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7)

1.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

二十條

問曰:病有積,有聚,有䅽氣,何謂也? 師曰:積者,臟病也,終不移。聚者,腑病也,發作有時,展轉痛移,為可治。䅽氣者,脅下痛,按之則愈,復發為䅽氣。

諸積大法:脈來細而附骨者,乃積也。寸口,積在胸中;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;關上,積在臍旁;上關上,積在心下;微下關,積在少腹;尺中,積在氣衝。脈在左,積在左;脈在右,積在右;脈兩出,積在中央,各以其部處之。

積者,久積不行;聚者,暫聚未散之義。二者,皆臟腑之陰液,因陽衰、氣寒而不能運動,故沉著於臟腑之內者也。 䅽氣者,穀氣也,胃中飽食過度,或久停未化,於是胃實氣滿,不從下行,而由胃絡旁溢者是也。 但積聚以及䅽氣,其症俱能作痛,而其名義,頗相似而難辨,故問其所以為積、為聚、為䅽氣之謂也。

不知積為臟病。臟者,收藏之象,其精常住而不散,故積之為病,亦因其臟精之居守,而始終不移。 聚為腑病。腑者,府庫之象,其氣既入而亦出,故聚之為病,亦因其腑氣之流行,而發作有時,展轉痛移。夫發作有時,則未發者,為陽氣猶有自振之機;展轉痛移,則所聚者,為病邪已見騰挪之漸。投以辛甘,治以攻發,迎而導之,則聚者自散,寧與臟積之始終不移,正邪相服,而無隙可乘者比哉?故可治也。聚曰可治,則積之不可治者,在言外矣。

胃之絡脈通於脅,故實滿之䅽氣,溢於脅下,而作如刺如脹之痛也。按則其氣復從絡而還於胃,故其痛則愈。復發者,指按起而言;不曰可治不可治者,其意或以減谷則愈者乎?此所謂䅽氣之症也。

下文二十一句,就五臟之積而言其脈,且廣言積之在募原內絡中者,其診法亦準臟積之例也。蓋謂五臟諸積之大法,俱屬有陰無陽,而其陰液沉著之候;故其脈來必細以應無陽,必沉以應臟,必伏以應陰液沉著。此細而沉伏附骨者,乃積脈也。若此脈見寸口,積在胸中;胸中者,心肺之所託也。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;喉中者,心肺上出之絡之所經也。見關上,積在臍旁;臍旁者,肝脾之所託也。上關上,積在心下;心下者,心肺下行之絡之所經也。微下關,積在少腹;少腹者,肝腎之所託也。見尺中,積在氣衝。經名氣街穴,針灸大成作氣衝,在臍下橫骨兩端毛際中,動脈應手者是,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。但於臟無取,未詳其義,豈陽明之氣與陰會相合而通於腎臟者乎?

脈與積應,其左右中央,各依其部者,如寸口左見,則積在心;右見,則積在肺;左右兩見,則積在心肺中央之內絡,而穿於前後之募原者是矣。又如關上左見,則積在肝;右見,則積在脾;左右兩見,則積在肝脾中央之內絡,而穿於前後之募原者是矣。下焦及寸關尺之微上微下者俱仿此,以五臟之系及絡俱能病積,故曰廣言積之在募原內絡中者,其診法俱準臟積之例也。

或曰:條端明列三病,仲景獨言積脈,而不及聚與䅽氣者,何也? 答曰:䅽氣為一時之輕病,減谷則氣消而痛愈,故可不必言其脈也。然愚嘗試之,其人尺寸俱平,關脈實而滑於右,弦而細澀於左者,乃䅽氣之脈也。 若夫聚之為脈,已具積脈中,而俟善讀者之自悟久矣。如諸聚大法:脈來細而於不浮不沉中見者,乃聚也。下文十九句,文則易積以聚,意則易臟以腑,而細按之,則三焦之所屬,六腑之所經,左右中央之所寄託,不與積脈同一彰明較著乎哉?

白話文:

問:病症有「積」、「聚」、「䅽氣」這三種,它們有什麼不同?

醫師說:「積」是指臟腑的疾病,它會一直存在,不會移動。「聚」是指六腑的疾病,發作有時間性,疼痛會轉移,所以可以治療。「䅽氣」則是肋骨下方會疼痛,按壓後會緩解,但過一會兒又會復發。

各種「積」的大原則是:脈象細微且貼近骨頭的,就是「積」的脈象。在寸口脈處出現,表示胸中有積;稍微超出寸口脈,表示喉嚨有積;在關脈處出現,表示肚臍旁有積;在關脈上方出現,表示心下有積;稍微低於關脈,表示少腹有積;在尺脈處出現,表示氣衝穴處有積。脈象出現在左邊,積就在左邊;脈象出現在右邊,積就在右邊;兩邊都有脈象,積就在中間。總之,要根據脈象出現的部位來判斷積的位置。

「積」是指長時間積累而無法消散;「聚」是指暫時聚集還未消散。「積」和「聚」都是因為臟腑的陰液,因為陽氣衰弱、寒氣入侵而無法運行,所以沉積在臟腑之中。「䅽氣」是指食物之氣,因為胃中吃太飽或食物停滯太久無法消化,導致胃脹滿,氣無法往下走,反而從胃的絡脈旁溢而出。

「積」、「聚」、「䅽氣」都會引起疼痛,但它們的名稱和意義很相似,容易混淆,所以才要問清楚它們的不同。「積」是臟腑的疾病,臟腑有收藏的特性,它的精氣會固定而不散,所以「積」的病症也會因為臟腑的精氣固守而不會移動。「聚」是六腑的疾病,六腑有倉庫的特性,氣會進入也會出去,所以「聚」的病症也會因為腑氣的運行而發作有時間性,疼痛也會轉移。

發作有時間性,表示沒有發作的時候,陽氣還有自我恢復的機會;疼痛轉移,表示聚集的病邪已經開始移動。可以用辛散甘味的藥物,或是用攻下的方式來治療,引導病邪排出,這樣「聚」就會自然消散。這和臟腑之「積」會一直存在、正邪相持不下而無法去除的情況不同。「聚」是可以治療的,暗示了「積」是無法治療的。

胃的絡脈通到脅肋,所以脹滿的「䅽氣」會從脅肋旁溢而出,產生刺痛或脹痛的感覺。按壓後,氣會從絡脈回到胃中,所以疼痛會緩解。復發是指按壓後鬆開又會痛。這裡沒有說可治或不可治,可能是因為減少食物就能緩解。「䅽氣」的症狀就是這樣。

接下來第二十一條會講述五臟之「積」的脈象,並擴展說明「積」在募原和絡脈中的情況,診斷方法也和臟腑之「積」相同。

五臟之「積」的大原則是:屬於陰盛而陽衰,陰液沉積的表現。所以脈象一定會細微,以對應陽氣不足;脈象一定會沉,以對應臟腑疾病;脈象一定會伏,以對應陰液沉積。這種細微、沉伏且貼近骨頭的脈象,就是「積」的脈象。如果在寸口脈出現這種脈象,表示積在胸中,胸中是心肺所在;如果稍微超出寸口脈,表示積在喉嚨,喉嚨是心肺向上延伸的絡脈所經過的地方;如果出現在關脈,表示積在肚臍旁,肚臍旁是肝脾所在;如果出現在關脈上方,表示積在心下,心下是心肺向下延伸的絡脈所經過的地方;如果稍微低於關脈,表示積在少腹,少腹是肝腎所在;如果出現在尺脈,表示積在氣衝穴,氣衝穴是足陽明脈氣發出的地方,但和臟腑沒有直接關係,可能陽明之氣和陰會合相通於腎臟。脈象和積的部位是相對應的,左右和中間的脈象,要根據它們所代表的部位來判斷。

例如,左寸脈有積脈,表示積在心;右寸脈有積脈,表示積在肺;左右寸脈都有積脈,表示積在心肺中央的內絡,並貫穿前後的募原。再例如,左關脈有積脈,表示積在肝;右關脈有積脈,表示積在脾;左右關脈都有積脈,表示積在肝脾中央的內絡,並貫穿前後的募原。下焦和稍微高於或低於寸關尺的脈象,都以此類推。因為五臟的系統和絡脈都會發生「積」的病變,所以才說「積」是廣泛存在於募原和絡脈中的,診斷方法都和臟腑之「積」相同。

有人問:「條文開頭明明列出三種病,仲景卻只說『積』的脈象,沒有提到『聚』和『䅽氣』,為什麼?」

回答說:「『䅽氣』是暫時的輕症,減少食物,氣就會消散,疼痛也會緩解,所以不用特別說明它的脈象。我嘗試診斷過『䅽氣』的脈象,發現它在寸脈和尺脈都是平和的,但在右關脈是實脈而又滑,左關脈則是弦脈而又細澀,這就是『䅽氣』的脈象。至於『聚』的脈象,其實已經包含在『積』的脈象中了,要靠懂得辨證的人自己去領悟。像是各種『聚』的大原則是:脈象細微,但又不是浮脈也不是沉脈,這就是『聚』的脈象。」

接下來的第十九條,文字上是用「聚」取代「積」,意思上是用「六腑」取代「臟腑」,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,三焦所屬、六腑所經過、左右和中間所寄託的部位,和「積」的脈象是同樣明顯而容易辨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