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2)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2)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二條:水在心,心下堅築,短氣,惡水不欲飲。 此合下文二條,俱是詳言支飲。蓋支飲屯積心下,故其水氣得以上射心肺,而成水在心肺之症也。心下者,心之下、胃脘及脘外之總名。飲積於脘中,故堅硬如築;吸氣不能下引,故短也。但下條為水在胃脘之外,系懸飲之所傳變;飲久化熱而燙於外,故欲飲水。此條為水在胃脘之中,系痰飲之所抬高;水飲內頂,故惡水不欲飲也。
三條:水在肺,吐涎沫,欲飲水。 飲支於肺下,而水氣上逼之,則肺氣不得展於下而上逆,故涎沫因之上泛而見於吐也。余見上條注。
四條:水在脾,少氣,身重。 此詳言溢飲之症也。凡痰飲、懸飲,其傳變俱能病此。蓋痰飲則內從胃絡而外傳於脾;懸飲則旁從脅絡而下傳於脾,故皆能使水氣在脾也。脾土之陽衰而至水氣射之,則不能運布而溢於四肢者,勢也。故曰此言溢飲之症。脾滯而精悍不升,故少氣;脾濕而水土沉墜,故身重也。少氣是呼氣少;短氣是吸氣短。
五條:水在肝,脅下支滿,嚏而痛。 此詳言懸飲之症也。脅下為肝絡之所止經。飲懸於此,則從其絡而下射於肝,故水在肝也。水飲實於脅下,如有物支鼓之狀,故曰支滿,即所謂支飲之義也。嚏出於肺。肝以水邪犯所不勝,肺惡濕而欲出之,故嚏。但嚏者,下實其氣而始得奮為上迸,則支滿者益滿,而且振痛矣。與咳唾引痛同義。
六條:水在腎,心下悸。 此四飲之外,另是一症,即後文十一條所謂伏飲之未發者。長沙於臟中列此,其為防微杜漸之意深矣。夫腎為水臟,猶之天地之海,與水原相感召。腎陽盛而小便利,則真陰固密而外水流行,亦何伏飲之有哉?倘陽德虛微,則水災禍伏;苟不見微知著而早圖之,則平成無日矣。蓋四飲為病,是從上而下積,有盈科後進之漸,其症緩而較平;伏飲為病,是從下而上突,有怒潮直決之機,其症急而尤烈故也。悸是水悸,與虛悸之跳擺嘈雜不同。水悸者,神境中慼慼然如有不測之患,又時時惕焉自警者是也。蓋心腎同主手足之少陰,而其氣嘗相通於窈冥;腎中伏水,而心君恍惚;譬之黃河未決,而洛城中之神機暗燭,未免形諸筋惕肉瞤間也。此自其初症而言。若就已成論,四飲亦低從上泛,而極於支飲;伏飲亦起從下傳,而極於四臟者也。
七條:夫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冷如手大。 自此合下文八九十共四條,言除卻溢飲之外(溢飲不愈則死,無久留之候),其餘三飲久而未去者,俱名留飲。此條言支飲之久留者也。心系附背。心下留支飲,則水寒之氣從系而托於背,故其背當寒冷如手大。內外形氣所必應之道也。
八條:留飲者,脅下痛引缺盆,咳嗽則轉甚。
白話文:
**二、水在心:**如果水液停留在心臟部位,會感覺心下(胃脘附近)堅硬,如同被東西堵住一樣,同時會感到呼吸短促,並且討厭喝水,不想飲用。
(這裡合併下文第二條一起解釋,都是詳細說明支飲的情況。支飲積聚在心下,所以水氣會向上衝擊心肺,形成水液停留在心肺的症狀。所謂心下,是指心臟下方,包括胃脘及周圍的總稱。水液積聚在胃脘中,就會感到堅硬如物堵住,吸氣時無法順暢下行,所以會呼吸短促。但下文第二條指的是水液在胃脘之外,屬於懸飲的轉變,因為飲水積久化熱而感到口渴想喝水;本條則指的是水液在胃脘之中,屬於痰飲所導致,水液在體內上頂,所以會厭惡喝水。
**三、水在肺:**如果水液停留在肺部,會吐出很多帶泡沫的唾液,並且想喝水。
(水液停留在肺的下方,水氣向上逼迫,導致肺氣無法向下伸展而向上逆行,所以唾液會因此上泛而吐出。其餘的說明可以參考上一條。)
**四、水在脾:**如果水液停留在脾臟,會感到氣短,身體沉重。
(這裡詳細說明溢飲的症狀。無論是痰飲還是懸飲,它們的轉變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。痰飲從胃絡向外傳到脾,懸飲則從脅絡向下傳到脾,所以都可能導致水氣停留在脾臟。脾臟陽氣衰弱,被水氣侵擾,就無法運化水液而溢出到四肢。因此說這描述的是溢飲的症狀。脾氣滯礙,精氣無法上升,所以會感到氣短;脾臟濕重,水土沉積,所以身體會感到沉重。這裡的少氣指的是呼氣不足,而短氣指的是吸氣困難。)
**五、水在肝:**如果水液停留在肝臟,脅肋下方會感到脹滿,打噴嚏時會感覺疼痛。
(這裡詳細說明懸飲的症狀。脅肋下方是肝經所經過的地方,水液停留在這裡,就會從肝經向下侵犯肝臟,所以說水液在肝。水液停留在脅肋下方,會像有東西支撐鼓起一樣,所以說脹滿。這就是所謂的支飲的含義。噴嚏是由肺發出的,因為肝臟被水邪侵犯,肺臟討厭濕氣而想將其排出,所以會打噴嚏。但打噴嚏時,需要先將氣向下壓才能向上衝出,所以脹滿感會更加明顯,而且會感到震痛,與咳嗽時牽引疼痛的道理相同。)
**六、水在腎:**如果水液停留在腎臟,心下會感到心悸。
(這是在四種飲證之外,另外一種情況,也就是後文第十一條所說的伏飲未發作的狀態。古人將這種情況列在五臟疾病中,是為了防微杜漸,意義深遠。腎臟是水液的器官,如同天地之海,與水有天然的感應。如果腎陽旺盛,小便通暢,真陰固守,那麼體內水液的運行就會正常,不會有伏飲的產生。如果腎陽虛弱,水邪就會潛伏,如果不注意細微之處並及早治療,那麼就難以康復。四飲的發病,是水液由上而下積聚,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症狀相對緩和。而伏飲的發病,是水液由下而上突發,像潮水突然決堤一樣,症狀比較急而且嚴重。這裡的心悸是指水液引起的心悸,與虛弱引起的心悸的跳動和嘈雜不同。水液引起的心悸,會讓人感到心中不安,好像有不測之禍,而且時時警惕。因為心臟和腎臟都屬於手足少陰經,它們的氣常常在深層相通。腎臟有伏水,心臟就會恍惚不安,如同黃河尚未決堤,但洛陽城的神機已經預警一般,會在筋脈跳動和肌肉顫動中表現出來。這是從初期的症狀來說的。如果就已經形成的病症而言,四飲也會從上向下蔓延,最終導致支飲,而伏飲也會從下向上傳播,最終影響到四臟。)
**七、心下有留飲:**如果心下有留飲,這個人的背部會感到寒冷,範圍大約如手掌一般。
(從這條開始,加上下文的八、九、十條,一共四條,是說除了溢飲之外,其餘三種飲證如果久治不癒,就稱為留飲。(溢飲如果久治不癒就會導致死亡,不會長期滯留。)這條講的是支飲如果長期滯留的情況。心臟連接著背部,如果心下有支飲滯留,水寒之氣就會從心系向上傳到背部,所以背部會感到寒冷,範圍大約如手掌一般。這是內外形氣相互影響的必然現象。)
**八、留飲:**如果體內有留飲,脅肋下方會感到疼痛,並且牽引到鎖骨上方的凹陷處(缺盆),咳嗽時疼痛會加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