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懸解》~ 卷二十一 (2)
卷二十一 (2)
1. 產後六(瘀血十六)
師曰:產婦腹痛,法當以枳實芍藥散,假令不愈者,此為腹中有瘀血著臍下,宜下瘀血湯主之。
產婦腹痛,法當以枳實芍藥散雙瀉土木之郁,假令不愈者,此為腹中有瘀血著於臍下,肝氣鬱阻,而為痛也。宜下瘀血湯,桃仁、蟅蟲,破其瘀血,大黃下其症塊也。
下瘀血湯(百六十一)
大黃(三兩),桃仁(二十枚),蟅蟲(二十枚,去足)
上三味,末之,煉蜜和為四丸,以酒一升,煎一丸,取八合,頓服之。瘀血下如豚肝。亦主經水不利。
白話文:
醫生說:產婦腹部疼痛,按照常理應該用枳實芍藥散來治療,如果沒有好轉,那就是因為腹中有瘀血積聚在肚臍下方,應該用下瘀血湯來治療。
產婦腹部疼痛,按照常理應該用枳實芍藥散來同時疏通脾胃和肝膽的鬱滯,如果沒有好轉,那就是因為腹中有瘀血積聚在肚臍下方,導致肝氣鬱結阻塞,所以產生疼痛。應該用下瘀血湯,用桃仁、蟅蟲來破除瘀血,用大黃來攻下凝結的症塊。
下瘀血湯(第一百六十一)
大黃(三兩),桃仁(二十枚),蟅蟲(二十枚,去除腳部)
將以上三味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四丸,用一升酒煎煮一丸,取八合藥液,一次全部服下。瘀血會像豬肝一樣排出。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月經不順暢。
2. 產後七(惡露不盡十七)
產後七八日,無太陽證,少腹堅痛,此惡露不盡,不大便,煩躁發熱,切脈微實,再倍發熱,日晡時煩躁者,不食,食則譫語,至夜即愈,宜大承氣湯主之,熱在裡,結在膀胱也。
產後七八日,無太陽表證,但覺少腹堅痛,此惡露之不盡也。其證不大便,煩躁而發熱,若切其脈,或覺微實。再患加倍發熱,日晡時益以煩躁者,此陽明之腑熱。胃氣鬱滿,必當不食。食則中氣愈郁,燥熱逆沖,而作譫語。至夜而陽消陰長,則愈。是宜大承氣湯瀉其腑熱,以其熱在胃裡,結在膀胱之腑也。
蓋胃腸內實,燥土剋水,病及膀胱,膀胱燥結,肝木失滋,故血道瘀澀,惡露不行,木氣遏陷,少腹堅痛也。大承氣瀉陽明之熱,故膀胱清而惡露下。若有太陽表證,太陽者,膀胱之經,是宜解表之後,用桃核承氣、抵當湯丸,以下瘀血。此無太陽證,全是陽明之累及膀胱,故但清陽明,膀胱自愈也。
白話文:
產後七八天,如果沒有出現太陽經的表證,只是覺得小腹脹硬疼痛,這是惡露沒有排乾淨的現象。同時可能出現大便不通暢、煩躁發熱的症狀,把脈可能摸到脈象稍微有力。如果發熱的情況加重,尤其在下午更加煩躁,這就是陽明腑熱的表現。因為胃氣鬱結脹滿,所以會不想吃東西,如果勉強吃了,反而會讓中氣更加鬱悶,燥熱之氣上衝,導致胡言亂語。到了晚上,陽氣消退、陰氣滋長,症狀就會好轉。這種情況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掉腑熱,因為熱邪在胃裡,而且結聚在膀胱。
這是因為胃腸內裡實熱,燥熱的土氣會剋制水氣,導致疾病影響到膀胱。膀胱因為燥熱結滯,肝木失去滋養,所以血脈運行受阻,惡露無法排出,肝氣鬱結下陷,才會造成小腹脹硬疼痛。大承氣湯可以瀉掉陽明的熱邪,所以膀胱清爽後惡露就能夠順利排出。如果同時有太陽經的表證,太陽經是膀胱的經脈,就應該先解表,之後再用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丸來清除瘀血。而現在沒有太陽經的表證,完全是陽明經的熱邪影響到膀胱,所以只要清除陽明經的熱邪,膀胱自然就會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