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3)

回本書目錄
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3)
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
八條。夫瘦人繞臍痛,必有風冷,穀氣不行。而反下之,其氣必沖;不沖者,心下則痞也。

肥人陰津不虧;瘦人陽氣不虧。此定理也。今以陽氣不虧之人而繞臍作痛,則知痛非下焦虛寒上乘;明系風冷從臍入腹,而為邪正相持之痛也。但風冷在腹,脾胃之陽失運動之用,故穀氣不行者,常也。是宜桂枝加芍湯,外加乾薑、細辛,以驅風散寒為合。乃誤以穀氣不行為積滯而反下之。則氣機因下而下陷者,必反浮而上衝胸膈,以致喘急矣。若不從胸膈上衝,則胃陽虧於寒下之藥,而下陰上乘胃脘,遂致痞塞腹滿矣。夫以陽氣不虧之瘦人,誤下之變,尚如此;則肥人而陽氣衰者,其害可勝言哉!前兩條是從肩背所感之寒而言,此條又是從口鼻及腹臍所感之風寒而言也。

九條。病腹痛,發熱十日,脈浮而數,飲食如故,厚朴七物湯主之。

厚朴七物湯方: 厚朴(半斤)、大黃(三兩)、枳實(五枚)、桂枝(二兩)、甘草(三兩)、生薑(五兩)、大棗(十枚)。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嘔者,加半夏五合;下利,去大黃;寒多者,加生薑至半斤。此表熱日久不解,熱傷胃液,以致內實之腹滿也。言病腹滿之人,發熱已十日不解,則津液熱傷,是症已可據。其脈浮而且數。夫浮為在表,以應發熱;數為在腑,以應胃熱,是脈又可據。飲食如故,則所進不少,是水穀又可據。其腹滿之為胃實無疑。然因發熱十日所致,且其脈尚浮數,則又不得遺表熱而單攻腹滿。是宜主厚朴、枳、黃三物,援承氣湯之例,攻症之腹滿,並責其脈之數;桂、甘、薑、棗四物,援桂枝湯之例,解症之發熱,並責其脈之浮也。於承氣去芒硝者,因飲食如故,則知胃為經表之移熱,而非邪入中土之候,故不使鹹寒者損胃陽也。於桂枝去芍藥者,因已有厚朴之降、大黃之沉,少留其走表之性,故不使酸斂者過牽其發散也。嘔者,下氣上逆,半夏降逆,故加之。下利無積滯,而腹滿又為虛痞矣;大黃傷胃陽,能令虛痞益甚,故去之。胃陽虛寒,則下陰上塞,故腹為之虛滿。生薑能填胸中胃中之陽,排降陰逆以消滿,故寒多者加之。曰寒多者加至半斤,則原方之桂、甘、薑、棗,不但解表,並亦填其中氣,而助下運之機者乎?仲景之方,真常山之蛇也。此承六條中寒喜欠、清涕出、發熱等句,而言其變症也。

十條。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,嘔吐,附子粳米湯主之。(中去聲)

附子粳米湯方: 附子(一枚,炮)、粳米(半升)、半夏(半升)、甘草(一兩)、大棗(十枚)。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此承七條中寒下利而言,故直接此人肚中寒,而曰腹中寒氣也。陰陽相搏,故雷鳴;寒邪凝斂,故切痛。胸為太陽之部,脅為少陽之部;實邪上凌陽位,故逆滿也。嘔吐者,胃中陽氣,為寒所逼,而有欲遁之象。夫腹為陽明之署,雷鳴切痛,以及嘔吐,是其本症。合胸脅而並見逆滿,則太少二陽之署,几几乎有陰寒蔽塞之勢矣。故主附子之大熱,交於守中之甘草,溫胃之粳米,而引至陽明之腹。蓋以扶陽者勝陰也。然後以大棗填上焦,半夏瀉陰氣,而胸脅自平,嘔吐自止矣。七條曰中寒,其人下利,以裡虛也。蓋先以裡虛,遂中寒而下利;後以下利,遂寒逆而里益虛,故見種種之候也。

白話文:

[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]

第八條

瘦的人如果肚臍周圍疼痛,一定是受到風寒侵襲,導致腸胃消化功能失常。如果這時反而用瀉下的藥物,氣就會往上衝;如果沒有往上衝,就是胸口下方會感到堵塞不通。

肥胖的人體內陰液不會虧虛,而瘦的人體內陽氣不會虛弱,這是基本原則。現在如果一個陽氣沒有虧虛的瘦子,肚臍周圍卻感到疼痛,就可以知道這疼痛不是因為下焦虛寒向上侵襲造成的,而是風寒從肚臍進入腹部,導致邪氣和正氣互相抗爭而引起的疼痛。但是風寒在腹部,會使脾胃的陽氣失去運作的功能,所以腸胃消化功能失常是常見的。這時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,再加入乾薑和細辛,來驅散風寒才是對的。如果誤以為消化不良導致積滯,反而使用瀉下的藥物,那麼氣機就會因為瀉下而下陷,反而會向上衝到胸膈,導致喘氣急促。如果沒有往上衝,就是胃的陽氣因為寒涼的藥物而虧虛,導致下部的陰寒向上侵犯胃部,於是造成胸悶、腹部脹滿。如果連陽氣不虛的瘦子,誤用瀉藥都會產生這樣的變化,那麼肥胖而且陽氣衰弱的人,所受到的傷害就更難以言說了。前面兩條講的是從肩背感受到的寒氣,而這條講的則是從口鼻或肚臍感受到的風寒。

第九條

病人腹痛,發燒已經十天,脈象是浮而且快的,飲食卻跟平常一樣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厚朴七物湯來治療。

厚朴七物湯的藥方:

厚朴(半斤)、大黃(三兩)、枳實(五枚)、桂枝(二兩)、甘草(三兩)、生薑(五兩)、大棗(十枚)。

以上七味藥,用水一斗煮成四升,溫服八合,一天三次。如果嘔吐,加半夏五合。如果腹瀉,去掉大黃。如果寒象明顯,生薑可以加到半斤。

這是說表面的熱症持續很久沒有解除,熱邪傷害了胃液,導致腹內脹滿的實證。病人的腹部脹滿,發燒已經十天沒有好轉,說明津液受到熱邪的損害,這是判斷的依據。脈象浮而且快,浮脈代表病在表,應對發燒,快脈代表病在腑,應對胃熱,這也是判斷的依據。飲食跟平常一樣,說明吃進去的東西不少,這也是判斷的依據。可以確定腹部脹滿是胃部實熱造成的。但是因為發燒已經十天,而且脈象仍然浮數,所以又不能忽略表面的熱邪,而只是單純地治療腹脹。所以應該以厚朴、枳實、大黃三味藥為主,效法承氣湯的例子,來攻下腹部的脹滿,同時針對脈象的快;用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四味藥,效法桂枝湯的例子,來解除發燒,同時針對脈象的浮。在承氣湯中去掉芒硝,是因為飲食如常,可以知道胃熱是因為表熱傳入,而不是邪氣直接進入中焦,所以不使用鹹寒的芒硝來損傷胃的陽氣。在桂枝湯中去掉芍藥,是因為已經有厚朴的降氣,大黃的沉降,可以稍微保留桂枝走表的藥性,所以不使用酸收的芍藥,以免過度牽制發散的作用。如果嘔吐,是氣機向上逆行,半夏可以降逆,所以要加入。如果腹瀉,沒有積滯,腹脹又變成虛性的痞滿,大黃會損傷胃的陽氣,會讓虛痞的情況更加嚴重,所以要去掉。胃陽虛寒,就會導致下部的陰寒上逆而堵塞,所以腹部會感到虛性的脹滿。生薑能夠溫補胸中和胃中的陽氣,排除下降陰逆的氣,來消除脹滿,所以寒象明顯要加量。說到寒象明顯可以加到半斤,說明原方中的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不僅可以解表,也可以溫補中焦之氣,幫助腸胃向下運行。張仲景的方劑,真是像常山之蛇一樣,變化無窮。這條是承接第六條中寒冷、喜歡欠伸、流清涕、發熱等症狀,來說明其變化。

第十條

腹中有寒氣,發出雷鳴般的聲響,並且劇烈疼痛,胸脅感到脹悶,嘔吐。這種情況可以用附子粳米湯來治療。

附子粳米湯的藥方:

附子(一枚,炮製過)、粳米(半升)、半夏(半升)、甘草(一兩)、大棗(十枚)。

以上五味藥,用水八升煮到米熟湯成,去掉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

這條承接第七條中寒邪導致腹瀉的情況。所以直接說這個人肚子裡有寒氣,稱之為腹中寒氣。陰陽之氣相互搏擊,所以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響;寒邪凝結收斂,所以會劇烈疼痛。胸部是太陽經的部位,脅部是少陽經的部位,寒邪向上侵犯陽位,所以會感到脹滿。嘔吐是因為胃中的陽氣受到寒邪的逼迫,而有逃散的跡象。腹部是陽明經的範圍,出現雷鳴、劇痛和嘔吐,這是它的主要症狀。再加上胸脅出現脹悶的情況,就說明太陽、少陽兩經的範圍,幾乎都有陰寒閉塞的趨勢。所以用附子這樣大熱的藥物,配合顧護中氣的甘草,溫胃的粳米,把藥力引到陽明經的腹部,因為扶助陽氣可以戰勝陰寒。然後用大棗來溫補上焦,用半夏來瀉下陰氣,那麼胸脅的脹滿自然會平息,嘔吐也會自然停止。第七條說“中寒”,病人腹瀉,是因為裡氣虛弱,因為先有裡虛,才會中寒而腹瀉,而腹瀉之後,寒邪逆亂,裡氣更加虛弱,所以才會出現各種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