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3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三十二條 師曰:寸口脈遲而澀;遲則為寒,澀為血不足。趺陽脈微而遲;微則為氣,遲則為寒。寒氣不足,則手足逆冷。手足逆冷,則營衛不利。營衛不利,則腹滿腸鳴相逐。氣轉膀胱,營衛俱勞。陽氣不通,即身冷;陰氣不通,即骨疼。陽前通,則惡寒;陰前通,則痹不仁。陰陽相得,其氣乃行。大氣一轉,其氣乃散。實則失氣,虛則遺尿。名曰氣分。

本條及下文三十三、三十四,共三條,言氣虛而病水者,當在十九條之後、二十條之前、次黃汗之後,無謂,疑錯簡也。蓋先氣分而後血分,先男子而後婦人,既為合法;且其文義,與二十及二十一條實同故也。本條,歷言氣虛召水之由;下條,言氣分之正病正治;末條,言變症變法也。但氣分有方,而血分不出方者,以血分之水,其治例與男子同,已散見各條;而治血諸方,詳婦人雜病門並瘧門、鱉甲煎丸中之小方、及虛勞門之大黃䗪蟲丸等方,故不贅也。右手寸口,內應肺與胸中,外應營衛者也。其脈若遲而澀;遲則陽氣虛寒,故其鼓動之機不能連貫;澀則陰血不足,故其形體之神不能流利也。夫寸口者,所以為胃腑行精悍而外出為營衛者也。今氣寒而血不足,則其內外已可知矣。及按趺陽;趺陽,為精悍之源;脈微而遲;微則其氣虛微,故有無力鼓努之象;遲則與寸口同斷,而亦為胃氣虛寒也。胃中陽虛而寒,因而其氣不足,則不能從肺與胸中而貫及手足之末,故手足逆冷。夫胃中陽氣之所以貫及手足者,先從膈而外出經絡之營衛,然後從營衛而充行手足者也。手足逆冷,則營衛先已不利,可見矣。營衛又根於胸膈;營衛不利於經絡,則膈間之宗氣衰微,不能化被中土,故腹滿。腹滿略減,則其氣下行而為腸鳴;於是腹滿腸鳴,循環不已,有如相逐之狀矣。又膀胱之氣,本屬下化,今不行而其水氣有上蒸之象;營衛之氣,本自充滿,今勞餒而其經絡有噓吸之機;故曰氣轉膀胱、營衛俱勞者,正言病水之根腳,而水氣之所以上走皮膚也。陽主護外,陽不通於表,而陰邪外出陽分,故身冷;陰主固內,陰不滋於裡,而虛熱余於骨間,故骨疼也。四句即營衛俱勞,而言水病之症。陽前通則微陽復而不足以自溫,故反知惡寒;陰前通則孤陰出而不足以外健,故痹而不仁也。四句又即營衛俱勞,而言水病欲愈不愈之症。惟運氣月日之官旺,與臟腑之氣血生扶,使陰陽相得,則其氣乃流行而無偏弊。蓋陰陽合德,為天地得一之大氣;大氣一轉,亦何六淫之邪之不散乎?於是邪實者,則得後與氣,而快然如衰;正虛者,猶將膀胱不約而遺溺。曰實則失氣、虛則遺尿者,是言病邪欲散之佳兆尚如此,非言病機也。條中雖曰澀為血不足,又言衛而並言營,以氣根於血,衛附於營,故並及之。然始終以氣虛致水,氣轉病散,氣偏通,則似減而實未減,故名為氣分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寸口的脈象遲緩又澀滯,遲脈代表身體有寒,澀脈代表血不足。腳背上的趺陽脈如果微弱又遲緩,微脈代表氣虛,遲脈代表身體有寒。寒氣不足時,手腳就會冰冷。手腳冰冷,代表體內營衛之氣運行不順暢。營衛運行不順暢,就會導致腹部脹滿,腸鳴不斷。氣會轉而影響膀胱,營衛之氣都疲勞受損。陽氣不通暢,身體就會發冷;陰氣不通暢,就會骨頭疼痛。陽氣如果稍微恢復,就會感到怕冷;陰氣如果稍微恢復,就會出現麻木不仁的症狀。只有陰陽調和,氣才能順暢運行。當身體大氣一轉,氣就能散開。如果是實證,就會放屁,如果是虛證,就會小便失禁,這種情況稱為氣分病。

這條和下面的第三十三、三十四條,共三條,講的是因氣虛而引起的水腫疾病,應該放在第十九條之後、第二十條之前,黃汗病之後,這樣才合理,可能是錯簡了。因為應該先講氣分病再講血分病,先講男人的病再講女人的病,這是合乎邏輯的。而且這段的內容,和第二十、二十一條的內容實際相同。這一條,說明了氣虛導致水腫的原因;下一條,講的是氣分病的症狀和治療;最後一條,講的是病情的變化和處理方法。雖然氣分病有治療的方子,但血分病卻沒有寫出來,是因為血分病的水腫治療方法和男人相同,已經分散在其他條目中。而治療血分病的方子,詳細記載在婦人雜病門和瘧疾門,像是鱉甲煎丸裡的小方,以及虛勞門裡的大黃䗪蟲丸等方,所以這裡就不再贅述了。右手寸口的脈象,對應的是肺和胸腔,以及體外的營衛。如果脈象遲緩又澀滯,遲脈代表陽氣虛寒,脈搏鼓動無力;澀脈代表陰血不足,脈象運行不流暢。寸口是胃腑輸精氣,外行於營衛的地方。現在如果氣虛寒冷又血不足,那麼體內外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。再按趺陽脈,趺陽是精氣的源頭。脈象微弱又遲緩,微脈代表氣虛,無力搏動;遲脈和寸口一樣,代表胃氣虛寒。胃中陽氣虛弱而寒冷,導致氣不足,就不能從肺和胸腔到達手腳末端,所以手腳會冰冷。胃中陽氣之所以能到達手腳,是先從橫膈膜出來,進入經絡的營衛,再從營衛運行到手腳。手腳冰冷,代表營衛已經運行不順暢了。營衛的根本在胸膈,營衛在經絡運行不暢,就代表胸膈中的宗氣衰弱,不能運化中土,所以腹部脹滿。腹脹稍微減輕,氣就會下行,導致腸鳴。腹脹腸鳴,反覆出現,像是互相追逐一樣。膀胱的氣本來應該向下運化,現在卻運行不暢,水氣有往上蒸騰的現象。營衛之氣本來是充滿的,現在卻因為勞損而導致經絡氣息紊亂。所以說“氣轉膀胱,營衛俱勞”,這是說水腫的根本原因,以及水氣往上走皮膚的原因。陽氣主護衛體表,陽氣不能通暢,陰邪就會跑到陽分,所以身體會發冷。陰氣主固守體內,陰氣不足以滋養體內,虛熱就會殘留在骨頭之間,所以會骨頭疼痛。以上四句說的是營衛俱勞導致的水腫症狀。陽氣稍微恢復但不足以溫暖身體,所以反而會怕冷;陰氣稍微恢復但不足以強健體外,所以會麻木不仁。以上四句說的是營衛俱勞導致的水腫,病情時好時壞的症狀。只有順應運氣、日月的變化,以及臟腑氣血的生養扶持,使陰陽調和,氣才能順暢運行。陰陽調和是天地間的大氣,大氣一轉,什麼邪氣不能散開呢?如果是實證,那麼病氣就會排出來,身體會感到輕鬆;如果是虛證,就會小便失禁。說“實則失氣,虛則遺尿”,是說病情即將好轉的徵兆是這樣,而不是說疾病的病機。條文裡說澀脈代表血不足,又說營,又說衛,是因為氣根源於血,衛附屬於營,所以一併提及。但始終是以氣虛導致水腫,氣運行通暢則病情散開,氣運行偏頗則看似減輕但實際上沒有減輕,所以稱為氣分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