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6)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6)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二十一條 脈弦數,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
先因陽虛而停飲,故其脈弦。後則積飲化虛熱而復傷其陰,故其脈弦而且數也。冬夏難治者,蓋治飲之例,惟宣發滲泄二義。冬則虛陽內伏,既非大小青龍宣發之所宜,且又有礙於弦脈之陽氣虛也。夏則虛陽外應,既非苓桂術甘溫燥之所宜,且亦有礙於數脈之陰液短也。謂之難治宜矣。此合溢飲、支飲而言脈症與天時不順,其生死相半也。
二十二條 脈沉而弦者,懸飲內痛。病懸飲者,十棗湯主之。
十棗湯方
大戟、芫花(熬)、甘遂(各等分)。
上三味,搗篩。以水一升五合,先煮肥大棗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內藥末。強人服一錢匕,羸人服半錢。平旦溫服之。不下者,明日更加半錢。得快利後,糜粥自養。
此言懸飲之脈症治例也。脈弦為飲,又為痛。脈沉為留飲,故知為懸飲而脅下並缺盆內痛也。重言「病懸飲者」,又推開內痛而廣言之耳。蓋謂凡屬脅下有懸飲,無論內痛與否,俱以十棗湯為主治也。方論見傷寒注。
二十三條 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主之。小青龍湯亦主之。
大青龍湯方
麻黃(六兩,去節)、桂枝(二兩,去皮)、杏仁(四十個,去皮尖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石膏(如雞子大,碎)。
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取微似汗,汗多者溫粉粉之。
小青龍湯方
麻黃(三兩,去節)、甘草(三兩,炙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芍藥(三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乾薑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細辛(三兩)。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此言溢飲之治例也。飲溢於經絡四肢,非從汗解不可。故主大青龍以宣發之。小青龍湯於宣發外,尤能滲泄,故亦主之。方論見傷寒。
二十四條 膈間支飲,其人喘滿,心下痞堅,面色黧黑,其脈沉緊。得之數十日,醫吐下之,不愈。木防己湯主之。虛者,即愈。實者,三日復發。復與不愈者,宜木防己湯去石膏,加茯苓芒硝湯主之。
木防己湯方
木防己(三兩)、石膏(雞子大十二枚)、桂枝(二兩)、人參(四兩)。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
木防己、桂枝(各三兩)、人參、茯苓(各四兩)、芒硝(三合)。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內芒硝,再微煎。分溫再服。微利則愈。
此言支飲久留之脈症治例也。夫飲症自腸間下積,逐漸上滿,由胃而心下膈間,支撐鼓塞者,俱謂之支飲,故合膈間、心下而歷言之也。沉,為留飲之脈。緊,即弦脈之急者。蓋自其兩旁之細削而言曰弦,自其兩頭之繃急而言曰緊,與寒邪之緊不同,辨詳腹滿寒疝。虛實,就胃中之虛實而言,非指正氣也。猶云飲外無乾結者為虛,飲外有乾結者為實之義。長沙蓋謂膈間支飲,抬氣上浮而喘滿,心下支飲,聚水中實而痞堅。面則因水色外浮而黑,脈則從水性下墜而沉。且水飲鼓塞,則經脈繃急,而沉中帶緊。得之數十日,則飲久而所謂留飲者是矣。醫見喘滿痞堅,故吐下之。不知飲之為病,吐則膈氣愈虛,而水逆更甚。且由小腸而水歸膀胱者為正道。下則直奔大腸而中氣愈虛,水愈積矣。故不愈也。
木防己,蔓生而中通,性寒而味辛苦,且其形色,又外白內黃者。夫蔓生中通,則走脈絡之內道。性寒則沉降,味辛則散,苦則泄。外白內黃,又上泄肺,而下泄脾胃者可見矣。以之為主病之君,則支飲之在膈間心下,以及腸胃脈絡,豈有不盡下者哉?但飲久必化標熱,故以石膏之辛涼下行者佐之。然後以人參提氣,桂枝行陽,趁水飲之下落,而胸中之陽氣,得參桂助之,而下展有力。倘胃中但有水飲,而無乾結之積聚,是謂胃邪未實,故水飲一去,別無餘累而愈矣。然又有水飲雖滿,而曾經先結之宿垢自在者,是謂胃實。實者水去而結糞未下,則腸胃之氣,滯而難行,三日之水飲再聚,故復發。復與原湯而並不暫愈者,以水落水起,而乾結者較脹,以為水飲之依輔故也。仍主此湯者,始終以去飲為本治也。特去石膏者,飲新復而無化熱之標病也。加芒硝者,所以軟堅化硬而並去其宿垢也。更加茯苓者,恐芒硝下潤之外,其味鹹寒聚飲,故以淡滲之品,補救其偏弊也。長沙診法之玄微,制方之妙義,直有鬼神所莫測者乎?
客有難余者曰:「本文言『醫吐下之不愈』,彼吐之不愈,宜矣。子言下之不愈,以飲歸膀胱為正道,下則直趨大腸而中氣愈虛,水愈積之故。是醫下之而不愈者,長沙以滲法愈之則得矣。及按防己湯,並無滲水之藥,獨非從大腸而下者乎?何以虛者即愈也?即如去石膏加茯苓、芒硝一湯,其湯後曰『微利則愈』,是亦從大腸而利下者,何以實者又愈也?夫以醫下之而不愈者,長沙兩下之而皆愈,此不解者,一也。且本文明明曰醫已下之矣,長沙又下之矣,安得尚有胃實者,而俟加芒硝以軟堅化硬乎?此不解者,二也。」答曰:「我固知子之所疑者,其以余注為未是也。夫水歸膀胱為正道一語,是言去飲之常例,故治飲者,以利小水為正法。至若水勢大張,汪洋澎湃,與其從小便吹噓滲泄之,而耽延時日,其勢復不能減。毋寧從大便掃除滌盪之之為直捷痛快乎!且小腸以上之水可滲,小腸以下之水,則水低而失膀胱之部,非下不可。故立甘遂、半夏、十棗、葶藶以及防己等湯,俱不得已之變方變治焉而已。我故曰:『水歸膀胱為正道』者,此也。至於下藥多寒,寒則中氣愈虛,而水愈積,故不愈。不觀防己二湯之重用人參桂枝乎?又何疑於仲景下之,則中氣不傷而皆愈也?若夫攻下之理,顯而易見。苦寒趨下,鹹寒破結。醫雖以苦寒下之,而遺鹹寒之性,故結者未下耳。此長沙獨用芒硝之精意也。」語未及終,客唯唯而退。
白話文:
第二十一條 脈象呈現弦而且數的狀態,表示體內有寒飲積聚。這種情況在冬天和夏天都難以治療。
這是因為最初是陽氣虛弱導致水飲停滯,所以脈象呈現弦的狀態。後來水飲積聚轉化為虛熱,又損傷了陰液,因此脈象變得弦而且數。之所以說冬夏難治,是因為治療水飲的原則是宣發和滲泄。冬天,虛弱的陽氣潛伏在體內,既不適合使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之類的宣發藥物,而且又會妨礙弦脈所代表的陽氣虛弱。夏天,虛弱的陽氣外散,既不適合使用苓桂術甘湯之類溫燥的藥物,也會妨礙數脈所代表的陰液不足。因此說難以治療是合理的。這裡將溢飲和支飲兩種情況合併說明,是說脈象、病症與天氣時令不相符,治療的成功機率只有一半。
第二十二條 脈象沉而且弦,表示體內有懸飲,並引起內部的疼痛。患有懸飲的病人,應該使用十棗湯來治療。
十棗湯的組成:大戟、芫花(炒製過)、甘遂(等分量)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搗成粉末,用水一升半,先煮十枚肥大的棗,取汁八合,去除棗渣,然後加入藥末。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匕的量,身體虛弱的人服用半錢的量,在早晨空腹時溫服。如果沒有排便,第二天可以再增加半錢。當排泄順暢後,可以食用稀粥來調養身體。
這條說明的是懸飲的脈象、病症和治療方法。脈弦表示有水飲,也表示有疼痛。脈沉表示水飲停留在體內,因此判斷是懸飲,且疼痛部位在脅下和鎖骨凹陷處。這裡再次強調患有懸飲的人,是為了將內部的疼痛擴展到所有懸飲的情況,也就是說,凡是脅下有懸飲的人,無論是否有內部疼痛,都應該使用十棗湯來治療。關於藥方的理論分析,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的註解。
第二十三條 患有溢飲的病人,應該使其發汗。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,也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。
大青龍湯的組成:麻黃(六兩,去節)、桂枝(二兩,去皮)、杏仁(四十個,去皮尖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石膏(如雞蛋大小,搗碎)。
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九升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後,去除水面上的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取三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。服藥後要取得微微出汗的效果,如果出汗過多,可以用溫粉擦拭身體。
小青龍湯的組成:麻黃(三兩,去節)、甘草(三兩,炙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芍藥(三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乾薑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細辛(三兩)。
將以上八味藥材,用水一斗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後,去除水面上的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取三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。
這條說明的是溢飲的治療方法。水飲流溢到經絡四肢,必須通過發汗才能解決。因此,使用大青龍湯來宣發體內的邪氣。小青龍湯除了宣發之外,還具有滲泄的功效,因此也可以用來治療溢飲。關於藥方的理論分析,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。
第二十四條 水飲停留在膈膜之間,導致病人出現氣喘、胸悶、心下部位痞塞堅硬、面色晦暗發黑,脈象沉而緊。這種情況持續數十日,如果醫生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,都不能治癒,應該使用木防己湯來治療。體質虛弱的人服用後就會痊癒,體質強壯的人會在三天後復發。如果再次使用木防己湯仍然不能治癒,則應該使用木防己湯去除石膏,並加入茯苓和芒硝來治療。
木防己湯的組成:木防己(三兩)、石膏(如雞蛋大小十二枚)、桂枝(二兩)、人參(四兩)。
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兩次溫服。
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的組成:木防己、桂枝(各三兩)、人參、茯苓(各四兩)、芒硝(三合)。
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除藥渣,加入芒硝,再稍微煎煮一下,分兩次溫服。服用後如果出現輕微腹瀉,就會痊癒。
這條說明的是支飲久留的脈象、病症和治療方法。水飲從腸間向下積聚,逐漸向上蔓延,從胃部到心下膈膜之間,形成支撐鼓塞的狀態,都稱之為支飲,因此將膈膜間和心下部位合併說明。脈沉表示水飲停留在體內,脈緊是弦脈的急促狀態。脈弦是指脈象兩側細削,脈緊是指脈象兩頭繃急,這與寒邪引起的脈緊不同,詳細辨別方法可以參考腹滿寒疝的論述。虛實是指胃的虛實,不是指正氣。也就是說,如果除了水飲之外沒有其他積滯,就屬於虛證;如果除了水飲之外還有其他積滯,就屬於實證。
張仲景認為,膈間支飲會導致氣向上浮動而出現氣喘、胸悶;心下支飲會導致水積聚而痞塞堅硬;面色則因為水液浮於體表而顯得晦暗發黑;脈象則因為水性下沉而沉,且水飲鼓塞,經脈繃緊,所以脈象沉而且帶有緊。這種情況持續數十日,說明水飲積留已久,屬於留飲。醫生看到病人氣喘、胸悶、痞塞堅硬,就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,卻不知道水飲是疾病的根源。催吐會導致膈氣更加虛弱,使水逆現象更加嚴重。而水飲從腸道下行,應該歸於膀胱,這是正常的途徑。瀉下則會使水飲直接進入大腸,導致中氣更加虛弱,水飲積聚更加嚴重,所以不能治癒。
木防己是蔓生的植物,中間空通,性寒,味道辛苦。其形狀和顏色又是外白內黃。蔓生中空,能夠走脈絡內部;性寒能夠使氣下沉;味辛能夠發散;味苦能夠排泄。外白內黃,又能夠向上疏泄肺氣,向下疏泄脾胃之氣。使用木防己作為主藥,就可以將支飲從膈膜之間、心下部位,以及腸胃脈絡中都排泄出去。但是,水飲久留必然會產生虛熱,因此用石膏這種辛涼下行的藥物來輔助。然後再用人參來提氣,桂枝來運行陽氣,藉著水飲下行的力量,使胸中的陽氣在人參和桂枝的幫助下,能夠更加有力地向下運行。如果胃中只有水飲,而沒有乾結的積聚,就屬於胃虛,那麼水飲一旦去除,就沒有其他問題而痊癒。
然而,有的人雖然水飲很多,但之前已經有積結的宿垢存在,這就屬於胃實。實證的人,水飲去除後,結糞卻沒有排泄出來,導致腸胃之氣阻滯難行,三天後水飲又會再次聚集,所以會復發。如果再次使用原來的藥方,也不能暫時緩解,這是因為水飲的消長和乾結的積聚互相影響。仍然使用這個藥方,是為了始終以去除水飲為根本治療原則。特別去除石膏,是因為水飲新生的時候,沒有化熱的病理現象。加入芒硝,是為了軟化堅硬的積塊,去除宿垢。加入茯苓,是為了防止芒硝過於下行,因為其味鹹寒,有聚飲的副作用,所以用淡滲的藥物來補救其偏頗。張仲景的診斷方法非常精妙,制定的藥方更是神鬼莫測。
有人對我提出疑問說:原文說醫生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不能治癒,催吐不能治癒是合理的,你說瀉下不能治癒是因為水飲應該歸於膀胱,如果瀉下會直接進入大腸,導致中氣虛弱,水飲積聚,因此不能治癒,那麼醫生使用滲泄的方法就可以治癒了。然而,考察木防己湯,並沒有滲水的藥物,難道不是從大腸排泄的嗎?為什麼體虛的人服用後就能痊癒呢?就像去除石膏加入茯苓和芒硝的藥方,湯劑後面說,服用後如果出現輕微腹瀉就會痊癒,這也是從大腸排泄的,為什麼體實的人也能痊癒呢?醫生用瀉下的方法不能治癒,張仲景用瀉下的方法卻都能治癒,這是令人不解的第一點。而且,原文明明說醫生已經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過了,張仲景又用瀉下的方法,怎麼還會有胃實的情況呢?難道還需要加入芒硝來軟化堅硬的積塊嗎?這是令人不解的第二點。
我的回答是,我當然知道你的疑慮,你認為我的註解是不對的。水歸膀胱是正道這句話,是指治療水飲的常規方法,所以治療水飲通常以利小便為基本方法。至於水勢浩大、波濤洶湧的情況,如果通過小便慢慢滲泄,不僅會耽誤時間,水勢也無法減少。不如直接從大便排出,這樣更加快捷。而且,小腸以上的水可以滲泄,小腸以下的水,因為位置低,已經不是膀胱的範圍,必須通過瀉下的方法。因此才有了甘遂、半夏、十棗、葶藶以及防己等湯,這些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變通方法。所以我才說,水歸膀胱是正道。
至於瀉下藥多為寒性,寒性會導致中氣更加虛弱,水飲更加積聚,所以不能治癒。看看木防己湯中大量使用人參和桂枝就明白了。難道還懷疑張仲景的瀉下方法,不僅不會損傷中氣,還能治癒疾病嗎?至於攻下的道理,顯而易見,苦寒的藥物會向下走,鹹寒的藥物會破除積結。醫生雖然用了苦寒的藥物,卻沒有用到鹹寒的藥性,所以積結沒有被去除。這就是張仲景獨到使用芒硝的原因。
還沒等我說完,客人就連連稱是,然後退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