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5)
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
十五條:脅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。此寒也。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。

大黃附子湯方:大黃(三兩),附子(三枚炮),細辛(二兩)。
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若強人,煮取二升半,分溫三服。服後如人行四五里,即進一服。

此從首條「不滿、必便難」,兩胠疼痛,此虛寒從上衝等句而申言之也。人身之心胸,即天之太虛;其兩脅,即天之四垂也。心胸之真陽充滿,有如日光暄赫,陰氛自化。不特太虛清明高遠,即天之四垂,雲消翳淨。古詩「晴川歷歷漢陽樹」,頗能道出神境,復何胸滿、脅滿之病乎?惟如首條趺陽脈微弦。微則陽光失德,弦則地氣冒明。故曰法當腹滿者,嵐浮氛起,直上以塞太虛之象也。否則,微為乾健不施,弦為坤順失正。故曰不滿必便難;兩胠疼痛者,雲斜氣橫,旁分以陰四垂之象也。知此,則首節與本條,及各條之症,其病機偏正高下,可會其全神矣。

蓋謂五臟中,惟肝居至陰之下,其性陰寒善逆。本臟中陽神秉政,則沖和調暢,故動則主生,而化則為道。若其臟真之陽自虛,則陰寒之性,上逆而為禍矣。陽明之氣虛,從胃外而上犯胃脘,則為腹滿等症;少陽之氣虛,從膈旁而斜穿兩胠,則為脅滿等症;太陽之氣虛,從胃外而上侵宗氣,則為胸滿等症。夫腹滿、胸滿,除實症用下外,凡下寒上衝者,已立附子粳米及大建中之法。其少陽之氣虛,因而旁穿兩胠,以致脅下偏痛,並膈氣微而不能傳送。先見便難,後則氣浮於上而發表熱。其脈緊弦。緊則為寒為痛,弦則主肝主逆。緊從弦斷,則寒而致痛者,由於肝臟陰寒之氣上逆可知。故曰寒也。因便難而蒸為表熱者,宜下之以通其便難之氣,則經絡之熱可解;膈氣微而招陰臟之寒逆者,宜溫之而填其上焦之氣,則逆痛可下。溫藥下之,兩不相背矣。

蓋大黃之苦寒,與附子、細辛之辛熱相偶。膈氣喜附子、細辛之溫,卻暗得大黃以下瀉其逆滿;賊陰親大黃之性,卻誤吞附子、細辛而自化其陰翳。譬之帝王,德禮相成,恩威並濟;譬之天地,春雷不怒,伏雨長生之道也。

至其煎法、服法,另開生面,與尋常略不相同。尋常利藥,必先煎大黃以為主,而後入諸藥,使隨其攻下之性。此獨同煎,其不注意用下,一也。尋常作三服者,多曰日三服;此獨令如人行四五里,即進一服,其不顧慮併力峻下,二也。蓋以首節「便難」二字,不過因陽微不能傳送,而難於便,與內實便閉者不同。又此方以溫藥牽制大黃之性,而不十分寒下故耳。

門人曰:「夫子以本文為申言首條之症。本文雖無『便難』字樣,然以脅下偏痛及發熱二症,便公然下以溫藥,其為申說首條似矣。但首條言脈曰『趺陽微弦』。此條雖亦言弦,卻曰『緊弦』,而並不言微,恐作承首條之語,或失之牽強耶?抑其中另有奧旨乎?」

答曰:「首條兼言主虛,故曰『微弦』;此條單言客實,故曰『緊弦』。且『微弦』,尚有主在;『緊弦』,則客代主人矣。由微而進於緊,即奧旨也。」

白話文:

第十五條:如果兩側肋骨下方偏痛,並且發燒,脈象呈現緊而弦的狀態,這是因為身體寒冷所致。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疏通腸道,適合使用大黃附子湯。

大黃附子湯的配方:大黃(三兩)、附子(炮製過的,三枚)、細辛(二兩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五升水煎煮,取二升藥液,分三次溫服。如果體質強壯的人,可以煎煮取二升半藥液,分三次溫服。服藥後,感覺像走了四五里路程,再服用下一劑。

這條內容是從第一條關於「身體不適、一定會排便困難,兩側肋骨疼痛,這是虛寒從上衝起」等語句,進一步詳細闡述的。人的心胸就像天空一樣的虛無,兩側肋骨則像天空的邊緣。心胸的陽氣充足,就像陽光普照一樣,陰寒之氣自然消散。不僅天空清澈高遠,連天空的邊緣也會消散陰霾。古詩說「晴川歷歷漢陽樹」,頗能描寫出這種美好的境界。又怎麼會有胸悶、肋骨脹滿的病症呢?只有像第一條所說的,如果足背脈微弱而弦,微弱表示陽氣衰退,弦表示陰氣冒犯陽氣。所以說「(陽氣衰微)應當會腹部脹滿」,就像雲霧上升,阻塞天空一樣。如果不是這樣,微弱表示陽氣不能發揮作用,弦表示陰氣失去了順應的常規。所以說「不適一定會排便困難,兩側肋骨疼痛」,就像陰氣橫行,分散到身體兩側邊緣一樣。了解了這些,那麼第一條和本條,以及其他各條的病症,其病機的偏正高下,就能夠完全理解了。

大體來說,五臟之中,肝臟位於最陰寒的部位,其性質是陰寒且容易逆行。如果肝臟中的陽氣主持正常,就能夠達到平和順暢的狀態。肝氣運行則主導生機,而變化則符合自然規律。如果肝臟自身的陽氣虛弱,那麼陰寒的性質就會向上逆行而導致禍患。陽明的氣虛,會從胃的外部向上侵犯胃脘,就會出現腹脹等症狀。少陽的氣虛,會從膈膜的旁邊斜穿兩側肋骨,就會出現肋骨脹滿等症狀。太陽的氣虛,會從胃的外部向上侵犯宗氣,就會出現胸悶等症狀。腹脹胸悶,除了實證需要瀉下外,凡是因下寒而導致上衝的,已經有附子粳米湯和大建中湯的治療方法。而少陽的氣虛,因此而斜穿兩側肋骨,導致肋骨下方偏痛,同時膈膜之氣虛弱,不能正常傳送,首先會出現排便困難,然後氣會浮於上而出現發熱。脈象呈現緊而弦,緊表示寒冷和疼痛,弦表示肝氣不順。緊接著弦脈消失,就可以知道是由於肝臟陰寒之氣上逆而導致的疼痛。所以說,這是因為寒冷引起的。因為排便困難而導致的發熱,應該通過瀉下藥來疏通排便困難的氣機,這樣經絡中的熱就能夠解除。因為膈膜之氣虛弱而導致陰寒之氣上逆,應該使用溫藥來補充上焦的氣,這樣逆行的疼痛就可以下降。溫藥和瀉下藥同時使用,兩者並不衝突。

大黃的苦寒性質,與附子、細辛的辛熱性質相互配合,膈膜之氣喜歡附子、細辛的溫熱,卻又暗中借助大黃來瀉下逆行的氣機。陰寒之氣親近大黃的性質,卻又誤吞了附子、細辛,從而自行消散了陰霾。這就像帝王,道德禮儀相輔相成,恩威並施;也像天地,春雷不會發怒,暴雨可以滋養萬物。至於煎藥和服藥的方法,有它獨特之處,與一般的方法略有不同。一般來說,使用瀉下藥,通常會先煎煮大黃為主,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,使它們跟隨大黃的瀉下之性。而這裡卻是將三味藥材一起煎煮,這說明不是特別強調瀉下作用。這是第一點不同。一般來說,分三次服藥,大多是指一天三次服用。而這裡卻是要求像走了四五里路後再服下一劑,這說明不是急於要使藥效峻猛地瀉下。這是第二點不同。因為第一條說的「排便困難」,不過是因為陽氣虛弱,不能夠正常傳送,從而導致排便困難,與內部實證導致的便秘不同。而且這個方子使用溫藥來牽制大黃的性質,所以不是非常寒冷的瀉下藥。

有弟子問道:老師認為本文是對第一條症狀的進一步闡述。本文雖然沒有「排便困難」字樣,但是憑藉肋骨下方偏痛和發熱這兩個症狀,就公然使用溫熱藥物來治療,這似乎是對第一條的闡述。但是第一條提到脈象是足背脈微弱而弦,本條雖然也說到弦,卻說緊弦,並沒有提到微弱。恐怕說是承接第一條的說法,有些牽強吧?還是其中另有深奧的含義呢?老師回答說:第一條兼顧虛證,所以說微弦。本條單指實證,所以說緊弦。而且微弦,還可以說陽氣還在;緊弦,則說明陰邪代替了陽氣成為主導。從微弱進展到緊張,這就是其中的奧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