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1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甘草麻黃湯方:甘草(二兩),麻黃(四兩)。
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去上沫,內甘草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重覆汗出,不汗再服。

里水,主越婢加朮湯,注詳五條。下水大而上注,且衛氣自密,包水而不汗者,則可徑情任麻黃,而不必以石膏鎮其發越,但用甘草托之、緩之,而已足矣,故亦主之也。但此條重在甘草麻黃湯一邊,言病里水而衛氣少衰者,因當主彼湯;若衛氣自密者,又當主此湯也。

二十八條:水之為病,其脈沉小,屬少陰;浮者,為風;無水虛脹者,為氣。水病發其汗即已。脈沉者,宜麻黃附子湯;浮者,宜杏子湯。

麻黃附子湯方:麻黃(三兩),附子(一兩炮),甘草(二兩)。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

杏子湯方:麻黃(四兩),杏仁(五十個),甘草(二兩炙)。

上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溫服一升,得汗止服。(林億謂此湯未見,恐是麻黃杏子甘石湯。愚按湯後諸語,與仲景之方微別,或後賢之所綴補者乎。)

此總言風水、皮水、里水之治例,故不列名,而但曰水之為病也。脈沉為水,脈小為無陽,少陰屬水臟,而又為諸陽之根蒂,今脈沉小,則其為水臟無陽,而聚水可知,故曰此水屬少陰也。風為陽邪,其性上揚外鼓,故病水而脈浮者,為風水。若不渴而小便自利,及面無光亮者,為無水,則此脹系虛脹,虛脹為氣。除此症不在例內,余則凡屬病水,俱以發汗為正治,而水自已。但脈沉為髮根於正石之裡水,故宜同用麻黃髮汗以去水之外,配附子以壯火之源者,所以消陰翳也;脈浮為風水,風為木邪,肺氣起而能勝之,故於麻黃髮汗之外,配杏仁以利肺者,是欲以金勝木,而尤欲以燥化勝水也。諸方俱佐甘草者,不特取甘浮為汗劑之助,且所以厚土力而障狂瀾之意云爾。

二十九條:厥而皮水者,蒲灰散主之。(方見消渴。)

厥,詳傷寒及寒疝門。但此厥,既非四逆、白通等湯,宜溫之寒厥;亦非大承氣湯,宜下之熱厥;雖與四逆散之邪實陽明,治宜通散之滯厥頗同,而實異者也。蓋因胃中先屯正水,水久化熱,熱水閉塞胃陽,不與經表之氣順接,故厥。然厥則皮氣外虛,正水乘虛蒸冒,而成皮水之症矣,故曰厥而皮水者。是正水為本病,因正水而致厥者為標病,因厥而漸成皮水者,又標中之標病也。厥愈而皮水之後病,仍從汗例可矣。蒲草行根水中,善泄土氣,燒灰,則味鹹性寒,咸則滲水,寒能清熱,與甘寒而分理陰陽之滑石相配,是欲騰空胃中之正水,行為小便,而使胃陽寬展,出與經氣相接,則厥當自愈。若夫因厥致水,其皮氣原非虛以吸水之比,今厥愈而胃陽復起,則皮水亦當散於自汗,而可以不必治矣。此蒲灰散之另一方義,與淋門之用意迥別者也。

白話文:

甘草麻黃湯

這個方劑使用甘草二兩、麻黃四兩。先將五升水煮沸,放入麻黃,去除浮沫,再加入甘草,煮至剩三升。溫熱服用一升,如果出汗就停止服用,如果沒有出汗,可以再次服用。

這個方劑適用於體內積水(里水)的症狀。如果體內有積水,而且皮膚毛孔的衛氣比較虛弱,不能正常發汗,就會使用這個方劑。雖然體內有水,但衛氣沒有完全閉塞,只是稍有衰弱,所以使用此方發汗。如果體內有積水,但是衛氣很強,將水包住而不能發汗,這種情況則可以使用麻黃發汗,不需要使用石膏來鎮靜麻黃的發散力量,只需要用甘草來輔助、緩和藥性即可。所以這個方劑也適用於這種狀況。但是,這裡的重點在於甘草麻黃湯的使用時機。這個方劑主要是說明,如果病人的體內有積水,且衛氣較為衰弱,則應使用此方。如果病人的衛氣很強,則應使用麻黃發汗的方劑。

第二十八條

水氣病的脈象通常是沉而細小的,這表示是屬於少陰(腎臟)的問題。如果脈象是浮的,則表示是風邪所致。如果沒有水腫卻有虛脹的現象,則是氣的問題。水氣病如果能通過發汗來治療就可以痊癒。脈象沉的,適合使用麻黃附子湯;脈象浮的,適合使用杏子湯。

麻黃附子湯

這個方劑使用麻黃三兩、炮製過的附子一兩、甘草二兩。將七升水煮沸,先放入麻黃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二升半。溫熱服用八合,每天服用三次。

杏子湯

這個方劑使用麻黃四兩、杏仁五十個、炙甘草二兩。將七升水煮沸,先放入麻黃煮至減少二升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二升。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出汗後就停止服用。 (有人說這個方劑沒有在其他醫書中見過,可能是麻黃杏子甘石湯的變形。作者認為,湯劑後面的說明文字,與張仲景的方劑有些不同,可能是後人所補充的。)

這裡總結了風水、皮水、里水等各種水氣病的治療原則,因此沒有明確列出病名,只是用“水之為病”來概括。脈象沉表示體內有水,脈象細表示陽氣不足。少陰(腎臟)是水臟,也是陽氣的根本。如果脈象沉細,則表示腎臟陽氣不足,導致水液積聚。因此說這種水氣病是屬於少陰的。風邪是陽邪,其特性是向上向外發散。因此,如果水氣病出現脈象浮的情況,則表示是風邪所致的水腫(風水)。如果病人不感到口渴、小便順暢,而且面色沒有光澤,則是沒有水液的虛性腫脹,這種情況屬於氣的問題,不在此例中討論。其餘水氣病,都可以用發汗來治療,使水液排出。但是,脈象沉的,表示水液積聚在體內深處,屬於裡水,應該使用麻黃發汗,同時搭配附子來增強陽氣,以消除陰寒。脈象浮的,表示是風邪所致的水腫,風邪屬於木,肺氣可以克制它。因此,在麻黃發汗的基礎上,搭配杏仁來宣肺,這樣可以利用金克木的原理來治療,並且利用燥濕的特性來去除水邪。所有的方劑都加入甘草,不僅可以輔助發汗,而且可以增強脾胃的功能,防止水液過多。

第二十九條

如果出現厥證並且有皮水(皮膚水腫)的,可以使用蒲灰散來治療。(方劑內容在治療消渴的章節中有。)

厥證的詳細解釋在傷寒和寒疝的章節中有。這裡的厥證既不是四逆湯、白通湯等方劑治療的寒厥,也不是大承氣湯治療的熱厥。雖然與四逆散治療的邪實陽明導致的滯厥有些相似,但實際上是不同的。因為患者的胃中先積聚了水液,水液鬱積久了就會化熱,熱水會阻塞胃陽,使胃陽之氣不能與體表的經絡之氣順暢連通,所以出現厥證。厥證會導致體表之氣虛弱,體內的水液就會乘虛上蒸,形成皮水。所以說出現厥證又同時出現皮水,是體內積水是根本原因,厥證是因此而發生的,而皮水又是厥證的進一步發展。所以,厥證治癒之後,皮水的後續治療仍然可以採取發汗的方法。蒲草的根生長在水中,擅長疏泄脾胃的濕氣。燒成灰後,味道鹹性寒,鹹味可以滲濕利水,寒性可以清除熱邪。與甘寒的滑石搭配,可以分理陰陽。這個方劑的目的是將胃中的水液排出體外,通過小便排出,使胃陽恢復正常,與體表的經絡之氣順暢連通,厥證自然會痊癒。如果是由於厥證而導致水液積聚,那麼皮膚並不是因為虛弱才吸收水液。現在厥證治癒後,胃陽也恢復正常,皮水也會自然消散,可能不需要再進行治療。這就是蒲灰散的另一個治療原理,與治療淋證的用法完全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