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6)

1. 暍(三章)

2. 暍病一

太陽中暍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,小便已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,小有勞,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,若發其汗,即惡寒甚,加溫針,則發熱甚,數下之,則淋甚。

暍者,夏月而感風寒。表閉陽遏,則見寒熱。濕動表郁,則生重疼。營衛虛澀,故弦細芤遲。水降氣升,故皮毛振聳。土鬱不達,故手足逆冷。陽升火泄,故勞即身熱。陽明不降,故口開齒燥(陽明之脈,行於口齒)。陽明行身之前,故燥在前齒。發汗亡陽,故惡寒甚。溫針亡陰,故發熱甚。下之陽敗土濕,木鬱不泄,是以淋甚。

白話文:

中暑的一種,症狀是:因為太陽經受到暑熱侵襲,所以會發燒、怕冷,身體沉重而且疼痛,脈象呈現弦細、芤和遲緩的狀態,小便會呈現尿後餘瀝,而且全身毛髮豎起,手腳冰冷。稍微勞動一下,身體就會發熱,嘴巴張開,前面的牙齒會乾燥。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更加怕冷;如果用溫針的方式治療,會更加發熱;如果多次使用瀉下藥,則會導致小便淋漓不盡。

所謂的「中暑」,是指在夏天感受風寒。因為體表閉塞,陽氣被阻遏,所以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。濕氣侵擾體表,導致氣機鬱滯,所以會產生身體沉重疼痛的感覺。因為營衛之氣虛弱,運行不順暢,所以脈象呈現弦細、芤和遲緩。體內的水液下降,氣機上升,所以皮膚毛孔會豎起。脾土的氣機鬱結不通暢,所以手腳冰冷。陽氣向上升騰,虛火向外散泄,所以稍微勞動身體就會發熱。陽明經的氣機沒有下降,所以會嘴巴張開,牙齒乾燥(陽明經的脈絡循行於口齒)。陽明經的循行位置在身體前面,所以是前面的牙齒乾燥。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損耗陽氣,所以會更加怕冷。使用溫針的方式治療,會損傷陰液,所以會更加發熱。使用瀉下藥會導致陽氣敗壞,脾土濕盛,肝木的氣機鬱結不能疏泄,所以會導致小便淋漓不盡。

3. 暍病二

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,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暑熱而感風寒,其名曰暍。內熱熏蒸,是以汗出。表邪束閉,是以惡寒。暑傷肺氣,津液枯燥,是以身熱而渴。白虎加人參湯,白虎清金而補土,人參益氣而生津也。

夏月中暑,必感外寒,郁其內熱。但壯火食氣,汗泄陽亡,不可汗下。人參白虎,清金瀉熱,益氣生津,實不刊之神方也。

白虎加人參湯,十四,(方見《傷寒》)

石膏(一斤,碎,綿裹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,人參(三兩)
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[暍病二]

太陽經受到暑熱侵襲,就是所謂的暍病,會出現流汗、怕冷、身體發熱且口渴的症狀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暑熱天氣又同時感受到風寒,這種情況就叫做暍病。因為體內熱氣蒸騰,所以才會流汗。因為外來的風寒邪氣束縛,所以才會怕冷。因為暑氣損傷肺氣,導致體內津液枯竭乾燥,所以才會身體發熱且口渴。白虎加人參湯,其中白虎湯可以清瀉肺熱,同時補益脾胃,人參可以補益元氣並產生津液。

夏天中暑,一定會同時感受到外來的寒氣,導致體內的熱氣鬱積。但要注意的是,因為體內陽氣過盛會消耗元氣,而且流汗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散,所以不能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使用人參白虎湯,可以清瀉肺熱,同時補益元氣並產生津液,這真的是個非常有效的神奇藥方。

白虎加人參湯,這個方劑在《傷寒論》中也有記載。

藥方組成: 石膏(一斤,搗碎後用棉布包好)、知母(六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六合)、人參(三兩)

以上五種藥材,加入一斗水一起煮,直到米煮熟湯汁完成,過濾掉藥渣後,將湯汁溫熱服用,每次服用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