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3)
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
此言懸飲之久留者也。缺盆,足陽明經脈第十二穴,在項下膺乳間,氣舍下,氣戶上,左右凡兩穴。痛引缺盆,咳嗽轉甚。注見首條懸飲,並五條肝水下。

九條:胸中留飲。其人短氣而渴,四肢歷節痛。

此亦言支飲之久留者也。但七條曰心下有留飲,則飲當胃脘之部;此曰胸中留飲,則比心下又高而逼肺矣。逼肺,故氣機艱於下引而短也。渴,詳三條肺水下。四肢歷節痛者,人身以歷節為溪谷;痛則飲將外溢,而其氣先為鬱冒之候也。

十條:脈沉者,有留飲。此統言留飲之脈也。水性趨下,且飲留於中,則其氣機重墜而不能浮,故凡脈沉者有留飲也。然診法各從其部:如沉脈見寸口,飲留胸中,即上文九條之症;微上關,飲留心下,即前七條之症;微下寸口,而於或左或右單見,則飲留脅下,即前八條之症。其餘臟腑,各以其部處之,而於十二篇積脈為準則也。脈沉,並於沉處見滑細為是。

十一條:膈上病痰,滿喘咳吐,發則寒熱,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劇,必有伏飲。此發明六條水在腎,心下悸之候也。夫伏飲者,伏而未見之謂。此其欲發而猶未全發,特比六條之但悸者較重耳。其曰「必有伏飲」,此長沙之獨見若神,而人猶不及覺者也。膈上病痰,言膈上素有痰病之謂。喘滿咳吐者,言因病痰,所以胸滿而喘,咳嗽而吐也。二句是主,以其為上工之診竅故也。發者,言有時而甚之謂。「發」字直貫下文五症。目泣,眼淚也。振振瞤劇,陽虛而上奔之象,詳傷寒並別注。言寒熱等五症,一時發作,大似陽虛而外中寒邪之候;但其膈上素病痰氣,而為滿喘咳吐者之所發,則知其非一時之暴病,而為腎中必有伏飲所致也。蓋水飲雖伏於下,而其水寒之氣,必憑虛而射於上。肺性惡濕而忌寒,故膈上病寒濕之痰。濕氣上逆,故滿而喘;寒氣上逆,故咳而吐也。有時而發者,肺病寒濕,寒則持於丙丁,濕則持於戊己,而伏飲惟張於壬癸故也。寒熱者,寒為飲之本氣;飲氣上張故寒;寒起而格微陽於外,故寒而且熱也。背者,胸之府;胸滿而咳,故其氣徹於背而痛。腰為腎之府;腎中微陽,為飲寒所迫而外鼓,故腰疼也。目泣雖為肝液;飲寒上擗而不能攝,故自出也。寒氣上浮,而諸陽奔避,故振振自戰而瞤劇也。十八條之苓桂朮甘湯,並腎氣丸二方,其可緩乎?蓋苓桂朮甘湯,所以去伏飲;而腎氣一丸,又所以補腎陽而不使飲之再伏耳。門人問曰:「六條注云:『此四飲之外,另是一症,即此條之伏飲是也。』夫自二條至六條,明似列言四飲之傳五臟者;何以知水在腎一條,獨為四飲之外者?一也。又六條但曰水在腎,並無伏飲字樣;此條言伏飲,並無在腎字樣;何以知腎水即伏飲者?二也。且四飲傳變,各有灌注道路,自腸胃而遞及胸脅經絡,皆飲湯飲水,從口而入者也。即如夫子之言,腎水便是伏飲,而謂在四飲之外,倘為亦從口入,則安得謂之四飲之外?敢問此飲是從何道而入伏腎中者?三也。又痰飲傳變,其名則有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、留飲之不同;其症則有胸中、心下、脅下、四肢之各別。伏飲之傳變,長沙並不詳論,而夫子以為急而尤烈;將終伏而為病、僅如本條者,即謂之急烈乎?抑別有所為變症者乎?四也。請得而各聞其義。」答曰:「此問自不可少。夫水在心肺肝脾,俱是從四飲以後,傳射入臟之重症;獨水在腎家,是四飲以前之輕症,即後文十八條之微飲也。以腎為水臟,腎陽一微,即召水而伏飲,故曰在四飲之外也。凡伏而不見者謂之伏。臟腑中不特心肺肝脾四臟,即上中二焦諸腑,俱不能容伏飲;非無飲也,以有飲則必明見外症,而不得謂之伏故也。惟腎與膀胱,一臟一腑,有河海之象;飲伏其中,頗能隱藏得住,而少耽時日。故知水在腎,即所謂伏飲也。四飲皆從口入,伏飲亦何曾不從口入乎?但四飲之病,是因上中二焦,陽氣不能分運,故其水氣,漸積漸高,愈滿愈鼓之候。伏飲之病,上中無恙,惟腎氣衰冷,而腑化寒停;膀胱之絡通於臟,則水寒之氣,由腑絡而入伏腎中者也。痰飲之變,至溢飲、支飲,而其勢已劇;若再傳腎則死。蓋水源從海出,而其橫流,復淹沒於海,為大地失陷之象也。若夫伏飲之變,大概不越三症:一則伏而未發,每遇羽水之運、寒水之氣,及壬癸月日,間發而如本條之症。一則飲伏黃泉之下,而其寒氣每上干太虛,俾肺氣縮而不能運布,則水積腸間,而即為痰飲之症。我故曰,是四飲以前之輕症,及水源從海出者此也。一則伏飲上射,而脾肺之陽交困,以致不能傳送,而小便不行;飲從上突,日腫一日,皮肉青紫而死之症,即六條所注『怒潮直決,其症急而尤烈』者是矣。」

白話文:

這是說懸飲這種病症久留不去的狀況。缺盆穴是足陽明經的第十二個穴位,位於脖子下方,胸部上方,氣舍穴的下方,氣戶穴的上方,左右各有一個。如果感到缺盆穴疼痛,咳嗽就會更加嚴重。詳細狀況可以參考前面懸飲的第一條,以及肝水下的第五條。

胸中有留飲,患者會感到呼吸短促而且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。

這也是說支飲這種病症久留不去的狀況。第七條提到心下有留飲,表示飲停留在胃脘的部位,而這裡說胸中留飲,則表示飲的位置比心下更高,已經逼近肺部了。因為逼近肺部,所以呼吸氣機難以下行,導致呼吸短促。口渴的狀況可以參考第三條肺水下的內容。四肢關節疼痛是因為人體的關節就像溪谷一樣,如果疼痛,就表示飲邪將要向外溢出,而其氣機先會出現鬱悶不暢的狀況。

脈象沉的,表示體內有留飲。

這是總括來說明留飲的脈象。水的性質是向下走的,而且飲停留在體內,就會導致氣機沉重下墜而無法浮起。所以凡是脈象沉的,都表示體內有留飲。然而診斷時要根據脈象出現的部位來判斷。如果沉脈出現在寸口部位,表示飲留在胸中,也就是前面第九條所說的症狀;如果沉脈稍微向上出現在關部,表示飲留在心下,也就是前面第七條所說的症狀;如果沉脈稍微向下出現在寸口,並且只在左邊或右邊出現,表示飲留在脅下,也就是前面第八條所說的症狀。至於其他臟腑的狀況,也要根據它們的脈象部位來判斷,並以十二篇的積脈為標準。脈象沉,並且在沉的位置上出現滑細的現象才是正確的。

膈以上有痰病,會出現胸悶、喘氣、咳嗽、吐痰,發作時會感到忽冷忽熱,背痛、腰痛,眼睛會不自覺地流淚,身體會顫抖抽搐得很厲害,這必定是有伏飲。

這是說明第六條水在腎導致心下悸動的狀況。所謂伏飲,就是潛伏而還沒顯現出來的意思。這裡的狀況是伏飲將要發作但還沒有完全發作,只是比第六條單純悸動的狀況更嚴重。說“必定有伏飲”,這是長沙先生獨到的見解,一般人很難察覺。膈上病痰,指的是膈這個部位原本就有痰病。喘滿咳吐,指的是因為膈上的痰病,導致胸悶、喘氣、咳嗽、吐痰。這兩句話是重點,因為這是高明的醫生診斷的關鍵。發作,指的是病情有時會加重。發字貫穿下面的五種症狀。目泣,指的是眼睛流淚。振振瞤劇,是陽氣虛弱向上奔竄的現象。可以參考傷寒相關的內容和註解。說忽冷忽熱等五種症狀,是一時發作,很像陽虛外感寒邪的狀況,但是因為他原本膈上就有痰氣,而且因為胸悶、喘氣、咳嗽、吐痰而發作,所以知道這不是一時的急病,而是因為腎中必定有伏飲所導致的。因為水飲雖然潛伏在下,但是它寒冷的水氣,必定會憑藉虛弱而向上侵犯。肺部厭惡潮濕和寒冷,所以膈上才會出現寒濕的痰,濕氣上逆,所以感到胸悶喘氣,寒氣上逆,所以咳嗽吐痰。有時發作,是因為肺病寒濕,寒氣停留在丙丁的位置,濕氣停留在戊己的位置,而伏飲卻在壬癸的位置。忽冷忽熱,寒是飲邪的本性,飲氣上衝所以感到寒冷,寒邪興起而阻礙微弱的陽氣在外,所以又會感到發熱。背部是胸部的附屬部位,因為胸悶咳嗽,所以氣機傳到背部而感到疼痛。腰部是腎的附屬部位,腎中的微弱陽氣被飲邪寒氣逼迫而外鼓,所以感到腰痛。眼睛流淚雖然是肝液,但因為飲邪寒氣向上衝擊而無法收攝,所以會不自覺地流出。寒氣向上浮動,導致各陽氣躲避,所以會顫抖抽搐得很厲害。第十八條的苓桂朮甘湯以及腎氣丸這兩個方子,應該可以緩解這個狀況。苓桂朮甘湯可以用來去除伏飲,而腎氣丸可以用來補腎陽,避免飲邪再次潛伏。學生問道,第六條的註解說,這是在四飲之外的另一種症狀,也就是這一條所說的伏飲。從第二條到第六條,看起來像是在描述四種飲邪傳入五臟的狀況,為什麼知道水在腎這一條,是四飲之外的狀況呢?這是一個疑問。而且第六條只說水在腎,並沒有提到伏飲這兩個字,而這一條提到伏飲,也沒有提到在腎這兩個字,怎麼知道腎水就是伏飲呢?這是第二個疑問。而且四飲的傳變,各有灌注的途徑,從腸胃到胸脅經絡,都是喝湯喝水從口進入的。即使如您所說,腎水就是伏飲,並且是在四飲之外,如果也是從口進入,那又怎麼能說是四飲之外呢?敢問這個飲邪是從哪條路徑進入潛伏到腎中的呢?這是第三個疑問。而且痰飲的傳變,名稱有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、留飲的不同,症狀有胸中、心下、脅下、四肢的各別。伏飲的傳變,長沙先生沒有詳細論述,而您卻認為伏飲急且嚴重,將最終變成疾病,就如同本條所說的狀況,這樣就能稱之為急且嚴重嗎?還是說還有其他變化的症狀呢?這是第四個疑問。希望您可以分別解釋一下這些疑問。回答說,這些疑問非常重要。水在心、肺、肝、脾,都是從四飲之後傳入臟腑的嚴重病症,唯獨水在腎,是在四飲之前的輕微症狀,也就是後文第十八條所說的微飲。因為腎是水的臟腑,腎陽一旦虛弱,就會招致水邪形成伏飲,所以說是在四飲之外。凡是潛伏而不顯現的就叫做伏。臟腑中不只是心肺肝脾這四個臟器,就連上中二焦的各個腑,都不能容納伏飲,不是說沒有飲邪,而是因為有飲邪就一定會有明顯的外在症狀,就不能稱之為伏。只有腎與膀胱,一個是臟,一個是腑,有河流大海的意象,飲邪潛伏在其中,比較能夠隱藏得住,而且能拖延一段時間,所以說水在腎,就是所謂的伏飲。四飲都是從口進入,伏飲也難道不是從口進入的嗎?但是四飲的病,是因為上中二焦的陽氣無法正常運作,所以水氣逐漸累積,越積越高,越來越膨脹。伏飲的病,是上中二焦沒有問題,只有腎氣衰弱寒冷,導致腑的氣化功能停滯,膀胱的經絡與腎相通,所以水寒之氣會通過腑的經絡進入潛伏在腎中。痰飲的變化,到了溢飲、支飲,病情就已經很嚴重了,如果再傳入腎臟就會死亡。因為水源從海中出來,而其橫流,又會淹沒在海中,這是大地失陷的象徵。至於伏飲的變化,大概不會超過三種狀況。一是潛伏而未發作,每當遇到雨水之運、寒水之氣以及壬癸月日,就會間歇性地發作,如同本條所描述的症狀。一是飲邪潛伏在黃泉之下,而其寒氣卻經常上擾天空,導致肺氣收縮而無法運作,水就累積在腸道之間,形成了痰飲的症狀,我才說這是四飲之前的輕微症狀,並且水源從海中出來就是這個意思。一是伏飲向上侵犯,導致脾肺的陽氣都衰竭,以至於不能運送水液,小便無法排出,飲邪從上湧出,每天腫脹,皮膚肌肉青紫而死,也就是第六條註解中所說的怒潮直決,其症狀急且嚴重就是指這種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