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痙濕暍(二十七章)

痙濕暍者,風鬱於表而裡氣內應,燥盛則木枯而為痙,水盛則土潰而為濕,火盛則金爍而為暍。三氣非同,然有相通者焉。相通維何?濕而已矣。痙,燥病也,而曰若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惡寒甚,是痙病之有濕也。暍,火病也,而曰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,是暍病之有濕也。

蓋濕旺土鬱,中脘莫運,木氣不舒,金氣不斂,一被感襲,閉其皮毛,木遏風動,血燥筋縮,則為痙病,金被火刑,氣耗津傷,則為暍病。三者雖殊,而溯本窮原,未始不類。臨此三證,助陰滋濕之品,當斟酌而詳慎也。

2. 痙病一

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痙。

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,風傷衛也。風性柔和,故名柔痙。

3. 痙病二
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
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寒傷營也。寒性剛急,故名剛痙。

4. 痙病三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亡其津血,筋脈失養,感於風寒,因成痙病。

5. 痙病四

瘡家,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

瘡家膿血失亡,筋脈不榮,雖感風寒,不可發汗。汗出血枯,筋脈焦縮,則成痙病。

6. 痙病五

夫風病,下之則痙。復發汗,必拘急。

風病木枯血燥,下之津血內亡,則成痙病。復發其汗,津血外亡,必苦拘急。

7. 痙病六

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,面赤,目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若發其汗者,寒濕相得,其表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,其脈如蛇。

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頭熱,面赤目赤,頭搖口噤,脊背反張者,是痙病也。以太陽寒水之經,起目內眥,上額交巔,下項挾脊,抵腰走足,筋司於肝,血枯木燥,風動筋縮,而膀胱津液之腑,木所自生,更失滋潤,故太陽之部,筋脈拘牽,頭搖口噤,頸項強急,而脊背反折也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:太陽之脈,其終也,戴眼,反折,瘈瘲(瘈,急。

瘲,緩),即痙病之謂也。若發其汗者,陽亡火敗,水土之寒濕相得,裡氣既虧,而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,經脈枯槁,動如蛇行,全失緩和從容之象矣。

8. 痙病七

夫痙脈,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
脈緊如弦,直上下行,即上章之其脈如蛇也。

9. 痙病八

暴腹脹大者,為欲解。脈如故,反伏弦者,痙。

陰盛則腹脹,《素問》:腎氣實則脹是也。暴腹脹大者,陰氣內復,自臟流經,故為欲解。其脈如故,反沉伏而弦緊者,痙病不瘥也。

10. 痙病九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

發熱而脈沉細,陰陽俱敗,故為難治。

11. 痙病十

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灸瘡,艾火燔灼,焦骨傷筋,津血消爍,未易卒復,故難治也。

12. 痙病十一

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主之。

太陽病,頸項強急,發熱惡寒,汗出,中風之證具備,身體強硬,𠘧𠘧不柔,脈反沉遲,此為柔痙。栝蔞桂枝湯,薑、桂,達經氣而瀉營郁,甘、棗,補脾精而滋肝血,芍藥、栝蔞,清風木而生津液也。

栝蔞桂枝湯,五

栝蔞根(三兩),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劈)

上六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,服一升。

13. 痙病十二
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太陽病,無汗,是傷寒之證,而小便反少,寒水不降也。甲木生於壬水,太陽不降,甲木逆行,而賊胃土,故氣上衝胸,而口噤不語,以少陽之脈,下胸而貫膈,陽明之脈,挾口而環唇也。此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薑、甘、大棗,和中宮而補土,桂枝、芍藥,達營鬱而瀉熱,麻黃散太陽之寒,葛根解陽明之郁也。

剛痙是太陽表寒束逼陽明之證,故用葛根。

葛根湯,六(方見《傷寒》)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),芍藥(二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劈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吸粥。余如桂枝將息及禁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