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積聚二十一

諸積大法,脈來細而附骨者,乃積也。寸口,積在胸中,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,關上,積在臍旁,上關上,積在心下,微下關,積在少腹,尺中,積在氣街,脈出左,積在左,脈出右,積在右,脈兩出,積在中央,各以其部處之。

診諸積之大法,脈來細而附骨者,乃積也。見於寸口,則上而積在胸中。微出寸口,則更上而積在喉中。見於關上,則中而積在臍旁。上於關上,則上而積在心下。微下於關,則下而積在少腹。見於尺中,則下而積在氣街。脈出於左,積在於左。脈出於右,積在於右。脈左右兩出,積在中央。各以其上下左右之部處之。

五十六難:肝之積,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。心之積,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。脾之積,曰痞氣,在胃脘,覆大如盤。肺之積,曰息賁,在右脅下,覆大如杯。腎之積,曰奔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,或上或下無時。此五積之部也。(此就積聚而分三焦之部)

積聚者,風寒之所成也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起於風雨寒暑,清濕喜怒。喜怒不節則傷臟,風雨則傷上,清濕則傷下,是謂三部。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髮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髮立,毛髮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留而不去,則傳舍於絡脈,在絡之時,痛於肌肉,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。

留而不去,傳舍於經,在經之時,灑淅喜驚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腧,在腧之時,六經不通,四肢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伏沖之脈,在伏沖之時,體重身痛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,在腸胃之時,賁響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之外,募原(眉批:募、膜、幕三字通。

吳又可《溫疫論》解募原二字不的。膈膜在肺下,與脅腹周迴相著如幕,以遮濁氣,不使熏蒸上焦。查《難經》自明)之間,留著於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。或著孫脈,或著絡脈,或著經脈,或著腧脈,或著於伏沖之脈,或著於膂筋,或著於腸胃之募原,上連於緩筋,邪氣淫泆,不可勝論。

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臂手,孫絡之所居也,浮而緩,不能句積而止之,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,水湊滲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則腹滿雷引,故時切痛。其著於陽明之經,則挾臍而居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其著於緩筋也,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,病而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

其著於伏沖之脈者,揣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其著於膂筋,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其著於腧之脈者,閉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竅乾壅。此邪氣之從外入內,從上下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積聚的診斷方法,如果把脈時感覺脈搏細微且緊貼著骨頭,那就是積聚的徵兆。

  • 如果脈搏在寸口的位置顯示這種狀況,積聚就在胸腔。
  • 如果脈搏稍微超出寸口的位置,積聚就在喉嚨。
  • 如果脈搏在關上的位置顯示這種狀況,積聚就在肚臍旁邊。
  • 如果脈搏在關上偏上的位置顯示這種狀況,積聚就在心臟下方。
  • 如果脈搏在關下稍微偏下的位置顯示這種狀況,積聚就在下腹部。
  • 如果脈搏在尺中的位置顯示這種狀況,積聚就在氣街(大腿根部)。
  • 如果脈搏偏左邊強烈,積聚就在左邊。
  • 如果脈搏偏右邊強烈,積聚就在右邊。
  • 如果脈搏左右兩邊都強烈,積聚就在身體中間。 總之,要根據脈象出現的位置來判斷積聚所在的部位。

診斷各種積聚的要點是,把脈時感覺脈搏細微且緊貼著骨頭,那就是積聚。

  • 如果在寸口的位置出現這種情況,積聚在胸腔上部。
  • 如果稍微超出寸口的位置,積聚的位置就更往上,在喉嚨。
  • 如果在關上的位置出現這種情況,積聚在肚臍旁邊。
  • 如果在關上偏上的位置出現這種情況,積聚就在心臟下方。
  • 如果在關下稍微偏下的位置出現這種情況,積聚就在下腹部。
  • 如果在尺中的位置出現這種情況,積聚就在氣街。
  • 如果脈搏在左邊比較明顯,積聚就在左邊。
  • 如果脈搏在右邊比較明顯,積聚就在右邊。
  • 如果脈搏左右兩邊都明顯,積聚就在身體中間。 總之,要根據脈搏的位置來判斷積聚的上下左右部位。

《難經》提到,肝臟的積聚叫做「肥氣」,位置在左脅下方,像倒扣的杯子,有頭尾之分。心臟的積聚叫做「伏梁」,從肚臍上方開始,像手臂一樣粗,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。脾臟的積聚叫做「痞氣」,在胃脘的位置,像倒扣的盤子一樣大。肺臟的積聚叫做「息賁」,在右脅下方,像倒扣的杯子。腎臟的積聚叫做「奔豚」,從下腹部開始,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,像小豬奔跑一樣,時上時下,沒有固定的位置。這些是五臟積聚的位置。(這裡將積聚分為上中下三焦的部位)

積聚的形成,是因為受到風寒等邪氣侵襲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到,各種疾病的產生,都是從風、雨、寒、暑、潮濕和情緒波動引起的。如果情緒不節制,就會傷害內臟;風雨侵襲會傷害身體的上半部;潮濕則會傷害身體的下半部。這就是所謂的“三部”。外邪侵入人體,一開始從皮膚開始,皮膚鬆弛的時候毛孔就會打開,外邪就會從毛髮進入,然後深入體內。外邪深入之後,毛髮就會豎立,讓人感到寒冷,皮膚也會疼痛。如果外邪沒有被排出,就會傳到絡脈,這時就會肌肉疼痛,疼痛時輕時重,如果持續下去,外邪就會進入大經脈。

外邪沒有被排出,會繼續傳到經脈,這時會感到發冷、害怕和容易驚嚇。如果外邪沒有被排出,會傳到穴位,這時六條經脈不通暢,導致四肢關節疼痛,腰背僵硬。如果外邪沒有被排出,會傳到伏沖之脈,這時身體感到沉重和疼痛。如果外邪沒有被排出,會傳到腸胃,這時會出現腸鳴、腹脹,如果體內寒氣多,就會腹瀉,消化不良;如果體內熱氣多,就會拉肚子。如果外邪沒有被排出,會傳到腸胃之外的募原(募、膜、幕三字通用。吳又可的《溫疫論》對“募原”兩個字的解釋並不正確。膈膜在肺的下面,像屏障一樣圍繞著肋部和腹部,防止濁氣向上熏蒸。查閱《難經》便可明白),外邪停留在經脈中,久久不去,就會形成積聚。外邪可能停留在孫脈、絡脈、經脈、腧穴或伏沖之脈,也可能停留在肌肉或腸胃的募原處,甚至會蔓延到筋脈,邪氣會擴散到各處。

如果外邪停留在孫絡形成積聚,這種積聚會在上臂、手腕等孫絡分布的部位來回移動,摸起來軟弱無力,無法固定在一個地方,所以會隨著腸胃的蠕動而移動,並發出水流聲。如果體內有寒氣,肚子會脹滿、腹鳴,並伴有時輕時重的疼痛。如果外邪停留在陽明經,積聚會位於肚臍兩側,吃飽飯的時候會變大,飢餓的時候會變小。如果外邪停留在鬆弛的肌肉中,情況和陽明經的積聚相似,吃飽飯的時候會感到疼痛,飢餓的時候會好轉。如果外邪停留在腸胃的募原,疾病會連帶到鬆弛的肌肉,吃飽飯的時候會感到舒服,飢餓的時候會感到疼痛。

如果外邪停留在伏沖之脈,摸起來會有搏動感,鬆開手就會感覺熱氣從兩腿往下流,像熱水澆在身上一樣。如果外邪停留在脊椎兩旁的肌肉,且在腸子後面的部位,飢餓的時候會摸到積聚,吃飽飯就摸不到,按壓也按不到。如果外邪停留在穴位,穴位會閉塞不通,導致津液無法向下流動,孔竅也會乾燥阻塞。這些都是外邪從外向內,從上往下的傳播途徑。

積聚一開始,多是因為受寒而產生,寒邪鬱結就會形成積聚。寒邪導致腳踝腫脹,腳踝腫脹導致小腿發冷,小腿發冷導致血液循環不暢,血液循環不暢導致寒氣侵入腸胃,侵入腸胃就會導致腹脹,腹脹就會導致腸外的體液淤積無法散開,久而久之就形成積聚。突然暴飲暴食會導致腸胃脹滿;如果作息不規律,勞累過度就會損傷經絡。陽絡受損會導致出血,表現為流鼻血;陰絡受損會導致體內出血,表現為便血;腸胃的絡脈受損會導致血液溢出到腸外,腸外的寒性體液和血液混雜在一起,無法消散,就會形成積聚。

突然受寒,或是因為憂愁、憤怒等內傷,都會導致氣機上逆,氣機上逆就會導致六腧不通,身體的溫暖之氣無法運行,血液凝結無法消散,體液停滯不流動,就會形成積聚。

憂慮過度會傷害心臟;長期受寒會傷害肺;憤怒會傷害肝臟;酒後行房會傷害脾臟;過度勞累或洗澡後吹風會傷害腎臟。這些都是內外三方面可能導致疾病的原因。風寒導致積聚的道理就是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