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10)
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
麻黃(三兩去節),白芍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(三兩,一本作二兩),甘草(三兩炙,一本作二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半夏(半升,一本作三兩),細辛(三兩)。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若微利者,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,熬令赤色。若渴者,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。若噎者,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。若小便不利、少腹滿,去麻黃加茯苓四兩。若喘者,去麻黃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


桂苓五味甘草湯方:桂枝(四兩去皮),茯苓(四兩),五味子(半升),甘草(一兩炙)。
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
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方:茯苓(四兩),五味子(半升)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(各三兩)。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半升,日三服。


桂苓五味甘草湯去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方:

茯苓(四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、細辛(各三兩),半夏(半升)。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半升,日三服。


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杏仁方:

茯苓(四兩),甘草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(三兩),細辛(三兩),半夏(半升),杏仁(半升去皮尖)。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半升,日三服。


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湯加大黃方:

茯苓(四兩),甘草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(三兩),細辛(三兩),半夏(半升),杏仁(半升),大黃(三兩)。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半升,日三服。


咳逆倚息不得臥,詳已見。此症為飲支胸膈,氣滿肺管之候。小青龍為發汗利水,兩解水飲之劑,故主之。方論見傷寒論本湯下。下已猶言小青龍下後,而咳逆諸症俱已之謂。蓋微發其汗,則飲從汗去,而肺氣上平;復下利其水,則飲從溺去,而胸陽下展,故其症俱已也。多唾至時覆冒,凡十二句。又言支飲之咳逆等候雖已,而其錯雜之變症,所不能免。屈指計之,大概不越乎四者,各因其變而分治之,斯皆已而全愈矣。夫小青龍半為發汗之劑,汗去而膈氣上空,則在下之氣上湊,而發為沖氣者,一也。故氣從小腹上衝胸咽,且唾隨沖氣而上泛,以致多唾者是其候也。又痰飲之人,陽氣自虛。今虛陽分馳於發汗利水,而其氣益虛,則腎中陰翳,乘肺而咳,乘胸而滿,因變為咳滿者,二也。故寸沉尺微,因陽氣不貫於四末,而手足厥逆或痹者,是其候也。或病飲之時,胃中素有積滯,及從汗以去飲,汗乃心液,汗出而上空,則胃中熱實之氣上熏者,三也。故口燥、面翕熱、如醉狀者,是其候也。又飲之大勢雖去,而其餘波未淨,因上焦汗空,而不能運布,多致漸積而覆成支飲者,四也。故余飲下流陰股,小便難而覆冒者,是其候也。仲景於小青龍後,錯綜敘其脈症,而針線一毫不亂。讀金匱者,於此十二句中之錯綜處,理會清楚,則後文方治,絲絲入扣矣。四者單見,則單治之;如其兼見,當先治沖氣,以沖氣為上虛下實之候,久則復能聚飲故也。主桂苓五味甘草湯者,以辛甘生陽之桂枝,填上焦之空;而以甘浮之甘草,佐而托之,則其性益浮;然後以酸斂下攝之五味,抑其沖氣,而佐以淡滲之茯苓下泄之,其沖氣之即低也宜矣。沖氣下伏,則激其虛寒之氣於上。寒氣為肺性喜溫之所忌,故咳;虛寒之氣,非胸中陽位之所宜,故滿也。於本方去桂,加姜辛而益以甘草兩倍,其方意另一世界。蓋沖氣系下焦之本氣,因膈虛而招之上衝者,其意在填高以御下,故用甘浮之桂甘為主,而後下壓以泄之耳。若咳滿所乘者,為虛寒不足之氣,其病在下,而其意因在溫下以化上,故以五味之下滲下斂者為主,而以辛溫之乾薑、細辛,趁勢送至下焦,附以甘草者,欲其領辛溫之氣,從下而中浮,而使咳滿之虛寒上化也。咳滿即止四句,為變症中之變,以仍主苓桂五味甘草湯,加歸麥等味治之,則渴復止,沖氣復低,而自愈故也。若服此而當渴不渴,或先渴而服藥反止者,是熱藥蒸於下,而浮其飲氣於上之理,故知其復有支飲也。支飲者,必冒且嘔,以支飲於下,而氣高於上故也。半夏去飲降逆,為飲家冒而且嘔之聖藥,故重加之。去桂及甘草者,欲其專於下行,而不使留戀胸膈之意。至乾薑細辛之用於本方者,較之前方,又是一番生面。蓋前方是借甘草之中浮,而上溫咳滿;本方又借淡滲降斂之品,下溫去飲之陽氣故也。仲景之方藥,其遊刃之妙,直有才認梨花卻是雪之幻耶!水去嘔止,而形腫者,虛氣薄於分肉而未行之候。杏仁利肺,故加之。痹,兼脈之沉微,並手足厥逆而言,其症應內麻黃者,以杏仁利肺,麻黃泄氣,肺利氣泄,則虛氣之薄於分肉者自散,故二者為消腫之要藥。今其人脈沉微而手足痹,況曾經厥逆乎?故單加杏仁,而不內麻黃者此也。若逆其法而內之,則陽氣益虛,故厥。蓋陽附於陰,氣根於血,陰血既虛,不任麻黃之泄其陽氣也。面熱如醉,兼口燥而言,此為胃熱上衝,加大黃以利之,烏容已哉!此條似當日之醫案,更為引而伸之,而即存以為法者也。

白話文:

麻黃湯加減法

使用麻黃(三兩,去除節部)、白芍(三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乾薑(三兩,一版本作二兩)、甘草(三兩,炙過,一版本作二兩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半夏(半升,一版本作三兩)、細辛(三兩)等八味藥材。

先用一斗水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時,撈去水面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三升時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升。

如果服藥後出現輕微腹瀉,就去除麻黃,加入芫花,大小如雞蛋,炒至紅色。如果感到口渴,就去除半夏,加入栝蔞根三兩。如果感到咽喉堵塞,就去除麻黃,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。如果小便不順暢、小腹脹滿,就去除麻黃,加入茯苓四兩。如果出現喘息,就去除麻黃,加入杏仁半升,並去除杏仁皮尖。

桂苓五味甘草湯

使用桂枝(四兩,去皮)、茯苓(四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甘草(一兩,炙過)等四味藥材。

用八升水煮,煮到剩三升時,濾去藥渣。分三次溫服。

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方

使用茯苓(四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甘草(三兩)、乾薑(三兩)、細辛(三兩)等五味藥材。

用八升水煮,煮到剩三升時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半升,每日三次。

桂苓五味甘草湯去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方

使用茯苓(四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乾薑(三兩)、細辛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等五味藥材。

用八升水煮,煮到剩三升時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半升,每日三次。

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杏仁方

使用茯苓(四兩)、甘草(三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乾薑(三兩)、細辛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杏仁(半升,去皮尖)等七味藥材。

用一斗水煮,煮到剩三升時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半升,每日三次。

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湯加大黃方

使用茯苓(四兩)、甘草(三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乾薑(三兩)、細辛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杏仁(半升)、大黃(三兩)等八味藥材。

用一斗水煮,煮到剩三升時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半升,每日三次。

咳嗽、喘息、不能平躺的病症分析

咳嗽、喘息、無法平躺的病症,之前已經詳細描述過。這種病症是由於痰飲積聚在胸膈,導致氣體壅塞於肺部所引起。小青龍湯是一種可以發汗、利水的方劑,能同時解決水飲的問題,因此適用於治療此症。

服用小青龍湯後,如果咳嗽、喘息等症狀消除,是因為透過發汗將體內水飲排出,使肺氣恢復正常,再透過利小便排出水飲,使胸部陽氣恢復正常,所以病症就能痊癒。但是,患者的病情變化多端,還可能出現其他複雜的症狀,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種情況,需要根據情況分別治療:

  1. **沖氣上逆:**服用小青龍湯後,因為發汗使胸膈之氣向上散開,導致下焦之氣向上衝逆,並伴隨唾液上湧,出現多唾的症狀。
  2. **虛寒咳滿:**由於痰飲患者本身陽氣不足,又因為發汗利水而更加虛弱,導致腎陰上乘於肺,引起咳嗽、胸悶的症狀,也會出現脈象微弱、手腳冰冷麻木等情況。
  3. **胃熱上衝:**有些患者因為原本胃部就有積滯,在發汗後,胃中熱氣上衝,導致口乾舌燥、面部發熱、像醉酒一樣的感覺。
  4. **餘飲未清:**雖然大部分水飲已經排除,但仍有殘餘水飲積聚在下焦,導致小便不順暢、甚至昏厥等症狀。

上述四種情況如果單獨出現,就針對該症狀治療。如果同時出現多種情況,應先治療沖氣上逆,因為沖氣上逆是上虛下實的症狀,如果時間長了可能會再次積聚水飲。

治療沖氣上逆的桂苓五味甘草湯

使用桂枝的辛甘溫性來填補上焦的虛空,並用甘草輔助,使桂枝的藥性更加向上發散,再用五味子的酸味收斂下攝,抑制上衝之氣,並用茯苓淡滲利水,將衝逆之氣向下引導,使沖氣平息。

沖氣下伏後,可能會導致虛寒之氣上逆,因為寒氣是肺部不喜歡的,所以會引起咳嗽。虛寒之氣也不是胸中陽氣所喜的,所以會引起胸悶。這時就可以使用去除桂枝、加入乾薑細辛,並將甘草加倍的藥方,這種藥方的藥理與之前的桂苓五味甘草湯有所不同。桂苓五味甘草湯是針對因胸膈虛而導致下焦之氣上衝的情況,所以以辛甘的桂枝、甘草為主,然後再用酸斂的藥材下壓,目的是將上衝之氣壓制下去。如果咳嗽、胸悶是由於虛寒不足之氣引起的,病在下焦,治療的重點是溫補下焦以化解上逆之氣,所以以五味子酸斂下滲為主,並用辛溫的乾薑、細辛將藥力送到下焦,再用甘草引導辛溫之氣,由下往上散發,使虛寒之氣化解。

如果服用這些藥方後,口渴症狀沒有改善,或者原本口渴,服藥後反而不渴了,這是因為熱藥將水飲蒸發到上焦的緣故,說明患者體內仍有支飲。

支飲患者通常會出現昏迷和嘔吐,因為水飲在下焦,而氣機上逆。半夏是治療水飲引起的昏迷、嘔吐的良藥,所以要加重半夏的用量。去除桂枝和甘草,是為了讓藥力專注向下運行,不使其停留在胸膈。乾薑和細辛在這種情況下的作用,與之前的用法有所不同。之前是藉助甘草的藥力將溫熱藥性帶到上焦治療咳嗽胸悶,而現在是藉助淡滲收斂的藥材將溫熱藥性送到下焦,去除水飲。

如果水飲去除、嘔吐停止,但出現身體腫脹,這是由於虛弱之氣散佈在肌肉之間,沒有順利運行的緣故。杏仁可以宣通肺氣,所以加入杏仁。手足冰冷麻木,加上脈象沉微,說明病情應該使用內含麻黃的藥方。杏仁可以宣通肺氣,麻黃可以疏散氣機,當肺氣順暢、氣機疏散後,虛弱之氣自然也會散開,所以杏仁和麻黃是消除腫脹的重要藥物。但因為患者脈象沉微、手足麻木,並且之前有昏厥現象,所以只加入杏仁,不使用麻黃,如果使用麻黃,反而會使陽氣更加虛弱,所以出現厥逆。因為陽氣依附於陰氣,氣依附於血,如果陰血不足,就不能承受麻黃的疏散陽氣的作用。

如果患者出現面部發熱如醉、口乾舌燥,這是由於胃熱上衝所致,要加入大黃來疏導胃熱。

這段文字像是一篇古代醫案,可以加以推廣應用,並作為後世的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