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3)

1. 吐血八

夫酒客咳者,必致吐血,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。

酒之為性,善生上熱,而動下濕,酒客咳者,濕盛胃逆,而肺氣不降也。咳而不已,收令失政,必致吐血。此因極飲過度,濕滋土敗,肺胃沖逆所致也。

人知酒為濕熱之媒,不知酒後煩渴,飲冷食涼,久而脾陽傷敗,必病濕寒。庸工以為積熱傷陰,最誤天下也。

白話文:

經常喝酒的人如果咳嗽,必定會導致吐血,這是因為喝酒過量所造成的。

酒的性質,容易使人體產生上火的現象,同時會使體內下部的濕氣增加。經常喝酒的人咳嗽,是因為體內濕氣太盛導致胃氣上逆,而肺氣無法向下運行。咳嗽如果持續不止,肺氣的收斂功能失調,一定會導致吐血。這是因為喝酒過量,濕氣滋生導致脾胃功能衰敗,肺氣和胃氣向上衝逆所造成的。

人們只知道酒是產生濕熱的媒介,卻不知道喝酒後口渴,飲用冰冷的東西,時間久了就會損傷脾胃的陽氣,必定會產生濕寒的疾病。庸醫卻認為這是因為體內積熱傷陰,這是天大的誤解啊!

2. 瘀血九

病人胸滿,唇痿,舌青,口燥,但欲漱水,不欲咽,無寒熱,脈微大來遲,腹不滿,其人言我滿,為有瘀血。

胸滿者,胃逆而濁陰不降也。脾竅於口,其華在唇(《素問》語)。唇痿者,脾陷而下唇不舉也。心竅於舌,青為肝色,舌青者,木枯而火敗也。口燥者,肺津不升也。但欲漱水,不欲咽者,口燥而腹濕也。無寒熱者,非表證也。脈微大而來遲者,里陽不居,而表陽亦復不盛也。

腹不滿,其人言我滿者,陰凝而氣滯也。此為內有瘀血。蓋血以陰質而含陽氣,溫則流行,寒則凝結。血之瘀而不行者,臟陰盛而腑陽衰,陽衰陰盛,濕旺土鬱,故胃逆而胸滿,脾陷而唇痿。肝主五色,而司營血,血行於脈,而脈主於心,血瘀而木鬱於脈,故色見而青發於舌。

厥陰以風木之氣,血瘀則木遏而風動,風動而耗肺津,是以口燥而漱水。陰旺土濕,是以漱水而不咽。臟腑堙郁,中氣莫運,按之虛空,而自覺壅塞,是不滿而言滿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胸口悶脹,嘴唇萎縮,舌頭青紫,口乾舌燥,只想漱口卻不想吞下去,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脈象微弱而大且跳動緩慢,腹部不脹滿,但病人卻說自己感覺脹滿,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。

胸口悶脹,是因為胃氣上逆,濁陰之氣無法下降。脾開竅於口,其精華表現在嘴唇上。嘴唇萎縮,是因為脾氣下陷,使得下嘴唇無法抬起。心開竅於舌,青色是肝的顏色,舌頭青紫,是肝木枯竭,火氣衰敗的表現。口乾舌燥,是肺的津液無法向上輸布。只想漱口卻不想吞下去,是因為口裡乾燥但腹中濕氣過重。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表示這不是表證。脈象微弱而大且跳動緩慢,是體內陽氣不足,表面的陽氣也不旺盛。

腹部不脹滿,病人卻說自己感覺脹滿,是陰氣凝結,導致氣機停滯。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。血液本質屬陰,但其中含有陽氣,溫熱時就能順利運行,寒冷時就會凝結。血液瘀滯不行,是因為臟腑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,陽氣衰弱陰氣就旺盛,濕氣旺盛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所以胃氣上逆導致胸口悶脹,脾氣下陷導致嘴唇萎縮。肝主宰五色,並負責運行血液,血液在脈絡中運行,而脈絡歸屬於心。血液瘀滯,導致肝木鬱積在脈絡中,所以臉色會出現青紫,並表現在舌頭上。

厥陰經屬於風木之氣,血液瘀滯會導致木氣受阻,進而引起風氣妄動,風氣妄動會耗損肺的津液,所以出現口乾舌燥、想漱口的症狀。陰氣過盛,導致體內濕氣過重,所以漱口卻不想吞下去。臟腑閉塞不通,中焦的氣機無法運轉,按壓腹部感覺空虛,但自己卻感覺堵塞,這就是腹部不脹滿卻說自己感覺脹滿的原因。

3. 瘀血十

病者如有熱狀,煩滿,口乾燥而渴,其脈反無熱,此為陰伏,是瘀血也,當下之。

如有熱狀者,無熱而似熱也。煩滿者,丁火不降則心煩,辛金不降則胸滿也。口乾燥渴,即上章之口燥而欲漱水也。其脈反無熱者,內原無火,故脈不洪數也。此為陰氣伏留,營血瘀澀,阻格陽氣,逆而不降,故見以上諸證。是瘀血也,法當下之(下瘀血湯,見婦人「產後」)。

血之吐衄溲便,必因先瘀而不行。血已郁矣,而不亡於吐衄,則血瘀於上,不亡於溲便,則血瘀於下。瘀而不去,較之外亡者更重,不得不下也。

凡驚悸、吐衄、瘀血,往往相兼而見。虛勞之家,必有驚悸、吐衄之條,驚悸皆同,而吐衄或不盡然,不知吐衄不見,則瘀血內凝矣。始若抱卵,終如懷子,環臍結硬,歲月增添,此病一成,未有長生者也。男子猶少,婦人最多。初瘀失下,後治頗難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如果出現發熱的樣子,覺得煩躁、胸悶、口乾舌燥想喝水,但把脈卻發現脈象沒有熱象,這表示是體內陰氣潛伏,造成瘀血的現象,應該要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。

所謂的「有熱狀」,是指看起來好像有發熱,但實際上沒有。而「煩滿」,是因為心火(丁火)無法下降導致心煩,肺氣(辛金)無法下降則會感到胸悶。口乾舌燥想喝水,就如同前面提到口乾想漱口的情形。把脈卻沒有熱象,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沒有火,所以脈象不會洪大快速。這代表陰氣積聚在體內,使營血阻滯不通,阻礙陽氣的正常運行,無法下降,所以才會出現上述的各種症狀。這就是瘀血的表現,應該使用瀉下瘀血的藥物來治療(如婦人產後使用的下瘀血湯)。

各種出血的情況,包括吐血、流鼻血、尿血或便血,一定是因為體內先有瘀血,導致血運行不暢。如果血已經鬱積了,沒有從吐血或流鼻血排出,那表示瘀血在上部;如果沒有從尿液或糞便排出,那表示瘀血在下部。瘀血積在體內不去掉,比起從體外流失的血更嚴重,必須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

一般來說,驚悸、吐血、流鼻血和瘀血常常同時出現。虛勞體質的人,通常會有驚悸、吐血或流鼻血的狀況。驚悸的表現都相似,而吐血和流鼻血的情況可能不完全相同,要知道,如果沒有吐血或流鼻血,就表示瘀血積在體內了。剛開始瘀血像雞蛋一樣小,之後會像懷孕一樣越來越大,在肚臍周圍形成硬塊,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嚴重。這種病一旦形成,很難治好,也很難長壽。這種情況在男子身上比較少見,在婦女身上最常見。如果一開始瘀血沒有及時瀉下,之後治療就會變得非常困難。

4. 吐衄十一

心氣不足,吐血,衄血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肺金不降,相火失斂,郁生上熱,而病吐衄。熱傷心氣,故心氣不足。大黃黃連瀉心湯,瀉心火以救心氣,火瀉而氣復,則瀉亦成補。亡血皆虛寒病,此用三黃者,經所謂急則治其標也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(四十一),(《傷寒》大黃黃連瀉心湯無黃芩)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一兩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亦主霍亂。

白話文:

心臟的氣不足,導致吐血或流鼻血,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

這是因為肺部的清肅功能失常,導致相火無法收斂,鬱積而產生上熱,進而導致吐血或流鼻血。熱邪會損害心氣,所以才會出現心氣不足的情況。大黃黃連瀉心湯的作用是瀉除心火,藉此來恢復心氣。當火氣被瀉除,心氣就會恢復,所以這種瀉火的藥物也能夠起到補益的作用。一般來說,失血的病症都屬於虛寒,這裡使用大黃、黃連、黃芩等藥材,是所謂「緊急情況時,先處理表面症狀」的原則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(共四十一篇醫案記錄),(《傷寒論》中的大黃黃連瀉心湯沒有黃芩)

藥材組成:大黃(二兩)、黃連(一兩)、黃芩(一兩)

使用方法:將以上三種藥材,加入三升水煎煮,取出一升藥汁,一次性全部服用。此方也可用於治療霍亂。

5. 吐血十二

吐血不止者,柏葉湯主之。

吐血不止者,中寒胃逆,而肺金失斂也。柏葉湯,乾薑溫中而降逆,柏、艾、馬通,斂肺而止血也。

柏葉湯(四十二)

柏葉(三兩),乾薑(三兩),艾(三把)

上三味,以水五升,取馬通汁一升,合煮取一升,分溫再服。馬通即馬屎也。

白話文:

吐血不止的情況,用柏葉湯來治療。

吐血不止,是因為體內中焦虛寒,胃氣上逆,導致肺氣失去收斂的功能。柏葉湯的藥理是,用乾薑溫暖中焦並使上逆的胃氣下降,再用柏葉、艾葉和馬通(馬糞)來收斂肺氣並止血。

柏葉湯的組成是:柏葉三兩、乾薑三兩、艾葉三把。

將以上三種藥材加水五升,再加入馬通汁一升,一起煮到剩下一升,分兩次溫服。馬通就是馬的糞便。

6. 下血十三

下血,先血後便,此近血也,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方在狐惑。

下血,先血而後便者,此近血,在大便之下者也。脾土濕陷,肝氣抑遏,木鬱風動,疏泄失藏,則便近血。赤小豆當歸散,小豆利水而燥濕土,當歸養血而潤風木也。

白話文:

下血,如果先出血,接著才排便,這表示血是從比較靠近肛門的地方來的,可以用赤小豆當歸散來治療。藥方在治療狐惑病的章節裡。

下血,如果先出血,接著才排便,這表示血是從比較靠近肛門,在大便的下方處來的。這是因為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,濕氣滯留,肝氣受到壓抑,造成肝氣鬱結而生風,使得疏泄功能失常,無法藏住血,才會導致大便帶有靠近肛門的血。赤小豆當歸散,是用赤小豆來利水並去除脾胃的濕氣,用當歸來養血並滋潤肝木之氣。

7. 下血十四

下血,先便後血,此遠血也,黃土湯主之。

下血,先便而後血者,此遠血,在大便之上者也。便血之證,總緣土濕木遏,風動而疏泄也。其木氣沉陷而風泄於魄門,則便近血,其木氣鬱沖而風泄於腸胃,則便遠血。黃土湯,黃土、朮、甘,補中燥濕而止血,膠、地、黃芩,滋木清風而瀉熱,附子暖水土以榮肝木也。

下血之家,風木鬱遏,未嘗不生燥熱,仲景所以用膠、地、黃芩。而風木鬱遏,而生燥熱,全由水土之濕寒,仲景所以用朮、甘、附子。蓋水土溫暖,乙木榮暢,萬無風動血亡之理。風淫不作,何至以和煦之氣,改而為燥熱哉!燥熱者,水寒土濕,生氣不遂,乙木鬱怒而風動也。

後世醫書,以為腸風,專用涼血驅風之藥。其命名立法,荒陋不通,至於脾腎濕寒之故,則絲毫不知,而一味涼瀉。何其不安於下愚,而敢於妄作耶!

黃土湯(四十三)

灶中黃土(半斤),甘草(三兩),白朮(三兩),附子(三兩,炮),阿膠(三兩),地黃(三兩),黃芩(三兩)

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亦主吐衄。

白話文:

排泄物帶血,如果先排出大便後才出血,這種情況是遠端的出血,可以用黃土湯來治療。

排泄物帶血,如果先排出大便而後才出血,表示出血點離肛門較遠,血液在大便的上面。大便帶血的病症,總體來說是由於脾土濕氣太重,肝木受到抑制,風氣因而躁動而導致排泄失常。如果肝木之氣下沉而風氣在肛門處洩出,就會是較近的便血;如果肝木之氣鬱結上衝而風氣在腸胃處洩出,就會是較遠的便血。黃土湯裡面的黃土、白朮、甘草,可以補中焦、去除濕氣並止血;阿膠、地黃、黃芩,可以滋養肝木、清除風邪並瀉熱;附子則可以溫暖脾腎之氣,使肝木得到滋養。

會出現下血症狀的人,多半是肝木受到抑制,而這種抑制一定會產生燥熱,所以張仲景才會使用阿膠、地黃、黃芩這些藥材。而之所以會肝木受抑制且產生燥熱,完全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、寒氣太盛,所以張仲景才會使用白朮、甘草、附子這些藥材。要知道,只要脾腎的陽氣溫暖,肝木就會順暢生長,絕對不會有風氣躁動導致出血的情況。如果沒有風邪肆虐,怎麼會將和煦的氣轉變成燥熱呢?所謂的燥熱,是因為脾土寒濕,生機無法順利運行,導致肝木鬱悶憤怒,風氣才因此躁動。

後世的醫書,將這種情況認為是腸風,專門使用涼血驅風的藥物。這種命名和治療方法,既荒謬又說不通,完全不知道是脾腎濕寒造成的,只一味地使用寒涼瀉下的藥物。他們是多麼不甘於自己的愚昧,竟敢如此胡作妄為啊!

黃土湯(四十三):

灶心土(半斤)、甘草(三兩)、白朮(三兩)、附子(三兩,炮製過)、阿膠(三兩)、地黃(三兩)、黃芩(三兩)。

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吐血和流鼻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