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3)

1.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

八條:心中風者。翕翕發熱,不能起,心中飢,食即嘔吐。

手少陰經脈,外見於手內臁之下側;又口鼻之息道,內絡心包,故心中風寒也。心為火臟,以善於化熱之陽邪中之,則風從火化;而臟中之真陰,不足以勝之,故浮而發為表熱也。「翕翕」。見《傷寒桂枝症注》。風火交煽之象。風木之邪實於君火之臟,則飄忽如運樞,故不能起矣。飢出於胃。曰「心中飢」者,真陰受傷,乾熱之燥化,而非真飢也。邪熱剝心血於上,而中焦之陰在悉索上供,而猶不敷之候,則連渣帶汁以上奔,故食即嘔吐也。條中凡四症:前發熱等三症,應下文四條「浮之實之」脈;食即嘔吐一症,應「按之益躁疾」脈。蓋風火之邪上盛,故浮之實如麻豆;真陰之液下竭,故按之益加躁疾,亦死候也。

九條:心中寒者。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。劇者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譬如蠱注。其脈浮者,自吐乃愈。心為君火之臟,體陰而用陽者也。中寒則陰邪剝陽,其一種陰沁克削之候,常有似疼非疼、似空非空,令人憒憒然無奈,而莫可名狀者。蒜性辛辣耗削,多啖則心中之非疼非空者似之,故以之為喻也。然此猶苦之未甚者;若劇,則寒邪已中於心,因從心而痛徹於背;或寒邪先中於背,因從背而痛徹於心。此中寒之最重,又非啖蒜之比,竟如蠱毒之蟲,連心及背,走注穿齧之象。夫心部之脈,浮主心氣,按主心血。心氣中寒則邪實,故浮之實如麻豆;心血無陽則拘急,故按之益躁疾。與上條同為死症,但上條為心中真陰先死,此條為心中真陽先死之異耳。「脈浮二句」,又就中寒者之活症而抽言之也。蓋謂中寒之症既具,倘其脈得上浮,則浮為陽熱未服之應,又為大氣上轉之應。夫陽熱未服,則能自振以驅寒;大氣上轉,則能高越而提氣,故自吐而愈可必也。其曰「脈浮者,自吐乃愈」,則不浮者之不能愈,已在言外矣。

十條:心傷者。其人勞倦,即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煩,發熱,當臍跳,其脈弦。此為心臟傷所致也。此條當與「虛勞」及「驚悸」門參看。「心傷」者,指心氣、心血兩傷而言也。「勞倦」,因勞而倦,凡外而勞形、內而勞神者皆是。「頭面赤」者,勞則生熱,心血虛而不足以勝之,故浮其熱於頭面也。「下重」者,因勞而心氣愈餒,不能上提,而有下脫之機致也。氣削則不能自溫,故心中塞痛;血虛則不能內潤,故干煩也。「發熱」者,即頭面赤之理,而外發為表熱也。「當臍跳」者,心氣虛於陽位,將下招濁陰之上乘,而當臍之氣自動也。脈指左寸而言。「弦」者,氣虛脈削(從橫處而言其減瘦),氣寒脈急(從直處而言其拘緊)之應。夫症則陰陽兩虧,脈則神氣頓減,豈非心臟受傷之所致乎?細按此條,俱系活症。其不出方者,或以虛勞中已詳之也。今援虛勞之例,擬之以小建中,而加參、耆、歸、麥,其庶幾耶?

白話文:

八條

如果心中受到風邪侵襲,會感到身體微微發熱,無法起身,心中感到飢餓,但一吃東西就想吐。

這是因為手少陰經脈,在外顯現在手內側的下緣,又與口鼻的呼吸道相連,內在與心包絡相連。所以說心中風寒。心屬火臟,容易被陽邪侵襲而化為熱。如果受到風邪侵襲,風邪就會隨著火邪一起作用,而體內的真陰不足以抵抗,因此會出現發熱的現象。這種微微發熱就像傷寒桂枝證的註解,是風火交織的現象。風木的邪氣進入君火的心臟,就會像樞紐一樣飄忽不定,因此無法起身。飢餓感來自胃,說「心中飢」是因為真陰受損,造成乾熱的乾燥現象,並非真正的飢餓。邪熱耗損心血向上,而中焦的陰液不斷向上供應卻仍不足,因此會連同食物殘渣和汁液一起向上湧出,導致一吃東西就嘔吐。此條列出四種症狀,前三種發熱等症狀,對應下文第四條的浮而實的脈象,而吃東西就嘔吐的症狀,則對應按脈更加急躁的脈象。這是因為風火邪氣向上盛行,所以脈象浮而實如麻豆。而真陰的津液向下耗竭,所以按脈會更加急躁。這也是死亡的徵兆。

九條

如果心中受到寒邪侵襲,病人會覺得心臟像吃了大蒜一樣難受,嚴重時會感到心痛徹背,背痛也徹到心,就像中了蠱毒一樣。如果脈象浮,那麼吐出來就會好轉。心臟是君火之臟,本質屬陰但作用屬陽。受到寒邪侵襲,陰邪就會耗損陽氣,出現陰寒入侵的症狀。這種陰寒的侵蝕,常常讓人感到似痛非痛,似空非空,令人煩躁不安,難以言喻。大蒜性辛辣,會耗損身體。如果吃多了,心中那種非痛非空的感覺就會像這樣。這只是不嚴重的情況。如果情況嚴重,寒邪已經進入心臟,就會從心痛到背,或者寒邪先侵入背部,然後從背痛到心臟。這是寒邪侵襲心臟最嚴重的情況,不是像吃大蒜那樣難受,簡直就像中了蠱毒一樣,連心臟和背部都被侵蝕,到處竄動。心臟的脈象,浮脈主心氣,按脈主心血。心氣受寒則邪氣實,所以脈象浮而實像麻豆。心血失去陽氣就會拘急,所以按脈會更加急躁。這和上一條一樣是死亡的徵兆。只是上一條是心中真陰先衰,這一條是心中真陽先衰的不同。後面的「脈浮者,自吐乃愈」,是針對中寒者中活的案例而提出的。意思是說,如果出現中寒的症狀,脈象上浮,則浮脈表示陽熱還沒有被壓制,也表示陽氣上行的現象。陽熱沒有被壓制,就能夠振作精神來驅散寒邪。陽氣上行,就能夠提升氣機。因此,吐出來就會好轉。說「脈浮者,自吐乃愈」,那麼脈象不浮的人就不能痊癒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

十條

如果心臟受損,病人會感到疲勞,接著會出現頭面發紅而下身沉重,心中疼痛而煩躁,並且發熱,肚臍部位會有跳動感,脈象呈弦狀。這是因為心臟受損所導致的。這一條應該和虛勞和驚悸的章節參照來看。心臟受損,是指心氣和心血都受損。疲勞,指的是因為勞累而感到疲倦,包括身體的勞累和精神的勞累。頭面發紅,是因為勞累會產生熱,心血虛弱不足以壓制,所以熱往上浮到頭面。下身沉重,是因為勞累導致心氣更加虛弱,無法向上提舉,出現下脫的徵兆。氣機衰弱就不能溫煦身體,所以心中會感到阻塞疼痛。血虛就不能滋潤身體,所以會感到煩躁。發熱的道理和頭面發紅一樣,是熱發散到體表的表現。肚臍部位跳動,是因為心氣在陽位虛弱,導致濁陰上行,使肚臍部位的氣機自動。脈象指的是左寸部位,弦脈表示氣虛脈細(從橫向來說,脈象變細),氣寒脈急(從直向來說,脈象拘緊)。總之,症狀是陰陽兩虛,脈象是神氣衰減。這都是心臟受損導致的。仔細分析這一條,症狀都是可以治療的,沒有開出藥方,可能是因為在虛勞的章節中已經詳細說明了。現在引用虛勞的例子,考慮使用小建中湯,並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當歸和麥冬等藥材,或許可以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