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3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
太陽病諸症辨析

四條:太陽病,脈浮而緊,法當骨節疼痛,反不疼,身體反重而痠,其人不渴,汗出即愈。此為風水。惡寒者,此為極虛,發汗得之。渴而不惡寒者,此為皮水。身腫而冷,狀如周痹,胸中窒,不能食,反聚痛,暮躁不得眠。此為黃汗。痛在骨節,咳而喘,不渴者,此為脾脹,其狀如腫,發汗即愈。然諸病此者,渴而下利,小便數者,皆不可發汗。

太陽病,統言太陽諸症,如頭項強痛之類。其脈而且。夫浮為太陽脈,緊為寒為痛。太陽為風邪所持,其骨節之氣鬱而不得外通,則必疼痛。今脈症應疼不疼,而身體反重而痠者,以重屬水因,而痠屬風因也。蓋脾肺惡濕氣,而水滯其輕靈之用,故重;骨節喜通利,而風鬱其外暢之神,故痠也。是脈之所以見緊者,以水寒之氣浮於太陽可知矣。不渴者,陽邪之風因較輕,而拒飲之水因偏重也。風水之邪,兩解於汗,故汗出即愈。此為風水,與二條之候不同。二條為風、水俱重之症,此則水多於風,風少,故骨節不疼;水多,故反重而不渴也。

惡寒二句,是就未得風水以前而言,非指既成之候也。蓋謂惡寒之故,先因他病而發其汗。汗出,則衛氣薄而毛竅疏。毛竅疏,故被風;衛氣薄,故水氣外湊之,而致此病云。但按一條曰惡風,二條曰惡風則虛,本條曰惡寒者,極虛發汗得之。則風水之症,有必惡風者,以有風因,則毛孔疏泄,而畏外風之薄之者,如三條及本條之症是矣。有不該惡風者,衛盛而與風邪搏於外,則表實。表實而惡風,是其人衛氣原盛,而先曾以發汗暴虛之之故,如二條之症是矣。其曰惡風則虛者,是不當惡而惡之義也。若此條,則不但惡風,而並惡寒者,是其虛更甚。故二十四條之湯,君黃耆以補衛氣;二十五條之湯,加附子以溫衛氣者此也。

皮水:第一條言皮水,則曰不渴。此又曰渴而云云為皮水,非矛盾也。蓋皮水多由於腸胃之正水所外溢者。腸胃熱而小便不利,因而熱蒸於外而為皮水者,則熱水蒸燙而渴。腸胃寒而醫反下之,因而氣虛水泛,而為皮水者,則水寒之氣內拒,故不渴也。注詳後文六條。至一條曰不惡風、不渴,此條曰渴而不惡寒,俱借風水之惡風、惡寒,而細辨皮水之所以異耳。不言正水、石水者,以皮水之初候,多由正水或從石水而成。是言皮水,而正水、石水,在其中故也。

黃汗:水與汗氣同爭表分,故身腫。水寒激伏其衛氣,故身冷也。周痹者,周身之氣俱卑弱,客邪外入,故身腫。陽氣內陷,故身冷。其症頗同,故取以狀之耳。胸中窒,見一條胸滿注。不能食,詳上焦竭則善噫下。水寒之氣內逼,故聚痛。暮則微陽愈伏,而陰氣出而用事。外與水寒之邪相接,則微陽有不安之象,故躁而不得眠也。

脾脹:此為黃汗之下,又承身腫聚痛二症,而辨脾脹者,正所以詳黃汗之症,而非添論脾脹也。蓋言痛,若不聚胸中,而在骨節,並咳喘而不渴者,此為脾氣滿而作脹,便不得認為黃汗矣。以脾肺相須為用,脾脹而上侵肺,則肺氣不行,故身腫。且骨節之神內郁,故痛。又肺逆則咳而喘矣。肺受脾脹之上衝,而肺中之津液,自結而不四布,故不渴也。此為脾脹,見非黃汗之水汗交郁者比,故曰如腫也。

禁忌:發汗即愈,統指上文五症而言。玩下文諸病此,並皆不可等字自見。然一切腫脹諸病,雖有渴症,但凡兼見下利,與小便數而自利者,則其氣機已經下泄。而且上焦之液自干,又皆不可發汗。以上奪其氣血,而使之立盡也。傷寒、金匱之例,但凡言小便數者,俱作不利。蓋言短而數也。獨本條及後文六條,曰小便數者,皆指小便利而言。其指數而且長耶。細玩自見。


白話文:

太陽病,脈象浮而緊,照理應該是骨節疼痛,但反而不痛,身體卻覺得沉重痠軟,而且不口渴,如果出汗就會好轉,這是風水病。如果怕冷,那就是身體極度虛弱,是因為發汗所導致的。如果口渴但不怕冷,那是皮水病。身體腫脹而且冰冷,症狀像周痹,胸悶,吃不下東西,反而覺得腹部聚積疼痛,晚上煩躁睡不著,這是黃汗病。如果疼痛在骨節,而且咳嗽氣喘,但不口渴,這是脾脹,症狀看起來像腫脹,如果發汗就會好轉。然而,以上提到的這些病症,如果口渴又腹瀉,小便頻繁,就都不可以發汗。

太陽病,泛指所有太陽經的症狀,像是頭頸僵硬疼痛等等。它的脈象是浮而且緊。浮,是太陽經的脈象;緊,代表寒和疼痛。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,骨節的氣血鬱結無法順利流通,就會疼痛。現在脈象和病症符合疼痛的狀況,卻反而不痛,身體反而覺得沉重痠軟,是因為沉重屬於水氣引起的,痠軟屬於風邪引起的。脾肺不喜歡濕氣,而水停留在體內會阻礙它們的輕盈作用,所以覺得沉重。骨節喜歡暢通,而風邪鬱滯在外會阻礙氣機的舒暢,所以覺得痠軟。脈象之所以呈現緊,是因為水寒之氣浮在太陽經。不口渴,是因為陽邪的風邪較輕微,而拒絕飲水的水氣偏重。風水病,可以藉由發汗來解除,所以出汗就會好轉。這跟第二條的狀況不同,第二條是風邪和水氣都很重的症狀。這裡則是水氣多於風邪,風邪較少,所以骨節不痛,水氣多,所以反而覺得沉重而且不口渴。

怕冷這兩句,是就還沒得風水病以前而言,不是指已經發病的狀況。意思是說,怕冷的原因,是先因為其他疾病發汗,發汗後,衛氣變得虛弱,毛孔疏鬆。毛孔疏鬆,所以容易受風。衛氣虛弱,所以水氣會侵襲體表,而導致這種病。但按照第一條說怕風,第二條說怕風是虛弱,這條說怕冷是極度虛弱發汗導致的,所以風水病一定有怕風的症狀,因為有風邪,毛孔會疏鬆洩氣,而畏懼外面的風,就像第三條和本條的症狀。也有不一定怕風的,衛氣旺盛,與風邪在外搏鬥,表示表實。表實又怕風,是因為這個人衛氣本來很旺盛,但先因為發汗而使身體虛弱,像第二條的症狀。說怕風就是虛弱,是不應該怕風卻怕風的意思。至於這條,不但怕風,而且怕冷,是虛弱更嚴重,所以二十四條的湯藥,會用黃耆來補衛氣,二十五條的湯藥,會加附子來溫補衛氣。

第一條提到皮水,說不口渴,這裡又說口渴,才說皮水,並不是矛盾。因為皮水,多半是由於腸胃的正常水液外溢所導致的。腸胃有熱,小便不順暢,熱氣蒸發到體表就形成皮水,熱氣蒸騰會口渴。腸胃虛寒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,導致氣虛水液氾濫,形成皮水,那麼水寒之氣會往內拒絕,所以不口渴。詳細的說明在後面的第六條。第一條說不惡風、不口渴,這條說口渴但不怕冷,都是藉由風水病的怕風、怕冷,來仔細分辨皮水的不同。不說正水、石水,是因為皮水的初期症狀,多半是由於正水或從石水而來,是在說皮水,但正水、石水也包含在其中。

水氣和汗氣都在爭奪體表的空間,所以身體腫脹。水寒之氣會抑制衛氣,所以身體冰冷。周痹,是全身的氣血都衰弱,外邪侵入,所以身體腫脹。陽氣內陷,所以身體冰冷。這兩種病症很相似,所以用周痹來形容。胸悶,參見第一條的胸悶解釋。吃不下東西,詳細解釋見上焦衰竭則容易打嗝。水寒之氣向內壓迫,所以腹部會聚積疼痛。晚上,微弱的陽氣會更加衰弱,而陰氣開始活動,與外面的水寒邪氣相接觸,微弱的陽氣會有不安的現象,所以煩躁而睡不著。

這裡的黃汗,是接著前面身體腫脹、腹部聚積疼痛這兩種症狀來辨別脾脹,目的在於詳細說明黃汗的症狀,而不是另外討論脾脹。如果疼痛不在胸腹,而是在骨節,而且咳嗽氣喘又不口渴,這是脾氣充滿而造成腫脹,就不能認為是黃汗了。因為脾和肺要互相協調作用,脾脹向上侵犯肺,肺氣就不能順暢運行,所以身體會腫脹,而且骨節的氣血會鬱滯,所以會疼痛。肺氣逆行就會咳嗽氣喘。肺部受到脾脹的衝擊,肺中的津液就會凝結而不能四處散佈,所以不口渴。這是脾脹,和黃汗那種水汗交織的狀況不同,所以說看起來像腫脹。發汗就會好轉,是統指上面提到的五種症狀。玩味下文的“諸病此,並皆不可”等字就明白了。然而,所有腫脹的病症,雖然有口渴的症狀,但只要同時有腹瀉和頻繁小便的,表示氣機已經向下洩漏,而且上焦的津液已經乾涸,就都不可以發汗,以免耗盡身體的氣血。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例子,凡是說到小便頻數的,都解釋成小便不利,是指小便短而頻繁。只有這條和後面的第六條,說小便頻數,都是指小便量多且順暢而言。它的意思是,小便的次數多,而且每次的量都多。仔細玩味就能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