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4)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4)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十一條:痛而閉者,厚朴三物湯主之。
厚朴三物湯方
厚朴(八兩) 大黃(四兩) 枳實(五枚)
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二味,取五升,內大黃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以利為度。
此及下條,當從上文作一節。蓋腹中寒氣之症治,上文已完。此又因上文之症,旁及風寒入腹而化熱者。與下卷十六篇吐衄門「病人面無血色」一條同例。金匱之省筆,多用此法。細讀前後三條之文氣自見。言下利裡虛,固宜大溫大補如彼。若雷鳴等症全具,其人痛而便閉者,則又以氣不下通,而實熱之邪勢由上逆,故見種種急切之候也。厚朴降氣,枳實泄氣,大黃下氣,則閉者下通,而諸症自息,豈止痛止云乎哉?
十二條:按之心下滿痛者,此為實也,當下之。宜大柴胡湯。
大柴胡湯方
柴胡(半斤) 半夏(半斤洗) 黃芩(三兩) 生薑(五兩) 大棗(十二枚) 大黃(一兩) 枳實(四枚) 芍藥(三兩)
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以一升三服計之,則再煎下,當有取三升三字。)
若雷鳴等前症具,而按其心下滿痛。心下為胃之應,按之滿痛,是有形之積聚在胃,故為內實而當下之也。但不主大小承氣,及調胃等湯,而獨任大柴者,以前症之胸脅逆滿,及嘔吐等候,系陽明腑實,因而溢出少陽之部者居多。故以柴、半、黃芩為主,降少陽部署之逆,所以治脅滿,並止其嘔吐也。以薑、棗填太陽部署之氣,使下焦不得上犯,所以治胸滿,並止其雷鳴切痛也。然後以大黃之寒下,枳實之消散,總托於酸斂之芍藥,而併力下趨耳。此豈大小承氣及調胃等湯所能勝任者乎?
十三條: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須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大承氣湯方
大黃(四兩酒洗) 芒硝(三合) 枳實(五枚炙) 厚朴(半斤去皮炙)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煮取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火,微煮一二沸。分溫再服,得下,止服。
腹滿時減,以陽氣有起伏,陽起則陰伏,故其滿有時或減,此為虛痞。若腹滿晝夜並不減動,及些小減去而不足言減,猶曰算不得減。此為胃脘漸下漸實之應,故與腹滿不減者同。宜大承下之而無疑也。李注大謬。
方論見傷寒注本方下。
十四條:心胸中大寒,痛嘔,不能飲食,腹中寒上衝,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而不可觸近,大建中湯主之。
大建中湯方
人參(二兩) 乾薑(四兩) 蜀椒(二合炒去汗)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內膠飴一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。分溫再服,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,後更服,當一日食糜,溫覆之。
此亦口鼻及腹臍所中之寒也。寒從皮毛經絡襲入,則先見表症,如頭痛、惡寒、發熱等類,而後入里。或止病表而不入里者亦有之,詳《傷寒論》中。寒從口、鼻、腹、臍襲入,則先見里症,如腹滿、嘔痛、下利等類,而後出表。或止病里而不及出表,遂致不救者比比也。條中曰「心胸中大寒」云云,備言里症而不及表症一語。故知為口鼻及腹臍所中之寒,而未及出表者也。痛嘔當指胃脘而言,寒氣切責陽位,故痛;胃陽不能自安,故嘔。中土虛寒,失運飲化食之用,故不能飲食也。腹中寒冷之氣,上衝胸分,言病者之自覺也。陰陽相搏,腹皮鼓起,出見如有頭足之狀,言旁人之可外見也。陰寒之邪,上則抬高陽氣,而令陽位逼側,故上痛不可觸近;下則直入少腹,而與濁陰凝冱,故下痛不可觸近也。夫心胸中大寒,與上下痛而不可觸近,由於腹中寒氣,上充下滿之外,而其餘氣,猶見之於外鼓,而至皮起如有頭足,則中焦脾胃之真陽虛極,故令陰寒上肆下橫如此。是不得不大建其中氣,而以扶陽者勝陰矣。誠以乾薑、蜀椒,大辛大溫。大辛散寒,大溫聚氣。加之甘平峻補之人參,充滿姜、椒之性,而鼓動之。然後以米汁所成之甘膠,微火煎配以為使。蓋取米扶胃氣,甘守中宮。遂覺辛甘溫暖之神,融成一片,化工春氣。其與惟王建中,妖氛自息者,同功合德。此仲景命名之深意也。至其湯後曰「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」,又曰「當一日食糜,溫覆之」。經曰:「大氣一轉,其氣乃散。」所中之寒,其意欲如服桂枝湯之法,將解於陽回之自汗乎?若但云恐中寒挾食,故飲粥食糜;恐感寒復寒,故令溫覆。則猶得其淺而未得其深者也。門人問曰:「如法服大建中而不得自汗,所中之寒,將何所解散乎?並何變症耶?」答曰:「此問亦不可少。夫臟腑與經絡相通。口鼻及腹臍所感之寒,脾胃先受之。及中焦陽氣一轉,則內邪托出經絡,且從陽氣之化,而發為表熱者,常也。此條之症,因中氣虛微,不能載出,故不一見表症。服大建中而解於自汗,中氣大振,一箭透重鎧之力也。倘服此而不汗,如強弩之末,不穿魯縞。將內症消,而發為表熱,變桂枝加附子湯,或麻附細辛湯等症居多。否則不發表熱,脾家實,腐穢當自去,解於自下利者,亦十之一二也。本門是論腹滿,每條當尋腹滿處。腹中寒上衝,及上下痛而不可觸近,俱有腹滿在內,不可不知。」
白話文: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第十一條 如果腹痛且大便不通暢,可以用厚朴三物湯來治療。
厚朴三物湯的配方: 厚朴(八兩)、大黃(四兩)、枳實(五枚)
煎煮和服用方法: 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十二升水,先煮厚朴和枳實,煮到剩五升時,再加入大黃,煮到剩三升,溫熱服用一升,以排便順暢為度。
這條和下一條,應該與前面的內容視為一個整體。前面已經講述了腹中寒氣的治療,這裡是在前述病症的基礎上,延伸到因風寒侵入腹部而轉化為熱證的情況,這與《金匱要略》下卷第十六篇中,關於吐血、流鼻血的病人面色蒼白的條文是同樣的例子。《金匱要略》的簡筆寫法,多採用這種方式。仔細閱讀前後三條的文氣自然就會明白。如果說大便溏瀉、身體虛弱,當然應該用大溫大補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腸鳴等症狀都具備,而且病人腹痛且大便不通暢,那就是因為氣機不暢通,實熱的邪氣向上逆行,所以出現各種急迫的症狀。厚朴可以降氣,枳實可以泄氣,大黃可以向下疏導氣機,這樣大便就可以通暢,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,豈止是止痛而已呢。
第十二條 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到脹滿疼痛,這屬於實證,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。
大柴胡湯的配方: 柴胡(半斤)、半夏(半斤,洗淨)、黃芩(三兩)、生薑(五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大黃(一兩)、枳實(四枚)、芍藥(三兩)
煎煮和服用方法: 將以上八味藥材,加入十二升水,煮到剩六升,去除藥渣,再煎一下,溫熱服用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(按照一升分三次服用的計算,那麼再煎之後,應該有三升剩餘的藥液。)
如果腸鳴等症狀都具備,並且按壓心下部位感到脹滿疼痛,心下部位對應胃,按壓感到脹滿疼痛,說明是有形的積聚在胃中,所以屬於內實證,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但是不選擇大、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,而單獨使用大柴胡湯,是因為前述病症有胸脅脹滿、嘔吐等症狀,多數是因為陽明腑實,導致邪氣溢出到少陽部位,所以以柴胡、半夏、黃芩為主,用來疏散少陽的邪氣,因此可以治療脅肋脹滿並止嘔吐;用生薑、大棗來填補太陽部位的氣,使下焦的邪氣不能上犯,因此可以治療胸悶、停止腸鳴和劇烈疼痛;然後用大黃的寒涼來瀉下,用枳實來消散積聚,全部依託於酸收的芍藥,共同發揮下行的力量。這豈是大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所能勝任的呢?
第十三條 如果腹脹沒有減輕,即使減輕也微不足道,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
大承氣湯的配方: 大黃(四兩,用酒洗過)、芒硝(三合)、枳實(五枚,烤過)、厚朴(半斤,去皮並烤過)
煎煮和服用方法: 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十升水,先煮厚朴和枳實,煮到剩五升,去除藥渣,加入大黃,煮到剩二升,去除藥渣,加入芒硝,再稍微加熱煮沸一兩次,分溫兩次服用,如果大便通暢,就停止服藥。
腹脹時而減輕,是因為陽氣有起伏的變化,陽氣上升則陰氣潛伏,所以腹脹有時會減輕,這屬於虛痞。如果腹脹晝夜都不減輕,或者稍微減輕但微不足道,這可以說沒有減輕,這說明胃的積聚已經越來越向下,越來越實,所以和腹脹不減的情況相同,應當用大承氣湯來瀉下,沒有什麼可懷疑的。李氏的註解是錯誤的。
關於方劑的理論,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中關於這個方劑的註解。
第十四條 如果心胸部位寒冷,疼痛、嘔吐,不能進食,腹部寒氣向上衝逆,皮膚鼓起,看起來像有頭腳的樣子,上下疼痛而且不能觸摸,可以用大建中湯來治療。
大建中湯的配方: 人參(二兩)、乾薑(四兩)、蜀椒(二合,炒過並去除汗液)
煎煮和服用方法: 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四升水,煮到剩二升,去除藥渣,加入飴糖一升,用小火煎到剩一升半,分溫兩次服用。服藥後過一小段時間,可以喝粥二升,之後再服藥,當天應該食用稀粥,注意保暖。
這也是口鼻以及腹部、肚臍受到寒邪侵襲的情況。寒邪從皮膚、毛孔、經絡侵入,通常先出現表證,如頭痛、怕冷、發熱等;然後才會進入裡證,也有只停留在表證而不進入裡證的。具體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。如果寒邪從口、鼻、腹部、肚臍侵入,則通常先出現裡證,如腹脹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;然後才會出現表證,也有只停留在裡證而不出現表證,最終導致不治的情況。條文中說“心胸中大寒”等,詳細說明了裡證,而沒有提到表證,所以可以知道這是口鼻以及腹部、肚臍受寒,而且沒有表證的情況。疼痛、嘔吐,應該是指胃脘部位而言。寒邪侵襲陽位,所以感到疼痛;胃陽不安,所以嘔吐;中焦虛寒,失去了運化水穀的功能,所以不能進食。腹中寒氣向上衝擊到胸部,這是病人自己的感覺。陰陽相互搏擊,腹部皮膚鼓起,看起來像有頭腳的樣子,這是別人可以看見的。陰寒的邪氣,向上則會抬高陽氣,使陽位受到擠壓,所以上面疼痛不能觸摸;向下則會直接進入少腹,與濁陰凝結,所以下面疼痛也不能觸摸。心胸部位的寒冷,以及上下疼痛而不能觸摸,是因為腹中寒氣上充下滿,其餘的寒氣還顯現於體表的鼓脹,皮膚出現像有頭腳的樣子,這是因為中焦脾胃的真陽極度虛弱,所以導致陰寒如此肆虐。所以不得不大補中焦的陽氣,用扶陽的方法來戰勝陰寒。用乾薑、蜀椒,這兩種藥物大辛大溫,大辛可以散寒,大溫可以聚集陽氣,再加上甘平峻補的人參,充滿了乾薑和蜀椒的特性,鼓舞其藥力;然後用米汁做成的甘甜飴糖,用小火煎煮調配作為輔助,這是取米能扶助胃氣、甘味能守護中焦的作用,這樣就會感覺到辛甘溫熱的神奇力量融為一體,化生出溫暖的春氣,這和君王建立中正之道,妖邪之氣自然平息的道理相同。這就是張仲景命名此方劑的深刻用意。至於方後說“服藥後過一小段時間,可以喝粥二升,又說,當天應該食用稀粥,注意保暖”。經典中說:正氣一旦恢復,邪氣自然會消散。所中的寒邪,是想用類似服用桂枝湯的方法,通過陽氣恢復而自發汗出嗎?如果只是說擔心受寒的時候夾雜食物,所以喝粥吃稀飯,擔心再次受寒所以要保暖,那就只是了解了表層意思,而沒有理解其深刻含義。學生問道:如果按方法服用大建中湯而沒有自發汗出,所中的寒邪將如何消散呢?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?回答說:這個問題也很重要。臟腑和經絡是相通的,口鼻以及腹部、肚臍感受到的寒邪,脾胃首先會受到影響。等中焦陽氣恢復,內部的邪氣就會從經絡中透出,並且隨著陽氣的轉化而表現為表熱,這是常見的情況。這條所說的病症,因為中焦陽氣虛弱,不能將邪氣透出體表,所以不會出現表證。服用大建中湯而通過自汗來解除病邪,這是因為中氣大振,具有一舉穿透重甲的力量。如果服用此方而沒有汗出,就像勉強射箭卻射不穿粗布一樣,內部的病症會消失,但可能會轉化為表熱,變成桂枝加附子湯或麻附細辛湯等證狀。如果不出現發熱的表證,脾氣恢復,腐敗的穢物自然會排出,通過腹瀉來解除病邪的,也有十分之一二的可能。本篇是討論腹脹的,每一條都要注意腹脹的情況。腹中寒氣向上衝逆,以及上下疼痛不能觸摸,都有腹脹在裡面,這是不可不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