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1)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1)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一條 趺陽脈微弦。法當腹滿。不滿,必便難。兩胠疼痛。此虛,寒從下上也。當以溫藥服之。 趺陽,足陽明脈也。其脈微弦,微為胃中之陽土虛弱。弦為肝木之脈。木乘弱土,而凌其所勝。則其氣嘗縱肆於中部。故法當腹滿。 若趺陽脈微,而腹又不滿,則是微為中氣不足,不能傳送;弦為寒燥津液,故必便難。 兩脅曰胠,少陽之部也。微為中焦之膈氣不足,不能捍禦;弦為肝邪有餘,上衝少陽,故兩脅板疼而切痛。 蓋便難者,氣機不下暢,故變為上逆矣。此虛二字,當少頓,猶云此因中虛,而下焦之寒氣上衝陽位故也。 溫藥,當指十五條之大黃附子湯,並理中四逆輩而言。 門人問曰:弦脈氣削,是為寒診。夫子言之有素,頗聞梗概。然虛寒之脈,理宜泄瀉。今又云寒燥其津液,而有便難一症,是何理也? 答曰:陽髒得暴寒,則下生泄注;陰髒得固冷,則內結便乾。此天地之化。當春夏之陰晦,則雲行雨施;入秋冬之嚴肅,則冰堅水涸矣。 又曰:同一趺陽之脈,微而且弦,何以有腹滿胠痛之異乎? 曰:胃中之腑氣微,則弦脈下寒之邪,從中行直上,故腹滿。胃外之膈氣微,則弦脈下寒之邪,從兩旁挾上,故兩胠疼痛矣。
二條 病者腹滿。按之不痛為虛,痛者為實。可下之。 舌黃未下者,下之,黃自去。 虛痞無形,故按之不痛為虛。熱實有形,故按之痛者為實。 承上文言寒氣上衝而腹滿者,當服溫藥。若實痛者,則又非溫藥之例,而為可下之症也。 胃中熱實,則火土之色上浮,故舌黃。未經下過者而下之,則熱實下散,而火土上浮之色必消,故黃自去。 則既經下之而黃尚未去者,是為虛熱,其主竹葉石膏之候耶?
三條 腹滿時減,復如故。此為寒,當與溫藥。 腹滿不減,固為熱實。即或少減,亦有胃氣漸復,而其熱實之滿,亦漸次消下者。故猶不得直斷為寒也。 惟時減而復如故,則知人身之微陽有起伏。陽起則如陰晦欲霽,太陽一照,而山嵐海氛有卷藏之象,故其滿時減。陽伏則又如方晴復晦,陰雲鬱蒸,故其滿復如故。此非寒氣上衝之滿而何?是當與辛甘之溫藥,益陽光以消陰氣矣。 此又申明首條宜溫之診法。
四條 病者萎黃,躁而不渴,胸中寒實,而利不止者,死。 承上文言腹滿之人,陽氣垂亡。又有溫之而不受溫之死症。病者,即上文所云腹滿者,是也。 萎,指面無生動之神氣而言。黃者,脾色外竄之應。躁則渾身毛竅,如有芒刺,亡陽之汗將作也。不渴,則內無陽熱可知。 胸為陽位。今寒邪固蔽,由腹滿而上實胸中。於是寒氣憑高鼓吹,而下利不止。 夫萎黃為脾陽中絕;躁為腎陽外絕;不渴為胃陽內絕;胸中寒實,為胸分之陽上絕;利不止,為元陽下絕。 總以大劑姜附溫之,其能使既冷之灰復熱乎?故死。
白話文: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第一條
如果把脈時,摸到腳背上的脈搏(趺陽脈)微弱且像琴弦一樣繃緊,這表示應該會有腹脹的症狀。如果沒有腹脹,就表示會有排便困難,並且兩側肋骨下方會疼痛。這種情況是因為身體虛弱,寒氣從下往上竄造成的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趺陽脈是足陽明胃經的脈搏。脈象微弱表示胃的陽氣不足;弦脈則表示肝氣的脈象。肝木之氣會欺負虛弱的脾土,導致氣體在腹部橫衝直撞,所以會出現腹脹。如果趺陽脈微弱,但沒有腹脹,表示中焦的氣不足,無法正常傳送;弦脈則表示體內寒冷,導致津液乾燥,所以會有排便困難。兩脅指的是身體兩側肋骨下方,屬於少陽經的部位。脈象微弱表示中焦的膈膜氣虛弱,無法抵禦外邪;弦脈則表示肝邪過盛,向上衝擊少陽經,所以兩脅會有板狀的疼痛感,而且是劇烈的疼痛。排便困難是因為氣機無法順暢向下,反而向上逆行。這裡的「虛」字,應該稍微停頓一下,表示這是因為中焦虛弱,導致下焦的寒氣往上衝到陽位。這裡說的溫藥,應該指的是第十五條的大黃附子湯,以及理中湯、四逆湯之類的藥方。學生問道:「弦脈表示氣虛,這屬於寒證,老師您之前也說過。但虛寒的脈象,照理說應該會腹瀉,但現在卻說寒冷導致津液乾燥,反而造成排便困難,這是什麼道理呢?」老師回答:「陽性的臟腑如果突然受到寒冷侵襲,就會出現腹瀉;陰性的臟腑如果受到寒冷凝固,就會導致內部結塊而排便乾燥。這是天地運行的道理。就像春夏時陰暗潮濕,就會雲行雨施;到了秋冬嚴寒時節,則會冰凍水竭。」學生又問:「同樣是趺陽脈微弱且弦,為什麼會有腹脹和兩脅疼痛的不同呢?」老師回答:「胃腑的氣微弱,弦脈所代表的下寒之邪,就會從中間向上直衝,所以導致腹脹;膈膜的氣微弱,弦脈所代表的下寒之邪,就會從兩旁向上挾衝,所以導致兩脅疼痛。」
第二條
如果病人腹脹,按壓時不覺得疼痛,表示是虛證;如果按壓時會痛,表示是實證,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舌苔發黃,表示體內有熱,也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。當熱邪被瀉下後,舌苔的黃色自然就會消退。
腹脹如果是因為虛弱無力引起的,則按壓時不會感到疼痛,所以是虛證;如果腹脹是因為體內熱邪積聚引起的,就會有實質性的東西存在,所以按壓時會感到疼痛,這是實證。承接上文所說,如果是寒氣向上衝擊導致的腹脹,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。如果是實證疼痛,則不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,而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。胃中有熱邪積聚,會導致火熱之氣上浮,所以舌苔會呈現黃色。如果還沒有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應該使用。當熱邪被瀉下後,火熱之氣散去,舌苔的黃色自然就會消退。如果已經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舌苔的黃色仍然沒有消退,就表示這是虛熱,可能適合使用竹葉石膏湯。
第三條
如果腹脹時好時壞,有時減輕,有時又恢復原狀,這表示是寒證,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。
如果腹脹持續不減,那就是熱實證。即使腹脹有稍微減輕,也可能是胃氣逐漸恢復,熱邪所造成的脹滿也逐漸消退,所以不能直接判斷為寒證。只有腹脹時好時壞,有時減輕,有時又恢復原狀,才知道這是人體微弱的陽氣在起伏。陽氣上升時,就像陰暗的天氣想要放晴一樣,太陽一照,山嵐海霧就會消散,所以腹脹會暫時減輕。陽氣衰弱時,又像剛晴朗的天氣再次變得陰暗,陰雲密布,所以腹脹又會恢復原狀。這不是寒氣向上衝擊造成的腹脹又是什麼呢?應該使用辛甘溫熱的藥物,補充陽氣以驅散陰寒。這也是進一步說明第一條所說的應該使用溫藥治療的方法。
第四條
如果病人面色萎黃,煩躁不安但又不覺得口渴,胸部感到寒冷阻塞,而且腹瀉不止,這種情況就會死亡。
承接上文所說的腹脹之人,如果陽氣衰竭,即使使用溫熱藥物也無法挽救,就會出現死亡的症狀。這裡的病人,指的就是上文所說的腹脹之人。面色萎黃指的是面色沒有生氣;黃色表示脾的病色外顯。煩躁表示全身的毛孔如同芒刺一般,是陽氣即將耗盡的表現。不口渴表示體內沒有陽熱。胸部屬於陽位,現在卻被寒邪堵塞。因為腹脹的緣故,寒邪向上壅塞到胸部。寒氣在胸中鼓動,導致腹瀉不止。面色萎黃表示脾陽衰竭,煩躁不安表示腎陽耗竭,不口渴表示胃陽衰竭,胸部寒冷阻塞表示胸部的陽氣衰竭,腹瀉不止表示元陽下泄。即使使用大量的薑附之類溫補藥物,也不能讓已經冷卻的灰燼再次燃燒,所以這種情況就會死亡。