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7)
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
二十五條: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眩冒,澤瀉湯主之。

澤瀉湯方:澤瀉(五兩),白朮(二兩)。

上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溫再服。

此言支飲在心下之病症治例也。眩者,暈眩;冒者,蒸冒,皆虛氣上衝外鼓之候。心下支飲離膈不遠,而水飲漸迫,以致氣高氣鬱,故苦眩冒也。澤瀉利水,而決之於溝渠;白朮培土,而防之於堤岸。則水飲下注,而浮鼓之氣自平矣,故主之。

二十六條:支飲胸滿者,厚朴大黃湯主之。

厚朴大黃湯方:厚朴(一尺),大黃(六兩),枳實(四枚)。
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
此條支飲,另有來路,與諸條之所謂支飲之由於痰飲者不同,故其治法亦與溫藥和之之例自別也。蓋心肺間之膈氣虛者,不能鼓努傳送而便難;便難既久,則腸胃液短而乾結,漸致胃實矣。液短,則藉資於外水而飲積心下;胃實,則不能透過結硬而下滲小腸,與寒飲之上支心下者同,故亦謂之支飲也。然支飲雖同,而其所以致飲者因胃實胸滿之故,則攻胃實之大黃,開胸滿之枳樸,其可緩乎?此開壅水之地以治水之道也。

二十七條:支飲不得息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
支飲不得息,見首條倚息下。主本湯者,瀉其水飲上射之氣也。方論見肺癰。

二十八條:嘔家本渴,渴者為欲解;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。小半夏湯主之。

小半夏湯方:半夏(一升),生薑(半斤)。

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
胸寒致嘔,然嘔能提氣,嘔則陽起而善渴者常也,故渴為嘔家欲解之候。今雖嘔而反不渴,是嘔為寒飲上逆,而不渴為內飲拒水之故。豈非心下之胃脘有支飲乎?半夏辛燥而降逆,生薑溫膈以祛寒,俾胸陽一展,則飲去而嘔將自平矣。此亦暴飲之少留者也。

二十九條:腹滿,口舌乾燥,此腸間有水氣,己椒藶黃丸主之。

己椒藶黃丸方:防己,椒目,葶藶(熬),大黃(各一兩)。

上四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。先食飲,服一丸,日三服,稍增。口中有津液。渴者加芒硝半兩。(李氏曰:服一丸疑有誤)

此言素盛今瘦,腸間痰飲之治例也。蓋瘦則液短,而其便必干,故積聚停滯而腹滿;又瘦則液短,而外水必積,故飲熱而口舌乾燥也。夫宿垢下瘀而腹滿,積飲上燙而乾燥,豈非腸間有水氣乎?主本方者:大黃苦寒逐瘀,用之治腹滿者,實所以開行飲之道路也。然後以去水三將,同心合力,而共收犄角之全效矣。蓋水在腸間,防己蔓生中通,具大小腸之象,而利水性悍,以之治腸間之水,允為確當;但恐性悍之品,迫水妄行,以致上激旁滲,故又以辛溫納下之椒目,引之順流;苦寒利氣之葶藶,押為殿後,而水飲寧復有留遺者乎?先食而服,取其直下腸間,而不使飲食中隔也。日三服而逐漸稍增者,但徐試之,而以中病為度,不使峻藥過劑以傷正氣也。口中有津液者,飲去而真氣上通,得蒸被之化也。渴者以下,非指服丸以後而言;猶云若腹滿口舌乾燥之外,更加渴者,於本方中加芒硝半兩。夫渴與乾燥有辨:乾燥是內飲拒水,而飲久化熱之氣上熏廉泉,故不渴而但覺乾燥也;渴則腸胃中已有結糞,而真陰短少,故求救於水而作渴,此正將作支飲溢飲之漸,故加軟堅破結之芒硝,佐大黃之逐瘀,即前二十四條木防己湯加芒硝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五條

如果病人胸口下方有支飲(停留在胸膈附近的水液),會感到頭暈目眩,這時應該用澤瀉湯來治療。

澤瀉湯的配方是:澤瀉五兩、白朮二兩。

將這兩味藥材加兩升水煮成一升,分兩次溫服。

這條講的是支飲停留在胸口下方的病症和治療方法。所謂的「眩」是指暈眩,「冒」是指昏昏沉沉的感覺,這些都是因為虛弱的氣向上衝擊而導致的。心下有支飲,離胸膈並不遠,水飲慢慢積聚,導致氣往上衝,氣機鬱滯,所以會感到頭暈目眩。澤瀉可以利水,讓水從下水道排出;白朮可以健脾,防止水液四處亂竄,讓水飲向下流動,向上衝擊的氣自然就平息了,所以使用這個方子治療。

二十六條

如果支飲導致胸悶,應該用厚朴大黃湯來治療。

厚朴大黃湯的配方是:厚朴一尺、大黃六兩、枳實四枚。

將這三味藥材加五升水煮成兩升,分兩次溫服。

這條講的支飲,成因與其他條文講的因為痰飲引起的支飲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和使用溫藥來調和的方法不一樣。這是因為心肺間的膈氣虛弱,無法正常傳導氣機,導致大便困難。大便困難時間久了,腸胃的津液不足而乾燥結塊,逐漸導致胃中積滯。津液不足,就會藉由外來的水液積聚在心下;胃中積滯,就無法讓水液通過結塊向下滲透到小腸。這和寒飲向上衝擊心下的情況一樣,所以也稱之為支飲。雖然都稱為支飲,但這個支飲的成因是因為胃中積滯,導致胸悶。因此,需要使用能夠攻破胃中積滯的大黃,以及能夠疏通胸悶的枳樸,這兩味藥是不能缺少的。這是透過疏通壅塞來治療水飲的方法。

二十七條

如果支飲導致呼吸困難,應該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。

支飲導致呼吸困難,在第一條關於「倚息」的地方有提到過。這裡使用葶藶大棗瀉肺湯,是要瀉掉向上衝擊的水飲。關於這個方子的討論,可以參考肺癰的相關內容。

二十八條

本來容易嘔吐的人,通常會有口渴的現象,口渴代表病情正在好轉。如果嘔吐卻反而不覺得口渴,那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,應該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

小半夏湯的配方是:半夏一升、生薑半斤。

將這兩味藥材加七升水煮成一升半,分兩次溫服。

胸中有寒氣會導致嘔吐,但嘔吐可以提升陽氣。嘔吐的時候,陽氣上升,所以通常會感到口渴,因此口渴是嘔吐的症狀正在好轉的表現。現在雖然嘔吐卻反而不渴,是因為寒飲向上逆行導致的,而不渴是因為體內的飲邪拒絕水分的緣故,這難道不是因為心下的胃部有支飲嗎?半夏辛辣燥烈可以降逆氣,生薑溫熱可以祛除胸膈的寒氣。使胸中的陽氣得以伸展,飲邪自然會消除,嘔吐也會平息。這也是因為暴飲暴食導致的少量水飲停留在體內的情況。

二十九條

如果病人腹脹、口舌乾燥,這是因為腸道間有水氣,應該用己椒藶黃丸來治療。

己椒藶黃丸的配方是:防己、椒目、葶藶(炒過)、大黃各一兩。

將這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先吃飯喝水,然後服用一丸,一天服用三次,可以慢慢增加用量。如果口中有津液,代表病情正在好轉。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芒硝半兩。(李氏認為,服用一丸可能是有誤的)。

這條講的是原本體質壯盛,後來變得消瘦,腸道間有痰飲的治療方法。人消瘦就會導致津液不足,大便就會乾燥,因此就會積聚停滯,導致腹脹。人消瘦也會津液不足,體外的水液就會積聚,因此會覺得口渴並且口舌乾燥。體內有宿便堆積,導致腹脹;積聚的水飲向上湧,導致口舌乾燥。這難道不是因為腸道間有水氣嗎?使用這個方子的原因,是因為大黃苦寒可以攻逐瘀血,用它來治療腹脹,實際上是為了疏通水飲的通道。然後再配合三味去水藥,共同發揮作用,才能達到完全的效果。水飲停留在腸道間,防己藤蔓生長,中間是空的,像大小腸的形狀,而且利水效果強,用它來治療腸道間的水,非常適合。但又擔心藥性太強,會導致水液亂竄,所以又用辛溫可以向下導引的椒目,引導水液向下流動,再用苦寒可以利氣的葶藶在後面殿後,這樣水飲就不會再滯留了。先吃飯再服藥,是為了讓藥可以直接進入腸道,避免被飲食阻隔。一天服用三次,並且可以逐漸增加用量,是為了慢慢嘗試,以痊癒為目標,不要因為藥性太強而傷害到正氣。如果口中有津液,代表水飲已經去除,體內的真氣可以正常運行,得到滋潤。這裡說的口渴,並不是指服藥以後,而是指如果在腹脹、口舌乾燥之外,還加上口渴的症狀,就應該在本方中加入芒硝半兩。口渴和乾燥是有區別的。乾燥是因為體內的水飲拒絕水分,而且水飲積聚久了,會化熱,熱氣向上熏蒸,所以不渴卻只感到乾燥。口渴是因為腸胃中已經有硬結的糞便,而且真陰不足,所以才會想喝水。這正是支飲和溢飲的徵兆,所以要加入可以軟化堅硬、破除結塊的芒硝,輔助大黃來攻逐瘀血,這和前面第二十四條的木防己湯加芒硝的道理是一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