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懸解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卷二
2. 外感
3. 五臟風寒積聚(二十一章)
五臟風寒積聚,虛邪之外感,本氣之內傷者也。風雨之邪傷於上,清濕之邪傷於下,飲食喜怒之邪傷於中。表邪外襲,里邪內應,兩虛相逢,留而不去,此積聚所由來也。積者,血多而氣少,《難經》所謂血滯而不濡者也。聚者,氣多而血少,《難經》所謂氣留而不行者也。
心病於上,腎病於下,肺病於右,肝病於左,脾病於中,五臟之積聚,各有其部,此三焦所由分也。既成積聚,不得不用消磨,仲景未嘗立法,然大黃蟅蟲、桂枝茯苓、抵當湯丸、鱉甲煎丸、下瘀血湯之類,具載諸篇,審宜而選用之可也。
白話文:
五臟的風寒積聚,是外來虛弱邪氣侵犯,以及本身氣血損傷所造成的。風雨的邪氣侵犯人體上部,濕冷的邪氣侵犯人體下部,飲食、情緒的邪氣侵犯人體中部。外在邪氣侵襲,內在邪氣呼應,兩者虛弱相遇,邪氣停留不去,這就是積聚形成的原因。積是指體內血多而氣少,就像《難經》所說的血滯而不流通的情況。聚是指體內氣多而血少,就像《難經》所說的氣滯而不運行的情況。
心臟的病變發生在上部,腎臟的病變發生在下部,肺臟的病變發生在右邊,肝臟的病變發生在左邊,脾臟的病變發生在中部。五臟的積聚,各有其部位,這就是三焦區分的原因。積聚一旦形成,就必須使用消磨的方法來治療,張仲景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治療方法,但是像大黃蟅蟲丸、桂枝茯苓丸、抵當湯丸、鱉甲煎丸、下瘀血湯之類的方劑,都記載在各篇章中,應該仔細辨別病情,選擇合適的方劑來使用。
4. 五臟風寒(十九章)
5. 五臟風寒一
肺中風者,口燥而喘,身運而重,冒而腫脹。
肺主氣,氣化津,肺中風者,風邪在表,肺氣壅阻,是以發喘。氣滯津凝,是以口燥。風鬱勃而外泄,故身體旋運。氣收斂而內閉,故身體遲重。陽遏不能外達,故昏冒無覺。氣滯不能四達,故腫脹不消。
白話文:
肺部受到風邪侵襲的人,會感到口乾舌燥並且呼吸急促,身體會感覺暈眩且沉重,頭昏眼花且身體腫脹。
肺主要掌管氣,氣能將體內的水液轉化為津液。肺部受到風邪侵襲,表示風邪在身體表面,造成肺氣鬱積阻塞,所以會引發喘息。氣滯留不通,津液凝結,所以會感到口乾。風邪向外發散,因此身體會感覺暈眩。氣收斂在內無法散開,所以身體會感到遲鈍沉重。陽氣被阻礙無法向外散發,所以會頭暈昏迷沒有知覺。氣滯留不通暢無法到達身體各處,所以會出現腫脹難以消退的現象。
6. 五臟風寒二
肺中寒,吐濁涕。
肺主皮毛,寒侵皮毛,裡氣鬱塞,肺無降路,逆衝上竅,清氣淫蒸,則化痰涕。涕少則出於鼻,多則出於口也。
白話文:
肺部受寒,會吐出濃稠的鼻涕。
肺主管皮膚和毛髮,當寒氣侵襲皮膚毛髮時,體內的氣會鬱結不暢,導致肺氣無法順利下降。氣反而會向上衝到頭面的孔竅,清氣過於向上蒸騰,就會變成痰和鼻涕。鼻涕量少的時候會從鼻子流出,量多的時候就會從嘴巴吐出來。
7. 五臟風寒三
肺死臟,浮之虛,按之弱如蔥葉,下無根者,死。
肺死臟者,肺之真臟脈也。肺脈浮而澀,蓋金降於水,則脈沉,澀者,將沉而未沉,氣之方收而未藏者也。若浮取之而虛飄,重按之弱如蔥葉之空,下無根者,是肺金之衰敗而不降也,此謂真臟脈,真臟見則死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:死肺脈來,如物之浮,如風吹毛,曰肺死,「玉機真臟論」:真肺脈至,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。即此義也。
白話文:
肺臟是屬於死亡的臟器,它的脈象呈現浮在表面且空虛的狀態,按下去感覺軟弱無力,像空心的蔥葉一樣,而且感覺不到脈根,這就是死亡的徵兆。
所謂「肺死臟」,指的是肺臟的真實脈象。肺的脈象浮而澀,這是因為肺屬金,應該下降到腎水,脈象本應沉下去,但澀表示它將沉未沉,是氣正在收斂但還沒有收藏好的狀態。如果輕輕按就能摸到脈象浮在表面且空虛飄渺,重按時卻像空心的蔥葉一樣軟弱無力,而且感覺不到脈根,這表示肺金衰敗而無法下降,這就是所謂的「真臟脈」。真臟脈出現就表示死亡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說:肺的死脈來的時候,像東西浮在水面,又像風吹著羽毛一樣,就叫做肺死。「玉機真臟論」也說:真的肺脈來的時候,會感覺大而空虛,就像用羽毛拂過皮膚一樣。指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8. 五臟風寒四
肝中風者,頭目瞤,兩脅痛,行常傴,令人嗜甘。
肝為厥陰風木,肝中風者,木鬱風動,筋脈振搖,故頭目瞤動。肝脈行於脅肋,經氣壅塞,故兩脅痛楚。筋脈燥急,故行常傴俯。木燥而剋土,土虛則嗜甘,土味甘也。
白話文:
肝臟受風邪侵襲,會出現頭暈眼花、眼皮跳動,兩側肋骨疼痛,走路時常常彎腰駝背,而且會特別喜歡吃甜食。
肝臟在中醫屬性為厥陰風木,肝臟受風邪侵襲,就像樹木鬱悶而生風,導致筋脈震動搖晃,所以會頭暈眼花、眼皮跳動。肝經脈絡循行於脅肋部位,經氣受到阻礙,所以兩側肋骨會感到疼痛。筋脈變得乾燥、緊繃,所以走路時常常會彎腰駝背。木氣過於乾燥會剋制脾土,脾土虛弱就會想吃甜食,因為甜味是屬於土的味道。
9. 五臟風寒五
肝中寒者,兩臂不舉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轉側,食則吐而汗出也。
足之三陰,自足走胸,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,肝中寒者,足之厥陰下陷,手之厥陰上逆。手厥陰之脈,入肘下臂,兩臂無氣,故痿而不舉。《靈樞·經脈》:肝者,筋之合也,筋者,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,木陷風生,故舌本燥。「經脈」:膽足少陽之經,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肝膽同氣,陽盛則怒,陰盛則悲也。
肝脈上貫胸膈,風木鬱沖,故胸中痛。厥陰行身之側,經氣鬱縮,轉側痛生,故不得轉側。脾土被刑,飲食不化,故食則吐逆。食下之時,土困肝鬱,風木疏泄,是以汗出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肝臟受到寒邪侵襲,會導致兩隻手臂抬不起來,舌頭根部乾燥,喜歡嘆氣,胸口疼痛,身體無法轉動側身,吃東西就想吐並且會流汗。
足部的三條陰經從腳部走向胸部,手部的三條陰經從胸部走向手部。肝臟受寒,會使足部的厥陰經脈氣機下陷,而手部的厥陰經脈氣機上逆。手厥陰經脈的循行路徑會進入手肘及前臂,如果手部氣血不足,就會導致手臂痿軟無力而抬不起來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到,肝臟主管筋,筋會聚在生殖器部位,並且經脈會連結到舌頭根部。肝屬木,當木氣下陷時會生風,所以舌頭根部會乾燥。《經脈》也說,膽經屬於足少陽經,如果膽經有異常,會導致口苦、喜歡嘆氣。因為肝膽的氣機相通,陽氣過盛就會容易發怒,陰氣過盛則會容易悲傷。
肝經脈絡上行貫穿胸腔與膈膜,如果肝氣鬱結衝逆就會導致胸口疼痛。厥陰經脈運行在身體兩側,經脈氣機如果鬱積收縮,轉動身體就會產生疼痛,所以無法轉動側身。脾胃的運化功能受到肝氣的影響而無法消化食物,因此吃東西就會想吐。當食物下嚥的時候,脾胃的運化功能因為肝氣鬱結而受困,風木之氣向外疏泄,所以會流汗。
10. 五臟風寒六
肝死臟,浮之弱,按之如索不來,或曲如蛇行者,死。
肝死臟者,肝之真臟脈也。肝脈弦而滑,蓋甲木降於水而乙木升於火,升於火,則脈浮,滑者,將浮而未浮,氣之方生而未長者也。若浮取之而弱,重按之如索不來,或曲如蛇行者,是肝木之頹敗而不升也。如索不來者,如繩索空懸,輕飄遊移,按之應手而去,不能復來鼓指也。
如蛇行者,木暢則直,鬱則曲,一曲一直,鬱而不暢,故狀如蛇行。「平人氣象論」:死肝脈來,急益勁,如新張弓弦,曰肝死,「玉機真臟論」:真肝脈至,中外急,如循刀刃責責然,如按琴瑟弦,彼乃肝脈之太過,此則肝脈之不及者也。
白話文:
肝臟的死亡脈象,是浮取時脈象虛弱,按壓時感覺像空繩索一樣沒有彈性,或者脈象彎曲如蛇爬行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所謂「肝死臟」,是指肝臟真正的脈象。正常的肝脈應該是弦而滑,這是因為甲木之氣下降於水,乙木之氣上升於火,上升之時脈象會浮現。而滑脈,則是即將浮起但尚未完全浮起,代表氣剛產生但還沒成長。但如果浮取時脈象虛弱,按壓時感覺像空繩索一樣沒有彈性,或者脈象彎曲如蛇爬行,這就表示肝木之氣已經衰敗,無法上升。所謂「如索不來」,就像繩索空懸,輕飄遊移,按壓時應手而去,無法回復彈跳。
「如蛇行」則是因為,木氣暢通時脈象應該是直的,如果鬱結不通,脈象就會彎曲。彎曲和直的交錯,代表氣機鬱滯不暢,所以脈象彎曲如蛇爬行。《平人氣象論》中說:死亡的肝脈來時,急而強勁,如同新張的弓弦,這叫做肝死。《玉機真臟論》中說:真正的肝脈來時,內外都急促,像手指循著刀刃一樣,或像按著琴瑟的弦,那些都是肝脈過於強盛的表現。這裡所描述的,則是肝脈虛弱衰敗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