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金匱懸解》~ 卷十 (2)

卷十 (2)

9. 水氣六

趺陽脈當伏,今反緊,本自有寒,疝瘦,腹中痛,醫反下之,即胸滿短氣。趺陽脈當伏,今反數,本自有熱,消穀,小便數,今反不利,此欲作水。

趺陽脈當伏,今反緊,緊則為寒,本自當有寒,疝瘕,腹中疼痛,醫不用溫,而反下之,土敗胃逆,即胸滿而短氣也。趺陽脈當伏,今反數,數則為熱,本自當有內熱,消穀,小便數,今反小便不利,此欲作水也。

蓋素有伏氣者,趺陽脈亦當有伏留之象,而伏氣有寒熱之不同,寒伏則脈緊,此當有寒,疝瘕,腹中痛,醫反下之,即胸滿而短氣,熱伏則脈數,此當有積熱,消水穀而便數,今反不利,此水穀不消,內原無熱,欲作水也。

10. 水氣七

寸口脈浮而遲,浮脈則熱,遲脈則潛,熱潛相摶,名曰沉,趺陽脈浮而數,浮脈即熱,數脈即止,熱止相摶,名曰伏,沉伏相摶,名曰水,沉則絡脈虛,伏則小便難,虛難相摶,水走皮膚,即為水矣。

寸口脈浮而遲,浮脈即為陽盛而上熱,遲脈即為陰盛而下潛,上熱與下潛相摶,是陰氣不升,其名曰沉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脈即為陰虛而上熱,數脈即為陽盛而上止,上熱與上止相摶,是陽氣不降,其名曰伏。陰之下沉與陽之上伏相摶,則陰中無陽而水不化氣,其名曰水。陰升於上,是謂清陽,水升而化陽氣,故絡脈充滿,陰沉而不升,則絡脈虛。

陽降於下,是謂濁陰,氣降而化陰水,故小便通利,陽伏而不降,則小便難。絡脈之虛與小便之難相摶,則水不滲於膀胱而逆走於皮膚,即為水矣。(摶者,合也。)

水病原於下寒,今陽氣伏止於上而不下交,陰氣沉潛於下而不上交,則水不能化氣而水道瘀塞,絡脈空虛,積水無下泄之路,盛滿莫容,則避實而走虛,遊溢於經絡而浸淫於皮膚,必然之勢也。

11. 水氣八

寸口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即惡寒,水不沾流,走於腸間。

弦為肝脈,緊為腎脈,寸口脈弦而緊,腎肝陰盛,營陰束其衛陽,衛氣不行,即見惡寒。陽氣敗沒,陰水氾濫,停瘀而不沾流,故走於腸間,瀝瀝有聲也。

12. 水氣九

少陰脈沉而緊,緊則為痛,沉則為水,小便即難。

少陰脈沉而緊,陰旺而水寒也。緊則寒氣凝澀而為痛,沉則陰氣結凘而為水,水寒木鬱,膀胱不泄,小便即難也。

13. 水氣十

脈得諸沉,當責有水,身體腫重。水病脈出者,死。

脈得諸沉,陰旺水寒,不能化氣,當責有水。水溢皮膚,身體腫重,是其證也。水病脈沉,若脈出者,陽根下斷,升浮無歸,法當死也。

14. 水氣十一

夫水病人,目下有臥蠶,面目鮮澤,脈伏,其人消渴,病水。腹大,小便不利,其脈沉絕者,有水,可下之。

目下,陽中之陰位,水氣上溢,陰位先凝,故目下臃腫如臥蠶也。水氣浸潤,故面目鮮澤,所謂色鮮明者有留飲也(首卷「臟腑經絡」語)。脈伏者,伏留而不動也。消渴者,水泛而火逆,木鬱而風動也。如此,法當病水。若腹大而小便不利,其脈沉絕者,此為有水,可下之也。

15. 水氣十二

問曰:病下利後,渴而飲水,小便不利,腹滿因腫者何也?答曰:此法當病水。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,當自愈。

病下利後,陽亡土濕,木鬱風動,渴而飲水,小便不利,腹滿因致胕腫者,此法當病水。若內而小便自利及外而汗出者,自當平愈,是以水病有發汗利水之法也。

16. 水氣十三

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氣,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。

心水者,水滅火也。陰盛陽虛,故身重而少氣。陽不根陰,故煩躁,不得臥寐。火種下絕,肝腎寒凝,故陰器腫大也。

17. 水氣十四

肝水者,其腹大,不能自轉側,脅下腹痛,時時津液微生,小便續通。

肝水者,水乘木也。木鬱賊土,是以腹大。肝脈自少腹而循脅肋,行身之側,脾脹肝鬱,經脈迫急,故不能轉側而脅腹時痛也。風木疏泄,故時時津液微生於上,小便續通於下也。

18. 水氣十五

肺水者,其身腫,小便難,時時鴨溏。

肺水者,水乘金也。肺主氣,衛氣不行,故其身腫。氣生水,肺氣不化,故小便難。肺為太陰,化氣於濕土,下與大腸相表裡,大腸燥金,亦從濕化,收斂失政,故時時鴨溏。

19. 水氣十六

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氣,小便難。

脾水者,水侮土也。脾為太陰濕土,水盛土濕,乙木不達,鬱怒而賊脾土,脾氣脹滿,是以腹大。脾主四肢,濕流關節,故四肢苦重。木鬱風動,肺津傷耗,故津液不生。脾土被賊,困乏衰倦,故苦少氣。土濕木鬱,不能泄水,故小便難。

20. 水氣十七

腎水者,其腹大,臍腫,腰痛,不得溺,陰下濕,如牛鼻上汗,其足逆冷,面反瘦。

腎水者,水自傷也。水盛而侮土,土濕木鬱,是以腹大,臍居上下之交,中氣所在,寒水侮土,中氣崩潰,是以臍腫,臍腫腹大,總緣土敗,所謂腎氣實則脹也。腰者,腎之府也,水旺木鬱,陷於腎部,盤塞不舒,是以腰痛。乙木不能疏泄,故不得溺。腎開竅於二陰,前陰者,宗筋之聚,肝之所司也,水寒土濕,肝木鬱陷,濕氣外蒸,故陰下濕,如牛鼻上汗。腎脈自足走胸,寒水下旺,經脈不升,故其足逆冷。

陽明行身之前,循面下項,陽明從燥金化氣,是為燥土。水侮土敗,太陰濕土之部,無不胕腫,而燥被濕奪,亦當腫及陽明之分。但陽明為三陽之長,首面又六陽之會,以燥土而居陽盛之地,是以面部不腫。陽明太陰,同主肌肉,水勝土負,肌肉消減,故面部不腫,反見其瘦也。

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:三陰結,謂之水。三陰者,太陰也,手太陰肺不能行水,足太陰脾不能制水,陰氣凝結,是以水泛。究竟化水者脾肺,司水者腎也,然則太陰者水病之標,少陰者水病之本。手之少陰,是為丁火,足之少陰,是為癸水,丁火不根於癸水之中,此少陰水病所由作也。水盛則滅火而侮土,水凘土敗,堤防崩毀,水病既成,不可醫矣。

治法補火燥土,以制癸水,而橫流倒注,實因水竅不開,則條達厥陰,以通疏泄之路,不易之訣也。(厥陰風木,性主疏泄,汗溺皆司,汗孔,尿孔,水之去路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