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1)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1)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一條
問曰:「夫飲有四,何謂也?」
師曰:「有痰飲,有懸飲,有溢飲,有支飲。」
問曰:「四飲何以為異?」
師曰:「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謂之痰飲。飲後,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。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重,謂之溢飲。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」
痰為臟腑之津液所化,譬之循良之人民,因激變而為賊者也。而所以激津液之變者,大概不越寒熱兩因:
如肺受熱而金有烊化之象,則傷其陰;陰傷,則喉嗓間如有物黏緊而不可出,微痛似喊破之狀。一二日咳出膠稠黃色之痰,不過七日,以形稀色白為漸愈者,一也。
肺受微寒,則陽鬱而葉緊;鬱極怒發,寒邪又隨陽氣之變動而化熱。寒熱交蒸,則自剝其液以送之,咳出成塊白色,狀如米粥之痰,而外裹黏涎清水者。此寒本熱標,兩因並見者,二也。
先從便難,漸致燥結,下氣浮停,腸胃中熱,襯托上蒸,肺干液竭,火熏作癢,因而致咳,大口稠黃,朝暮不絕。此為胃中之熱痰者,三也。
而諸症壞痰不與焉。
若夫本篇之所謂痰飲者,雖與寒因之黏涎相似,而其實另是一種,不可不辨也。
以其由於飲水所積,故曰飲;以其與痰同能致咳,故亦曰痰飲。
以痰飲滲在胃脘之外,不走小腸膀胱等腑,而懸於脅下,故曰懸飲。
以痰飲久懸,而經氣虛者,遂乘虛而溢於經脈,故曰溢飲。
以痰飲不旁滲兩脅,而中屯心下,如有物支撐之義,故曰支飲。
飲久曰留,飲深曰伏。飲以形質入臟,則猝死。其初症,但以水氣射之則病,故於五臟則直謂之水而已矣。
要皆起於肺冷氣結而不能呵噓,成於脾寒氣滯而不及分布者,與前所云津液所化之痰不同。故其陰冷似清水,黏滑似薄膠,藥宜辛甘溫暖,治宜發汗利水,此為定例。而間或參以苦鹹寒潤者,特其變症變法焉爾。
盛,指肉勝而言。看今瘦自見。凡陽衰者肉勝,素盛則陽衰可知;今瘦,則並腸胃中之陰液亦虛,故內削而瘦也。
陽衰則不能運飲,陰虛則藉資於外水而留戀之。夫水走腸間而不下滲,故瀝瀝有聲,而所謂痰飲者如此。(四句當著眼「腸間」兩字。)
「飲後」,猶言痰飲之後,非指飲湯飲水也。痰飲不行,後必由腸而浸淫於胃,由胃而橫鼓於脅。蓋下襯則上浮,中滿則旁註,以胃絡通於脅,故水流腸胃之外而在脅下。脅下為少陽、厥陰之部,肝膽善逆,故咳唾;脅絡得水而作脹,故咳唾則振而引痛也。夫脅下之水無去路,如懸閣之象,故謂之懸飲者如此。(四句當著眼「脅下」兩字。)
「飲水」與「飲後」同義,言懸飲之水久而不去,則從經絡而流於四肢。夫經絡之水,陽氣運動,可從汗解;今陽虛而當汗不汗,於是身體中,水熱則疼,水墜則重,而謂之溢飲者如此。(五句當著眼「四肢」兩字。)
若夫咳而氣逆,但可坐倚而息,且水飲屯心下,抬高膈氣,以致吸不能入而短氣,所以不得臥倒。又水浮則氣迫而鼓於外,故其形如腫,而所謂支飲者又如此。(五句當著眼「倚息短氣」四字。)
是則飲雖四名,理同一轍。先由痰飲、懸飲,終歸溢飲、支飲。而四者之傳變,亦視其胸脅經絡之虛實,以為偏全遲速耳。
白話文:
第一段:
有人問:「所謂的『飲』有四種,指的是什麼呢?」 醫生回答:「有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。」 又有人問:「這四種飲有什麼不同呢?」 醫生說:「這個人原本體格健壯,現在卻消瘦了。水在腸胃間流動,發出瀝瀝的聲音,這就叫做痰飲。喝水之後,水流到脅肋下方,咳嗽或吐痰時會牽引疼痛,這叫做懸飲。水飲在全身流竄,到達四肢,本該出汗卻沒有出汗,導致身體疼痛沉重,這叫做溢飲。咳嗽氣喘,只能倚靠著休息,呼吸短促,無法平躺,身體看起來像腫脹一樣,這叫做支飲。」
第二段:
痰是由臟腑的津液所化生的,就像原本善良的人民,因為受到激變而成為盜賊一樣。而導致津液變化的原因,大致不外乎寒熱兩種因素。例如肺部受熱,就像金屬被熔化一樣,會損傷陰液,陰液受損,就會感覺喉嚨好像有東西黏住,難以咳出,稍微疼痛像要喊破喉嚨一樣,一兩天後會咳出黏稠的黃色痰液,如果七天左右,痰液變得稀薄顏色變白,就表示病情逐漸好轉,這是第一種情況。肺部受到輕微寒邪,陽氣就會鬱積而收斂,鬱積到了極點就會爆發出來,寒邪又會隨著陽氣的變化而化熱,寒熱交蒸,就會自行剝奪津液來排解,咳出像米粥一樣的白色痰塊,外層包裹著黏稠的清痰,這是寒邪為本、熱邪為標,寒熱兩種因素同時出現的情況,這是第二種情況。先從大便困難開始,漸漸導致大便乾燥結塊,下焦的氣機浮停,腸胃中產生熱,熱氣向上蒸騰,導致肺部乾燥津液枯竭,火熱熏灼而發癢,因此引起咳嗽,咳出大量黏稠的黃色痰液,早晚不停,這是胃中熱邪所造成的熱痰,這是第三種情況。而其他各種病症引起的壞痰不包括在內。
第三段:
至於這裡所說的痰飲,雖然與寒邪引起的黏稠痰液相似,但實際上是另一種情況,必須仔細辨別。因為它是由於飲水積聚所造成的,所以叫做飲;又因為它和痰一樣都能引起咳嗽,所以也叫做痰飲。痰飲滲透在胃脘之外,沒有進入小腸、膀胱等臟腑,而是懸掛在脅肋下方,所以叫做懸飲。痰飲長期懸掛不去,導致經氣虛弱的人,就趁虛而溢於經脈,所以叫做溢飲。痰飲沒有向兩脅旁滲,而是積聚在心下,有東西支撐的感覺,所以叫做支飲。飲留久了叫做留飲,飲積深了叫做伏飲。飲如果以有形的物質進入臟腑,就會猝死。它剛發病時,只要水氣侵襲就會發病。因此對於五臟來說,就直接稱之為水。總之,這些病都源於肺部受寒,氣機凝結,無法正常呼吸,也成於脾胃虛寒,氣機滯礙,無法正常運化。這和之前所說由津液所化生的痰不同。因此它的性質陰冷像清水,黏滑像薄膠。用藥宜選擇辛甘溫暖的藥物,治療上應以發汗利水為主,這是基本的原則,有時候會加入一些苦鹹寒涼的藥物,那只是針對病情變化所採取的特殊方法而已。
第四段:
所謂的「盛」是指肌肉豐滿。看他現在消瘦的情況就知道。凡是陽氣衰弱的人肌肉就會豐滿。原本健壯,就表示陽氣衰弱。現在消瘦,表示腸胃中的陰液也虛弱了,所以身體才會消瘦。陽氣衰弱,就不能運化水飲;陰液虛弱,就會依賴外來的水分而使其停留在體內。水在腸胃間流動卻無法向下滲透,所以發出瀝瀝的聲音,這就是所謂的痰飲。這四句話的重點在「腸間」兩個字。 所謂的「飲後」,相當於說得了痰飲之後,並不是指喝湯喝水。痰飲不排除,最後必定會從腸道侵入胃部,再由胃部橫向擴散到脅肋。因為下腹部有水,上面就會浮起來,中間脹滿了,兩側就會積水。因為胃的經絡通向脅肋,所以水流到腸胃之外而在脅肋下方。脅肋下方是少陽、厥陰的部位,肝膽容易逆亂,所以會咳嗽、吐痰。脅肋的經絡積水而產生脹痛,所以咳嗽、吐痰時就會牽引疼痛。脅肋下方的水沒有排出的途徑,如同懸掛在那裡一樣,所以叫做懸飲。這四句話的重點在「脅下」兩個字。 「飲水」和「飲後」意思相同,是指懸飲的水,久久不能消除,就會從經絡流向四肢。經絡中的水,藉由陽氣的運行,可以從汗液排出。現在陽氣虛弱,本該出汗卻沒有出汗,於是身體中,水熱交蒸就會疼痛,水往下墜就會沉重,這就叫做溢飲。這五句話的重點在「四肢」兩個字。 至於咳嗽氣喘,只能坐著倚靠休息,而且水飲積聚在心下,抬高了橫膈膜的氣,導致吸氣困難而呼吸短促,所以無法平躺。而且水腫會使氣機受到壓迫而鼓於外,所以身體看起來腫脹,這就叫做支飲。這五句話的重點在「倚息短氣」四個字。 這樣看來,雖然飲有四種不同的名稱,但道理是一致的。先有痰飲、懸飲,最後演變成溢飲、支飲。而這四種病的轉變,也要看胸脅經絡的虛實程度,來決定其偏頗、完全、遲緩或快速的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