所謂血分也,腰以上腫,所謂氣分也。

水病非一,隨處異名,約而言之,氣分血分盡之矣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:凡是身體有水腫的人,如果腫在腰部以下,就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腫在腰部以上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才會好。

凡是身體有水腫的人,如果腫在腰部以下,那是因為氣積聚造成的,氣積聚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導致氣下陷;如果腫在腰部以上,那是因為水積聚造成的,水積聚是因為脾土虛弱導致水向上逆行。氣中的水分如果能下降,水就不會向上逆行;水中的氣如果能上升,氣就不會向下陷。水在下方,是氣所轉化的,氣清澈就能化為水,沿著經絡下降,到腰部以下,水就形成了。氣在上方,是水所產生的,水溫暖就能化為氣,沿著臟腑上升,到腰部以上,氣就形成了。

在上面的氣,清澈的部分歸於心肺,轉化為神氣;渾濁的部分向外發散成為汗。在下面的水,精華的部分進入腎臟和肝臟,轉化為精血;粗糙的部分向外滲透成為小便。它們之所以能夠上下升降、轉化為氣和水,是因為中焦的氣很旺盛。中焦是氣和水交會的地方,氣水還沒分開,既不像水又不像氣,它的狀態就像水泡一樣。如果中焦的氣衰敗,升降的功能就失調,氣陷在下方,膀胱閉塞不通,小便排不出來,那麼腰部以下就會腫脹,所以應該用利水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水逆行向上,皮膚的汗孔閉塞不通,汗發不出來,那麼腰部以上就會腫脹,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腰部以下的腫脹,是屬於血分的問題;腰部以上的腫脹,是屬於氣分的問題。

水腫的疾病不只一種,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稱,總的來說,可以歸納為氣分和血分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