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5)

1.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


十三條:脾中風者,翕翕發熱,形如醉人,腹中煩重,皮目瞤瞤而短氣。

足太陰脾經,外走足內臁之上側,故脾從經穴而內中風也。風邪化熱,由內而外蒸,故翕翕發熱。形如醉人者,就其面赤,及肢體倦怠而言。蓋面為陽明胃腑之應,脾移熱於胃,故面赤如醉人。又肢體者,脾陽之所貫也。脾中真氣,受傷於風熱,則真陽痿頓,故肢體倦怠如醉人。熱傷津液則煩,土氣沉困則重。腹中為脾胃之應,脾熱,故液干氣滯耳。皮者,周身之皮肉;目,指眼眶而言。經氣虛而灌注不勻,則移宮易位而瞤動。皮目俱瞤瞤者,脾病而氣餒於外也。脾肺同治手足之太陰,而相為呼應,故息道深長。今肺吸而脾中邪實,艱於納受,故短氣也。細玩全文,自是活症。亦不出方者,豈因風寒論中,已列借主桂枝之例乎?肝肺及心三臟,中風條後,俱有中寒論。脾臟獨不及者,蓋因脾中寒之大法,已詳腹滿中,故不再論。同志者,不得認為漏且缺也。


十四條:脾死臟,浮之大堅,按之如覆杯,潔潔狀如搖者死。

脾為黃泉之己土,其一種生物之善氣,和柔相雜,不可得而見者也。若其脈中空散漫而大浮土灰塵之象,真陰之欲絕也。凝冱切責而堅結土沙石之象,真陽之欲絕也。浮之,為在上在外之應。浮之大堅,是陰陽不能蒸被之診矣。如覆杯者,即上文大堅,而加以形圓、體空之象。蓋形圓,則關下無來蹤,關上無去跡。體空,則底面無根腳。按之如覆杯,是為離絕之土矣。夫離絕而猶見余動者,譬之全蟹已經熟食,而生遺之腿足,其動機尚在之應,故必死也。潔潔,孤潔無與之貌。搖者,言上下不見來去,底面不見鼓發,但覺從兩旁搖動而已。狀之覆杯,不亦宜乎?此句,又仲景自注覆杯之義也。


十五條: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

麻子仁丸方:麻子仁(二升),杏仁(一升),芍藥(半斤),大黃(一斤),枳實(一斤),厚朴(半斤)。

上六味,末之。煉蜜和丸如梧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,以知為度。

此條見傷寒陽明篇,入此者,從脾病之類也。論條方意,詳傷寒中。以脾家治例,不論風寒雜症俱同也。


十六條:腎著之病,其人身體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狀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飲食如故。病屬下焦,身勞汗出,衣裡冷濕,久久得之。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帶五千錢。甘姜苓朮湯主之。

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方(亦名腎著湯):

甘草(二兩),乾薑(四兩),茯苓(四兩),白朮(二兩)。
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腰中即溫。

腎著者,寒濕之邪,著於腎而不去之義。蓋腎為水臟,其氣多寒,常與寒濕之外邪相召,故入則直著於腎者,從其類也。腎中之真氣,上貫周身,而輕便乾健者,以先天之丙火胎於水,而庚金亦伏於水故也。寒濕著之,寒則陽微,濕則氣滯而不上貫,則失其輕便乾健之用,故身體重也。腰為腎之府,腎著寒,故腰中冷。濕為水之漸,腎著濕,故腰以下如坐水中。三句,言病人之自覺者,可從問診而得之也。陽虛而寒著之,則浮腫如水狀。氣虛而濕著之,則黃潤如水狀。故曰如水,而非真水也。夫如水而知其非水者,蓋因不渴,則水之入者既少;小便自利,則水之出者又多;而中無所蓄矣。三句,言旁人之共見者,又可從望診而得之也。臟腑之陽虛者,俱能病積滯痹著等候。身重如水,上焦之肺與膻中,不能呵噓水道。及中焦之脾胃,不能分理,俱能病此。而何獨知為腎著乎?蓋以其人之飲如故,故知非屬上焦;食如故,故知非屬中焦;而屬下焦之腎臟矣。二句,言辨腎著之確切處。里字,當是裹字之訛。腎為強力之官,所以任勞者也。身勞汗出,則腎虛矣。衣冷裹濕,則冷濕之邪,乘虛而著之。況擔延久久乎?二句,推言腎著之病因也。冷痛者,陰沁切責,冷氣逼陽之象。腹重者,堅癖沉墜,濕氣下注之象。如五千錢者,正氣不能上提,故著久而愈覺其重耳。二症,就上文之腰中冷、身體重,而甚言之耳。主本湯者,原為腎中冷濕,而所以溫之、燥之者,其用藥注意,卻又在中焦之脾胃。故君辛熱之乾薑,以除冷;淡滲之茯苓,以除濕。而以甘溫守中之甘草、白朮佐之。蓋因暖土,可以祛寒;而燥土,尤能勝濕故也。觀夫陽春回於大地,而幽壑冰消;堤岸固於江鄉,而浸淫患息。仲景制方之意,概可知矣。他臟之例,先言風寒,次及死臟。此獨缺之者,以詳少陰傷寒之直中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受風邪侵襲,會出現身體發熱、像喝醉酒一樣的樣子,腹部感到煩悶沉重,皮膚和眼皮會不自主跳動,同時感到呼吸短促。

這是因為脾經的穴位受到風邪侵襲,導致體內產生熱象,從內向外蒸發,所以身體會發熱。臉色發紅、四肢疲倦就像喝醉酒,是因為臉部屬於陽明胃腑的反應,脾臟的熱傳到胃,導致臉色發紅;四肢則因為脾陽受到風熱損傷,導致功能減退。熱邪會損傷津液,所以感到煩躁,脾土功能失調會感到沉重。腹部是脾胃的反應區,脾臟有熱,導致津液乾涸、氣機阻滯。皮膚和眼皮跳動,是因為脾氣虛弱,導致經氣灌注不均勻。皮膚和眼皮都跳動,表示脾臟有病,氣虛外洩。肺和脾都屬於手足太陰經,互相呼應,正常情況下呼吸深長,現在因為肺吸氣,而脾臟邪氣阻滯,難以納入,所以感到呼吸短促。這是一個活生生的病症,但沒有開藥方,可能是因為在風寒病論中,已經有使用桂枝的例子。其他如肝臟、肺臟和心臟,在講到中風後都有中寒的論述,唯獨脾臟沒有,是因為脾臟中寒的處理原則,已經在腹滿篇中詳細說明,所以這裡不再重複。請不要認為這是遺漏。

脾臟的脈象如果是浮大而堅硬,按下去像倒扣的杯子,並且會像搖晃一樣晃動,就表示病危。

脾臟屬於土,具有生發之氣,正常情況下是柔和且難以察覺的。如果脈象虛浮、散漫、大而無力,像塵土飛揚的樣子,表示陰氣即將耗盡;如果脈象凝固、堅硬、如沙石一樣,表示陽氣即將耗盡。浮脈代表在外在上的狀態,浮大而堅硬,表示陰陽之氣無法相互協調。按下去像倒扣的杯子,是指脈象堅硬且呈現圓形、空虛的狀態。圓形代表脈象運行不暢,空虛代表脈象沒有根基,像倒扣的杯子,表示脾氣已經離散衰竭。如果離散衰竭還殘留一些跳動,就像煮熟的螃蟹腳還在動一樣,表示生機將盡。晃動是指脈象上下沒有來去,表面沒有起伏,只能感覺到從兩側搖動,就像倒扣的杯子一樣。這段文字也是張仲景自己對「覆杯」意義的解釋。

趺陽脈(足背動脈)呈現浮而澀的脈象,浮脈表示胃氣強盛,澀脈表示小便次數多。浮澀兩種脈象相互搏動,則大便會變得乾硬,這是脾臟功能受到約束,可以使用麻子仁丸來治療。

麻子仁丸的組成:麻子仁(二升)、杏仁(一升)、芍藥(半斤)、大黃(一斤)、枳實(一斤)、厚朴(半斤)。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,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十丸,一天三次,以有效為度。

這條條文出自《傷寒論》陽明篇,這裡將它歸類於脾病。關於條文和藥方的意思,在《傷寒論》中有詳細說明,這裡只是將其作為脾臟疾病的治療案例,不論風寒或其他雜病,都可以參考使用。

腎著病,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,腰部發冷,像坐在水中一樣,身體腫脹如水,但是並不口渴,小便正常,飲食也和平常一樣。病症屬於下焦,身體勞累出汗,衣服內裡冰冷潮濕,病程久了會腰部以下感到冰冷疼痛,腹部沉重像帶著五千個錢幣一樣,可以使用甘姜苓朮湯治療。

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的組成:甘草(二兩)、乾薑(四兩)、茯苓(四兩)、白朮(二兩)。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五升水煮成三升,分三次溫服,服藥後腰部就會感到溫暖。

腎著是指寒濕邪氣停留在腎臟,無法排除的意思。腎臟屬水,本身就多寒,容易與外來的寒濕邪氣相互吸引,所以寒濕邪氣容易直接侵襲腎臟。腎中的真氣,本來可以上貫全身,讓人感到輕便乾爽,這是因為先天之火藏於水中,金氣也伏於水中。如果寒濕停留在腎臟,寒邪會導致陽氣虛弱,濕邪會導致氣機停滯,無法向上運行,就會失去輕便乾爽的功能,所以會感到身體沉重。腰部是腎臟的所在,腎受寒邪侵襲,所以會感到腰部發冷。濕邪會讓身體腫脹,腎臟受濕邪侵襲,所以腰部以下會感到像坐在水中一樣。這三句話是描述患者的自覺症狀,可以透過問診得知。陽氣虛弱而受到寒邪侵襲,身體會浮腫如水,氣虛而受到濕邪侵襲,身體會呈現黃色且濕潤的狀態,所以說是「如水」,並不是真正的水。說像水,但並不是真正的水,是因為患者不口渴,表示喝的水很少,小便又正常,表示排出的水很多,所以體內沒有積水。這三句話是描述旁人可見的症狀,可以透過望診得知。臟腑陽虛,都會引起積滯、痹阻等症狀,身體沉重如水,上焦的肺和膻中無法調節水道,中焦的脾胃無法運化水濕,都會引起這種情況。但是為什麼知道是腎著呢?因為患者的飲食正常,表示不是上焦的問題,食慾正常,表示不是中焦的問題,所以病症屬於下焦的腎臟。這兩句話說明了腎著的確定之處。「里」應該是「裹」的錯誤。腎臟是強壯的器官,負責勞動,如果身體勞累出汗,就會導致腎虛。如果衣服冰冷潮濕,表示寒濕邪氣趁虛而入。何況這種情況還持續很久,這兩句話說明了腎著的病因。冷痛是指陰寒之氣侵襲陽氣,導致的寒冷疼痛;腹部沉重是指濕邪下注,導致的腹部沉重,像帶著五千個錢幣一樣,是因為正氣虛弱,無法上提,所以停留在下腹越久,就感覺越沉重。這兩句話是針對前面提到的腰部發冷和身體沉重,進一步描述症狀的嚴重性。使用這個方子的原因是,治療腎中的寒濕,需要溫陽和燥濕。藥物的選擇重點在於中焦的脾胃,所以使用辛熱的乾薑來驅寒,用淡滲的茯苓來除濕,再用甘溫的甘草和白朮來加強脾胃功能。這是因為溫暖脾土可以驅寒,燥濕脾土更能勝濕。就像陽春回歸大地,寒冰消融,河堤穩固,洪水不再氾濫一樣,張仲景的用藥思路,由此可見一斑。其他臟腑的病症,都是先講風寒,再講死證,唯獨這裡沒有講到,是因為少陰傷寒已經詳細闡述過寒邪直中腎臟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