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8)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8)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三十條: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
半夏加茯苓湯方:半夏(一斤),生薑(半斤),茯苓(六兩)。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五合,分溫再服。
此支飲暴停之症治。從卒嘔吐、心下痞二症,診其有水也。卒然嘔吐者,膈寒而上湧也;心下痞者,膈虛而下逆也。夫嘔家必渴,而其所飲之水,又因膈氣虛寒而不能下運,則膈間之有水可必矣。眩者:暈眩,水抬氣浮之應;悸者:驚悸,水凌心火之應,與六條心下悸同,非虛悸也。薑、半溫膈降逆,故能成止嘔開痞之功;茯苓滲水去飲,故能收伏氣安神之效。與前二十八條相為發明。蓋嘔而不渴,是因先有寒飲而致嘔者;卒嘔而痞,是因先見寒嘔而致水者。症雖顛倒不同,而其能成支飲則一。故皆主此湯,而特為加減焉耳。
三十一條:假令瘦人,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癲眩。此水也。五苓散主之。
五苓散方:茯苓(三分),豬苓(三分去皮),澤瀉(一兩一分),白朮(三分),桂枝(二分去皮)。
上五味,為末。白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臍下悸,與上文之驚悸,及他處之虛悸,俱不同。殆指臍下之左右,如彈指跳動之狀。蓋因胸膈之氣上虛,而少腹之氣,將奔迫赴之,故其動機如此,與奔豚同候。癲,當作巔。巔眩,言巔頂上眩也。蓋謂瘦人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者,理也。陽有餘,則臍下不應動悸,巔頂不應上眩矣。陰不足,則津液不應上泛而吐涎沫矣。今其人臍下有悸,則知其氣虛於胸膈,而有以招之上逆者;吐涎沫而巔眩,則知其邪實於腸間,而有以抬之上浮者。夫上虛而致臍下動悸,其不能運飲可知;下實而致涎上泛,且致巔眩,其已經積飲又可知。故曰此水也。五苓散方意,詳傷寒本湯。以之主此條之症,另有奧義。蓋去水固其本治;至去水以瀉膀胱,而少腹不得以有餘者上乘胸膈,其治臍下之悸者,一也。水去而無飲氣上射,則涎沫下攝者,二也。水去而浮鼓之氣下伏,則巔眩可除者,三也。且苓朮桂枝,又能填在天之清氣,以御臍下之上乘,四也。多服暖水以取汗,既恐腸間之水,溢於經絡,復恐浮鼓之氣,未得盡平,而以微汗散之者,五也。長沙之診法方意,入微入妙,大率如斯。
三十二條:咳家,其脈弦,為有水。十棗湯主之。
此言懸飲之未及逼肺,而但以飲氣上射而咳者,其脈症治例如此也。弦脈為陽虛外削之診。陽虛外削,則不能運飲,故弦為水脈。久咳成家者而見此,則知其咳為懸飲在脅下,而水氣上射之應。故曰為有水。十棗湯治懸飲,已詳二十二條,並傷寒注。其主之也宜矣。
三十三條:夫有支飲家,咳煩,胸中痛者,不卒死。至一百日,或一歲,宜十棗湯。
白話文:
[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]
第三十條:突然嘔吐,覺得心口堵塞不舒服,胸膈之間有積水,同時感到頭暈心悸的,用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。
半夏加茯苓湯的配方:半夏一斤,生薑半斤,茯苓六兩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水七升煎煮,取一升半的藥液,分兩次溫服。
這是治療支飲突然發作的病症。從突然嘔吐、心口堵塞這兩個症狀,可以判斷體內有積水。突然嘔吐,是因為胸膈受寒而使氣逆向上湧;心口堵塞不舒服,是因為胸膈虛弱而使氣向下逆行。一般來說,嘔吐的人都會口渴,但他們所喝的水,又因為胸膈的虛寒而無法向下運行,因此可以肯定胸膈之間有積水。頭暈,是因為體內的水邪向上抬升而使氣浮動;心悸,是因為水邪侵擾心臟的陽氣。這種心悸和第六條所說的心悸相同,並非虛弱引起的心悸。生薑和半夏能溫暖胸膈、降逆止嘔,因此能達到止嘔、消除心口堵塞的效果;茯苓能滲濕利水,去除體內積飲,因此能收斂氣機、安定心神。這和前面的第二十八條互相闡發。嘔吐卻不口渴,是因為體內先有寒飲而導致嘔吐;突然嘔吐且心口堵塞,是因為先有寒邪而導致積水。雖然症狀看起來顛倒不同,但它們都會形成支飲,所以都用這個方子來治療,只是在劑量上做調整而已。
第三十一條:假設體型瘦弱的人,肚臍下方出現跳動感,同時吐出清稀的口水,而且頭暈目眩,這就是體內有水邪。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五苓散的配方:茯苓三分、豬苓三分(去皮)、澤瀉一兩一分、白朮三分、桂枝二分(去皮)。
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方寸匕(約一克),用開水沖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多喝溫開水,如果能夠發汗,病就會好轉。
肚臍下方的跳動感,與前面所說的驚悸以及其他部位的虛弱性跳動感都不同,大概指的是肚臍下方左右兩側像手指彈動一樣的跳動。這是因為胸膈的氣向上虛弱,而下腹的氣將要往上衝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跳動的現象,和奔豚的症狀相似。「癲」應該寫作「巔」,指頭頂。巔眩,意思是頭頂暈眩。一般來說,瘦弱的人陽氣通常偏盛,陰液通常不足,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。陽氣偏盛,肚臍下方就不應該出現跳動感,頭頂也不應該暈眩。陰液不足,津液就不應該向上泛溢而吐出清稀的口水。現在這個人肚臍下方有跳動感,就知道他胸膈的氣虛弱,才會招引下腹的氣向上逆衝;吐出清稀的口水而且頭暈目眩,就知道他腸間有水邪,才會將體內的水邪向上抬升。胸膈虛弱而導致肚臍下方跳動,可以知道他不能運化水飲;腸間有水邪而導致清稀口水向上泛溢,而且頭暈目眩,可以知道他體內已經積有水飲。所以說這是體內有水邪。五苓散的方義,在《傷寒論》中已經詳細說明,用來治療這個病症,另有其深刻的道理。去除水邪固然是根本的治療方法,但是用水邪來疏泄膀胱,使下腹部多餘的水邪不能向上衝到胸膈,這是治療肚臍下方跳動的方法之一。水邪去除,沒有水氣向上衝射,清稀的口水自然就能向下收斂,這是第二個療效。水邪去除,浮腫的氣機自然就能降伏,頭暈目眩自然就能消除,這是第三個療效。而且茯苓、白朮、桂枝,又能填補上焦清氣,來抵抗下腹部水邪的向上侵犯,這是第四個療效。多喝溫開水以幫助發汗,既是為了防止腸間的水邪溢出到經絡,也是為了防止浮動的氣機沒有完全平息而用微微出汗的方式來驅散,這是第五個療效。張仲景的診斷和用藥的思路,細微而精妙,大致就是這樣。
第三十二條:咳嗽的病人,如果脈象是弦脈,表示體內有水邪,應該用十棗湯來治療。
這句話說明的是懸飲還沒有侵犯到肺,只是因為體內的水氣向上衝逆而導致咳嗽的情況。它的脈象、症狀和治療方法是這樣的。弦脈是陽氣虛弱、外泄的表現。陽氣虛弱,就不能運化水飲,所以弦脈可以診斷為水邪的脈象。長期咳嗽的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就知道他的咳嗽是由懸飲在脅下,水氣向上衝射引起的,所以說是有水邪。十棗湯是治療懸飲的方劑,在第二十二條和《傷寒論》的註釋中已經詳細說明,所以用它來治療是適宜的。
第三十三條:凡是有支飲病症的人,如果出現咳嗽、煩躁、胸口疼痛的情況,不會突然死亡,但過了一百天或一年,適合用十棗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