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懸解》~
1. 卷九
2. 內傷雜病
3. 奔豚(四章)
奔豚之證,水寒土濕,而風木鬱發者也。木生於水而長於土,水寒則不生,土濕則不長,生長不遂,則木鬱而風動,動而不已,則土崩堤壞,而木邪奔騰,直衝於胸膈,心腹劇痛,鼻口火發,危困欲死,不可名狀,病勢之惡,未有若此之甚者也。而氣機將作,則悸動先生,悸動者,風木之振搖也。
蓋驚悸、奔豚,俱緣亡陽,驚悸即奔豚之前矛,奔豚即驚悸之後勁,同聲一氣之邪,非有二也。其中吐衄之條,往往相兼而見。不吐衄而瘀腐,即為吐膿之證耳。
大凡虛勞內傷之家,必有驚悸、奔豚之病。奔豚或有時作止,而驚悸則無刻不然,其時常驚悸而奔豚不作者,己土未敗,而風木不能遽發也。然悸動未息,則奔豚雖不發作,而發作之根,未嘗不在。當其少腹硬塊,歲月增長,即不必發作,而禍根已伏,不可不察也。
白話文:
奔豚這種病症,是因為體內水寒、脾土濕氣重,加上肝木鬱結而發作。肝木生於水,長於土,如果水寒就無法生長,土濕就無法茁壯。生長不順利,肝木就會鬱結而生風,風動不止,就會導致脾土崩潰,就像堤防潰壞一樣,肝木的邪氣就會奔騰,直接衝向胸腔,造成心腹劇痛、鼻子和嘴巴像要噴火一樣,危急到好像快要死掉一樣,痛苦難以形容,病勢之兇惡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而病症將要發作的時候,通常會先出現心悸,心悸是肝木震盪的表現。
通常心悸和奔豚,都是因為陽氣虛弱而引起的。心悸是奔豚的前兆,奔豚是心悸的後續發展,它們是同一種邪氣造成的,並不是兩種不同的疾病。其中,嘔吐、流鼻血等症狀,常常會同時出現。如果沒有嘔吐流鼻血,但有瘀血腐爛,就可能是要吐膿的徵兆。
一般來說,體質虛弱、內傷的人,一定會有心悸和奔豚的病症。奔豚可能偶爾發作或停止,但心悸則是無時無刻不在。如果常常心悸但奔豚沒有發作,那是因為脾土還沒完全衰敗,肝木還無法立刻發作。然而,只要心悸沒有停止,即使奔豚沒有發作,但發作的根源仍然存在。當小腹出現硬塊,而且隨著時間增長,即使奔豚沒有發作,但禍根已經埋下,不可不注意。
4. 奔豚一
師曰:奔豚病,從少腹起,上衝咽喉,發作欲死,復還止,皆從驚恐得之。
《難經》:腎之積,名曰奔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,或上或下無時,《傷寒·霍亂》理中丸加減: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(《傷寒》:臍下悸者,必發奔豚),其實根原於腎而病發於肝,非純為腎家之邪也。
病從少腹而起,上於胸膈而衝於咽喉,喘呼閉塞,七竅火生。木氣奔騰,勢如驚豚,若脅,若腹,若心,若頭,諸處皆痛,發作欲死,凶惡非常。及其氣衰而還,諸證乃止。其原皆從驚恐得之。
蓋五臟之志,腎主恐而肝主驚,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。驚恐之時,肝腎之氣亂其生髮之常,而為淪落之勢,生氣亦遂陷於重淵,日月積累,漸成硬塊。《難經》以為腎積,究竟是木陷於水,而成積聚也。其結於少腹,堅硬不移者,奔豚之本,其衝於咽喉,奔突不安者,奔豚之標。
其標不無燥熱,而其本則全是濕寒。以少陽甲木,下行而溫癸水,水暖木榮,則膽壯而不生驚恐,甲木拔根,相火升泄,膽肝皆寒,則驚恐作焉。人之倉卒驚恐,而振慄戰搖者,水凘而膽寒也。
白話文:
醫師說:奔豚這種病,是從下腹部開始發作,然後向上衝到咽喉,發作時痛苦得像要死去一樣,但過後又會停止,這些都是因為受到驚嚇恐懼而引起的。《難經》中說:腎臟的積聚,稱為奔豚,它從下腹部開始,向上到達心臟下方,形狀像小豬一樣,有時向上衝,有時向下走,沒有固定的時間。《傷寒·霍亂》中,治療方法是用理中丸加減:如果肚臍上方跳動,那是腎氣在動。(《傷寒》中說:肚臍下方跳動,一定會發作奔豚。)其實,奔豚的根源在於腎,但發病卻在肝,並非單純是腎臟的問題。
這種病從下腹部開始發作,向上到胸腔,然後衝到咽喉,導致呼吸困難,七竅都冒火。這是因為肝木之氣奔騰而起,氣勢就像驚嚇的小豬一樣,有時在脅肋,有時在腹部,有時在心臟,有時在頭部,各處都會疼痛,發作時痛苦得想死,非常兇險。等到氣勢衰退後,各種症狀才會停止。這一切都是因為受到驚嚇恐懼而引起的。
人的五臟之氣各有不同的主導方向,腎主管恐懼,而肝主管驚嚇。受到驚嚇時,氣就會紊亂;感到恐懼時,氣就會下沉。在驚恐的時候,肝腎之氣會失去正常的升發,形成下沉的趨勢,導致身體的生氣也跟著陷入深淵,日積月累,逐漸形成硬塊。《難經》認為這是腎臟的積聚,但實際上是肝木下陷到腎水之中,而形成積聚。積聚在下腹部,堅硬不移動的,是奔豚的根本;而向上衝到咽喉,奔突不安的,是奔豚的表象。
奔豚的表象雖然有燥熱,但它的根本卻是濕寒。這是因為少陽甲木向下運行,溫養癸水,當水溫暖木氣旺盛時,膽氣就強壯,不會產生驚恐;但當甲木失去根基,相火向上散洩時,膽肝就會變得寒冷,驚恐就會產生。人突然受到驚嚇而顫抖,是因為腎水寒冷,膽氣也因此寒冷。
5. 奔豚二
奔豚,氣上衝胸,腹痛,往來寒熱,奔豚湯主之。
奔豚之發,木勝而土敗也。木邪奔發,氣上衝胸,脾土被賊,是以腹痛。肝膽同氣,木氣上衝,膽木不得下行,經氣鬱迫,故往來寒熱。以少陽之經,居半表半裡之間,表陽里陰,迭為勝負,則見寒熱之往來。厥陰,風木之氣,風動血耗,木鬱熱發。奔豚湯,甘草補土而緩中,生薑、半夏,降胸膈之沖逆,黃芩、生葛,清膽胃之鬱熱,芎、歸、芍藥,疏木而潤風燥,李根白皮清肝而下奔氣也。
奔豚湯(四十四)
甘草(二兩),半夏(四兩),生薑(四兩),芍藥(二兩),當歸(二兩),芎藭(二兩),黃芩(二兩),生葛(五兩),甘李根白皮(一升)
上九味,以水二升,煮取五升,溫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白話文:
奔豚病,是氣體向上衝到胸部,導致腹痛,並且有時發冷有時發熱的症狀,可以用奔豚湯來治療。
奔豚病的發生,是因為肝木太過強盛而脾土衰弱。肝木邪氣向上奔發,氣體衝到胸部,脾土被侵擾,所以會腹痛。肝和膽的氣是相通的,肝木之氣向上衝,膽木不能向下疏導,經絡之氣鬱積受壓迫,因此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。少陽經的位置在半表半裡之間,表是陽,裡是陰,陰陽互相消長,就會看到寒熱交替出現。厥陰是風木的氣,風動會耗損血液,木氣鬱積就會發熱。奔豚湯用甘草來補益脾土,緩和中焦,用生薑、半夏來降下胸膈的逆氣,用黃芩、葛根來清除膽胃的鬱熱,用川芎、當歸、芍藥來疏理肝木,滋潤風燥,用李子樹根的白皮來清肝熱,並使上逆的氣向下平息。
奔豚湯(四十四)的組成:
甘草(二兩),半夏(四兩),生薑(四兩),芍藥(二兩),當歸(二兩),川芎(二兩),黃芩(二兩),葛根(五兩),李子樹根的白皮(一升)
以上九味藥材,加水二升,煮到剩下五升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再服一次。
6. 奔豚三
發汗後,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心,灸其核上各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主之。
此段見《傷寒·太陽》。傷寒,燒針發汗,汗後陽虛脾陷,木氣不舒,一被外寒,閉其針孔,風木鬱動,必發奔豚。若氣從少腹上衝心胸,便是奔豚發矣。宜灸其核上各一壯,以散外寒,即以桂枝加桂湯,疏風木而降奔沖也。
桂枝加桂湯(四十五)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)
桂枝(五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),生薑(三兩)
上五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白話文:
在發汗之後,又用燒熱的針去刺激讓它出汗,如果針刺的部位又受到寒氣侵襲,就會出現像核一樣的腫塊而且發紅,這一定會引發奔豚病。奔豚的症狀是氣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口。可以用艾灸在那個腫塊上各灸一次,然後用桂枝加桂湯來治療。
這段文字出自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。在傷寒病中,使用燒針的方法來發汗,發汗之後會造成身體陽氣虛弱,脾胃功能下降,肝氣無法舒暢,如果這時又受到外來的寒氣侵襲,寒氣會阻塞針孔,導致肝木的鬱悶之氣躁動,就一定會引發奔豚。如果氣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胸,這就是奔豚發作了。應該在那個腫塊上各灸一次,用來驅散外來的寒氣,然後再用桂枝加桂湯,疏通肝木的氣機,來平降奔衝的氣。
桂枝加桂湯(四十五),(藥方出自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)
桂枝(五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烤過),大棗(十二枚),生薑(三兩)
以上五種藥材,加水七升,用小火煮到剩三升,濾掉藥渣,溫服一升。
7. 奔豚四
發汗後,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汗亡血中溫氣,木鬱風動,搖盪不寧,則生振悸。輕則枝葉振惕而悸在心下,重則根本撼搖而悸在臍間,若臍下悸生,則奔豚欲作矣。苓桂甘棗湯,茯苓、桂枝,瀉癸水而疏乙木,甘草、大棗,補脾精而滋肝血也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(四十六)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)
茯苓(半斤),桂枝(四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五枚)
上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,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作甘瀾水法:取水二斗,置大盆內,以勺揚之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遂取用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發汗後,肚臍下方出現跳動的感覺,這表示奔豚病快要發作了,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。
這是因為發汗會損耗體內的血液,導致體內溫熱之氣不足,肝氣鬱結,使得體內的風氣蠢蠢欲動,造成身體搖晃不定,進而產生跳動的感覺。如果情況輕微,就會在心臟下方感覺到跳動,如果情況嚴重,就會在肚臍之間感覺到跳動。如果肚臍下方開始出現跳動,就表示奔豚病快要發作了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其中的茯苓和桂枝,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,疏通肝氣;甘草和大棗,可以補養脾臟的精氣,滋養肝臟的血液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太陽篇)
藥材組成:茯苓(半斤)、桂枝(四兩)、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五枚)
煎煮方法:將以上四味藥材,放入一斗甘瀾水中煎煮。先煮茯苓,等到水量減少兩升後,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煎煮到剩下三升藥液時,過濾藥渣,將藥液溫熱後服用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製作甘瀾水的方法:取兩斗水放入大盆中,用勺子不斷攪動,當水面上出現五六千個小水珠時,就可以取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