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3)

1.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

五條 男子消渴。小便反多: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。腎氣丸主之。

此言首條厥陰消渴之治例也。首二句是水飲與消渴之辨。三四兩句,是消渴與消渴之辨。其意以為渴症頗多,不可但因一渴,而即認為消也。比如渴而小便少者,則漸積漸高,而為飲為水。另詳本病。若消渴者,則渴而小便反多者為是。以其與水飲門之小便少者相反,故曰反多也。又消症既有厥陰上衝、趺陽浮數之異。若以趺陽熱實之候,而誤投厥陰上焚之劑,不又蹈實實之戒,而令消渴更甚乎?夫厥陰之候,除脈症外,亦仍以小便為診法。蓋趺陽熱實,水從燥土下經。縱使急流飛渡,終有滲泄;況從燔炙煎煉中而出乎?故其所溲者,必不能如其所飲之數。若夫厥陰居至陰之下,陽火自微;即其精血下竭,而燥氣上浮,亦無熱相。惟上入心鄉,斯干柴入火,而幻生煙焰者。且火高飲下,既無傷耗。過此,則寒溪直瀉;復何火乾土克,而謂所飲者或減一二耶?此飲一溲一,即知非趺陽諸症,而為厥陰上衝之消渴無疑矣。腎氣丸,補下焦之精血,以補其氣源,因而上引之,以蒸填心肺之空。詳虛勞本方下。消渴為肝腎之陰既竭,因下幹上空,以致木氣衝之而焰發者。則補精血以補氣源,而蒸填上空之腎氣丸,為的對矣。蓋就上焦而論,心肺得腎氣之沖和,而真陽漸復;譬之主人返舊里,而占房者必當見還。就下焦而論,肝腎得腎氣之滋息,而真陰自生;譬之故土遇豐年,而流亡者爭歸復業。此真陰下滋木邪正性,真陽上治龍火消沉之本義也。至若厥陰消渴,上焦責在無陰,而孤陽以邪熱不交,故渴;下焦責在無陽,而群陰以虛寒失守,故消。重用地黃山萸,一直下補精血之性;將辛熱之桂附包藏下納,然後從肝腎中徐徐炊動。不特下焦漸溫,而以關鎖者治消;並且上部津升,而又以熏蒸者治渴矣。加燥土之薯蕷者,因上渴下消,互相注吸;故以培土者,中緩其流行之勢,而使津液之機得上升也。加滲濕之茯苓、澤瀉者,中土既有堤防,恐上流緩於注受而客飲不去,則真陰將阻於濕滯而不布也。然後以升陽走液之丹皮,雙引肝腎之精神於膈上,則春晴滿空,電光消滅,太清凝露,萎葉生鮮;復何消渴之不愈哉!讀仲景諸方,其神奇變幻,頃刻萬狀,直如蓬萊閣上,看盡蜃樓;終若不能窮其微妙也。別以男子者,因婦人為陰柔之體,陽氣嘗虧,以其月有所瀉也;故不輕易病消渴。凡病消渴,即屬枯症;其小便必少,大便必瀉,多為死候故也。

六條 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,消渴者。宜利小便、發汗。五苓散主之。

浮脈為氣機上衝外鼓之應。今以其症之小便不利,及微熱消渴者合診之。則消渴為入水既多,而小便不利為出水又少。是知微熱,因熱水內積,不得下通,而襯托經表之所致,故並令脈浮也。利小便,以下通其水;發汗,以旁散其熱。誰曰不宜?然非五苓,無雙解之效,故主之。方意詳傷寒本方。

白話文:

第十三條:消渴、小便不利、淋病之脈象與治療

第五條 男子患有消渴,小便反而增多,喝一斗水就排出一斗小便,這種情況要用腎氣丸來治療。

這條是說厥陰消渴的治療例子。前兩句是要分辨水飲和消渴的區別。三四兩句是分辨消渴的種類。意思是說,導致口渴的病症很多,不能單單因為口渴就認定是消渴。例如口渴但小便少的,是水液積聚所致,屬於飲病或水腫,詳情請見相關病症。如果是消渴,則會口渴且小便反而增多。這種情況和水飲病小便少的情況相反,所以說是“反多”。消渴的症狀也有厥陰上衝、足陽明浮數等不同的表現。如果將足陽明熱實的症狀,誤當作厥陰上焦有熱而使用燥熱的藥物,不就犯了實證用補藥的錯誤嗎?這樣只會讓消渴更加嚴重。

厥陰證除了脈象之外,小便也是診斷的依據。如果足陽明熱實,水液會從燥土的下部排出,即使水流湍急,也會有滲漏,更何況是經過煎熬燒灼呢?因此,排出的尿液必定不會像喝下的水那麼多。但如果厥陰位於至陰之下,陽氣微弱,即使精血耗盡,燥氣上浮,也不會出現熱象。如果熱邪上衝至心,就像乾柴遇火,會產生虛火之象。而且喝進去的水既沒有被消耗,排出時就像寒冷的溪水直瀉而下,又怎麼會因為有火克土而減少一兩呢?這種喝多少排多少的情況,就知道不是足陽明的病症,而是厥陰上衝導致的消渴無疑。

腎氣丸可以補養下焦的精血,補充氣的來源,進而向上引導,蒸騰心肺的虛空之處。詳細情況見虛勞篇關於此方的說明。消渴是因為肝腎的陰精耗竭,導致下虛上空,使得肝木之氣上衝而產生虛火。因此要補養精血以補充氣的來源,用腎氣丸來蒸騰上焦的虛空,這是最適合的治療方法。

就上焦來說,心肺得到腎氣的沖和,真陽會逐漸恢復,就像主人返回故鄉,佔據房屋的人必然要讓出來。就下焦來說,肝腎得到腎氣的滋養,真陰會自然產生,就像乾旱的土地遇到豐年,流亡的人們會爭相回來重新耕作。這就是真陰滋養肝木,真陽治療虛火的根本道理。

至於厥陰消渴,上焦的問題在於沒有陰液,導致孤陽以邪熱而不能交融,所以感到口渴。下焦的問題在於沒有陽氣,導致群陰虛寒而失去防守能力,所以產生消症。大量使用地黃、山茱萸等藥物,可以一直向下補益精血。將辛熱的桂枝、附子包裹起來,慢慢地使其下沉。這樣不僅下焦逐漸溫暖,還能以關門閉戶的方法治療消症,並且上部津液得以升發,又可以用熏蒸的方法治療口渴。

加入能夠燥土的薯蕷,是因為上渴下消,相互吸引,所以用培土的方法,可以緩和水液的運行,使津液能夠順利上升。加入利水滲濕的茯苓、澤瀉,是因為中焦已經有堤防,但恐怕上流的水液不能順利吸收,導致水飲滯留不去,這樣真陰之氣就會被濕氣阻礙而無法運行。然後用升陽走液的丹皮,引導肝腎的精氣上升到膈膜之上,就像雨過天晴,電光消失,天地清明,露水凝結,枯萎的草木重新恢復生機。這樣,消渴怎麼會不好呢?

閱讀張仲景的方劑,其神奇變化,瞬間萬端,就像在蓬萊閣上看海市蜃樓一般,最終都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奧妙。這裡特別說明是男子,因為婦女是陰柔之體,陽氣常不足,而且每個月有月經的流失,所以不容易得消渴病。凡是得消渴病的婦女,都屬於虛弱的症狀,她們的小便一定會減少,大便也會腹瀉,這種情況多半是死亡的徵兆。

第六條

脈象浮,小便不利,稍微發熱,而且有消渴症狀,應該利小便、發汗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
浮脈是氣機上衝外散的表現。如果結合小便不利、稍微發熱以及消渴等症狀一起診斷,那麼可以判斷是喝進去的水很多,但小便卻很少,說明發熱是因為熱水在體內積聚,無法向下通行,襯托到體表而導致的。所以脈象也會呈現浮象。治療應該利小便,使積水向下排出;發汗,使熱邪從外散去。這樣做當然沒有問題。但是,只有五苓散才能同時達到以上雙解的效果,所以要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具體方劑的含義,請參見《傷寒論》中關於此方的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