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一條。師曰:病有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黃汗。

風水,其脈自浮,外證骨節疼痛,惡風。皮水,其脈亦浮,外症胕腫,按之沒指,不惡風,其腹如鼓,不渴,當發其汗。正水,其脈沉遲,外症自喘。石水,其脈自沉,外症腹滿,不喘。黃汗,其脈沉遲,身發熱,胸滿,四肢頭面腫,久不愈,必致癰膿。

本篇之水,與二篇之濕,及前十二篇之飲,似屬一因,而必列為三門者,固自有所區別也。蓋自其無水飲之形,而但有其氣者,曰濕;及聚濕成形,則曰飲、曰水矣。但濕,從汗氣鬱於毛竅所致,則濕當僅在玄府矣。不知汗由胃腑之精悍所化,其潮熱之氣,自其既離臟腑,未出皮外者,俱能隨地致濕。此汗劑之後,必用五苓、豬苓等湯,以泄汗梢,而濕門之仍主葛根湯者,此也。是濕為已成之津液,卻化為汗而不得出,又不能復為津液之症也。若夫水飲二物,似屬無辨矣。殊不知仲景之意,以為飲湯、飲水,滯於腸間,不能下注,因而上浮旁鼓,凡曰痰、曰支、曰懸、曰溢等症,是所飲者未曾變相而即為病,故曰飲。至水之所病,已由胃而小腸及膀胱矣。但因小便不利,膀胱為太陽之腑,太陽主經表皮膚,故其水氣,由太陽之腑,而上浮外鼓,以及太陽之部者也。是水症,雖亦由於飲,至此而已變為水相,故曰水也。然飲症中,惟伏飲與水頗同,故論飲者,亦間曰肺水云云者,此耳。風水者,三時之風邪,客於衛分,而衛氣自強,衛強則下陰之水氣,上就而貼之之症也。皮水者,經脈虛於外,小便難於下,在下之水邪既實,而見吸於外絡之虛受,故水走皮膚矣。正水者,水在正路,如腸中胃中是也。石水,言其沉墜似之也。黃汗者,後文三十條,言汗出浴水中,水入汗孔,且水寒激之,令衛氣沉伏,衛無包裹之權,故濕熱之氣外溢,而為色黃之汗也。五症,俱為水因,且症頗相似,故連及之耳。

太陽受風,衛氣懸強,膀胱之水不由下注,而上蒸經絡,故其脈自浮。風水交搏,漸致陰氣不通,而陽氣鼓塞,故骨節疼痛;惡風者,風與風相入,衛氣既經受邪,而外風直侵毛竅故也。皮水,由膀胱而上蒸,與風水同義,特外無風邪一症耳,故其脈亦浮。胕,足外臁胕骨也。胕腫者,水在下焦而外泛之應;按之沒指,水至外薄於皮者,其下為尤甚也。無風因,故不惡風。其腹如鼓,水至外薄於皮者,其里為尤甚也。不渴者,既無陽邪化熱之風因,且有腹中之水內拒耳。當發其汗,總承風水、皮水而言,以水在衛分及皮部中,俱以開玄府為便道也。從膀胱而墊小腸及胃者,為正水,是虛寒而不能氣化之候也。夫沉為水脈,遲為寒診,脈之見沉遲也,宜矣。水寒之氣上射,故喘也。石水之脈單沉,是有水而不寒之應;有水故腹滿,不寒故不喘也。但經言肝腎並沉為石水,則石水之腹滿,當在腸外肝腎之部,始與正水有別耳。黃汗為水入汗孔;水入故脈沉,水寒激伏其衛氣,故沉而且遲矣。汗鬱則身發熱;水寒遏其汗氣,而倒灌於胸分,則胸滿矣。四肢為陽氣之充,頭面為陽氣之會;水與汗兩郁之,故腫也。郁久不散,氣敗則癰;氣敗以致血敗,則膿矣。

白話文: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條文一

老師說:水腫的疾病有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和黃汗這五種。

  • 風水:這種病脈象浮在表面,身體外在的症狀是關節疼痛、怕風。
  • 皮水:這種病脈象也浮在表面,身體外在的症狀是浮腫,用手按壓會凹陷,但不怕風,肚子像鼓一樣脹大,也不會口渴,應該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  • 正水:這種病脈象沉在裡面而且慢,身體外在的症狀是會喘。
  • 石水:這種病脈象沉在裡面,身體外在的症狀是腹部脹滿,但不喘。
  • 黃汗:這種病脈象沉在裡面而且慢,身體發熱,胸部脹滿,四肢和頭面腫脹,如果病久了沒有好轉,一定會導致癰瘡化膿。

這篇所說的「水」,和之前篇章所說的「濕」以及之前十二篇的「飲」,看起來都像是同一個原因引起的,但卻要分成三個部分來討論,自然有它們的區別之處。

沒有具體的液體存在,只有氣的表現,稱之為「濕」。濕氣聚集形成了具體的形狀,就稱之為「飲」或「水」。「濕」是汗液的蒸氣鬱積在皮膚毛孔所引起的,所以濕通常只在皮膚表面。「汗液」是由胃部精氣所化生,這些潮熱之氣,從離開內臟到還沒從皮膚排出體外之前,都可能在體內各處形成濕氣。這也是為什麼用了發汗藥之後,還要用五苓散、豬苓湯等藥來排泄汗液的剩餘濕氣的原因。而濕病仍然主要使用葛根湯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說「濕」是已經形成的津液,卻轉化為汗液而無法排出,又無法恢復為津液的一種病症。

至於「飲」和「水」這兩者,似乎很難區分。但仲景的意思認為,喝的湯水停留在腸道,無法順利向下排泄,因而向上浮動、向旁邊鼓脹,像痰、支飲、懸飲、溢飲等症狀,都是因為喝進去的水液沒有改變性質就直接變成疾病,所以稱之為「飲」。

而「水」這種病,已經從胃部傳到了小腸和膀胱。因為小便不順暢,膀胱是屬於太陽經的腑,太陽經又主表皮皮膚,所以水氣從太陽經的腑,向上浮動到體表,甚至到太陽經的部位。所以水症雖然也和飲水有關,但到這個階段已經轉變成水的形態,所以稱之為「水」。但是「飲」的病症中,只有「伏飲」和水比較相似,所以在討論飲的時候,也會提到「肺水」等等,就是指的這種情況。

「風水」是指,感受了四季的風邪,侵入衛氣的防禦系統,而衛氣本身也很強盛。衛氣強盛,就會導致下陰的水氣向上升,依附在體表的病症。「皮水」是經脈在體表虛弱,小便又很難排出,積存在下方的水邪變得很實,因此會被外絡的虛弱之處所吸引,所以水液就跑到皮膚裡面去了。「正水」是指水液積存在身體的正常通道,例如腸胃之中。「石水」是說這種病的症狀好像水沉積下來一樣。「黃汗」指的是後面第三十條所說的,汗出後浸泡在水中,水從汗孔進入,水寒刺激,使得衛氣沉伏。衛氣無法發揮保護作用,所以濕熱之氣向外溢出,而成為黃色的汗。這五種病都是因為水引起的,而且症狀非常相似,所以放在一起討論。

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,衛氣就會變得亢奮。膀胱裡的水無法順利向下排泄,反而向上蒸發到經絡,所以脈象會浮在表面。風邪和水氣互相搏擊,逐漸導致陰氣不暢通,陽氣鬱積,所以關節疼痛,而且會怕風。因為風邪和風邪互相作用,衛氣已經受到邪氣侵襲,外來的風邪就直接侵入毛孔。

皮水,和風水一樣,也是由膀胱的水氣向上蒸發引起的,只是沒有風邪的症狀,所以脈象也是浮的。腳踝外側突起的骨頭,叫做「胕」。胕腫,表示水液在下焦積聚並且外溢。用手按壓會凹陷,表示水已經到了皮膚表面,而且下方的情況更嚴重。由於沒有風邪,所以不怕風。肚子像鼓一樣脹大,表示水液已經到了皮膚表面,所以腹部內部的情況更嚴重。不會口渴,是因為沒有陽邪化熱引起的風邪,而且肚子裡面的水會阻礙飲水。應該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這是針對風水、皮水而言的,因為水氣在衛分和皮膚之中,所以用打開毛孔的方法來排泄比較方便。

水液從膀胱進入小腸和胃的,稱之為「正水」。這是虛寒而無法正常氣化的表現。脈象沉,是水脈的特徵。脈象遲,是寒證的表現,所以脈象沉遲是正常的。寒水之氣向上衝擊,所以會喘。石水的脈象是單純的沉,表示有水但沒有寒的表現。有水,所以腹部脹滿。沒有寒,所以不會喘。但經文說「肝腎並沉為石水」,那麼石水的腹脹應該是在腸外肝腎的部位,這樣才和正水有所區別。

黃汗是因為水從汗孔進入體內。水進入體內,所以脈象沉。水寒刺激壓制衛氣,所以脈象沉而且慢。汗液鬱積,就會身體發熱。水寒阻止汗氣外泄,反而倒流到胸腔,所以胸部脹滿。四肢是陽氣充盛的地方,頭面是陽氣匯聚的地方,水和汗都鬱積在這裡,所以會腫脹。鬱積久了無法消散,氣血就會敗壞,就會形成癰瘡,氣血敗壞之後,就會化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