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濕病九

風濕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

風客皮毛,是以脈浮。濕漬經絡,是以身重。風性疏泄,是以汗出惡風。防己黃耆湯,甘草、白朮,補中而燥土,黃耆、防己,發表而瀉濕也。

防己黃耆湯,十

防己(一兩),黃耆(一兩),甘草(五錢,炙),白朮(七錢五分)

上銼麻豆大,每抄五錢匕,生薑四片,大棗三枚,水盞半,煎八分,去滓,溫服,良久再服。喘者,加麻黃五錢。胃中不和者,加芍藥三分。氣上衝者,加桂枝三分。下有陳寒者,加細辛三分。服後當如蟲行皮膚中,從腰以下如冰。後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以下,溫令有微汗,差。

按,以上二方,分兩、煎法、加減,俱非仲景法。小青龍湯:喘者,去麻黃,加杏仁。此云喘者,加麻黃,大抵後人所補。

白話文:

風濕病,如果脈象呈現浮,身體感覺沉重,而且會流汗、怕風,這是屬於風邪與濕氣共同侵犯身體的狀況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。

因為風邪侵襲體表,所以脈象會呈現浮。濕氣停留在經絡,所以身體感覺沉重。風的性質是向外疏散,所以會流汗並且怕風。防己黃耆湯中的甘草和白朮,能補養脾胃並使其乾燥,黃耆和防己,能發散體表的邪氣並排除體內的濕氣。

防己黃耆湯,藥材用量如下:

防己(一兩),黃耆(一兩),甘草(五錢,用炙過的),白朮(七錢五分)

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的碎片,每次取五錢藥材,加入生薑四片、大棗三枚,用水一碗半,煎煮至剩八分,去除藥渣後,溫服。過一段時間後可以再服一次。如果出現喘的症狀,可以加入麻黃五錢。如果腸胃不適,可以加入芍藥三分。如果感覺氣往上衝,可以加入桂枝三分。如果下焦有舊寒,可以加入細辛三分。服藥後,身體的皮膚會感覺像蟲子在爬,腰部以下會感覺像冰一樣寒冷。接著坐在被子上,再用另一條被子圍繞腰部以下,讓身體稍微出汗,病就會好轉。

這裡要說明,以上這兩個方劑,在藥材的分量、煎煮方法以及加減藥的用法上,都跟《傷寒論》的張仲景所用的方法不同。例如,張仲景用的小青龍湯,若病人有喘,會將麻黃去除,加入杏仁。但這裡卻說,喘時要加入麻黃,這大概是後人所做的修改。

2. 濕病十
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摶,身體疼煩,不能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如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

濕為風鬱,兩相摶結,營衛壅滯,故身體煩疼,不能轉側。「脈法」:風則浮虛,脈浮虛而澀者,血分之虛寒也。桂枝加附子湯,桂枝和中而解表,附子暖血而驅寒也。若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則木達而疏泄之令行,濕不在下而在中,去桂枝之疏木,加白朮以燥土也。

桂枝附子湯,十一,(方見《傷寒·太陽》。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,而分兩不同)

桂枝(四兩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附子(三枚,炮,去皮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去桂加白朮湯,十二,(方見《傷寒》)

甘草(二兩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附子(一枚,炮),白朮(一兩)

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一服覺身痹,半日許再服,三服都盡,其人如冒狀,勿怪,即是朮、附並走皮中逐水氣,未得除故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傷寒病發作八九天,又受到風邪和濕氣侵襲,導致身體疼痛煩躁,無法轉動身體,而且沒有噁心嘔吐或口渴的現象,脈象呈現浮虛且帶有阻塞感,這時候應該服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大便乾燥,小便卻正常順暢的情況,則應改用去桂加白朮湯。

這是因為濕氣被風邪阻礙,兩者相互結合,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受到阻礙,所以身體才會感到煩躁疼痛,難以轉動。「脈法」說:風邪會導致脈象浮虛,而脈象呈現浮虛且阻塞,則代表是血分虛寒。桂枝附子湯中的桂枝可以調和身體,解除表層的邪氣,附子則可以溫暖血液,驅散寒氣。如果出現大便乾燥,小便正常順暢的情況,表示身體的疏泄功能運行正常,濕氣不在下焦而在中焦,因此要去除桂枝這種疏通肝木的藥物,加入白朮來乾燥脾土。

桂枝附子湯,藥方共有五味:(藥方在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中可見。此方即為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,但劑量不同。)

桂枝(四兩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附子(三枚,炮製過、去除外皮)
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六升水煮成二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
去桂加白朮湯,藥方共有五味:(藥方在《傷寒論》中可見)

甘草(二兩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附子(一枚,炮製過),白朮(一兩)
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三升水煮成一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服用一次後若感覺身體發麻,約半天後再服第二次,三次都服用完畢後,病人可能會出現頭暈的感覺,不要驚慌,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正在將體內的水氣從皮膚排出,還未完全清除所致。

3. 濕病十一

風濕相摶,骨節疼煩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濕流關節,煩疼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濕土中郁,肺金不得降斂,故氣短而汗泄,肝木不得升達,故水阻而尿癃。陽遏不達,則惡風寒。氣滯不通,則見浮腫。甘草附子湯,甘草、白朮,補土而燥濕,附子、桂枝,暖水而疏木也。

甘草附子湯,十三,(方見(傷寒·濕病))

甘草(二兩),白朮(二兩),附子(二枚),桂枝(四兩)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則解,能食。汗止復煩者,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,服六七合為妙。

白話文:

風邪和濕邪互相交雜,導致關節疼痛,像被拉扯一樣的抽痛,無法彎曲伸直,靠近觸碰就更加疼痛。會有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小便不順暢、怕風不想脫衣服,或者身體輕微浮腫的症狀,可以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
濕邪停留在關節,造成煩躁、疼痛、抽痛,無法彎曲伸直,靠近觸碰就更加疼痛。會有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小便不順暢的情況,這是因為濕氣阻滯在體內,肺氣無法向下收斂,所以會呼吸急促、出汗;肝氣無法向上疏通,所以水分阻滯、小便不暢。陽氣被遏制無法宣達,就會怕風怕冷。氣機停滯不通暢,就會出現浮腫。甘草附子湯中的甘草、白朮,可以補養脾土、燥濕;附子、桂枝,可以溫暖體內的水氣、疏通肝木。

甘草附子湯,出自(傷寒論·濕病)。

藥方組成:

甘草(二兩),白朮(二兩),附子(二枚),桂枝(四兩)

用法:
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煎煮,煮到剩三升時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第一次服用後如果微微出汗就表示有效,且會感到食慾增加。如果汗止後又感到煩躁,可以服用半升。如果擔心一升太多,服用六七合最為適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