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懸解》~ 卷十七 (1)
卷十七 (1)
1. 卷十七
2. 內傷雜病
3. 腹滿寒疝宿食(二十五章)
腹滿、寒疝、宿食,病之相因者也。寒水風木之邪,合而賊土,土濕脾陷,迫於風木之侵,滯塞不運,是以脹滿,所謂腎氣實則脹者(《素問》語),雖寒水之侮土,其中未嘗無木邪也。風木上鬱而克濕土,則為脹滿,風木下鬱而陷寒水,則為疝瘕,寒疝者,風木之下鬱於寒水而凝結者也。
土之所以化谷者,火也,寒盛火衰,水穀不化,是謂宿食,宿食既停,壅遏中氣,變虛而為實,故宜攻下,攻下雖行,而其始實屬寒因。則此三證,悉以寒為病本,總因於少陰之勝,趺陽之負也。
白話文:
腹部脹滿、寒疝、宿食這三種病症,它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。寒冷的水邪、風邪、木邪,這些邪氣結合在一起侵犯脾胃(中醫的「土」)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、脾氣虛弱下陷。又因為受到風木邪氣的侵擾,使得氣機停滯不通暢,所以才會導致腹部脹滿。這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腎氣實則脹」的意思。雖然主要是寒冷的水邪侵犯脾土,但其中也一定有木邪在作怪。風木邪氣向上鬱結,反過來剋制脾胃的濕氣,就會導致脹滿;風木邪氣向下鬱結,與寒水結合,就會形成疝氣或腹內腫塊(瘕)。所謂的「寒疝」,就是風木邪氣向下鬱積在寒水之中,凝結而成的。
脾胃之所以能消化食物,是因為有火氣的作用。如果寒氣旺盛導致火氣衰弱,水穀就無法消化,這就是所謂的「宿食」。宿食停滯,就會壅塞中氣,使原本的虛證轉變為實證,所以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雖然攻下能將宿食排出,但病症的根本原因還是寒氣。這三種病症,歸根究底都是以寒為病因,總體來說都是因為少陰經的陽氣過盛,而足陽明胃經的陽氣不足所導致的。
4. 腹滿(十七章)
腹滿一
趺陽脈微弦,法當腹滿,不滿者,必便難,兩胠疼痛,此虛寒從下上也,當以溫藥服之。
趺陽,胃脈,在足趺上(即衝陽也)。微弦者,肝膽之氣也。脈見微弦,則木邪剋土,戊土賊於甲木,胃逆而濁氣不降,法當腹滿,若不腹滿者,則甲木不賊戊土,乙木必賊己土,脾陷而清氣不升,法當便難,以脾陷肝鬱,不能行其疏泄之令也。肝膽之脈,行於脅肋,若見兩胠疼痛,此虛寒之氣從下而上也。
當以溫藥服之,溫暖水土,以舒木氣也。蓋木生於水,木氣之郁,必因水寒,水位在下,木位在左右脅肋之間,兩胠疼痛,是木氣之郁,此必寒水之氣從下而上侵於木位也。
白話文:
腹滿一
如果腳背上的脈搏(趺陽脈)摸起來微弱又帶點弦的感覺,按照道理應該會腹部脹滿。如果沒有腹脹,那必定會排便困難,並且兩側肋骨會疼痛。這種情況是虛寒的氣從下往上引起的,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。
腳背上的脈搏(趺陽脈)是胃的脈搏,位置在腳背上(也就是衝陽穴)。摸起來微弱又帶點弦的感覺,代表是肝膽的氣。脈搏出現微弱又帶點弦的感覺,表示肝膽的邪氣會剋制脾胃。就像甲木剋制戊土一樣,導致胃氣不順,濁氣無法下降,所以照道理應該會腹部脹滿。如果沒有腹脹,就表示甲木沒有剋制到戊土,而是乙木剋制了己土,導致脾虛下陷、清氣無法上升,這樣就會排便困難。這是因為脾虛下陷、肝氣鬱結,無法發揮疏泄的功能。肝膽的經脈循行在脅肋部位,如果出現兩側肋骨疼痛,這表示是虛寒的氣從下往上引起的。
應該服用溫性的藥物,用來溫暖脾胃,舒展肝氣。這是因為木氣生長於水,木氣鬱結必定是因為水寒。水的位置在下,木的位置在左右兩側的脅肋之間,兩側肋骨疼痛,代表木氣鬱結,這必定是寒水之氣從下往上侵擾到木氣的位置所導致的。
5. 腹滿二
寸口脈弦者,即脅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也。
趺陽以候陽明,寸口以候太陰,寸口脈弦者,肝木之克脾土也。木邪郁迫,經氣不舒,故脅下拘急而痛。木鬱陽陷,陰邪外束,其人當嗇嗇惡寒也(嗇嗇者,皮毛振悚,戰慄不寧之義也)。此申明上章之義也。
白話文:
把脈時,如果寸口的脈象呈現弦脈,就表示脅肋下方會有拘急疼痛的感覺,而且這個人會有點畏寒。
用趺陽脈來觀察陽明經的狀況,用寸口脈來觀察太陰經的狀況。寸口脈如果呈現弦脈,代表是肝木的氣太過而克制了脾土。因為木氣鬱結而壓迫,使得經絡氣血運行不順暢,所以脅肋下方會有拘急疼痛的感覺。木氣鬱結,陽氣無法上升反而下陷,陰邪就往外束縛,這個人就會出現畏寒的現象(所謂的「嗇嗇」,指的是皮膚毛孔顫抖、身體發冷不安的樣子)。這段文字是在進一步闡述上一段所說的道理。
6. 腹滿三
腹滿時減,復如故,此為寒,當與溫藥。
陽清而陰濁,清則通而濁則塞,中氣痞塞,是以滿也。腹滿時減,復如故者,陽有時而復,故減,陰有時而勝,故復如故。陰易勝而陽難復,是以減不逾時而旋即如故。此為陰勝而內寒,非有陳宿之阻格,當與溫藥,以驅寒邪也。
白話文:
肚子脹滿的時候,會稍微減輕,但很快又恢復原狀,這種情況是體內有寒氣,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陽氣清輕而陰氣濁重,清輕的陽氣能使氣機通暢,濁重的陰氣則會使氣機阻塞。體內的氣機阻塞不通暢,所以導致肚子脹滿。肚子脹滿時會稍微減輕,但很快又恢復原狀,是因為陽氣有時會稍微恢復,所以脹滿會減輕;但陰氣有時會變得旺盛,所以脹滿又會恢復原狀。陰氣容易變得旺盛,而陽氣卻難以恢復,因此脹滿減輕的時間很短,很快就會恢復原狀。這種情況是體內陰氣過盛而導致內寒,並非有陳年舊疾阻礙氣機,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,來驅散體內的寒邪。
7. 腹滿四
夫中寒家,喜欠,其人清涕出,色和者,善嚏。
欠者,開口出氣。《靈樞·口問》: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陰者主夜,夜者臥。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,故陰氣積於下。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中寒之家,陰氣下盛,招引陽氣,引則陽陷,而陽性升浮,隨引即升,一陷一升,是以有欠,常引常升,故喜欠也。緣其陰盛陽衰,升氣少而降令多,不必日暮而陰常司權故也。
清涕出者,肺氣之上熏也,肺氣鬱阻,不得下達,則上熏鼻竅,而生清涕。鼻孔窄狹,積氣不能暢泄,故沖激而為嚏噴。以其中氣虛寒,樞軸不運,肺無下降之路,因而逆行上竅,肺氣熏沖,是以清水常流而嚏噴恆作。然欲涕而即出,猶是上焦陽氣之稍盛者,陽稍盛,則顏色和也。
白話文:
對於體內寒氣較重的人,他們會經常打哈欠,而且會流清鼻涕。如果氣色看起來還不錯,就容易打噴嚏。
打哈欠是因為張口吐氣。《靈樞·口問》提到,人體的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,晚上在陰分運行。陰主導夜晚,夜晚就是要休息睡覺。陽主導向上,陰主導向下,所以陰氣積聚在下方。當陽氣還沒完全消散時,陽氣會往上走,陰氣會往下降,陰陽相互牽引,就會頻繁打哈欠。體內寒氣較重的人,陰氣在下半身旺盛,會牽引陽氣。陽氣被往下牽引,就會陷入下沉,但陽氣的特性是上升的,所以又會被牽引向上。這樣一陷一升,就會打哈欠。由於經常牽引又經常上升,所以會一直想打哈欠。因為他們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,上升的氣不足,下降的氣過多,不一定要到傍晚,陰氣也會常常主導身體。
流清鼻涕是因為肺氣向上熏蒸的緣故。肺氣鬱結阻滯,無法向下通達,就會向上熏蒸鼻腔,產生清鼻涕。鼻孔比較狹窄,積聚的氣無法順暢排出,就會衝擊鼻腔而打噴嚏。因為他們體內中氣虛寒,氣機樞紐不運轉,肺氣沒有下降的通道,所以會逆行向上到鼻竅。肺氣熏蒸衝擊,所以才會常常流清鼻涕,也常常打噴嚏。然而,如果想流鼻涕就能立刻流出來,表示上焦的陽氣還稍微旺盛一點,陽氣稍微旺盛,氣色就會比較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