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懸解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痙濕暍(二十七章)
痙濕暍者,風鬱於表而裡氣內應,燥盛則木枯而為痙,水盛則土潰而為濕,火盛則金爍而為暍。三氣非同,然有相通者焉。相通維何?濕而已矣。痙,燥病也,而曰若發其汗,寒濕相得,則惡寒甚,是痙病之有濕也。暍,火病也,而曰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,是暍病之有濕也。
白話文:
痙攣濕氣和乾熱,是因為風寒之氣鬱結在外,而內在臟腑之氣相應。如果燥氣過盛就會導致筋脈枯槁而痙攣;如果水氣過盛就會導致臟腑虛弱而濕氣重;如果火氣過盛就會導致肺金受損而乾熱。這三種疾病雖然不同,但有相通之處。相通之處在哪裡?那就是濕氣。痙攣是燥熱之病,但說到它的發病原因,卻是因為出汗太多,寒濕之氣相互作用,而導致惡寒加劇,這就是痙攣病中有濕氣的證明。乾熱是火熱之病,但說到它的成因,卻是因為在夏季受了冷水,導致水氣在皮下運行而導致的,這就是乾熱病中有濕氣的證明。
蓋濕旺土鬱,中脘莫運,木氣不舒,金氣不斂,一被感襲,閉其皮毛,木遏風動,血燥筋縮,則為痙病,金被火刑,氣耗津傷,則為暍病。三者雖殊,而溯本窮原,未始不類。臨此三證,助陰滋濕之品,當斟酌而詳慎也。
白話文:
濕氣太重,導致脾胃失調,中焦運化不暢,肝氣鬱結,肺氣不能收斂,一旦受到外邪侵襲,就會閉鎖皮毛,肝氣受阻而發作風動,血液乾燥,筋脈萎縮,就會出現痙病。肺氣被火氣灼傷,津液耗傷,就會出現暍病。這三種病雖然表現不同,但追溯根本,其實都是相通的。在治療這三種疾病時,使用滋陰利濕的藥物時,必須謹慎考慮。
2. 痙病一
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痙。
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,風傷衛也。風性柔和,故名柔痙。
白話文:
太陽病,有發燒出汗,但不畏寒的,稱為柔痙。
太陽病,有發燒出汗,但不畏寒的,是因為風邪傷害了衛氣。風的性質柔和,所以稱為柔痙。
3. 痙病二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寒傷營也。寒性剛急,故名剛痙。
白話文:
太陽病,發燒但不出汗,反而畏寒的,稱作剛痙。
太陽病,發燒但不出汗,反而畏寒的,是因為寒邪傷害了營分。由於寒邪的性質強烈急迫,所以稱為剛痙。
4. 痙病三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
太陽病,發汗太多,亡其津血,筋脈失養,感於風寒,因成痙病。
白話文:
太陽病,出汗過多,導致身體失去太多津液和血液,筋脈缺乏養分,受到風寒影響,因而發展成痙病。
5. 痙病四
瘡家,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
瘡家膿血失亡,筋脈不榮,雖感風寒,不可發汗。汗出血枯,筋脈焦縮,則成痙病。
白話文:
患有疮疡的人,即使身体疼痛,也不能发汗,如果出汗就会导致痉挛。
患有疮疡而脓血流失,筋脉得不到滋养,即使感受风寒,也不能发汗。因为汗出会使血液更枯竭,筋脉干涸收缩,就会形成痉挛病。
6. 痙病五
夫風病,下之則痙。復發汗,必拘急。
風病木枯血燥,下之津血內亡,則成痙病。復發其汗,津血外亡,必苦拘急。
白話文:
對於風病,如果使用下法治療就會導致痙症。如果再發汗,必定會出現拘急的症狀。
風病會使身體像樹木枯萎一樣,血液乾燥,如果用下法治療會讓體內的津液和血液流失,從而形成痙病。如果再發汗,會使得津液和血液進一步在外流失,必定會感到非常拘急。
7. 痙病六
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,面赤,目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若發其汗者,寒濕相得,其表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,其脈如蛇。
白話文:
患有痙病的人身體發熱,腳卻冰寒,脖子僵硬,怕冷,偶爾頭部發熱,臉色發紅,眼睛發紅,只有頭部搖晃,突然口不能張,背部反弓呈現僵直狀。如果讓病患發汗,寒氣濕氣會相互作用,身體表面更加虛弱,就會更怕冷。發汗之後,脈象會像蛇一樣遊走。
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頭熱,面赤目赤,頭搖口噤,脊背反張者,是痙病也。以太陽寒水之經,起目內眥,上額交巔,下項挾脊,抵腰走足,筋司於肝,血枯木燥,風動筋縮,而膀胱津液之腑,木所自生,更失滋潤,故太陽之部,筋脈拘牽,頭搖口噤,頸項強急,而脊背反折也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:太陽之脈,其終也,戴眼,反折,瘈瘲(瘈,急。
白話文:
身體發熱腳發冷,脖子僵直,畏寒頭熱,臉紅眼睛紅,頭搖嘴巴緊閉,脊背向後彎曲的人,患的是痙攣病。這種病是太陽寒水經的問題,從眼睛內角開始,向上交會到前額頂部,向下經過脖子和脊椎,抵達腰部再走到腳。筋由肝臟掌管,如果肝血不足、脈絡枯乾,風就會導致筋縮,而膀胱這個滋養筋脈的水液之臟,也失去滋養作用。因此,太陽經所經過的地方,筋脈會痙攣收縮,引起頭搖嘴緊,脖子僵直,以及脊背向後彎曲。
根據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記載:太陽經的經脈,末端到達眼睛,如果出現痙攣就會翻白眼,這時會出現急性的痙攣。
瘲,緩),即痙病之謂也。若發其汗者,陽亡火敗,水土之寒濕相得,裡氣既虧,而表氣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,經脈枯槁,動如蛇行,全失緩和從容之象矣。
白話文:
瘲病,就是中醫所說的痙病。若使用了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會導致人體陽氣喪失,內熱消退,加重體內的寒濕之氣。內氣已經受損,表氣更加虛弱,因此會出現嚴重的惡寒。發汗後,經脈會變得乾枯,身體動作像蛇一樣僵硬,失去原有的舒緩和從容。
8. 痙病七
夫痙脈,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脈緊如弦,直上下行,即上章之其脈如蛇也。
白話文:
那种痉挛的脉象,按压时紧绷如同琴弦,并且直上直下运行。
脉象紧绷如同琴弦,并且直上直下运行,这就是前一章所说的脉象像蛇一样。
9. 痙病八
暴腹脹大者,為欲解。脈如故,反伏弦者,痙。
白話文:
腹部突然脹大的,是病情將要好轉。如果脈象仍然不變,反而出現沉伏且帶有弦象的,是痙症。
陰盛則腹脹,《素問》:腎氣實則脹是也。暴腹脹大者,陰氣內復,自臟流經,故為欲解。其脈如故,反沉伏而弦緊者,痙病不瘥也。
白話文:
當陰氣過盛會導致腹脹。《素問》中說:腎氣過盛就會腹脹。突然劇烈腹脹,是因為陰氣在體內迴流,從臟腑流經脈絡,因此有想要排出體外的感覺。患者的脈象和以前一樣,反而沉伏而弦緊,這是痙攣無法痊癒的病症。
10. 痙病九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
發熱而脈沉細,陰陽俱敗,故為難治。
白話文:
太陽病,如果發燒且脈搏沉而細,這被稱作痙病,病情比較難治。
出現發燒但脈搏卻沉細的情況,表示陰陽都已經衰弱,所以病情很難治療。
11. 痙病十
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灸瘡,艾火燔灼,焦骨傷筋,津血消爍,未易卒復,故難治也。
白話文:
痙病如果伴有灸瘡,就比較難治療。
灸瘡是因為艾火燒灼,傷及骨骼和筋肉,使體內的津液和血液耗損,不容易迅速恢復,所以比較難治療。
12. 痙病十一
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主之。
白話文:
太陽病,症狀都具備了,身體僵硬,肌肉緊張,脈搏反而沉緩,這是痙症,應該用栝蔞和桂枝來治療。
太陽病,頸項強急,發熱惡寒,汗出,中風之證具備,身體強硬,𠘧𠘧不柔,脈反沉遲,此為柔痙。栝蔞桂枝湯,薑、桂,達經氣而瀉營郁,甘、棗,補脾精而滋肝血,芍藥、栝蔞,清風木而生津液也。
栝蔞桂枝湯,五
白話文:
太陽經症候羣,頸部僵硬疼痛,發熱怕冷,出汗,符合中風的症狀,身體僵硬、無法柔軟轉動,且脈象微弱緩慢,這是柔痙的症狀。使用栝蔞桂枝湯來治療,薑和桂枝可以通暢經氣並清除血中鬱滯,甘草和大棗可以補益脾氣、滋養肝血,芍藥和栝蔞可以清熱解風、生津止渴。
栝蔞根(三兩),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劈)
上六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,服一升。
白話文:
栝蔞根(120克),桂枝(120克,去皮),芍藥(120克),生薑(120克,切片),甘草(80克,炙),大棗(12枚,切開)
13. 痙病十二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感冒時,沒有出汗,反而小便減少,氣往上沖到胸部,嘴巴講不出話來,快痙攣了,這時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
太陽病,無汗,是傷寒之證,而小便反少,寒水不降也。甲木生於壬水,太陽不降,甲木逆行,而賊胃土,故氣上衝胸,而口噤不語,以少陽之脈,下胸而貫膈,陽明之脈,挾口而環唇也。此欲作剛痙。葛根湯,薑、甘、大棗,和中宮而補土,桂枝、芍藥,達營鬱而瀉熱,麻黃散太陽之寒,葛根解陽明之郁也。
剛痙是太陽表寒束逼陽明之證,故用葛根。
葛根湯,六(方見《傷寒》)
白話文:
太陽病患者沒有出汗,這是傷寒的症狀,而小便卻反倒減少,是因為寒氣凝滯,導致津液不能下降。甲木(肝)生於壬水(腎),太陽(膽)不降,甲木(肝)逆行,侵害胃(土),所以氣往上衝到胸部,導致口不能說話,因為少陽(膽)的脈絡下行到胸部並貫通膈膜,陽明(胃)的脈絡夾住口腔並環繞嘴脣。這種情況會導致強直痙攣。葛根湯中的葛根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可以調和胃氣並補益脾土,桂枝、芍藥可以疏通營氣鬱滯並瀉熱,麻黃可以驅散太陽經的寒邪,葛根可以解除陽明經的鬱滯。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),芍藥(二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劈)
白話文:
葛根(160克),麻黃(120克,除去節),桂枝(80克),芍藥(80克),生薑(120克,切片),甘草(80克,炙烤),大棗(12枚,劈開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吸粥。余如桂枝將息及禁忌。
白話文:
以上七種藥材,用一斗水先煮麻黃、葛根,煮到水還剩兩升後,去掉上面的浮沫,放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到水還剩三升,過濾掉藥渣,溫熱後服下一升,蓋上被子微微出汗,不要吃粥。其他注意事項與桂枝湯的調護和忌口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