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五臟風寒十七

問曰:三焦竭部,上焦竭善噫,何謂也?師曰:上焦受中焦氣未和,不能消穀,故為噫耳。下焦竭,即遺溺失便,其氣不和,不能自禁制。不須治,久則愈。

三焦各有其部,三焦竭部者,三焦竭其本部之氣也。上焦清氣竭,則濁氣上逆而為噫。緣上焦受氣於中焦,中焦燥濕之氣未和,不能消穀,土氣鬱滿,濁陰不降,故上焦痞悶,而為噫耳。下焦腎氣虧竭,無以約束便溺,即遺溺而失便。以其陽根升泄,陰孤於下,其中不和,不能自禁制夫二便也。不須治之,久而陽降氣和則愈矣。(此寒氣之傷於三焦而內寒者)

白話文:

有人問:三焦的各個部位虛損,上焦虛損容易打嗝,這是為什麼呢?醫生說:上焦接受中焦的氣,但中焦的氣不調和,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會打嗝。下焦虛損,就會大小便失禁,是因為它的氣不調和,不能控制大小便。這種情況不需要治療,時間久了就會好。

三焦各有各的部位,這裡說的三焦虛損,是指三焦的本部之氣虛損。上焦的清氣虛損,就會導致濁氣向上逆行而出現打嗝。因為上焦接受中焦的氣,但中焦的燥濕之氣不調和,不能消化食物,脾胃之氣鬱積脹滿,濁陰之氣不能下降,所以上焦會感到痞悶,而出現打嗝。下焦的腎氣虧虛,沒有辦法約束大小便,就會導致小便失禁,大便也控制不住。這是因為陽氣向上升發,陰氣獨留在下,中間不調和,就不能控制大小便。這種情況不需要治療,時間久了陽氣下降,氣血調和就會好。(這指的是寒氣傷到三焦而導致的內寒情況。)

2. 五臟風寒十八

師曰: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。熱在中焦者,則為堅。熱在下焦者,則尿血,亦令淋閉不通。大腸有寒者,多騖溏,有熱者,便腸垢。小腸有寒者,其人下重便血,有熱者,必痔。

熱在上焦者,因咳嗽而為肺痿。熱在中焦者,則為消穀而便堅。熱在下焦者,則為木陷而尿血,亦令淋閉而不通,緣土濕木陷,郁生下熱,風木疏泄而水不能藏,則為尿血,寒水閉藏而木不能泄,則為淋閉也(此風氣之傷於三焦而內熱者)。若夫大腸有寒者,多如鴨鶩之溏泄,有熱者,脂膏腐爛,而便腸垢。

小腸有寒者,肝脾濕陷,下重而便血,有熱者,肛門腫結而為痔(此於下焦之中,分別寒熱)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:熱邪在上焦(指胸腔以上部位)的人,會因為咳嗽而導致肺痿(肺部虛弱,功能衰退)。熱邪在中焦(指脾胃部位)的人,會導致消化快而大便堅硬。熱邪在下焦(指腹部以下部位)的人,會導致小便出血,也可能導致小便不暢而阻塞不通。大腸有寒邪的人,容易腹瀉,像鴨子拉稀一樣,大腸有熱邪的人,會排出像腸垢一樣的糞便。小腸有寒邪的人,會感到下墜感並伴隨大便出血,小腸有熱邪的人,肯定會有痔瘡。

熱邪在上焦的人,會因為咳嗽而導致肺部虛弱。熱邪在中焦的人,會消化很快,但大便會變得很硬。熱邪在下焦的人,會因為木氣(肝氣)鬱結而導致小便出血,也可能導致小便不暢而阻塞不通,這是因為土濕導致木氣鬱結,產生下焦熱,木氣疏泄功能過度而使水液無法蓄藏,就會導致小便出血;寒氣閉藏水液而木氣無法疏泄,就會導致小便不暢。這些都是風邪侵襲三焦導致內熱的表現。如果大腸有寒邪的人,多半會像鴨子一樣腹瀉,大腸有熱邪的人,脂肪會腐爛,導致大便像腸垢一樣。

小腸有寒邪的人,會導致肝脾功能失調,向下沉陷,產生下墜感並伴隨大便出血。小腸有熱邪的人,肛門會腫脹結塊而形成痔瘡(這是下焦寒熱不同的表現)。

3. 五臟風寒十九
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摶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,麻仁丸主之。

趺陽,胃脈,足趺上之衝陽也,陽盛則脈浮,浮則胃氣強壯也,血虛則脈澀,澀則風木疏泄,而小便數也。浮澀相合,土燥水枯,大便則堅,其脾氣為之約結不舒,而糞如羊矢。麻仁丸,麻仁、杏仁,潤燥而滑腸,芍藥、大黃,清風而泄熱,厚朴、枳實,行滯而開結也。(此熱在中焦。則為堅者)

麻仁丸,二,方見《傷寒》。

麻子仁(二升),芍藥(半斤),杏仁(一升,熬,別作脂),大黃(一斤,去皮),厚朴(一尺,去皮),枳實(一斤,炙)

上六味,末之,煉蜜和丸,梧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服。漸加,以知為度。

白話文:

腳背的脈搏摸起來浮而且澀,浮代表胃氣強盛,澀代表小便次數多。浮和澀兩種脈象同時出現,就會導致大便乾燥堅硬,這是因為脾的氣機被約束。這種情況可以用麻仁丸來治療。

腳背的脈搏,也稱為胃脈,在腳背上的衝陽穴附近。陽氣旺盛時,脈搏會浮起,浮代表胃氣強壯。血虛時,脈搏會澀,澀代表風木疏洩,導致小便次數增多。浮和澀兩種脈象同時出現,代表腸胃乾燥、津液不足,導致大便乾燥堅硬,脾的氣機被約束,使得大便像羊糞一樣。麻仁丸中的麻子仁和杏仁具有潤燥滑腸的作用,芍藥和大黃具有清熱的作用,厚朴和枳實具有疏通腸胃、解除鬱結的作用。(這種情況是因為熱邪在中焦導致大便堅硬)。

麻仁丸的配方在《傷寒論》中可以找到。

麻仁丸的藥材成分包括:麻子仁(二升),芍藥(半斤),杏仁(一升,要先炒過,另外搗成膏狀),大黃(一斤,去皮),厚朴(一尺,去皮),枳實(一斤,烤過)。

將以上六種藥材磨成粉末,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丸,一天三次。可以逐漸增加服用量,直到病情好轉。

4. 積聚二章

5. 積聚二十

問曰:病,有積,有聚,有䅽氣,何謂也?師曰:積者,臟病也,終不移。聚者,腑病也,發作有時,展轉痛移,為可治。䅽氣者,脅下痛,按之則愈,復發為䅽氣。

病,有積,有聚,有䅽氣。積者,五臟之病也,臟為陰,其性靜,故終不遷移(《難經》:臟病者,止而不移,其病不離其處)。聚者,六腑之病也,腑為陽,其性動,故發作有時,展轉痛移,此為可治(《難經》:腑病者,彷彿賁響,上下流行,居無常處)。䅽氣者,穀氣也,水穀不消,中氣鬱滿,木氣抑遏,故脅下作痛,按之郁開則愈,舉手復發,是為䅽氣。此風寒之傷於臟腑,而成積聚者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疾病有「積」、有「聚」、有「䅽氣」,這些是什麼意思呢?

醫生說:「積」是指臟器的疾病,這種病症一旦形成就不會移動位置。「聚」是指六腑的疾病,這種病症發作的時間不固定,疼痛會轉移,是屬於可以治療的。「䅽氣」是指脅肋下方疼痛,按壓時疼痛會減輕,但放開後又會復發,就稱為䅽氣。

疾病有「積」、「聚」、「䅽氣」這三種。「積」指的是五臟的疾病,五臟屬陰,特性是靜止的,所以病症不會移動(就像《難經》說的:臟器的疾病,會固定在某處不會轉移)。「聚」指的是六腑的疾病,六腑屬陽,特性是好動的,所以發作時間不固定,疼痛也會轉移,這種病是屬於可以治療的(就像《難經》說的:六腑的疾病,會發出像奔騰的水聲,在身體上下流動,沒有固定的位置)。「䅽氣」是指因為飲食消化不良,造成腸胃脹滿,肝氣受到壓抑,導致脅肋下方疼痛,按壓後氣結散開疼痛會減輕,但手一放開又會復發,這就是䅽氣。這些都是因為風寒侵襲臟腑,而形成的積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