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2)

1. 吐衄下血一

寸口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寒虛相摶,此名曰革,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。

此段見「虛勞」中。亡血之病,無不由於虛寒,虛寒之原,無不由於中氣之敗。其亡於吐衄,非無上熱,上熱者,火烈金燔而不降,其中下則虛寒也。其亡於便溺,非無下熱,下熱者,水冷木鬱而不升,其中上則虛寒也。

中氣者,升降水火之樞軸,樞軸不轉,則火浮而水沉,此亡血之原也。中氣虛寒,陽明不降而辛金逆,郁為上熱而沸湧,太陰不升而乙木陷,郁為下熱而注泄,外證以弦大之脈,毫不露虛寒之形,此所以後世方書專事清涼,千手雷同,萬不一生也。不知弦則為減,減則為寒,大則為芤,芤則為虛,於弦大之中而得虛寒之義,則金逆於上而寸大者,上熱而非下熱也,木陷於下而尺弦者,下熱而非上熱也。

2. 吐衄下血二

病人面無色,無寒熱,脈沉弦者,衄,煩咳者,必吐血,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。

肝藏血而主色,面無色者,血鬱欲脫,而不外華也。無寒熱者,病系內傷,無外感表證也。腎脈沉,肝脈弦,脈沉而弦者,水寒不能生木,木鬱於水而不升也。腎肝之陰,沉實於下,不能上吸陽氣,金逆而不降,故血外溢而上衄。加以煩躁咳嗽,肺胃沖逆,必吐血也。心肺之脈俱浮,浮弱而手按之絕者,金火雙敗,不能歸根,陽氣升泄而不降也。

心肺之陽,浮虛於上,不能下呼陰氣,木陷而不升,故血內溢而下泄。

血之在下,則藏於木,血之在上,則斂於金,而總統於土,《靈樞》: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其亡於吐衄者,陽明之不降也,脫於便溺者,太陰之不升也,太陰、陽明之不治,中氣之敗也。

3. 衄血三

師曰:尺脈浮,目睛暈黃,衄未止。暈黃去,目睛慧了,知衄今止。

金性收斂,木性疏泄,衄血之病,木善泄而金不斂也。其原總由於土濕,土濕而陽明不降,則辛金上逆而失其收斂,太陰不升,則乙木下陷而行其疏泄。木生於水,尺脈浮者,木陷於水,郁動而欲升也。肝竅於目,目睛暈黃者,土濕而木鬱也。肝主五色,入脾為黃,(《難經》語。

)木鬱而剋土,黃為土色,土敗故色隨木現。暈者,日外雲氣,圍繞如環,白睛,肺氣所結,手太陰從濕土化氣,濕氣上淫,溢於辛金之位,故白睛黃氣,如日外之環暈,遮蔽陽光,黯淡不清。濕氣堙郁,肺金失其降斂之性,是以病衄。暈黃既去,雲霧消而天光現,故目睛慧了。

此其濕邪已退,木達風清,金斂政肅,是以衄止也。

4. 衄血四

又曰:從春至夏衄者,太陽。從秋至冬衄者,陽明。

衄者,陽經之病,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卒然多食飲,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,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,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陽絡者,陽經之絡,即太陽、陽明之絡也。少陽半表半裡,陰陽相平,故無衄證(傷寒衄證,獨在陽明、太陽二經)。
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: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開主表中之表,故春夏之衄,屬之太陽,闔主表中之裡,故秋冬之衄,屬之陽明。

5. 衄血五

衄家,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緊急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

此段在《傷寒·不可汗》中(「汗下忌宜篇」)。衄家營血上流,陽氣升泄,汗之陽亡,必額上塌陷,經脈緊急,目睛直視,不能眴轉,不得眠睡。血所以灌經脈而滋筋膜,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:諸脈者,皆屬於目,肝受血而能視,血隨汗亡,筋脈枯燥,故脈緊直視,不能運轉。陽氣潛藏則善寐,陽根泄露而不藏,故不得眠。

精血,陰也,而內含陽氣,失精亡血之病,人知精血不失亡,而不知其所以泄者,陰中之陽氣也。是以失精亡血之家,脾腎寒濕,飲食不化者,陰中之陽氣敗也。氣所以熏膚而充身,額上塌陷者,陽分之氣脫也。

6. 吐衄六

亡血家,不可發其表,汗出即寒慄而振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不可汗》中。汗釀於血而醞於氣,亡血家血亡氣泄,汗之再泄其氣,陽亡火敗,故寒慄而振搖,經所謂奪血者勿汗也。氣,陽也,而其涼肅而降斂者,精血滋生之本也,血,陰也,而其溫暖而升發者,神氣化育之原也,故氣降則水生,血升則火化。水盛則寒,而寒胎於肺氣之涼,火旺則熱,而熱胎於肝血之溫,亡血之家,名為亡陰,而實則亡陽,以亡其血中之溫氣也。再發其表,血愈泄而陽愈亡,是以寒慄而振也。

7. 吐血七

夫吐血,咳逆上氣,其脈數而有熱,不得臥者,死。

吐血,咳逆上氣,肺金之逆也。其脈數而身熱,躁煩而不臥,則土敗陽亡,拔根而外泄,無復歸宿之望,是以死也。

吐血之死,死於中氣困敗,陽泄而根斷也。後世庸工,以為陰虛火旺,而用清潤,其書連屋而充棟,其人比肩而接踵,遂使千古失血之家,盡死其手,此是幾許痛苦(《隋書》語),不可說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