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懸解》~
1. 吐衄下血瘀血(十四章)
2. 吐衄下血一
寸口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寒虛相摶,此名曰革,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。
此段見「虛勞」中。亡血之病,無不由於虛寒,虛寒之原,無不由於中氣之敗。其亡於吐衄,非無上熱,上熱者,火烈金燔而不降,其中下則虛寒也。其亡於便溺,非無下熱,下熱者,水冷木鬱而不升,其中上則虛寒也。
中氣者,升降水火之樞軸,樞軸不轉,則火浮而水沉,此亡血之原也。中氣虛寒,陽明不降而辛金逆,郁為上熱而沸湧,太陰不升而乙木陷,郁為下熱而注泄,外證以弦大之脈,毫不露虛寒之形,此所以後世方書專事清涼,千手雷同,萬不一生也。不知弦則為減,減則為寒,大則為芤,芤則為虛,於弦大之中而得虛寒之義,則金逆於上而寸大者,上熱而非下熱也,木陷於下而尺弦者,下熱而非上熱也。
白話文:
寸口脈(手腕部的脈象)呈現弦脈(像琴弦一樣繃緊)而且脈體寬大,弦脈代表氣血減少,大脈代表脈搏空虛。氣血減少則身體會發冷,脈搏空虛則體內虛弱。發冷和虛弱互相交織,這種脈象叫做「革脈」。婦女出現這種情況會導致流產或產後出血,男子出現這種情況則會大量失血。
這段內容出自《虛勞篇》。失血的病症,沒有不是因為虛寒引起的,而虛寒的根源,沒有不是因為中焦脾胃之氣衰敗。失血如果是因為吐血或流鼻血,並非沒有上熱的情況,上熱是因為火氣過盛,焚燒肺金導致火氣不能下降,而身體的中下部位則會呈現虛寒。失血如果是因為大小便失血,並非沒有下熱的情況,下熱是因為腎水寒冷,肝木鬱結無法上升,而身體的中上部位則會呈現虛寒。
中焦之氣是調節身體水火升降的樞紐,樞紐不能運轉,就會導致火氣上浮而水液下沉,這就是失血的根本原因。中焦之氣虛弱寒冷,陽明胃氣無法下降導致肺金之氣逆行,鬱積而形成上熱,像沸騰一樣湧動。太陰脾氣無法上升導致肝木之氣陷落,鬱積而形成下熱,導致腹瀉。外在表現為弦大之脈,完全看不出虛寒的跡象。這也是後世醫書只注重清熱涼血,大家用同樣的藥方,一千個病人中難有一個能夠治好的原因。殊不知弦脈代表氣血減少,氣血減少則身體會發冷,大脈代表脈搏空虛,脈搏空虛則體內虛弱。在弦脈和脈大之中能理解虛寒的意義,那麼寸部脈大(手腕橈動脈脈搏靠手腕處)代表肺金之氣逆行於上,是上熱而不是下熱;尺部脈弦(手腕橈動脈脈搏靠手臂處)代表肝木之氣陷落於下,是下熱而不是上熱。
3. 吐衄下血二
病人面無色,無寒熱,脈沉弦者,衄,煩咳者,必吐血,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。
肝藏血而主色,面無色者,血鬱欲脫,而不外華也。無寒熱者,病系內傷,無外感表證也。腎脈沉,肝脈弦,脈沉而弦者,水寒不能生木,木鬱於水而不升也。腎肝之陰,沉實於下,不能上吸陽氣,金逆而不降,故血外溢而上衄。加以煩躁咳嗽,肺胃沖逆,必吐血也。心肺之脈俱浮,浮弱而手按之絕者,金火雙敗,不能歸根,陽氣升泄而不降也。
心肺之陽,浮虛於上,不能下呼陰氣,木陷而不升,故血內溢而下泄。
血之在下,則藏於木,血之在上,則斂於金,而總統於土,《靈樞》: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其亡於吐衄者,陽明之不降也,脫於便溺者,太陰之不升也,太陰、陽明之不治,中氣之敗也。
白話文:
病人臉色蒼白,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脈象沉而弦的,是鼻出血的徵兆;如果同時感到煩躁咳嗽,就一定是會吐血;脈象浮而無力,用手按壓幾乎感覺不到的,就是下血的徵兆。
肝臟儲藏血液並主管氣色,臉色蒼白表示血液鬱積想要脫離,而沒有外在的氣色顯現。沒有發冷發熱,表示病症屬於內傷,不是外感表證。腎脈沉而肝脈弦,脈象沉又弦,表示腎水寒冷不能滋養肝木,肝木被困於水中而無法上升。腎肝的陰氣沉於下方,不能向上吸引陽氣,導致肺金之氣逆而不下降,所以血會向上溢出導致鼻出血。如果又加上煩躁咳嗽,表示肺胃之氣上逆,就一定會吐血。心肺的脈象都是浮的,浮而無力,按壓幾乎感覺不到,表示肺金和心火都衰敗,不能回歸本源,陽氣上泄而不下降。
心肺的陽氣,虛浮於上,不能向下吸引陰氣,導致肝木下陷而無法上升,所以血會向內溢出而向下排出。
血在下方,則儲藏在肝木;血在上方,則收斂於肺金;而總由脾土主管。《靈樞》說:中焦吸收水穀精氣,變化為赤色的血液。血液從吐血或鼻出血流失,是因為陽明胃氣不能下降;血液從大小便流失,是因為太陰脾氣不能上升。太陰脾和陽明胃氣都不能正常運作,是中焦之氣衰敗的表現。
4. 衄血三
師曰:尺脈浮,目睛暈黃,衄未止。暈黃去,目睛慧了,知衄今止。
金性收斂,木性疏泄,衄血之病,木善泄而金不斂也。其原總由於土濕,土濕而陽明不降,則辛金上逆而失其收斂,太陰不升,則乙木下陷而行其疏泄。木生於水,尺脈浮者,木陷於水,郁動而欲升也。肝竅於目,目睛暈黃者,土濕而木鬱也。肝主五色,入脾為黃,(《難經》語。
)木鬱而剋土,黃為土色,土敗故色隨木現。暈者,日外雲氣,圍繞如環,白睛,肺氣所結,手太陰從濕土化氣,濕氣上淫,溢於辛金之位,故白睛黃氣,如日外之環暈,遮蔽陽光,黯淡不清。濕氣堙郁,肺金失其降斂之性,是以病衄。暈黃既去,雲霧消而天光現,故目睛慧了。
此其濕邪已退,木達風清,金斂政肅,是以衄止也。
白話文:
醫生說:如果把脈時發現尺脈浮起,而且眼睛眼白呈現黃暈,這表示流鼻血還沒停止。等到黃暈消退,眼睛變得清澈明亮,就知道流鼻血已經止住了。
金屬的特性是收斂,木的特性是疏泄,流鼻血這種病,是因為木過於疏泄而金無法收斂。究其根本原因,都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,脾土濕重導致陽明胃氣無法下降,使得肺金之氣往上逆行,失去了收斂的功能;同時,脾土濕重也導致太陰脾氣無法上升,使得肝木之氣向下陷落而過度疏泄。木生於水,尺脈浮起代表肝木之氣陷在水中,因為鬱積而想要往上衝。肝臟的竅孔在眼睛,眼白出現黃暈,表示脾土濕重導致肝木鬱積。肝臟主掌五種顏色,進入脾臟會呈現黃色(這是《難經》的說法)。
因為木氣鬱積而反過來剋制脾土,黃色是土的顏色,脾土敗壞所以顏色隨著木氣顯現出來。暈,就像太陽外圍的雲氣,環繞一圈。眼白,是肺氣凝聚的地方,手太陰肺經從濕土化生氣,濕氣往上泛濫,侵犯到肺金的位置,因此眼白的黃氣,就像太陽外圍的雲暈,遮蔽了陽光,變得黯淡不清。濕氣鬱積,肺金失去下降收斂的特性,所以導致流鼻血。等到黃暈消失,就像雲霧散去,陽光重新出現,因此眼睛會變得清澈明亮。
這表示體內的濕邪已經消退,肝木之氣得以通達,像風一樣清爽,肺金之氣恢復收斂的功能,所以流鼻血才會停止。
5. 衄血四
又曰:從春至夏衄者,太陽。從秋至冬衄者,陽明。
衄者,陽經之病,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卒然多食飲,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,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,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陽絡者,陽經之絡,即太陽、陽明之絡也。少陽半表半裡,陰陽相平,故無衄證(傷寒衄證,獨在陽明、太陽二經)。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: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開主表中之表,故春夏之衄,屬之太陽,闔主表中之裡,故秋冬之衄,屬之陽明。
白話文:
還有另一種說法是:從春天到夏天流鼻血,多半是太陽經的問題;從秋天到冬天流鼻血,多半是陽明經的問題。
流鼻血,是屬於陽經的病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篇說:突然間吃喝過量,會導致腸胃脹滿;生活作息不規律,過度勞累,會使經絡受傷;陽經的絡脈受傷,血就會往外流,往外流就會變成流鼻血;陰經的絡脈受傷,血就會往內流,往內流就會變成便血。所謂陽絡,就是指陽經的絡脈,也就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絡脈。少陽經是半表半裡的經脈,陰陽平衡,所以通常不會引起流鼻血的狀況(傷寒引起的流鼻血,主要發生在陽明經和太陽經這兩條經脈)。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說:太陽經主開,陽明經主闔。開代表體表中的表,所以春夏的流鼻血,歸屬於太陽經;闔代表體表中的裡,所以秋冬的流鼻血,歸屬於陽明經。
6. 衄血五
衄家,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緊急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
此段在《傷寒·不可汗》中(「汗下忌宜篇」)。衄家營血上流,陽氣升泄,汗之陽亡,必額上塌陷,經脈緊急,目睛直視,不能眴轉,不得眠睡。血所以灌經脈而滋筋膜,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:諸脈者,皆屬於目,肝受血而能視,血隨汗亡,筋脈枯燥,故脈緊直視,不能運轉。陽氣潛藏則善寐,陽根泄露而不藏,故不得眠。
精血,陰也,而內含陽氣,失精亡血之病,人知精血不失亡,而不知其所以泄者,陰中之陽氣也。是以失精亡血之家,脾腎寒濕,飲食不化者,陰中之陽氣敗也。氣所以熏膚而充身,額上塌陷者,陽分之氣脫也。
白話文:
有流鼻血病史的人,不可以透過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發汗,一定會導致額頭凹陷,脈象變得急促緊張,眼睛直愣愣地看著前方無法轉動,而且會失眠。
這是因為有流鼻血病史的人,體內的營血向上流動,導致陽氣也跟著向上散發。如果再發汗,會使陽氣更加耗損,必定會導致額頭塌陷,經脈變得緊張,眼睛直視無法轉動,無法入睡。血液本來是滋養經脈和筋膜的,就像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所說,所有的經脈都與眼睛相連,肝臟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得見。如果血液隨著汗液流失,筋脈就會變得枯燥,所以脈象才會變得緊張,眼睛才會直視無法轉動。陽氣如果能潛藏在體內,人就能安穩入睡,如果陽氣外洩無法潛藏,人就會失眠。
精血屬於陰,但其中也包含陽氣。對於失精或失血的疾病,人們只知道精血流失,卻不知道導致精血流失的原因,其實是陰中所包含的陽氣外洩。因此,有失精或失血病史的人,往往會因為脾腎虛寒、體內濕氣重,導致飲食無法消化,這是因為陰中所包含的陽氣衰敗了。陽氣是用來溫養皮膚、充實身體的,額頭塌陷則是因為陽氣外脫的緣故。
7. 吐衄六
亡血家,不可發其表,汗出即寒慄而振。
此段見《傷寒·不可汗》中。汗釀於血而醞於氣,亡血家血亡氣泄,汗之再泄其氣,陽亡火敗,故寒慄而振搖,經所謂奪血者勿汗也。氣,陽也,而其涼肅而降斂者,精血滋生之本也,血,陰也,而其溫暖而升發者,神氣化育之原也,故氣降則水生,血升則火化。水盛則寒,而寒胎於肺氣之涼,火旺則熱,而熱胎於肝血之溫,亡血之家,名為亡陰,而實則亡陽,以亡其血中之溫氣也。再發其表,血愈泄而陽愈亡,是以寒慄而振也。
白話文:
失血過多的人,不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,如果發汗,就會因為寒冷而發抖。
這段話出自《傷寒論·不可發汗》篇。汗水是由血液所產生,並由氣來推動。失血過多的人,因為血液流失,導致氣也跟著洩散,如果再用發汗的方式讓氣再次耗散,就會使陽氣衰亡、火氣敗退,所以才會因為寒冷而發抖,這就是經典中所說的「失血的人不要發汗」的意思。氣屬於陽,但其清涼、收斂的特性,是精血滋生的根本;血屬於陰,但其溫暖、上升的特性,是精神氣化育的根源。所以,氣下降,則能產生水;血上升,則能產生火。水過多則會寒冷,而寒冷是從肺氣的清涼而來的;火過盛則會發熱,而發熱是從肝血的溫熱而來的。失血過多的人,表面上說是陰血虧損,實際上是陽氣也跟著耗損,因為失去了血液中的溫熱之氣。如果又用發汗來治療,血會更加流失,陽氣會更加衰敗,所以才會因為寒冷而發抖。
8. 吐血七
夫吐血,咳逆上氣,其脈數而有熱,不得臥者,死。
吐血,咳逆上氣,肺金之逆也。其脈數而身熱,躁煩而不臥,則土敗陽亡,拔根而外泄,無復歸宿之望,是以死也。
吐血之死,死於中氣困敗,陽泄而根斷也。後世庸工,以為陰虛火旺,而用清潤,其書連屋而充棟,其人比肩而接踵,遂使千古失血之家,盡死其手,此是幾許痛苦(《隋書》語),不可說也。
白話文:
吐血這種病症,如果伴隨咳嗽、氣喘、呼吸困難,脈象呈現快速且有熱,以至於無法安穩躺臥,這種情況通常會導致死亡。
吐血,同時伴有咳嗽、氣喘、呼吸困難,這是因為肺氣(五行屬金)向上逆亂所致。如果脈象快速且身體發熱,感到煩躁不安且無法入睡,這代表脾胃(五行屬土)的機能衰敗,陽氣耗散殆盡,就像樹根被拔起,陽氣向外洩漏,沒有回歸的希望,因此會導致死亡。
吐血而死,是因為中焦(脾胃)的氣機困頓衰敗,陽氣外洩導致根基斷絕。後世那些庸醫,認為吐血是陰虛火旺所引起,而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來治療。關於這些理論的書籍堆積如山,使用這些方法的醫生也比比皆是,導致千百年來患有吐血的人,都死在這些庸醫手上,這是多麼令人痛苦的事情啊!這種痛苦是難以言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