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2)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2)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三十條 問曰:黃汗之為病,身體腫,發熱,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黃,如櫱汁,脈自沉,從何得之?師曰: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從汗孔入得之。宜黃耆芍桂苦酒湯主之。
黃耆芍桂苦酒湯方 黃耆(五兩),芍藥(三兩),桂枝(三兩)。
上三味,以苦酒一升,水七升,相和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當心煩,服至六七日,乃解。若心煩不止者,以苦酒阻故也。
此假問答,而詳黃汗之所從得,並其治例也。津液外泄而為汗,且以發熱燒之,故渴。腫、熱、汗出、脈沉,注詳一條及四條下。但總按黃汗之症,一條曰發熱,本條亦曰發熱,則當身熱矣。其四條,則曰身腫而冷;三十一條,又曰兩脛逆冷。假令發熱,此為歷節。蓋謂發熱,便非黃汗之義。即下文曰:汗出已反發熱云云,亦言不當熱而熱之意也。則黃汗又似無熱者矣。仲景錯雜言之,幾令人不能探其意旨,而黃汗之症,無確據矣。不知人之衛氣,其平日各有盛衰。衛氣盛而汗出入水,水寒激伏其氣元,雖與表氣相脫,而其表氣之受病者,猶然自實也,故發熱。衛氣衰而汗出入水,水寒激伏其氣元,卻與表氣同伏,而水寒之病表者,並能內窺也,故不發熱,而且腫冷,及兩脛逆冷矣。是一條與本條,論衛氣素盛之黃汗;四條,及下文三十一條,論衛氣原衰之黃汗也。夫衛氣與水相併,而實於外;氣元為寒所激,而微於內。則補發其氣元,出而與衛氣相接,使大氣一轉,其病乃散矣。然而鼓萬物而燥萬物者,莫大於風。經言:在臟為肝,在天為風。故以芍藥、苦酒之酸收者,斂補氣之黃耆入肝臟,而以辛溫暢達之桂枝,上引外引之。則內伏之氣復起,而與衛陽合德,其蒸被之化,可使郁汗及水寒之邪,並散矣。是此湯系責氣元之下伏,而提之使出之意也。方後曰心煩者,肝木上生心火,而液不勝也。心煩不止,因苦酒酸而阻滯之故。則六七日黃汗解後,或可服辛涼以散其所阻乎?
三十一條 黃汗之病,兩脛逆冷。假令發熱,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盜汗出者,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已,反發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;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,汗出已,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。瞤即胸中痛。又從腰以上必汗出,下無汗。腰髖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。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。此為黃汗。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桂枝加黃耆湯方
於桂枝湯方中,加黃耆二兩。余如桂枝法。取微汗。
若衛氣素虛,又因水入汗孔,而得黃汗之病。則衛陽伏而水氣與腎臟相召。兩脛,為腎之府。陽氣縮而不貫,又腎得水寒之氣,而症見其府,故兩脛逆冷。此症原不該見熱。假令發熱,此為歷節,而非黃汗矣。蓋歷節、黃汗,雖同為汗出入水所得。水氣內入骨縫,則為歷節;但在經表而窺探臟腑,則為黃汗。黃汗,有熱、有不熱;歷節,以氣鬱骨縫,而無不熱者故也。若兩脛逆冷,但凡食已而汗出者,又或暮夜而盜汗者,此為宗氣因勞而餒,故不能出而固密之所致,亦非黃汗也。若兩脛逆冷之症,起初不熱,汗已而反發熱者,是汗出傷陰,又水氣鬱而化熱。故雖衛微而見熱也。然水邪化熱,則氣滯;氣滯,則血凝。故知其身必斑駁而甲錯。發熱不止,則凝滯久而潰爛,故知其必生惡瘡也。此從血分上言。若逆冷而兼身重,是水邪沉著之應。水從汗減,故汗已輒輕。但汗則傷氣,久則氣虛,而經脈瞤動。經氣根於胸中。身瞤,則胸中之氣,勻走經絡,而內生虛痛矣。此從氣分上言。夫甲錯惡瘡,身瞤胸痛,特就腰以上有汗,而推其症耳。其腰以下無汗,則水邪自在。故從腰及腰下之髖髀(腰下之大骨也)板骨,沉墜如弛脫而痛。腰下之皮中如有物狀者,皆水搏身重之應也。此從上部解,而下部不解者言也。劇,指水寒之邪深重而言。寒氣從表,而內注胸中以及胃脘。則熟谷之化遲,而不能飲食。氣鬱則疼,水滯則重。逆其汗氣,故煩。欲汗出而不得,故躁。水寒之氣犯胸,而胸陽不布,故小便不利。此為黃汗。承上文歷節、勞氣,而言如此種種,方為黃汗之確症耳。主桂枝加黃耆湯者。本為水寒激伏其衛氣,故主行陽解表之桂枝湯以發之。本為衛虛而表氣不攝,遂致汗出而氣血兩傷,故加補氣之黃耆,趁便固之。一補一散之中,而具剿撫並行,攻守兼備之道矣。
白話文:
黃汗病脈證治第十四
第三十條:有人問:「黃汗這種病,身體會腫脹,發燒,出汗又口渴,看起來像風水病。汗水沾到衣服,顏色是正黃色,像麥芽汁一樣。脈象是沉脈,這是怎麼引起的?」醫生回答:「因為出汗後又去水中洗澡,水從汗孔進入身體造成的。」應該用黃耆芍桂苦酒湯來治療。
黃耆芍桂苦酒湯的藥方: 黃耆(五兩)、芍藥(三兩)、桂枝(三兩)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苦酒一升和水七升混合,一起煮,煮到剩下三升。溫服一升,心煩的情況應該就會緩解,服用六七天就會痊癒。如果心煩持續不止,是因為苦酒阻礙藥效的關係。
這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,詳細說明黃汗病的來由和治療方法。身體的津液外洩變成汗,又因為發燒而消耗,所以會口渴。腫脹、發熱、出汗、脈沉,詳細解釋請看第一條和第四條的說明。總的來說,觀察黃汗病的症狀,第一條說會發熱,本條也說會發熱,那麼患者應該會身體發熱。而第四條卻說身體腫脹且發冷,第三十一條又說兩條小腿會發冷。假設說發熱,那就屬於關節病,也就是說,有發熱的症狀就不是黃汗的特徵。就像下文說的「出汗後反而發熱」等等,也是說不應該發熱卻發熱的意思。這樣說來,黃汗好像又沒有發熱的症狀。張仲景把這些情況混雜在一起說,讓人很難理解他的意思,這樣黃汗的症狀就沒有明確的依據了。實際上,人的衛氣(保護身體的氣)每天都有盛衰的變化。衛氣旺盛的人,出汗後又進入水中,寒冷的水會使衛氣受到刺激而潛伏。雖然衛氣和表氣分離了,但是表氣仍然處於正常的狀態,所以會發熱。衛氣衰弱的人,出汗後又進入水中,寒冷的水會使衛氣受到刺激而潛伏,而且會和表氣一同潛伏,這樣寒冷的水邪就能進入體內,所以不會發熱,反而會腫脹發冷,以及兩條小腿發冷。也就是說,第一條和本條講的是衛氣原本旺盛的人得了黃汗,第四條和下文第三十一條講的是衛氣原本衰弱的人得了黃汗。衛氣和水邪結合,表現在體外,而元氣因為受到寒冷刺激而潛伏在體內,這時就要補充元氣,使之與衛氣結合。讓身體的氣機運轉起來,病自然就會痊癒。風是使萬物乾燥的,經絡說在臟為肝,在天為風。所以用芍藥和苦酒這種酸味的藥材,可以收斂並幫助補充氣的黃耆進入肝臟。再用辛溫疏通的桂枝,向上引導、向外疏散。這樣就能讓潛伏的氣重新發動,與衛陽之氣結合。透過氣化作用,就能讓鬱積的汗液和水寒之邪一起散去。這個藥方的重點是讓潛伏的元氣發散出來。方劑後面說的「心煩」,是因為肝木向上生心火,而液體不足。心煩一直不好的原因,是因為苦酒的酸味阻礙藥效。可能在黃汗痊癒六七天後,可以服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這些阻礙。
第三十一條:黃汗這種病,會出現兩條小腿發冷的情況。假設發熱,那就是關節病。如果吃完飯就出汗,或者常常在晚上盜汗,這是因為勞累傷了氣。如果出汗後反而發熱,時間久了,皮膚一定會粗糙像魚鱗一樣。發熱不停,一定會長惡瘡。如果身體沉重,出汗後就覺得身體輕了,時間久了,身體一定會抽動。抽動就是胸部疼痛。而且從腰部以上會出汗,腰部以下沒有汗。腰部和胯部會鬆弛疼痛,感覺皮膚裡好像有東西一樣。嚴重的時候會吃不下飯,身體疼痛沉重,煩躁不安,小便不利。這就是黃汗病。應該用桂枝加黃耆湯來治療。
桂枝加黃耆湯的藥方:
在桂枝湯的藥方中,加入黃耆二兩,其他和桂枝湯的煮法一樣。服用後讓身體稍微出汗即可。
如果原本衛氣就虛弱,又因為汗孔進入水邪而得了黃汗病,那麼衛陽就會潛伏,水氣會與腎臟相合。兩條小腿是腎所管轄的部位,陽氣衰弱不能通達,而且腎又受到寒冷水氣的影響,所以兩條小腿會發冷。這種情況本來就不應該有發熱的症狀,假設有發熱,那就是關節病,而不是黃汗病了。關節病和黃汗病雖然都是因為出汗後又接觸水而引起的,但水氣進入骨縫就成為關節病,水氣在經絡表面,窺探臟腑就是黃汗病。黃汗病有發熱的,也有不發熱的。而關節病,因為氣鬱積在骨縫中,所以沒有不發熱的。如果兩條小腿發冷,只要是吃完飯就出汗,或者夜晚盜汗,這是宗氣因為勞累而虛弱,不能固守的結果,也不是黃汗病。如果兩條小腿發冷,剛開始沒有發熱,出汗後反而發熱,這是因為出汗傷了陰,水氣鬱積而化熱,所以即使衛氣衰弱也會出現發熱的情況。然而,水邪化熱會導致氣滯,氣滯則血凝。所以知道身體一定會出現斑駁,皮膚粗糙如魚鱗。發熱不止,說明凝滯的時間久了會潰爛,所以一定會長惡瘡。這是從血液方面來說的。如果兩條小腿發冷且身體沉重,說明水邪沉積,水從汗液排出,所以出汗後就會覺得身體輕了。但是出汗會損傷氣,時間久了就會氣虛,經脈就會抽動。經氣的根源在胸中,身體抽動,說明胸中的氣勻速地走於經絡,在體內產生虛痛。這是從氣的方面來說的。皮膚粗糙如魚鱗,長惡瘡,身體抽動,胸痛,都是從腰以上出汗推測出來的。腰以下沒有汗,說明水邪仍然存在,所以從腰部和腰以下的髖部、板骨,會感到沉重鬆弛而疼痛,腰下皮膚裡感覺好像有東西一樣,都是因為水邪搏擊身體造成的。這是從上半身好轉,下半身沒有好轉的情況來說的。嚴重是指水寒之邪已經很嚴重了,寒氣從體表進入體內,侵入胸腔和胃部,使得食物的消化變慢,不能進食。氣鬱就會疼痛,水滯就會沉重。因為汗液不能正常排出,所以會煩躁不安,想出汗卻出不了。水寒之氣侵犯胸部,導致胸陽不能散布,所以會小便不利。這就是黃汗病,是承接上文關節病和勞累傷氣,來說明這些症狀才是黃汗病的確切症狀。使用桂枝加黃耆湯,是因為水寒之氣刺激伏藏了衛氣,所以用桂枝湯來行陽解表發散。又因為衛氣虛弱,表氣不固,導致出汗而氣血兩傷,所以加入補氣的黃耆來固護。一補一散之中,具有攻邪和扶正並行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