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2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二條:脈浮而洪。浮,則為風;洪,則為氣。風氣相搏,風強則為隱疹,身體為癢。癢為泄風,久為痂癩。氣強,則為水,難以俯仰。風氣相擊,身體洪腫,汗出乃愈。惡風則虛,此為風水。不惡風者,小便通利,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此為黃汗。

脈,當就全部而言。以後條各部,俱有所指,故知獨言脈者,為統論諸部也。風為陽邪,其性高揚,故浮,則知為風中於衛。氣屬陽分,有餘即火,故洪,即知為氣鬱在表也。風氣相搏,風得氣抬而益浮,氣得風鼓而益洪之義。強者,勁直也。風強,言風邪燥血,而經氣乾熱,故皮中隱含斑疹,而身體為癢。所以然者,因內無血液以送邪出表,而風自泄越,故癢,則名為風泄也。癢久,則變為瘡痂,流為疥癩,所必至矣。氣強,言陽不內抱而怒發,則下水代營陰而上赴之,如龍水相吸之象。故氣強,則為水也。難以俯仰者,以水風與氣三者,爭鼓於經脈中,而身體洪腫故也。汗出,則風水及氣,俱從毛孔散去,而浮洪之脈自平,故愈。若前症具而更加惡風,是衛氣虛甚之故,發汗藥中,宜加滋陰養陽之品,在言外矣。此風水之正病也。

不惡風五句,單頂腫字而言,非承全症也。蓋謂若身腫而不惡風,是無風因;小便通利,是無水因;且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明系水寒之氣,從汗孔而內注胸中,以致肺不能布津液之故也。是非風水,而為黃汗無疑矣。三十條言黃汗曰狀如風水,故於風水條中,辨其似是而非者。

三條:寸口脈沉滑者,中有水氣。面目腫大,有熱,名曰風水。視人之目窠上微擁,如蠶新臥起狀;其頸脈動;時時咳;按其手足上,陷而不起者,風水。

上條言周身之風水,故統六部而概曰脈,統上下而概曰身體洪腫。此條言上半截之風水,故言脈,則但曰寸口;言症,則但曰面目、目窠、頸脈與咳,及手足之腫而已。寸口上應頭目,內應胸中,外應衛表者也。今其脈見沉滑,沉,為氣伏之診;滑,為水聚之應。是其上焦及衛外之氣,為風所賊而下伏,因而水氣乘虛而上泛外鼓。其初機已見,故知其中有水氣也。

「中」字,非指在裡在內之謂,猶雲水腫之症,雖未全見,而此幾微之中,便可預識矣。蓋因下文所言者,俱經表之候,而非臟腑故也。以脈合之,外症當見面目腫大。蓋寸口上為面目之應;寸口脈沉,則在上之陽氣伏於下;寸口脈滑,則在下之陰氣乘於上矣。此言水因也。夫沉滑之脈,不當熱而有熱,豈非屬陽邪,而善能化熱之風因所致乎?故曰風水。下文六句,又就沉滑之脈,而更推其最初之候也。言具此脈者,不必面目腫大,及有熱二症,而始知其為風水;但如此者即是。

目窠上,即上眼胞也。蠶之漸長,凡三次脫皮者曰「臥」;臥起,則彎腰上揚如乙字,而光亮有水色。目窠上,為善動之地,陽氣之所聚也。微微擁起,其光亮之狀,如新臥起之蠶。若非風賊陽微,而水氣安能乘善動之地乎?頸脈,足陽明第九穴人迎,所以布胃氣於頭面者是也。其脈躁急跳動,又豈非風因、水因,兩客於上,而阻抑其上行之氣之所致乎?肺逆,則咳。風水之邪傷衛表,而倒灌胸分,故肺逆而時時咳矣。手足,為諸陽之末;微陽搏於風而內斂,則水得因虛而先犯之,故腫。但按之即起者,為氣腫;氣屬無形,故一時而即能乍還。按之不起者,為水腫;水屬有形,故經時而後能漸復也。曰風水者,言見此即是,無使滋蔓難圖也。

門人問曰:「衛陽為風所賊,水氣即奔赴而成風水,是矣。然水之所以奔赴風邪者,是何理乎?且何道之從而上與風邪相搏耶?又二條之脈,曰浮洪;三條之脈,曰沉滑;同一風水,而脈之所以懸殊者,抑又何說也?」

答曰:「晴明太虛,風飆忽起,陽光漸薄,而陰雲上乘,積陰成雨,閣而未下者,風水之象也。若夫地以水氣而升為云,天即以雲氣而懸為雨;氣之升沉,即水之變化,亦何道路之可擬哉?至於二三條之脈症,其衛氣盛衰之所別也。衛氣盛而被風,氣就風而搏於外,故脈浮洪。然搏於外者,衛必虛於內,而水氣乘之者,水天黃亮之象也。衛氣衰而被風,氣畏風而伏於下,故脈沉滑。夫伏於下者,氣必空於上,而水氣蒙之者,雨天沉晦之象也。法象莫大乎天地。仲景之書,直抉天地之奧者乎!」

白話文: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  • 第一段:

脈象呈現浮而且洪大的現象。浮脈代表有風邪,洪脈代表有氣。風邪和氣互相搏擊。如果風邪強盛,就會出現隱疹,身體發癢,這種癢是風邪外洩的表現,時間久了會變成瘡痂或疥癩。如果氣強盛,就會導致水腫,身體難以俯仰。風邪和氣互相衝擊,身體會腫脹。如果出汗就會好轉,如果怕風就代表身體虛弱,這屬於風水病。如果不怕風,而且小便正常,但上焦有寒,口中多涎液,這就屬於黃汗病。這裡講的脈象,是指整體脈象而言,後面的條文會針對各部位的脈象進行說明。所以單獨講脈象,是概括地論述整體脈象的情況。風邪屬於陽邪,性質向上向外,所以脈浮代表風邪侵犯人體表層。氣屬於陽分,如果過剩就會化為火,所以脈洪代表氣鬱積在體表。風和氣互相搏擊,風會因為氣的推動而更加浮,氣會因為風的鼓動而更加洪大。這裡的「強」是指勁直,風邪強盛是指風邪使血液乾燥,經絡氣血變得乾熱,所以皮膚下會出現隱疹,身體會癢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血液將邪氣排出體表,所以風邪從體表外洩,因此癢被稱為風泄。癢的時間久了,就會變成瘡痂,最終發展成疥癩。氣強盛,是指陽氣不能內守而向外發散,導致下焦的水液上逆而代替陰液向上,就像龍吸水一樣。所以氣強盛,就會形成水腫。難以俯仰,是因為風、水、氣三者在經脈中相互衝擊,導致身體腫脹。出汗後,風邪、水氣都會從毛孔散去,浮洪的脈象也會恢復正常,所以病就會好轉。如果上述症狀都有,而且更加怕風,就代表衛氣非常虛弱,在發汗藥中應該加入滋陰養陽的藥物,這裡沒有明說。這說的是典型的風水病。如果不怕風的五句話,只是針對腫這個字而言,並不是承接所有的症狀。意思是如果身體腫脹但不怕風,就不是風邪引起的;小便正常,就不是水腫引起的;而且上焦有寒,口中多涎液,明顯是寒水之氣從汗孔內侵胸中,導致肺無法正常運送津液,所以這不是風水,而是黃汗病。第三十條說,黃汗病的症狀像風水病,所以要在風水病條文中,分辨出哪些是相似但不同的情況。

  • 第二段:

寸口脈象沉而且滑,代表體內有水氣,而且臉部和眼睛周圍會腫大,身體有熱,這叫做風水病。仔細觀察病人的眼眶上方,會稍微腫起,像蠶剛睡醒的樣子。頸部的脈搏會跳動,時常咳嗽。按壓病人的手腳,如果出現凹陷且不易恢復,這就屬於風水病。

上一條講的是全身的風水病,所以概括地說脈象,並且概括地說身體腫脹。這一條講的是上半身的風水病,所以說脈象只說寸口脈,說症狀只說臉部和眼睛周圍,以及眼眶、頸脈、咳嗽和手腳腫脹等症狀。寸口脈對應頭部和眼睛,內應胸中,外應體表。現在脈象呈現沉而且滑的狀態,沉代表氣伏藏,滑代表水液聚集。這表示上焦和體表之氣被風邪侵襲而下伏,於是水氣趁虛上泛外鼓,最初的症狀就已經顯現出來。所以知道體內有水氣。「中」字不是指在內部,而是說水腫的症狀雖然沒有完全顯現,但從這些細微的跡象中就能預先察覺。因為下文所說的都是體表的症狀,而不是臟腑的症狀。如果結合脈象來看,外在症狀應該是臉部和眼睛周圍腫大。寸口脈對應臉部和眼睛,寸口脈沉,代表上焦的陽氣下伏,寸口脈滑,代表下焦的陰氣上逆。這說的是水腫的原因。沉滑的脈象不應該有熱,但卻出現了熱,難道不是因為風邪屬於陽邪而且善於化熱嗎?所以稱為風水病。下面的六句話,是在沉滑脈象的基礎上,進一步推論最早的症狀。意思是說,出現這種脈象的人,不必等到臉部和眼睛周圍腫大,或出現發熱的症狀,就可以知道是風水病,但出現這些症狀就肯定是風水病了。眼眶上方,就是上眼皮。蠶在生長過程中,會蛻三次皮,蛻皮後稱為「臥」,臥起的時候,身體會彎曲向上,就像乙字一樣,而且光亮,有水澤。眼眶上方是經常活動的部位,也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微微腫起,而且光亮,像剛睡醒的蠶,如果不是風邪侵襲陽氣,水氣又怎麼可能侵襲經常活動的地方呢?頸脈,就是足陽明胃經的第九個穴位人迎,是用來將胃氣輸送到頭面的。頸脈跳動急促,難道不是風邪和水邪都侵犯上部,阻礙了氣的正常運行所導致的嗎?肺氣上逆,就會咳嗽。風水之邪侵犯體表,逆流進入胸中,所以肺氣上逆,時常咳嗽。手足是諸陽的末端,微弱的陽氣受到風邪的侵襲而內收,水氣就會趁虛先侵犯手足,所以手足會腫脹。如果按壓後很快就恢復,那是氣腫,因為氣是無形的,所以能很快恢復。如果按壓後不易恢復,那就是水腫,因為水是有形的,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。這裡說的風水,是說出現這些症狀就是風水病,不能讓病情蔓延,難以治療。

學生問,衛陽之氣被風邪侵襲,水氣就會奔向受侵襲的地方,形成風水,這是對的。但是水氣為什麼要奔向風邪呢?它是從哪條路徑上來和風邪搏擊的呢?第二條說脈象是浮而且洪,第三條說脈象是沉而且滑,同樣是風水病,為什麼脈象會如此不同呢?

回答說,晴朗的天空,突然颳起狂風,陽光逐漸減弱,陰雲開始聚集,陰氣積累成雨,但雨還沒有降下來,這就是風水的象徵。土地的水氣上升變成雲,天空的雲氣凝聚成雨,氣的上升和下降就是水的變化,又哪裡有固定的道路呢?至於第二條和第三條的脈象和症狀,是因為衛氣的盛衰不同所導致的。衛氣強盛而且受到風邪侵襲,氣就會跟隨風邪搏擊於外,所以脈象浮而且洪。但搏擊於外,體內衛氣必定虛弱,水氣就會趁虛侵襲,這就像晴天出現黃亮水光一樣。衛氣虛弱而且受到風邪侵襲,氣會害怕風邪而伏於下,所以脈象沉而且滑。氣伏於下,體內陽氣必定空虛,水氣就會蒙蔽其上,就像雨天陰沉昏暗一樣。自然界的規律就是這樣,仲景的書,真是直接揭示了天地之間的奧秘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