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血痹虛勞(十八章)

血痹、虛勞,非一病也,而證有相通。血痹之證,必因於虛勞,所謂骨弱肌膚盛,重因疲勞汗出是也。虛勞之病,必致於血痹,所謂中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是也。

蓋勞傷在乎氣,而病成在乎血。二十二難解《靈樞·經脈》之文:是動者,氣也,所生病者,血也。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,氣留而不行者,為氣先病也,血滯而不濡者,為血後病也,故先為是動,後所生也。緣氣無形而難病,病必由於血瘀,血有質而易病,病必由於氣凝。氣倡而血隨之,故氣動則血病也。

其未結而方瘀,由上亡於吐衄而下脫於便溺。其既瘀而又結,則淺聚於經絡而深積於臟腑。其方瘀而亡脫,以陰氣堙鬱而中寒也。其既結而積聚,則陽氣壅阻而變熱也。而其先,總緣於土虛。土虛則火熱而水寒,金爍而木枯,中樞敗而四維不轉,故火金傷而神氣病於上,水木損而精血病於下。會仲景建中之義,則血痹、虛勞之病,隨處逢源矣。

2. 血痹一

問曰:血痹病,從何得之?師曰:夫尊榮人,骨弱肌膚盛,重因疲勞汗出,臥不時動搖,加被微風遂得之,但以脈自微澀,在寸口關上小緊,宜針引陽氣,令脈和緊去則愈。

血痹者,血閉痹而不行也。此以尊榮之人,骨弱肉豐,氣虛血盛,重因疲勞汗出,氣蒸血沸之時,安臥不時動搖,血方動而身已靜,靜則血凝,加被微風吹襲,閉其皮毛,內郁不得外達,因此痹著,而不流通。血痹不行,則脈自微澀。風寒外閉,則寸口關上小緊,緊者,寒閉之脈。

清邪居上,故氣行於寸關。此宜針引陽氣,令陽氣通達,則痹開而風散,緊去而脈和,自然愈也。

久痹不已,而成乾血,則為大黃蟅蟲之證矣。

3. 血痹二

血痹,陰陽俱微,寸口關上微,尺中小緊,外證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,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。

血痹,寸陽尺陰俱微,其寸口關上則微,其尺中則微而復兼小緊,「脈法」:緊則為寒,以寒則微陽封閉而不上達,故脈緊。外證身體不仁,如風痹之狀,以風襲皮毛,營血凝澀,衛氣鬱遏,漸生麻痹,營衛阻梗,不能煦濡肌肉,久而枯槁無知,遂以不仁。營衛不行,經絡無氣,故尺寸關上俱微。

營瘀木陷,鬱於寒水,而不能上達,故尺中小緊。黃耆桂枝五物湯大棗、芍藥,滋營血而清風木,薑、桂、黃耆,宣營衛而行瘀澀,倍用生薑,通經絡而開閉痹也。

黃耆桂枝五物湯,三十二

黃耆(三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一方有人參

4. 虛勞一

脈弦而大,弦而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傳,此名為革,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。

此段見《傷寒·脈法》。脈弦而大,弦則為陽衰而脈減,大則為陰衰而脈芤,減則陽氣不足而為寒,芤則陰血不充而為虛,虛寒相合,此名為革。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,以其陽升而不降,陰降而不升,上熱下寒,陰中無陽,精血失統故也。

中氣者,交濟水火之媒(眉批:道家黃婆嬰奼之旨),水火不濟,總以中氣之虛。後世醫法不傳,治此乃用清涼滋潤,中氣崩敗,水走火飛,百不一生。今之醫事,不可問也。(漏下者,非經期而血下。血暴脫者,謂之崩中,如堤崩而水泄也。血續失者,謂之漏下,如屋漏而水滴也)

5. 虛勞二

夫男子平人,脈大為勞,極虛亦為勞。

脈大者,表陽離根而外浮,所謂大則為芤也。極虛者,里陽虧乏而內空,所謂芤則為虛也。或大或芤,皆以勞傷元氣之故也。

6. 虛勞三

男子面色薄者,主渴及亡血,卒喘悸,脈浮者,裡虛也。

血者,色之華也,亡血而無以華色,故面色清薄。血弱則發熱而作渴,《傷寒》所謂諸弱發熱,熱者必渴也。熱盛火炎,則刑金而作喘。血亡肝虛,風木鬱沖,則生悸動。凡脈浮者,皆緣裡氣之虛,表陽不能內交也。

7. 虛勞四

男子脈虛沉弦,無寒熱,短氣裡急,小便不利,面色白,時時瞑,兼衄,少腹滿,此為勞使之然。

脈虛者,空虛而不實,沉者,陽陷而不升,弦者,水寒而木枯也。無寒熱者,無表證也。短氣者,氣不歸根。裡急者,木鬱不達。小便不利者,土濕木陷,不能行水。面色白者,血不華色。時時瞑者,陽不歸根,升浮而眩暈。衄者,肺金之不斂。少腹滿者,肝木之不升。此皆勞傷中氣,不能升降陰陽,故使之然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