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2)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2)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五條:寸口脈弦者,即脅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也。
寸口上應膈氣,為肺金之部。寸口脈弦,則肝脈之寒邪,上衝胸分之兩旁。不但縱以乘其所勝,而凌趺陽之胃土;並橫以乘其所不勝,而犯太陰之肺金矣。故脅下拘急而痛者,肝邪上乘,肺氣縮而不舒之應也。肝為陰臟,又寸口之部,亦外應表氣。今其脈上乘寸口,則陰氣外出以干陽位,故惡寒也。「嗇嗇」見《傷寒論注》,此申言首節「兩胠疼痛」句。
六條:夫中寒家喜欠,其人清涕出、發熱,色和者善嚏。
臟腑諸陽之氣,其在人身也,如輕煙薄霧,周流勻滿,故經脈安和。中寒,則臟腑之本氣為寒所逼而內伏,經絡之餘氣為寒所逼而上浮。上下薄引,則經脈乍弛,而絡脈乍滿。經脈乍弛,故喜實其氣而腰欲伸;絡脈乍滿,故喜引其端而輔呵欠也。
李氏引《內經》「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氣上從,寒清時舉,鼽嚏數欠」,與此處之欠頗合。其引「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上浮。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」,是平人臥起之欠,並非倦怠欲臥之欠,與本文中寒喜欠者何涉?至其云「欲入於陰,或陰加於陽」二語,並不知內經所言陰陽上下相引之義,更誤。內經之意,蓋謂陰氣將積於下,陽氣未盡上浮,故陰陽各相引於上下,而中虛作欠。則「欲入於陰,或陰加於陽」,為何語耶?若倦怠欲臥之欠,則又系陽氣將伏於下,陰氣未盡上浮,陽引而下,陰引而上,陰陽相引而欠矣。故曰:「並非倦怠欲臥之欠也。」
其人,中寒喜欠之人,肺臟惡寒而開竅於鼻。肺寒,則自出其液,而推逐其所惡於上竅,故清涕。清涕者,金寒水冷之應也。肺合皮毛而主氣;寒則氣鬱而不與皮毛相合,故發熱。色和為陽氣未伏之應。嚏從搏擊而出,其象為雷,蓋肺能奮發而搏擊,以出其鬱寒之義也。
仲景蓋謂中寒喜欠之人,肺氣不能震作而嚏,但出清涕,則肺已受寒,而其氣自阻,與皮毛之氣兩相拂鬱,故必發熱。若其人面色沖和,知陽氣自勝,肺尚有權,故能奮發而搏擊,以出其鬱寒矣。然則中寒喜欠者,但得色和善嚏,其不發熱可知也。此及下文三條,又論外寒中入,而成腹滿之症。本條言中寒而有嚏以出之者,有不能嚏出而發為表熱者。此雖非腹滿正文,然實為中寒腹滿之來路,故首及之,非泛言中寒之外感已也。二條正言中寒之腹滿;三條言中風冷之人,本不腹滿,因誤下而致成腹滿之症也。
七條:中寒,其人下利,以裡虛也。欲嚏不能,此人肚中寒。
中寒之人,但凡下利,則脾胃之陽氣裡虛,而腹中受寒,故不能分別水穀而下利也。脾肺同屬太陰;脾陽不振,肺氣可知,故不能嚏以出之矣。曰:「肚中寒」,則腹之作脹,已在言外。
白話文: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五、 如果寸口脈呈現弦象,就表示脅肋下會有拘緊疼痛的感覺,這個人也會感到微微的畏寒。
寸口脈向上對應著膈膜之氣,屬於肺金的部位。寸口脈呈現弦象,代表肝脈的寒邪向上衝擊胸部的兩側,不只會順勢欺凌它所能剋制的脾胃之土,還會橫向侵犯它所不能剋制的太陰肺金。因此,脅肋下拘緊疼痛,是肝邪向上侵犯,導致肺氣收縮不舒暢的反應。肝屬於陰臟,而寸口這個部位也向外對應著體表的氣,現在肝脈之氣上衝到寸口,表示陰氣外洩干擾陽氣的位置,所以會感到畏寒。所謂「嗇嗇」的含義,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的註解,這裡是用來進一步說明前文「兩脅疼痛」的意思。
六、 體內受寒的人喜歡打哈欠,而且會流清鼻涕、發熱。如果面色平和,能夠打噴嚏,情況就比較好。
人體的臟腑陽氣,就像輕煙薄霧一樣,在體內均勻流動,所以經脈才能平和順暢。如果體內受寒,臟腑的根本之氣就會被寒邪逼迫而向內潛藏,經絡的剩餘之氣則被寒邪逼迫而向上浮動,上下相互牽引,就會導致經脈時而鬆弛、時而緊張。經脈鬆弛,所以喜歡伸展身體,舒展筋骨;絡脈緊張,所以喜歡牽引末梢,而輔助打哈欠。有人引用《內經》說太陽司天時,寒氣向下侵襲,心氣向上浮動,在寒冷的時候會出現頻繁打噴嚏和哈欠的情況,這和這裡所說的打哈欠有些相似。他們說陰氣積聚在下,陽氣還沒完全向上浮動,陽氣向上牽引,陰氣向下牽引,陰陽相互牽引,所以會頻繁打哈欠,但這是平常人睡醒或起床時的哈欠,並不是疲倦想睡覺的哈欠,跟本文所說的受寒而喜歡打哈欠沒有關係。至於他們所說的「陰氣想進入陰位」或「陰氣增強到陽位」這兩句話,完全不了解《內經》所說陰陽上下相互牽引的含義,是錯誤的。其實,《內經》的意思是指陰氣將要積聚在下,陽氣還沒有完全向上浮動,所以陰陽各自在上下牽引,導致中間空虛而打哈欠,這才叫做「想進入陰位」或「陰氣增強到陽位」。如果是因為疲倦想睡覺而打哈欠,那是陽氣將要潛藏在下,陰氣還沒完全向上浮動,陽氣向下牽引,陰氣向上牽引,陰陽相互牽引而打哈欠,所以說不是疲倦想睡覺的哈欠。至於這裡說的「其人」,是指受寒而喜歡打哈欠的人,因為肺臟怕寒,而且開竅於鼻,肺部受寒,就會自己分泌液體,將它所厭惡的東西從上竅排出,所以會流清鼻涕,清鼻涕是金寒水冷的反應。肺與皮毛相合,並且主導氣的運行,受寒則氣會鬱結,無法與皮毛相合,所以會發熱。面色平和,表示陽氣還沒完全被壓制住的反應。打噴嚏的聲音像雷鳴一樣,是奮力衝擊而出的表現。因為肺能奮發衝擊,將體內的鬱積寒邪排出。仲景的意思是說,受寒而喜歡打哈欠的人,如果肺氣不能夠震盪而打噴嚏,只是流清鼻涕,就表示肺已經受寒,而氣機也阻塞了,與皮毛之氣相互阻礙鬱結,所以一定會發熱。如果這個人面色平和,表示陽氣還能勝過寒邪,肺部還保有機能,所以能夠奮力衝擊,將體內的鬱積寒邪排出。如此說來,受寒而喜歡打哈欠的人,只要面色平和,能打噴嚏,就可以知道他不會發熱。這一條以及接下來的三條,都是討論外寒侵入體內,形成腹部脹滿的症狀。本條講的是受寒而能打噴嚏以排出寒邪的人,以及無法打噴嚏而發熱的情況。雖然這不是直接討論腹滿,但實際上是說明受寒導致腹滿的來龍去脈,所以首先提及,而不是泛泛地談論外感風寒。第二條才是直接說明受寒所引起的腹滿。第三條是說原本沒有腹滿的人,因為誤用下瀉藥而導致腹滿的症狀。
七、 體內受寒的人,如果出現腹瀉,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。如果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,表示腹部受寒。
體內受寒的人,只要出現腹瀉,就表示脾胃的陽氣虛弱,導致腹部受寒,所以無法分辨水穀而出現腹瀉。脾肺同屬於太陰,脾陽不振,肺氣也可想而知,所以無法打噴嚏來排出寒邪。說「肚中寒」,就暗示了腹部脹滿的情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