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金匱懸解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五臟風寒十四

腎死臟,浮之堅,按之亂如轉丸,益下入尺者,死。

腎死臟者,腎之真臟脈也。癸水升於丁火,則水位泮渙而不結,若浮取之而堅,重按之亂如轉丸,益下入尺者,是腎水之下流而不升也。「平人氣象論」:死腎脈來,發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,曰腎死,「玉機真臟論」: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辟辟然,即此義也。

腎無中風、中寒者,心腎同經,心病即腎病也。而腎著之病,即中寒所傷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的死脈,摸起來會感覺脈搏浮在表面卻很硬,按下去則脈象混亂像滾動的彈珠一樣,如果脈象越來越向下沉,甚至沉到寸關尺的尺部,就代表腎臟已經衰竭,難以救治了。

所謂「腎死臟」,指的是腎臟的真脈。癸水應該要上行滋養丁火,如果癸水不能上升,就會導致水位散亂而不凝結。如果脈搏摸起來浮在表面卻很堅硬,重按下去又像彈珠一樣滾動,而且脈象越來越往下沉到尺部,這就表示腎水向下流失而不能向上升。在《平人氣象論》中提到,腎死脈來的時候,會像繩子被拉斷一樣,又像彈石一樣跳動,這就叫做腎死脈。《玉機真臟論》也說,當腎臟的真脈出現時,會搏動一下就斷絕,就像用手指彈擊石頭一樣,都是指這個意思。

腎臟本身不會直接有中風或中寒的病症,因為心經和腎經是同一條經絡,心臟有病也會影響到腎臟。而腎著這種病症,實際上就是因為寒氣侵襲所造成的。

2. 五臟風寒十五

脾中風者,翕翕發熱,形如醉人,腹中煩重,皮肉瞤瞤而短氣。

脾為濕土,脾中風者,濕鬱為熱,故形如醉人。脾位在腹,故腹中煩重,熱盛則煩,濕盛則重也。土濕則木鬱而風生,故皮肉瞤動。脾土鬱滿,肺金莫降,是以短氣。

白話文:

脾臟如果受到風寒侵襲,會出現身體微微發熱,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,肚子裡覺得煩悶又沉重,皮膚肌肉會不自主地跳動,而且會呼吸短促。

脾臟屬性是濕土,脾臟受到風邪侵襲,濕氣鬱積會轉化為熱,所以身體看起來像喝醉酒。脾臟的位置在腹部,所以肚子會覺得煩悶又沉重;熱氣旺盛就會覺得煩悶,濕氣旺盛就會覺得沉重。因為土濕,會導致肝木鬱結而產生風,所以皮膚肌肉會跳動。脾土鬱積滿脹,肺金無法下降,因此會呼吸短促。

3. 五臟風寒十六

脾死臟,浮之大堅,按之如覆盆,潔潔狀如搖者,死。

脾死臟者,脾之真臟脈也。己土升於離位,則清氣在上,戊土降於坎中,則濁氣在下,清升濁降,中氣衝和,是以脈見關上,其象為緩。若浮之大堅,是戊土之壅而不降也,按之如覆盆之硬,潔潔狀如搖動者,是己土之滯而不升也(「脈法」: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腑者里中之表,故宜浮取,臟者里中之裡,故宜重按)。《傷寒·脈法》所謂數脈見於關上,上下無頭尾,厥厥動搖者是也。

「平人氣象論」:死脾脈來,銳堅如烏之喙,如鳥之距,曰脾死。「玉機真臟論」:諸真臟脈見者,皆死不治也。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,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,故五臟各以其時自胃而致於手太陰。邪氣勝者,精氣衰也,病甚者,胃氣不能與之俱致於手太陰,故真臟之氣獨見,獨見者,病勝臟也,故曰死。

白話文:

脾臟是屬於死的臟器,如果把脈時感覺脈搏浮在表面且非常堅硬,按下去感覺像覆蓋的盆子一樣硬,而且脈搏跳動時感覺潔淨但又搖晃不定,這樣就是死症。

所謂的脾臟死症,是指脾臟的真臟脈象。脾土的真氣(己土)應該上升到離位(心火),這樣清氣才能上升;而脾土的陽氣(戊土)應該下降到坎位(腎水),這樣濁氣才能下降。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中氣才能和諧。所以正常的脾脈應該出現在關脈的位置,脈象是和緩的。如果脈搏浮在表面且非常堅硬,表示脾土的陽氣壅塞而不下降;按下去感覺像覆蓋的盆子一樣硬,脈搏跳動時感覺潔淨但又搖晃不定,表示脾土的真氣停滯而不上升(根據脈法,浮脈表示病在表,沉脈表示病在裡,腑在裡的表面,所以應該用輕按的方式把脈,臟在裡的裡面,所以應該用重按的方式把脈)。《傷寒論·脈法》中提到的脈象,關脈處出現數脈,脈象上下沒有頭尾,跳動時厥厥搖晃,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中說:脾臟的死脈來臨時,脈搏尖銳堅硬像烏鴉的嘴,又像鳥的腳爪,這就表示脾臟已經死亡。《玉機真臟論》中說:各種臟腑的真臟脈象出現時,都是死症,無法治療。五臟都從胃吸收氣血,胃是五臟的根本。臟腑的氣血不能直接到達手太陰肺經,必須通過胃氣的傳輸才能到達。所以五臟在各自的時間,從胃把氣血輸送到手太陰肺經。如果邪氣強盛,精氣就會衰弱。當疾病非常嚴重時,胃氣無法將精氣帶到手太陰肺經,所以才會出現臟腑的真臟脈象,真臟脈象單獨出現,表示疾病已經戰勝臟腑,所以說是死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