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懸解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歷節六
病歷節,不可屈伸,疼痛,烏頭湯主之。
濕寒傷其筋骨,則疼痛不可屈伸。烏頭湯,甘草、芍藥,培土而滋肝,黃耆、麻黃,通經而瀉濕,烏頭開痹而逐寒也。
烏頭湯,四
烏頭(五枚,㕮咀,以蜜二升,煎取一升半,出烏頭),甘草(三兩,炙),芍藥(三兩),黃耆(三兩),麻黃(三兩)
上五味,㕮咀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蜜煎中重煎之,服七合。不知,盡服之。亦治腳氣疼痛,不可屈伸。
白話文:
這個病症是關節疼痛,無法彎曲伸直,可以使用烏頭湯來治療。
這是因為濕氣和寒氣侵犯了筋骨,導致疼痛且關節活動受限。烏頭湯的配方中,甘草和芍藥可以培補脾胃、滋養肝臟;黃耆和麻黃可以疏通經絡、排除濕氣;烏頭則能開通閉塞、驅散寒邪。
烏頭湯的配方如下:
烏頭五枚(搗碎後用蜂蜜兩升煎煮,取出一升半的湯液,把烏頭渣去掉)、炙甘草三兩、芍藥三兩、黃耆三兩、麻黃三兩。
將甘草、芍藥、黃耆、麻黃四味藥搗碎,加入三升水煎煮至一升,去除藥渣,再將藥湯倒入之前用蜂蜜煎好的烏頭湯中再次煎煮。每次服用七合(古代容量單位,約為現在的140毫升),如果沒有效果,就將剩餘的藥全部服下。此方也可用於治療腳氣引起的疼痛和關節無法彎曲伸直的情況。
2. 附方
千金礬石湯,一,治腳氣衝心。
礬石(二兩)
上一味,以漿水一斗五升,煎三五沸,浸腳良。
崔氏八味丸,二,治腳氣,上入少腹不仁。方在「消渴」。
按,中風之病,仲景未嘗立方,其證與八味甚合,崔氏以之治歷節腳氣。若以治中風,則妙甚矣。
白話文:
附方
千金礬石湯: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腳氣病,病症表現為腳氣向上衝到心臟的感覺。
藥材:礬石二兩。
用法:將礬石和一斗五升的米漿水一同煎煮,沸騰三到五次後,用來浸泡雙腳,效果很好。
崔氏八味丸: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腳氣病,病症表現為腳氣向上侵入到下腹部,導致下腹部麻木不仁。這個方子的詳細內容在「消渴」篇有記載。
說明:關於中風的病症,張仲景的著作中並沒有提到具體的方子。但中風的症狀與八味丸的藥效很符合。崔氏用八味丸來治療關節疼痛的腳氣病。如果用來治療中風,效果應該會非常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