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)

1. 驚悸吐衄下血瘀血(十八章)

驚悸、吐衄、下血、瘀血,病雖不一,而原則無二。驚悸之家,風木鬱動,營血失斂,往往上溢而下泄,不溢不泄,則蓄結而內瘀,內瘀不去,久成痃癖,痃癖漸大,多至殞命而亡身。故瘀血之病,由於吐衄,吐衄之病,根於驚悸,驚悸之病,起於虛勞,虛勞之病,根於中氣之敗。

蓋水寒土濕,不能榮木,肝膽動搖,必生驚悸。驚悸既作,風木疏泄,擾而不靜,經絡堙郁,凝而不流,以既凝之血,而得疏泄之令,未有不吐衄而便瀉者也。吐下不行,勢必積聚,而為瘀血。瘀血一成,是為心腹之疾,事如養虎矣。

驚悸、吐衄之法,全以中氣為主,溫養保固,不可涼瀉。及成瘀血,不得不下,但以下之後,病去而人不殞亡,人存而年不夭折,則善之善矣。

2. 驚悸一

寸口脈動而弱,動則為驚,弱則為悸。

《傷寒·脈法》:陰陽相搏,名曰動,陽動則汗出,陰動則發熱。若數脈見於關上,上下無頭尾,如豆大,厥厥動搖者,名曰動也。動者,動盪而不寧,弱者,濡弱而不暢也。蓋胃土不降,濁陰升塞,膽木不得下根,則浮蕩而為動,動即虛飄而驚生,肝木不得上達,則抑鬱而為弱,弱即振搖而悸作,而總緣土氣之濕,濕則中氣堙塞而木鬱故也。是以虛勞之家,中氣羸困,升降失職,肝膽不榮,無不有驚悸之證。

驚悸之人,營血瘀蓄,風火鼓扇,往往有吐衄之條。仲景列驚悸於虛勞之後,吐衄之先,蓋虛勞、驚悸、吐衄之病,實一本而同源者也。

後世不解,以為陰虛,反以清涼滋潤之藥,斃其性命。庸工代起,述作相承,億萬生靈,胥罹其禍。愚妄之罪,罄竹難書矣。

3. 驚悸二

師曰:病有奔豚,有吐膿,有驚怖,有火邪,此四部病,皆從驚發得之。

奔豚者,肝木之邪,陽亡土敗,水寒木鬱,風動根搖,奔衝心肺,是謂奔豚(言其勢如奔豚也)。吐膿者,驚悸之家,氣動血撓,離經郁蓄,湧溢陽竅,是為吐衄,不經吐衄,郁礙陽氣,陽鬱熱發,淫蒸腐化,隨吐而上,是謂吐膿。驚怖者,水寒土濕,胃氣不降,膽木失根,神魂振惕,是謂驚怖。

火邪者,火劫發汗,陽敗驚生,迷亂昏狂,臥起不安,是謂火邪。此四部之病,異派同源,悉屬肝膽。肝膽主驚,皆由木氣受傷,驚發於肝膽,而得之也。

4. 驚悸三

火邪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。

《傷寒·太陽篇》: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,必驚狂,起臥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。火邪者,以火劫發汗,而中火邪也(《傷寒》: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經不解,必清血,名為火邪)。汗多亡陽,土敗胃逆,君相飛騰,神魂浮蕩,是以驚生。

濁陰上逆,化生痰涎,迷塞心宮,是以狂作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,蜀漆吐腐敗而療狂,龍骨、牡蠣,斂神魂而止驚,去芍藥者,以其酸寒而瀉陽氣也。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,三十九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)

桂枝(三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蜀漆(三兩,洗去腥),龍骨(四兩),牡蠣(五兩,熬)

上為末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,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
5. 驚悸四

心下悸者,半夏麻黃丸主之。

陽衰土濕,升降失政,冒土上逆,心下鬱塞,礙厥陰升路,風木上行,不得順達,鬱勃鼓盪,是以心下悸動。半夏麻黃丸,半夏降胃逆而驅濁陰,麻黃瀉堙塞而開徑路也。

驚悸之證,土濕胃逆,陽氣升泄,神魂失藏,多不能寐。《靈樞·邪客》:衛氣獨衛其外,行於陽,不得入於陰,行於陽則陽氣盛,不得入於陰,陰虛,故目不瞑,飲以半夏湯一劑,陰陽已通,其臥立致,正此義也。

內傷外感驚悸之證,皆少陽之陽虛(土敗胃逆,膽木失根故也),惟少陽傷寒小建中、炙甘草二證,是少陽之陽旺者(足少陽化氣於相火)。汗下傷中,陽亡土敗,甲木拔根,相火升炎,故以生地、芍藥,瀉其相火(此在內傷,必是火敗,以傷寒表邪,郁其相火,是以火旺也)。然火自旺而土自虛,非表裡陽盛者(小建中、炙甘草,皆培土而瀉火)。

除此無陽旺之驚悸矣。

後世庸工,歸脾加減,天王補心之方,滋陰瀉陽,誤盡天下蒼生。至今海內宗之,加以俗子表章,其禍愈烈。此關天地殺運,非一人之力所能挽也。

半夏麻黃丸(四十)

半夏,麻黃(等分)

上二味,末之,煉蜜和丸,小豆大,飲服三丸,日三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