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外感雜病

3. 痙濕暍(二十七章)

痙濕暍者,風鬱於表而裡氣內應,燥盛則木枯而為痙,水盛則土潰而為濕,火盛則金爍而為暍。三氣非同,然有相通者焉。相通維何?濕而已矣。痙,燥病也,而曰若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惡寒甚,是痙病之有濕也。暍,火病也,而曰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,是暍病之有濕也。

蓋濕旺土鬱,中脘莫運,木氣不舒,金氣不斂,一被感襲,閉其皮毛,木遏風動,血燥筋縮,則為痙病,金被火刑,氣耗津傷,則為暍病。三者雖殊,而溯本窮原,未始不類。臨此三證,助陰滋濕之品,當斟酌而詳慎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痙濕暍」這種病,是因為風邪鬱積在體表,而體內氣機也跟著失調。如果燥熱過盛,就會導致肝木枯槁,進而出現痙攣;如果濕氣過盛,就會導致脾土潰敗,進而出現濕邪;如果火熱過盛,就會導致肺金被灼傷,進而出現中暑。這三種病症雖然病因不同,但彼此之間存在著關聯,而這個關聯是什麼呢?就是「濕」!

痙病是屬於燥熱的病症,但如果說要發汗,汗出後反而會與寒濕結合,導致更怕冷,這就表示痙病也存在著濕邪。暍病是屬於火熱的病症,但如果說夏天因為接觸冷水而生病,這是因為水濕侵入皮膚所導致的,這就表示暍病也存在著濕邪。

總之,濕氣旺盛會使脾土鬱滯,導致中焦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,肝木之氣無法舒暢,肺金之氣無法收斂。一旦受到外邪侵襲,就會閉塞皮膚毛孔,肝木鬱遏會導致風邪竄動,血液枯燥、筋脈收縮,這就是痙病。肺金被火邪刑剋,會導致氣耗津傷,這就是暍病。這三種病症雖然表現不同,但如果追溯其根本原因,其實有著相似之處。在治療這三種病症時,應當謹慎地選擇具有滋陰養濕功效的藥物。

4. 痙(十三章)

5. 痙病一

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痙。

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,風傷衛也。風性柔和,故名柔痙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發燒流汗,卻不覺得怕冷,這種情況叫做柔痙。

太陽病,發燒流汗,卻不覺得怕冷,這是風邪侵襲體表防禦機能的緣故。風邪的性質比較和緩,所以叫做柔痙。

6. 痙病二
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
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寒傷營也。寒性剛急,故名剛痙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出現發燒卻沒有流汗,反而感到更加怕冷,這種情況叫做剛痙。

太陽病,出現發燒卻沒有流汗,反而感到更加怕冷,這是因為寒邪傷害到營氣。寒邪的性質剛強而急迫,所以稱之為剛痙。

7. 痙病三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亡其津血,筋脈失養,感於風寒,因成痙病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因為發汗太過,導致痙攣。

太陽病,因為發汗太多,使體內的津液和血流失,筋脈失去濡養,又感受風寒,因此形成痙病。

8. 痙病四

瘡家,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

瘡家膿血失亡,筋脈不榮,雖感風寒,不可發汗。汗出血枯,筋脈焦縮,則成痙病。

白話文:

長了瘡的人,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以發汗,一旦發汗就會引起痙攣。

長瘡的人因為膿血流失,導致筋脈失去滋養,即使感受了風寒,也不可以發汗。如果發汗導致血氣更加虛弱,筋脈焦枯萎縮,就會形成痙攣的疾病。

9. 痙病五

夫風病,下之則痙。復發汗,必拘急。

風病木枯血燥,下之津血內亡,則成痙病。復發其汗,津血外亡,必苦拘急。

白話文:

因為感受風邪所引起的疾病,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就會導致痙攣。如果又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一定會造成筋脈拘急。

風邪侵犯,導致體內血虛乾燥,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會使體內津液和血液更加耗損,就會形成痙攣的疾病。如果又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使津液和血液從體表外洩,一定會更加感到筋脈拘急。

10. 痙病六

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,面赤,目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若發其汗者,寒濕相得,其表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,其脈如蛇。

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頭熱,面赤目赤,頭搖口噤,脊背反張者,是痙病也。以太陽寒水之經,起目內眥,上額交巔,下項挾脊,抵腰走足,筋司於肝,血枯木燥,風動筋縮,而膀胱津液之腑,木所自生,更失滋潤,故太陽之部,筋脈拘牽,頭搖口噤,頸項強急,而脊背反折也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:太陽之脈,其終也,戴眼,反折,瘈瘲(瘈,急。

瘲,緩),即痙病之謂也。若發其汗者,陽亡火敗,水土之寒濕相得,裡氣既虧,而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,經脈枯槁,動如蛇行,全失緩和從容之象矣。

白話文:

病人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,脖子和後頸僵硬緊繃,怕冷,有時頭部發熱,臉色和眼睛發紅,只有頭部會晃動,突然之間嘴巴緊閉,背部向後彎曲,這就是痙病。如果讓病人發汗,反而會使寒氣和濕氣結合在一起,使身體表面更加虛弱,怕冷的情況會更嚴重。發汗之後,脈象會像蛇一樣彎曲。

身體發熱但腳冰冷,脖子和後頸僵硬緊繃,怕冷而且頭部發熱,臉色和眼睛發紅,頭部搖動,嘴巴緊閉,脊背向後彎曲,這些都是痙病的症狀。因為太陽寒水經脈,從眼睛內角開始,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,向下到後頸,沿著脊椎兩側到達腰部並延伸到腳部。肝臟掌管筋,當血液不足而筋脈乾枯,風邪侵入,會使筋脈收縮。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,也是肝木所生的來源,如果失去滋潤,太陽經脈的筋脈就會受到牽引、拘攣,導致頭部搖動、嘴巴緊閉、脖子僵硬緊繃、脊背向後彎曲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說:太陽經脈的終結,會出現眼睛睜大、身體向後彎曲、抽搐等症狀,這就是痙病所指的情況。如果讓病人發汗,陽氣會耗盡,火氣會衰敗,水和土的寒濕之氣會結合在一起,體內的正氣已經虧虛,而體表之氣更加虛弱,怕冷的情況就會更嚴重。發汗之後,經脈會乾枯,脈象會像蛇一樣彎曲爬行,完全失去緩和從容的狀態。

11. 痙病七

夫痙脈,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脈緊如弦,直上下行,即上章之其脈如蛇也。

白話文:

痙病的脈象,按下去感覺像繃緊的琴弦,而且是直直地上下走向。

這種脈象緊繃如琴弦,而且直直地上下走向,就如同上一章所說的「脈象像蛇一樣」。

12. 痙病八

暴腹脹大者,為欲解。脈如故,反伏弦者,痙。

陰盛則腹脹,《素問》:腎氣實則脹是也。暴腹脹大者,陰氣內復,自臟流經,故為欲解。其脈如故,反沉伏而弦緊者,痙病不瘥也。

白話文:

突然腹部脹大的人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如果脈象和之前一樣,反而出現沉伏又帶有弦的脈象,那就是痙病。

陰氣過盛就會引起腹脹,《素問》說過:「腎氣充實就會腹脹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突然腹部脹大的人,是因為陰氣恢復到體內,從內臟流經而出,所以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如果他的脈象和之前一樣,反而變得沉伏又帶有弦的緊繃感,表示痙病不會痊癒。

13. 痙病九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

發熱而脈沉細,陰陽俱敗,故為難治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發燒,脈象沉而細的,叫做痙病,這種病很難治療。

發燒而且脈象沉細,代表體內陰陽之氣都衰敗了,所以很難治療。

14. 痙病十

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灸瘡,艾火燔灼,焦骨傷筋,津血消爍,未易卒復,故難治也。

白話文:

痙病如果因為燒灼灸療而產生瘡傷,會很難治療。

所謂的灸瘡,是因為艾草燃燒的火焰燒灼,造成骨頭焦傷、筋絡受損,體內的津液和血液也消耗減少,這些傷害並不容易馬上恢復,所以很難治療。

15. 痙病十一

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病,頸項強急,發熱惡寒,汗出,中風之證具備,身體強硬,𠘧𠘧不柔,脈反沉遲,此為柔痙。栝蔞桂枝湯,薑、桂,達經氣而瀉營郁,甘、棗,補脾精而滋肝血,芍藥、栝蔞,清風木而生津液也。

栝蔞桂枝湯,五

栝蔞根(三兩),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劈)

上六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,服一升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如果該有的症狀都出現了,像是身體僵硬,肌肉抽動,但脈象卻反而是沉而慢,這就是痙病,用栝蔞桂枝湯來治療。

太陽病,出現脖子僵硬、緊繃,發燒怕冷,會流汗,中風的症狀都出現了,身體也僵硬,肌肉抽動而且不柔軟,脈象卻反而是沉而慢,這就是柔痙。栝蔞桂枝湯中,生薑和桂枝可以疏通經絡之氣並排除營衛之氣的鬱結,甘草和大棗可以補養脾胃的精氣並滋養肝臟的血液,芍藥和栝蔞可以平息肝風並產生津液。

栝蔞桂枝湯的組成:

栝蔞根三兩,桂枝三兩(去掉外皮),芍藥三兩,生薑三兩(切片),甘草二兩(炙烤過),大棗十二枚(剖開)。

將以上六味藥材搗碎,加入七升水,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,去除藥渣,調整藥液溫度到適合的程度,每次服用一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