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0)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0)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二十四條 風水。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腹痛加芍藥。(方見濕門。)
此與風濕之症盡同,故其方治亦一也。蓋汗出惡風兩症,並無少別。惟水與濕,略有分辨者:以濕為汗氣內留,就地所化;水為小便不利,從下所蒸,一也。且濕則有氣而無水形;水則已從氣而見陰象者,又一也。然皆在經表,皆因汗出衛虛。又水濕之邪皆為陰性。故脈症略無差別,而方治亦何容變更也。症詳風水諸條下;方論雖見濕門,其實注意在氣。以防術去水,以甘草浮之在上在外,使水氣趁汗而盡出也。君黃耆者,先則助防術之力以驅水,後則蜜衛表之氣以扶正也。不兼治風者,因風邪以水為依輔;且觀天道之郁風化雨,則風邪或從水化,此責水而不責風之意耶?此與下條俱言風因輕而水因重之治例也。
二十五條 風水。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,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婢湯主之。
越婢湯方:麻黃(六兩)、石膏(半斤)、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五枚)。
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惡風,加附子一枚炮。(方後「惡風」二字,當是「惡寒」之訛。蓋四條惡寒者,此為極虛發汗得之之候也;況本文已有惡風一症,何必於方後重提?且何不於原方中列附子,而曰「不惡風者去附子」耶?)
惡風身腫、脈浮不渴,詳已見。此條當重看「續自汗出」、「無大熱」二語。蓋四條曰「汗出即愈」,是水濕二候輕易不得見汗;故有腫脹沉重等症。見汗,則風邪有欲散之機,故無大熱也。風邪欲散,故不必責風;但以鎮重之石膏,監麻黃之發越,而托以甘浮之甘草者,令趁其自汗之機而微助之;則陽氣動而送水外出者,正使水氣載風而盡去,其兵家用賊以驅賊之義乎?
二十六條 皮水為病:四肢腫,水氣在皮膚中,四肢聶聶動者,防己茯苓湯主之。
防己茯苓湯方:防己(三兩)、茯苓(六兩)、黃耆、桂枝(各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。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,三服。
四肢於人身,有邊鄙之象;其陽氣為少薄,故水先犯之而腫也。風水之水在衛分;皮水之水在皮裡膜外,故曰「在皮膚中」。 「聶聶」,蟲行之貌。水氣與虛陽互相勝負,故其皮中之動機有如此也。防己逐水,故尊之為主病之君;茯苓兩膺上滲下泄之任,故倍用之,以為防己之伊霍也。本以衛氣虛而致水,故佐甘溫實表之黃耆;本以四肢虛而先腫,故佐辛溫外達之桂枝也。夫治風水皮水之例,利小便之功十之三,而發汗之功十之七;以水邪在上與外故也。則甘浮之甘草從中托之者,其可已乎?
二十七條 里水。越婢加朮湯主之;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
白話文:
第二十四條 風水病,患者脈象浮現,身體沉重,出汗且怕風,應使用防己黃耆湯治療。如果伴隨腹痛,則加入芍藥。(此方劑在濕病相關章節有詳細說明。)
這種情況與風濕的症狀非常相似,因此治療方法也相同。出汗和怕風這兩個症狀,兩者之間沒有太大差別。只有水和濕之間略有不同,濕氣是指汗液停留在體內,因地勢低窪而形成。而水則是因小便不暢,由下往上蒸發而來。這是兩者區別之一。另外,濕氣有氣但沒有水的實質形狀,而水則已經從氣的狀態顯現出陰性的外形。這是兩者區別之二。然而,無論是水還是濕,都侵犯人體表層,都是因為出汗導致衛氣虛弱,而且水濕之邪都屬於陰性。因此,脈象和症狀幾乎沒有差別,所以治療方法也沒有必要變更。關於症狀的詳細描述,可以參考風水病的其他條文。雖然方劑的討論在濕病章節中,但實際上要注意的是氣的運行。用防己和白朮來去除水氣,用甘草使其上升並散發於體表,讓水氣隨著汗液排出。黃耆作為君藥,首先是幫助防己和白朮驅除水氣,然後是滋補體表的衛氣以扶助正氣。之所以不兼治風邪,是因為風邪依附於水而存在,而且觀察自然界的風轉化為雨的現象,可知風邪可能由水轉化而來。這體現了主要責怪水邪,而不是責怪風邪的治療思路。此條文和下一條都說明了風邪因輕而用水邪因重來治療的例子。
第二十五條 風水病,患者怕風,全身浮腫,脈象浮現,不覺得口渴,持續不斷地出汗,但沒有明顯發熱,應使用越婢湯治療。
越婢湯的組成:麻黃(六兩)、石膏(半斤)、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五枚)。
煎煮方法: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六升,先煮麻黃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兩升,分三次溫服。如果怕風,則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。(方劑後面的“怕風”二字,應該是“怕冷”的誤寫。因為第四條說怕冷是極度虛弱時發汗所導致的。況且本文已經有怕風這個症狀,何必在方劑後重複提及呢?而且為什麼不在原方中列出附子,而是說不怕風的人才去掉附子呢?)
怕風、身體浮腫、脈象浮現、不覺得口渴這些症狀之前已經詳細說明過。這一條需要重點注意的是“持續不斷地出汗,但沒有明顯發熱”這兩個描述。因為第四條說“出汗則病情好轉”,說明水濕病輕易不會出汗,所以才會出現腫脹沉重等症狀。一旦出現汗液,就說明風邪有消散的跡象,因此不會有明顯的發熱。因為風邪有消散的趨勢,所以不必過分考慮風邪,只需要用鎮靜的石膏來控制麻黃的發散作用,用甘草托起藥效,使其能夠趁著自汗的機會稍加輔助,促使陽氣運行,將水液排出。這正是借助水氣將風邪一併帶走,就像用賊來驅逐賊寇一樣的道理。
第二十六條 皮水病,患者四肢腫脹,水氣停留在皮膚之中,四肢肌肉有顫動的感覺,應使用防己茯苓湯治療。
防己茯苓湯的組成:防己(三兩)、茯苓(六兩)、黃耆(三兩)、桂枝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。
煎煮方法: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六升,煮至兩升,分三次溫服。
四肢對於人體來說,就像是邊陲地帶,陽氣比較薄弱,所以水邪首先侵犯並導致四肢腫脹。風水病的水氣在衛分,而皮水病的水氣在皮膚與肌肉之間,所以說是停留在皮膚之中。 “聶聶”是形容蟲子爬動的樣子,形容水氣與虛弱的陽氣互相抗衡,所以皮膚中的動感才會如此。防己具有驅逐水氣的作用,所以作為主藥。茯苓具有上滲下泄的功能,所以用量加倍,作為防己的助手。因為本來是由於衛氣虛弱導致的水邪,所以佐以甘溫、能夠補益體表的黃耆。又因為四肢虛弱而先腫脹,所以佐以辛溫、能夠向外發散的桂枝。治療風水病和皮水病,利小便的效果佔三成,而發汗的效果佔七成,因為水邪是在上與在外。那麼用甘草來將藥效托起散發,也是理所當然的。
第二十七條 里水病,應使用越婢加朮湯治療,也可以使用甘草麻黃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