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4)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4)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五條
里水者,一身面目黃腫,其脈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如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也。越婢加朮湯主之。
越婢加朮湯方: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二兩),大棗(十五枚,擘),白朮(六兩)。
上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里水者,謂水從腸胃,及肝腎之正水石水發根,水勢內大,而瀰漫於外者,與風水、皮水之外虛而招水者不同,故曰里水也。黃者,水泛土浮之象;腫者,水抬氣鼓之象。一身面目黃腫,言一身以至面目,從下而上腫也。沉則內應於脈;小便不利,則外應於症;故令積水於內,而浮泛於外耳。若一身面目黃腫,假令小便自利,此必曾因汗、吐、下,以亡其津液,故令各吸其水以自潤,因致渴而病水者,蓋謂責在干處,吸飲而渴,故令黃腫,不宜責在小便矣。主本湯者,衛不虛,而水邪又實其營分,故君麻黃,泄汗以泄水也。水積汗閉,必有淤熱,此發黃之根蒂;且虞麻黃發越太猛,故佐辛涼鎮墜之石膏者,一舉而兩得也。雖曰里水,其頭已經上泛外鼓,而至一身面目,則其在上在外之標病為急,故佐守中之甘草,托之上行外出之義;然後以辛溫之生薑,以行其陽;以甘潤之大棗,滋其液;則雖汗,而於氣血無所損傷矣。此仲景主越婢之深意也。至於水之為性,既去而猶有餘濕者,常也。重加理脾培土之白朮者,譬之蕩寇之兵在前,而掃除竄匿,撫綏流亡,卻收功於和平敦厚之後軍耳。但細按本方,以之主小便自利一症,允為的對。若上段之候,本文既曰里水,又曰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,湯意卻全是治表,全是發汗,並無利小便之品。若謂此方單主後段之症,而後文二十七條,又明明說出專主裡水,不幾疑此方之或少漏耶?不知氣閉於上與外,則水提於內與下;汗疏而小便自利之理,不觀水鐺之氣眼乎?按之,則明有水道,而咽不流,指起即下注者,是其義也。仲景真格致之入微者乎!舊注謂此湯,當在故令病水之下,粗似近理,細按之,而自知其謬矣。
六條
趺陽脈當伏,今反緊,本自有寒,疝瘕、腹中痛;醫反下之,下之,則胸滿短氣。趺陽脈當伏,今反數,本自有熱,消渴;小便數,今反不利;此欲作水。(趺陽,即右關脈;詳已別見;他注謂足面脈,非。)
自此條,合下文七八兩條,俱從脈而言水之所由來,各不相同。此條,即趺陽之脈症,而言正水也。但前後兩段:前段是言虛寒之正水,虛寒而擔延日久,泛為皮水者,則不渴;後段是言熱實之正水,熱實而擔延日久,泛為皮水者,則渴;如四條注中之所辨者是矣。蓋謂水病,脈當伏,以水性下趨故也。水病而趺陽之脈尤當伏,以趺陽為胃土,土不足以勝水,而脈反從其化也。然又有不可以伏脈概論者。比如趺陽脈當伏不伏,而反見緊。緊為寒、為痛;趺陽緊,則胃氣自寒而且痛之診。胃寒,則腎妖上犯,而疝症必起;肝血不舒,而瘕症必見;且無陽氣化導,而腹中切痛者,勢也。醫不知溫之,而誤以脈緊為弦,腹痛為實而下之,則愈寒而陰氣上突,故胸滿;膈氣虧空,故短氣也。夫所以呵噓鼓吹,而滲泄水飲者,上中之陽氣也;陽不足以滲泄,而停為正水者,此其一也。又趺陽當伏不伏,而反見數。數為熱;趺陽數,是胃火有餘而自熱之應。胃熱上炎則渴;下逼則小便數而利者,又勢也。然亦有氣盛於上,則提挈而不注;氣盛於下,則壅淤而不行;故但渴而小便反不利者。夫渴,則入水既多;小便不利,則去水復少;此陽有餘而停為正水者,又其一也。此欲作水,是雙承上文而言,總詳正水之所以異。失治,而汪洋以為里水,氾濫而為皮水。其渴與不渴者,俱准乎此也。
白話文: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第五條
所謂「里水」,是指全身和臉部都出現黃色腫脹,脈象沉在深處,小便不順暢。這些情況導致體內積水。如果小便能夠順暢排出,則表示身體的津液已經喪失,所以會感到口渴。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。
越婢加朮湯的組成:麻黃(六兩)、石膏(半斤)、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二兩)、大棗(十五枚,掰開)、白朮(六兩)。
煎煮方法: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。先煮麻黃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。分三次溫服。
所謂「里水」,是指體內的水從腸胃、肝腎等深層部位產生,水勢強大且向外蔓延。這和風水、皮水等因體表虛弱而招致水腫的情況不同,因此稱為「里水」。黃色,是水氣向上泛溢,導致皮膚浮腫的表現。腫脹,是水氣抬升,導致氣機鼓脹的表現。「一身面目黃腫」,是指從身體下部到臉部都出現腫脹。脈象沉,表示病症在內部;小便不順暢,表示病症在外部。這些情況導致體內積水,並向外浮腫。如果出現全身和臉部黃腫,但小便卻能順暢排出,這必定是因為曾經流汗、嘔吐或腹瀉等原因,導致津液喪失。因此,身體會吸收水分來自我滋潤,導致口渴,進而產生水腫。這是因為體內缺乏水分,才會吸收水分來解渴,所以出現黃腫,不應該將原因歸咎於小便不順暢。使用本方治療的原因是,衛氣不虛弱,但水邪卻侵犯到營分。因此,用麻黃來發汗以排出體內的水分。水積聚體內,汗液不暢通,必定會產生鬱熱,這是導致皮膚發黃的根本原因。但又擔心麻黃發散的力量過於強烈,所以佐以辛涼、具有鎮定作用的石膏,這樣可以一舉兩得。雖然說的是「里水」,但水腫已經向上蔓延到頭面部,甚至全身,因此,將在上在外的表證當作急症處理。所以佐以甘草來守護中焦,並幫助藥力向上向外發散。然後用辛溫的生薑來運行陽氣,用甘甜滋潤的大棗來滋養體液,這樣即使發汗,也不會損傷氣血。這是張仲景使用越婢湯的深層用意。至於水的特性,即使排出後,體內仍然會留有濕氣,這是常有的情況。所以重用具有健脾益土作用的白朮,就像前方有平定叛亂的軍隊,後方還要掃蕩殘餘勢力,安撫流民,才能使國家長久太平。仔細分析本方,用它來治療小便自利的病症,確實很對症。但前面一段文字說的是「里水」,又說小便不順暢,所以導致體內積水。但湯方卻完全是治療表證,完全是發汗,並沒有利尿的藥物。如果說這個方子單純是治療後段所述的病症,而後文第二十七條又明確說明是治療里水的,這不是讓人懷疑這個方子是不是有遺漏嗎?其實,當體內氣機閉塞於上部和外部時,體內的水液就會被提起,積聚在下部。當汗液疏通後,小便自然會順暢排出,就像觀察水壺上的氣孔一樣。如果按壓水壺,水流會被阻礙,但一旦放開,水就會立即流出。這就是其中的道理。張仲景真是精細入微啊!舊注認為這個湯方應該放在「故令病水」之後,表面上似乎有道理,但仔細分析,就會發現是錯誤的。
第六條
足陽明胃脈(趺陽脈)應該是沉伏的,現在反而變得緊繃,這表示身體本來就有寒邪,可能出現疝氣、腹部腫塊或腹痛。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反而會導致胸悶氣短。足陽明胃脈(趺陽脈)應該是沉伏的,現在反而變得浮數,這表示身體本來就有熱邪,可能出現消渴、小便頻數。如果反而小便不順暢,這是即將發生水腫的徵兆。(這裡的趺陽脈,就是右關脈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其他文獻。有些注釋說的是足背的脈,是不對的。)從這條開始,包括下文的第七、第八條,都是從脈象來分析水腫的成因,但各有不同。這一條是從趺陽脈的脈象和症狀來分析正水(體內積水)的成因。但前後兩段內容不同,前段說的是虛寒導致的正水,虛寒且病程日久,水腫蔓延到皮膚表面,就不會感到口渴。後段說的是熱邪導致的正水,熱邪且病程日久,水腫蔓延到皮膚表面,就會感到口渴。就像第四條註解中辨析的那樣。水腫這種疾病,脈象應該是沉伏的,因為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。患有水腫,趺陽脈尤其應該沉伏,因為趺陽脈代表胃土,土不足以克制水,所以脈象會順從水的特性。然而,又不能用沉脈來概括所有的脈象。比如,趺陽脈不沉伏反而緊繃,緊繃代表寒邪和疼痛。趺陽脈緊,表示胃氣虛寒且疼痛。胃寒,則腎氣上逆,就會出現疝氣。肝血不暢,就會出現腹部腫塊。而且沒有陽氣的溫煦導引,腹部就會出現陣痛,這也是必然的趨勢。醫生不加以溫補,反而誤認為脈緊是弦脈,腹痛是實證,而使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導致寒邪更加嚴重,陰氣向上衝逆,所以會出現胸悶。膈氣虧虛,所以會出現氣短。人體能夠噓氣,鼓動氣機,並排泄水飲的,是上焦和中焦的陽氣。如果陽氣不足,不能排泄水飲,就會停留在體內形成正水,這是其中一種情況。另外,趺陽脈不沉伏反而浮數,浮數代表熱邪。趺陽脈浮數,表示胃火有餘而出現熱象。胃火上炎就會口渴,下迫就會小便頻數且順暢,這也是必然的趨勢。然而,也有氣盛於上,水液被提起而不能下注,或氣盛於下,水液被壅堵而不暢通的情況。所以雖然口渴,但小便反而不順暢。因為口渴會飲用大量的水,但小便不順暢,排出的水又很少,這也是陽氣有餘而導致停滯,形成正水,這是另一種情況。這裡說的「此欲作水」,是承接上文而言。總體來說是詳細說明正水的不同成因。如果失治,就會導致水腫蔓延成為里水,進而氾濫成為皮水。是否口渴,都要依照上述情況來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