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2)
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2)
1.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
二條:寸口脈浮而遲。浮即為虛;遲即為勞。虛則衛氣不足;勞則營氣竭。
承上文而言消渴之熱,現在上焦,而謂由於下焦厥陰之氣上衝者何也?蓋寸口者,內為心肺之應。心統血而肺主氣;氣血兩充於胸膈,則陽氣陽精互相根抱,故其脈體之高下得中,脈至之往來連貫者此也。今寸口之脈浮,則是陰不足以抱陽,而使微陽自浮之應;故浮即知為心肺之陽液虛也。浮而且遲,則是陽不勝於健用,而致動機疲睏之應;故遲即知為心肺之陽氣勞也。夫以心肺中之陽液陽氣,兩皆虧空,則厥陰之燥氣,安得不上衝,而成乾柴著灶之象乎?故曰厥陰之為病消渴者,此也。下文二句,又仲景自注上文之義,蓋謂陰陽虛勞於胸膈,而即見浮遲之脈者,以胸膈之陰陽,為榮衛之宗主。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是榮衛又所以載脈者也。夫陰陽相生,氣血互用;陰血內虛,則脈外之衛氣不足,衛氣失固密之令,故脈浮。陽氣外勞,則脈中之營血耗竭,營血失生陽之氣,故脈遲。是脈根於榮衛,而榮衛之氣大會於胸中,此所以因寸口之浮遲,而知榮衛之衰竭,並內知其心肺之虛勞耳。
三條:趺陽脈浮而數。浮即為氣;數即消穀而大堅。氣盛則溲數;溲數則堅。堅數相搏,即為消渴。此言上焦雖無虛勞之虧空,若陽明之火太盛,亦能浮其熱於胸膈,而成上中二焦消渴之變症也。趺陽即陽明,詳別見,蓋指右關而言,注作足面之動脈,誤。脈浮當兼實脈在內,且非浮出皮面;是從浮於關之上,將逼寸口而言。以浮出皮面,系陽明表熱之脈;惟浮於上衝,始為膈熱消渴之診故也。數為熱脈;又脈之來屬陽,而其去之夾空屬陰;數則至速而空窄,陽實陰虛之應也。夫陽明之脈,帶實而上浮;是陽明之氣自實,而且有浮其氣於膈上之勢;故曰浮即為氣也。數為熱,熱在陽明,故消穀。數為陰虛,陽明陰虛,故不能自潤而大堅也。氣盛,指氣浮而盛於胸膈之謂;胸膈氣盛,則呵噓之火勢既大,而水易下趨,故溲數也。溲數,則水惟一過而不能留潤,故乾結而即堅。於是堅則愈數,而因數愈堅;則堅數如相搏之狀。堅方欲以渴勝數,而數卻以消勝堅;此消渴循環不已之道也。不出方治者,因上條有下之利不止之戒,則此條之不言戒者,其以下為正治者可見矣。但於大承中,令芒硝長出大黃之外為合;否則,恐大黃直性下趨之力多,而芒硝軟堅破結之功少;但下其未堅者,旁流而下,而使堅者獨留,則渴甚而死矣。此條當重看浮字,以浮則氣浮於上,而成熱高之消渴,方與下條之但數而為中消者有別也。
四條:趺陽脈數;胃中有熱;即消穀引食;大便必堅;小便即數。承上文而言趺陽之脈,縱不浮而但數者;雖無膈熱下噓之勢,而胃中有熱;即消穀引食,其大便堅而小便數者;此熱在中焦,亦能逼下焦之水,而為消渴;又變症中之變也。蓋小腸、膀胱,俱在胃下;胃中有熱,則上吸胸膈之津液以自救,故渴;又下逼小腸之水飲於膀胱,故消。然而機勢相成;渴之機動於上,而其勢成於消;消之機動於下,而其勢又成於渴;故愈渴愈消,愈消愈渴矣。但言大便堅而小便數,即上條堅數相搏,即為消渴之互詞也。
白話文:
消渴、小便不利、淋病相關脈象及治療
第二條
寸口脈象浮而且遲緩。脈浮表示虛弱,脈遲表示勞損。虛弱則表示身體的防禦機能(衛氣)不足,勞損則表示身體的營養機能(營氣)耗竭。
(承接前文所說的消渴症的熱,現在熱在上焦,但為何說是下焦厥陰之氣上衝所導致呢?)因為寸口脈對應的是心肺,心主管血液而肺主管氣。當心肺的氣血充足時,胸腔內的陽氣和陽精會互相依存,所以脈象才會呈現正常的高低和連貫性。現在寸口脈浮,表示陰液不足以固護陽氣,導致陽氣外浮。因此,脈浮表示心肺的陽液虛弱。脈浮而且遲緩,則表示陽氣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動力不足。因此,脈遲表示心肺的陽氣勞損。如果心肺的陽液和陽氣都虧虛,厥陰的燥熱之氣就會向上衝,像乾燥的柴火被點燃一樣。所以說,厥陰的病症會導致消渴。接下來的兩句,是張仲景自己對前文的解釋。他認為胸膈的陰陽虧虛,就會出現浮而遲的脈象。因為胸膈是營衛之氣的來源,營氣在脈內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,營衛之氣又是脈的載體。陰陽互相滋生,氣血互相作用,陰血內虛,脈外的衛氣就會不足,衛氣失去固護作用,所以脈會浮。陽氣過度消耗,脈內的營血也會耗竭,營血失去陽氣的滋養,所以脈會遲。脈的根源是營衛之氣,而營衛之氣又匯聚於胸中。所以,從寸口脈的浮遲,可以判斷營衛衰竭,並推知心肺的虛勞。
第三條
趺陽脈浮而且數。脈浮表示氣盛,脈數表示食物消化快且大便乾燥。氣盛則小便次數多,小便次數多則大便乾燥。乾燥和頻數互相作用,就會形成消渴。這是說,即使上焦沒有虛勞的虧空,如果陽明的火熱過盛,也會將熱浮於胸膈,形成上中二焦的消渴症。趺陽指陽明經脈,詳細解釋另見其他章節,有人註解說是足背上的動脈是錯誤的。脈浮時,應該兼有實脈在內,而且不是浮於皮膚表面,而是從關部之上浮起,將要逼近寸口脈。如果是浮於皮膚表面,那是陽明表熱的脈象。只有浮於上衝的脈象,才是膈熱導致消渴的診斷依據。數是熱脈的象徵,而且脈的到來屬陽,離去時的空隙屬陰。數表示脈來得快且空虛狹窄,是陽實陰虛的表現。陽明經脈帶有實象而向上浮起,表示陽明之氣既實在又向上浮動,所以說脈浮是氣盛的表現。數是熱的象徵,熱在陽明,所以容易消化食物。數又表示陰虛,陽明陰虛則不能滋潤而導致大便乾燥。氣盛,指的是氣浮盛於胸膈。胸膈之氣旺盛,則呼吸時的火熱之勢增大,水液容易向下流失,所以小便次數多。小便次數多,則水液只能短暫停留而無法滋潤身體,所以大便會乾燥。於是,大便乾燥會使小便次數增多,小便次數增多又使大便更加乾燥。如此乾燥和頻數互相作用,像搏擊一樣。乾燥想以乾渴勝過頻數,而頻數卻以消耗來勝過乾燥。這就是消渴病循環不已的原因。這裡沒有提出治療方法,是因為上一條有說明下利不止的禁忌,所以這條沒有說明禁忌,表示治療應該以向下疏導為正治。但在使用大承氣湯時,應該加入芒硝,以增強其軟化堅硬、破除結塊的功效。否則,大黃的瀉下作用太強,而芒硝軟堅破結的功效不足,只能排出未堅硬的糞便,使堅硬的糞便獨留,導致口渴加劇而死亡。這條應該特別注意「浮」字,因為脈浮則表示氣浮於上,形成熱高之消渴,這與下一條只有脈數的中消症有所不同。
第四條
趺陽脈數,表示胃中有熱,容易消化食物並大量進食,大便一定乾燥,小便次數也一定增多。
(承接上文,)趺陽脈如果不浮而只有數,表示雖然沒有膈熱向下宣洩的情況,但胃中有熱,就會容易消化食物並大量進食,大便乾燥而且小便次數多。這種熱在中焦,也能迫使下焦的水分流失,形成消渴症的變症。因為小腸和膀胱都在胃的下方,胃中有熱,就會向上吸收胸膈的津液來自我保護,所以會感到口渴,同時又會向下迫使小腸的水分進入膀胱,所以小便次數增多。然而,機勢互相影響,口渴的發生源於上焦,其形成是由小便次數增多所導致;而小便次數增多的發生源於下焦,其形成又是由口渴所導致。因此,就會出現越渴小便次數越多,小便次數越多就越渴的惡性循環。這裡所說的大便乾燥和小便次數多,與上一條所說的「乾燥和頻數互相作用,就會形成消渴」是同樣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