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4)

1.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

十一條。心死臟。浮之實,如麻豆;按之益躁疾者,死。

心之為臟,於卦屬離,常外陽而內陰。外陽則為氣為火;其象有光焰而無形質。故其脈浮而舉之,常似大而且散者,以心中陽氣之充周也。內陰則為精為水;其性宜流利而尤喜安頓。故其脈沉而按之,常似滑而且緩者,以心中陰血之靜鎮也。若浮之實而如芝麻小豆之狀,是火無光焰,而形質代呈,則知臟中之真陽外亡矣。按之而麻豆之形仍在,但覺益加躁疾。夫躁者,浮散而不返;疾者,堅搏而不和。是水源傾注而出之象,則知臟中之真陰內竭矣。故主死也。前中風中寒之死症,配合此條之死脈,另是一種解法,非與此條之實脈及躁疾者,自相矛盾也。蓋本條為正解;前二條從風寒之賊陰賊陽而言,故實脈為邪實,躁疾為無陽無陰之診。確有至理,識者辨之。

十二條。邪哭,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。血氣少者,屬於心。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、合目欲眠、夢遠行,而精神離散、魂魄妄行。陰氣衰者為癲;陽氣衰者為狂。

無因而哭,如妖邪之狀,故曰邪哭。獨言哭者,血虛則咽塞,氣虛則卑陷;二者併合,故好為無端之哭泣矣。肝主陰血,血中陽神為魂;肺主陽氣,氣中陰精為魄。氣血兩充,則魂魄各安其宅,且相抱而入心,以神其神;反此,則魂魄不安,而妄哭如中邪矣。故曰血氣少也。二句先言肝肺中之血氣虛。心為離象,外陽而內陰者,氣表而血里也。氣表,故與主氣之肺相屬;血里,故與統血之肝相屬。是肝肺血氣之多少,與心相連屬,故曰血氣少者,屬於心也。二句。言肝肺虛而心氣相應而亦虛。心為神臟,而神以氣之虛實為盈縮;心血虛而致心氣虛者,則神氣損削,而靈道擴竊。譬之孤舟夜泊空江,孤身夜入荒山之象,故其人常自畏也。又氣盛,則神起而喜外用,旦晝之象;氣虛,則神倦而甘內藏,暮夜之象。故合目欲眠,即足少陰喜寐之候,以手足少陰之情性頗同故也。三句。單言心氣虛,是此條入心臟之正文。心血內虛,則神窘於所宅,有如國難出亡、家貧流蕩之義,故夢作遠行。夫心神之所夢者,要不出乎本身之臟腑經絡。雖相去僅經尺寸,而神勞氣阻,遂生關山間隔之境。至其虛幻泡影,卻依金木水火土之相沖,與恐懼震怖之妄情相合,而各為類應者也。精神離散兩句,又合心腎肝肺而言其俱虛,且自注夢遠行之故。蓋因心中之神,托根於腎精,抱一於肝魂肺魄,而成合德之妙者。今精不根神,而兩相離散;魂魄不抱一,而妄為上升下墜之行。夢則神明欲內伏而不得,故見種種之境也。陰氣兩句,又從正虛,而推言客氣之上並也。癲者,顛倒;狂者,狂悖之義。但癲屬陰病,陰氣慘毒;狂屬陽病,陽氣高邁。蓋心中之氣血偏衰,自為病者,如上文所云。若下焦肝腎之陰陽,各因其類而並之,則神君遜位而出,故陰氣衰者為癲,陽氣衰者為狂矣。然亦有陰陽互並者:陰衰見陽並,則大笑大樂、好登高遠行,而日夜不寐;陽衰見陰並,則大驚大畏、好深藏畏避,而終不自安。此又癲狂之變症,不可不知者也。其互並而不病癲狂,即吐衄驚悸中之所論者,是也。

白話文:

第十一條

心臟如果快要衰竭,把脈時會感覺脈象浮在表面,但按下去卻感覺像小麻豆一樣硬實。如果按下去,脈搏反而更加躁動急促,那就表示心臟快要停止跳動了。

正常的心臟,在卦象中屬於離卦,表現為外在陽剛而內在陰柔。外在的陽剛之氣表現為氣和火,就像有光芒但沒有實質形狀。所以把脈時,浮在表面的脈象通常會顯得寬大而分散,這是因為心臟中的陽氣充足。內在的陰柔則表現為精和水,其性質應該是流暢而安靜。所以按下去時,脈象通常會感覺滑順而緩和,這是因為心臟中的陰血平靜。如果把脈時,浮在表面的脈象感覺硬實,像芝麻小豆一樣,表示心臟的陽氣已經無法發散光芒,反而呈現出實質的形狀,這代表心臟的陽氣已經外洩。如果按下去,脈象仍然像麻豆一樣,而且更加躁動急促,這表示心臟的陰氣也快要耗盡。所謂的躁,是指脈象浮散而不穩定;所謂的疾,是指脈象堅硬而跳動不協調。這就像水源已經傾瀉而出一樣,表示心臟的陰氣已經耗竭。因此,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。之前說的中風、中寒等導致死亡的症狀,配合這種脈象,有另一種解釋方法。這和本條所說的實脈和躁疾並非互相矛盾。因為本條所講的是正常情況下的脈象,而之前兩條是從風寒侵襲陰陽的角度來說的。所以,實脈是指邪氣實盛,躁疾是指陰陽皆無的病症,這些都有道理的。

第十二條

無緣無故地哭泣,像是被邪祟纏身一樣,導致魂魄不安穩,這是因為身體的血氣不足。血氣不足的原因在於心臟功能虛弱。心氣虛弱的人會感到害怕,想閉上眼睛睡覺,夢到遠行,精神渙散,魂魄也到處亂跑。陰氣衰弱的人會出現癲症,陽氣衰弱的人會出現狂症。

無緣無故地哭泣,像是被妖邪附身一樣,所以稱作「邪哭」。只說哭泣,是因為血虛會導致喉嚨不舒服,氣虛會導致身體下沉。兩者合併出現,就會無端哭泣。肝臟主管陰血,陰血中的陽神是魂;肺臟主管陽氣,陽氣中的陰精是魄。氣血充足,魂魄就能安穩地待在各自的位置,並且互相環抱進入心臟,來發揮神的作用。反之,魂魄就會不安穩,像中邪一樣哭泣。所以說,這是因為血氣不足。前面兩句話是說肝臟和肺臟的血氣虛弱。心臟在卦象中屬於離卦,表現為外在陽剛而內在陰柔。氣是外在的,而血是內在的。氣屬於肺臟,血屬於肝臟。所以肝臟和肺臟的血氣是否充足與心臟息息相關,因此說血氣不足歸於心臟。後面兩句話是說肝臟和肺臟虛弱,心臟的功能也跟著虛弱。心臟是主神明的臟器,而神明會隨著氣的虛實而變化。心血虛弱導致心氣虛弱,神氣就會衰弱。這就像一艘孤舟在夜晚停泊在空曠的江上,又像一個人夜晚獨自進入荒山一樣。所以,這樣的人會常常感到害怕。氣盛時,神明就會外向活動,就像白天一樣;氣虛時,神明就會倦怠而內斂,就像夜晚一樣,所以會想閉上眼睛睡覺。這就像足少陰經脈喜歡睡眠的表現,因為手少陰經脈和足少陰經脈的特性很相似。後面三句話單獨描述心氣虛弱,這是本條關於心臟問題的正文。心血內虛,神明就會感到不安,就像國難時逃離家園一樣。所以夢中會夢到遠行。心神所夢到的內容,通常都與自身的臟腑經絡有關。雖然距離很近,但因為神勞氣阻,就會產生好像相隔很遠的感覺。這些虛幻的景象,會根據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關係,以及恐懼震驚等情緒而變化。精神離散兩句話,是說心、腎、肝、肺都虛弱,同時解釋了夢到遠行的原因。心神依賴於腎精,並與肝魂、肺魄融合為一體。現在腎精無法固守心神,導致心神離散;魂魄也無法合為一體,而到處亂跑。夢境是神明想要內斂卻無法做到時所產生的,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景象。後面陰氣、陽氣兩句話,是從正氣虛弱的角度,進一步說明邪氣上侵的情況。癲是指精神顛倒錯亂,狂是指行為狂悖失常。癲屬於陰性疾病,是陰氣陰毒所致;狂屬於陽性疾病,是陽氣高亢所致。心臟的氣血偏衰本身就是一種疾病,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。如果再加上下焦肝腎的陰陽失調,就會導致神明無法正常運作,陰氣衰弱就會出現癲症,陽氣衰弱就會出現狂症。但也存在陰陽互相影響的情況。陰衰時出現陽盛的症狀,就會大笑、喜歡登高遠行、日夜不睡;陽衰時出現陰盛的症狀,就會大驚失色、喜歡躲藏,而且無法感到安穩。這些都是癲狂的變症,必須要了解。如果沒有出現癲狂,而出現吐血、流鼻血、驚悸等症狀,也就是之前所討論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